天天看點

姓名裡的生僻字,不應成為數字時代的新鴻溝

作者:新湖南

文|漢卿

2005年,托馬斯·弗裡德曼發表了名作《世界是平的》,在這本書中, 他闡述了一個重要觀點:科技進步與網際網路的發展,抹平了不同世界的數字鴻溝,實作了數字世界的“人人平等”。

那是網際網路革命蓬勃向上的時代,技術樂觀主義充斥于世界每個角落,直到很多年後,人們才發現,技術改變的世界并非盡善盡美,也會帶來新的障礙、鴻溝甚至“陷阱”。

由生僻姓名帶來的不便,便是典型一例。此前,雲南某村落的鳥氏族人因電腦無法錄入“nià”而改姓鴨的新聞,荒誕又黑色幽默。此後有媒體跟進報道發現,全國有6000萬人的姓名中含有生僻字。最近,澎湃新聞将目光聚焦于具體的人,因為名字中有生僻字,他們在購買機票、高鐵票,辦理日常生活繳費以及金融業務時,遭遇了不少麻煩,甚至飽受歧視。有人為此組建了互助群,積極自救。紙質時代完全不成為問題的生僻字,在技術網際網路時代,竟然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這令人意外又沮喪。

姓名裡的生僻字,不應成為數字時代的新鴻溝

标新立異也好,民族文化也好,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應該被另眼相看。其實,很多名字,往往都是父母抱着《新華字典》《康熙字典》挨個挑出來的,承載着對孩子的美好寄托與期待。因為字形字義上的不同尋常,往往還散發出一種品味超然又與衆不同的味道。這都是個人的自由選擇。

與紙質時代手寫字元的識别邏輯不同,數字化時代的邏輯是,每個漢字需要形成一個獨有的二進制編碼才能被計算機識别。一般而言,公用的輸入法支援的常用字量隻有27000多字,而生僻字因為字形複雜,并沒有被輸入法納入進去。這就此導緻了生僻字的不相容問題。

一個系統内的問題還好解決,最大的難題在于不同部門标準不統一、資料不互通。各行各業背後的這些系統,可能是本機關的人開發的,可能是采購的,也有可能外包給某個公司做的,統一起來相當麻煩,機關主動修改的意願不強。

姓名裡的生僻字,不應成為數字時代的新鴻溝

但是,每一個名字裡都有他的表情,每一個生僻姓名背後都關聯着真切的個人生活。自由地使用、更改自己的姓名,更是民法典規定的自然人的基本權利。不該讓普通公民承擔因名字不相容帶來的苦果,也不能讓他們在處處設障的公共服務體系中艱難獨行。

痛點需要被重視。令人欣慰的是,國家正在改善這一人群的尴尬處境。早在2016年,公安部就會同國家民委、教育部、工信部等14個部委聯合釋出《關于在政府管理部門和社會公共服務資訊中統一姓名采集應用規範的通知》,推動社會各用證部門加快資訊系統更新改造,確定居民身份證的有效識讀和相關業務的正常辦理;去年7月釋出的《資訊技術中文編碼字元集》(GB18030-2022),其中規定的強制性國家标準也比上一版增收了1.7萬餘個生僻漢字,能夠覆寫大陸絕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以及文獻、科技等專業領域用字。這一标準将于今年8月開始實行。

姓名裡的生僻字,不應成為數字時代的新鴻溝

布局正在推進,改變正在發生。現在需要期待的是,輸入法平台與服務部門積極投入研發與服務資源來緊跟标準,将上層設計盡快落地,減少生僻姓名人群的日常麻煩。考慮到錄入生僻字系統投入大、收益低,平台與各垂直領域部門在推進落地上可能動力不足,這需要國家繼續投入資源,并加以督促,在實踐層面加速讓新标準、新系統觸及生僻名字人群,彌合數字鴻溝。

生僻姓名,不論是寄托着父母對孩子的獨特寓意,還是承載着不同的曆史文化背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應當被一視同仁。對生僻姓名的包容,也展現着現代社會的文明底色。國家、社會與個人,都應該用善意的眼光去對待這一群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