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铎回憶錄《一蓑煙雨》135:十、記憶之鐘:紀念碑的青島故事

作者:文史專家王铎
王铎回憶錄《一蓑煙雨》135:十、記憶之鐘:紀念碑的青島故事

雕像頂部設計

王铎回憶錄《一蓑煙雨》135:十、記憶之鐘:紀念碑的青島故事

屋頂方案的設計之一

王铎回憶錄《一蓑煙雨》135:十、記憶之鐘:紀念碑的青島故事

建築屋頂設計二

王铎回憶錄《一蓑煙雨》135:十、記憶之鐘:紀念碑的青島故事

屋頂設計方案為三種

王铎回憶錄《一蓑煙雨》135:十、記憶之鐘:紀念碑的青島故事

北京北海公園瓊島春音紀念碑

王铎回憶錄《一蓑煙雨》135:十、記憶之鐘:紀念碑的青島故事

紀念碑頂部的設計

王铎回憶錄《一蓑煙雨》135:十、記憶之鐘:紀念碑的青島故事

在浮山上搬運石頭的場景

王铎回憶錄《一蓑煙雨》135:十、記憶之鐘:紀念碑的青島故事

1998年,我(右二)找到了幾個開采紀念碑心石的老石匠,他們告訴我當年在礦場的故事。

王偉回憶錄《煙雨》135:

《煙雨》

作者:王偉

十、鐘的記憶:紀念碑的青島故事

看,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經過三年的全國海選、評測和辯論,終于以梁思誠先生的"完全否定"和"反正破壞"而獲勝。在此之下,梁思成先生是真的為春風而驕傲,高興極了,他成了這方面的絕對權威,他開始忙起來,原來的病似乎也好多了,不需要再"睡覺"了。

然而,由于"前朝史"的突然推翻,新概念尚未确立,是以直到1952年8月1日工程正式啟動時,仍無法最終提出新的設計。這在今天看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在那些日子裡,整個項目斷斷續續地向前推進,是以關于設計的争論仍在繼續。

所謂論證,無非是把紀念碑設計得更好、更有創意、更符合時代要求。不過,這或許是對古人所說的"不先不二"的回應。但事實并非如此!

想想看,你有一堆建築師,藝術家,曆史學家和文化人士,等等,在建築外觀的設計中,七張嘴,外陰,可以争奪第一或最好的來?不,一點也不。因為"文化藝術",一直沒有标準。

是以,辯論一直持續到1953年9月,又是一年。施工委員會最終決定,制作前期、後期收集的各種設計的模型、樣品、圖案和浮雕,并在北京公開展出,用一個多月的時間進行另一次大規模的大規模重評。

各方辯論到最後,都在設計上被拒絕,要問梁思誠要一個聲明,需要梁思誠給出一個明确的答案。有時,即使是一個方案的小細節,在被拒絕後也需要得到明确的回答。這。。。。。。但很難打垮梁先生。

看,看。接下來更麻煩的事情是,你梁思誠可以否認别人的計劃,也得回答别人的問題。這些事情,我們在關兆軒先生的文章中發現了一些珍貴的回憶。

比如,用雕像設計紀念碑,為什麼?為什麼不呢?在他的回憶錄中,關先生寫道:

"參與這項工作的藝術家從一開始就倡導雕像作為紀念碑的主題。事實上,人們非常渴望以易于了解和欣賞的具體形象來慶祝英雄。中國城市以前沒有大型雕像。如果你能以雕像為主題,那将令人耳目一新。但它确實有許多困難的問題需要解決。這裡是為了紀念一百多年來無數的革命英雄。誰的形象可以總結這一切?如果用群雕、不同時代、不同服裝道具的人聚在一起,該如何應對呢?如何将紀念碑建在廣場的中心,以便雕像可以照顧到各個方面?"

看,這是紀念碑頂部當時沒有使用雕像的原因之一。否認還有另一個原因,當然,關先生在他的回憶中記錄了這一點:

"紀念碑頂部的形式是最後确定的。在确定紀念碑應該用文字而不是雕像建造之後,雕塑家們建議紀念碑的頂部應該以人物雕像結束,以獲得生動的輪廓,為此他們進行了各種草狀的比較。此時,梁(思城)、林(惠因)等建築師還根據紀念碑方案的頂部開發了幾種屋頂形式,形成了"建築物的屋頂"和"雕像的頂部"之争。最大的問題是,直到1954年11月才最終決定不使用集體雕刻。"

看,看,你會看到的。現在讓我描述一下基本過程,也許你會知道得更好。紀念碑于1952年8月1日至1954年11月開放。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在梁思誠的主持下,不僅取消了檢閱平台、三個售票門和烈士事迹陳列室等等,甚至連銘文上的浮雕圖案設計,還取消了。碑文上,隻剩下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文字"。那麼,沒有浮雕畫,使用的圖案是什麼?梁斯的成就讓林慧英設計了壽密座上的紀念浮雕圖案。

然而,當時發現了如此多的雕塑家和藝術家,他們制作了許多曆史主題的樣本。大家聽着,浮雕不一定用,也許紀念碑頂部的雕像可以使用。是以,他們把自己的才華放在了紀念碑的頂端,他們"對此進行了很多草皮般的比較,"關先生說。他們滿懷希望,希望"雕像的頂部"能夠戰勝"建築物的頂部"。因為,在他們心中,很多外國古迹,用"雕像的頂部"是最有效的,也非常具有藝術感和空間感。然而,他們錯了,到1954年11月,"雕像的頂部"已被正式廢棄。真正的原因,也是最後一個強有力的原因,是關先生回憶說的:

"原因是群雕和董事長的銘文很難區分主體,造成題材混亂。以建築形式結束,可以清晰地銘刻在紀念碑上,銘文作為紀念碑的主題,思維清晰,也符合中國傳統。"

看,看:這個真的很好。說群雕做,它占據了紀念碑的上風,在主題上還不清楚,誰敢後退?此外,一旦集體雕刻,它就是外國的,它不是中國的,它不是傳統的。那麼誰敢堅持呢?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了解,人們肯定是對的!這是真的。

但話又說回來。既然梁先生是這樣的想法,早就應該說過了,以免藝術家們去冥想,也掏空去設計。接下來,紀念碑頂部的設計變得簡單。你看,關先生回憶道:

"但'建築屋頂'也有多種可能性,在提出的方案中,有平頂、山、廟、重屋檐、省尖等形式。最後,建築師提出的方案是最接近"長壽山昆明湖碑"的頂部,在紀念碑的頂部有四個裝飾性山脊。在中央上司人參加的審查會議上,紀念碑被贈送了可以裝卸的紀念碑模型。在上司人基本同意後,周恩來總理走過來,取下紀念碑的頂部,看着它,笑着說:"這不是很好嗎?"每個人都同意。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調整和推斷,最後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一個更簡單、更莊嚴的殿堂和頂部的紀念碑的結合。"

看,從關先生的話來看,我們知道,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最終改變,或者說在周恩來總理的主持下,一舉改變了。很好,周總理的換人,确實變了封建皇族的套路,把圓"頂"拿走了。

然而,在這裡,我要就我的觀點講幾句話。在我看來,這最後一座紀念碑頂部的"參考",并不像"昆明湖長壽山紀念碑",而更像是北海公園的"鐘島春音紀念碑"去掉了"寶頂"和放大版的複雜裝飾。如果官員是免費的,不妨也想參觀現場,感受一下。

事實上,1953年底,建設委員會在北京北海公園白塔下的展廳裡,為未來人民英雄的紀念碑,一個四分之一比例的泥雕版本,在首都向公衆展出。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落成,五一節揭幕。

從此,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宏偉形象突然深深地印在了全國人民的心中。

看,如果你想追随人民英雄紀念碑和青島的故事,從1979年開始,我曾多次采訪過福山采石場的老石匠,過去的許多事在我記憶猶新。

人民英雄紀念碑中使用的石頭來自福山金頂礦,總開采和加工能力為17,000塊"玉山紅"花崗岩。其中,僅石材開采原石的重量就可以達到320噸,即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可保證生産精礦長度14.4米,寬2.48米,寬2.72米,厚0.6米)。在這些次元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紀念碑不是一個純粹的長立方體,而是一個寬度較窄的梯形立方體。上下寬度為0.24米短。隻是因為音量太大,是以在視覺上并不清晰。

看,青島作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開采基地,其工程的難度和精度不在于石材的運輸,而在于開采和開采。為此,青島市成立了大型物料搬運委員會。

當時,青島建材公司也參與了這個重大項目,有7116人參與了這個項目,很多動人的故事、場景和規模也非常宏大。

福山大金頂部的采石場是該項目的主要采石場基地。是以,人民英雄紀念碑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座紀念碑,也是青島人民心中的一座紀念碑,一座經久不衰的紀念碑。

1952年秋,富山大金頂采石場,當時被稱為"大金頂山場",被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選中。當時,國家還沒有進行公私制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這裡也屬于王家邁島,"高家山農場",由當地村民高安子和高金安擁有,常年自營。

在1952年12月8日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與高安子、高金安簽訂的《采礦合同》中,我們發現了以下具體協定:

一、"石材品質按這山看,石材占山的優越性。也就是說,大金頂的石材,整體上,在整個福山坑中更勝一籌,即廬山石的冠冕。

其次,"檢查坑石是否适合雕刻",也就是說,這種石頭隻能是"不朽的",而且它的硬度柔軟性非常适合雕刻,可塑性強。

三、整體"開采共110立方米石材",我們可以看到其開采的規模、工程量。

四、"山主出山價62.1萬元,其餘全部支出由市民承擔",也就是說,隻有"山主"才能買石材,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解放後不久,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軍正式駐紮在西藏拉薩,共和國仍處于經濟極端困難時期。

第五,"開一條大溝,打三塊小石頭,按山主的成本。山主沒有,被大衆賣掉。也就是說,要開采大石頭,首先要找溝,剝掉周圍的石頭。這樣,開采的三塊小石頭,本來應該歸還給"山主",但"山主"不想要,可以返還給大衆自由出售。

六、"如大物材在起吊不良的情況下,這組(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石材供應組)不從山上出來的價格,根據石材工作多少,石材山價,共同出賣。按資本配置設定。這是其他損失的估計成本,并且經過深思熟慮。

七、合同還聘請了五名認證人員,分别是:劉世軒、高東壽、劉學生、高仲軒、劉勝水。從1952年秋,到1953年8月19日,石材從山地開始運輸,這五個人和"山主"高安子和高金安,應該是石材開采的當事人,也是第一見證人。

看,僅僅四個多月後,1953年4月,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甲方)與青島建材公司(乙方)簽訂了"礦山合同",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用于開采紀念碑的石頭的名稱現在被稱為"心石"。事實上,當時被稱為"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石",并沒有"心之石"的說法。開采的石頭總量為374.107立方米。

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對開采品質的要求非常嚴格:"到青島福山王家邁島,大金頂山石田花崗岩,直線,必須有礫石,大開裂,石材,顔色應一緻,盡量避免幹疤。"

寶石的規格尺寸必須根據需要"單獨"。

二、實踐中有具體要求:

(1)"揀選使用的填料必須更正淨物料規格"。

(2)"石材尺寸的比例"應為"按需開發,外加準備"。

(3)每塊石頭"不得超過1立方米,并應增加5至6厘米長,寬,高。1至2立方米,長,寬,高6至8厘米。2至3立方米,長,寬,高8至10厘米。超過3立方米,添加的廢物不得少于10厘米。

交貨地點:即福山大金屋"物資山農場"。

青島建材公司代表:王傑志。

此外,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還與青島建材公司第一石材農場簽訂了施工合同,并與青島市搬運公司簽訂了長途石材搬運合同。

看,這麼大的石材開采,在新中國露天石材開采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一個難題。為了保險起見,老石匠們經過多次研究,決定使用古老的采礦方法。所謂古代采礦法,也就是俗稱的"水炮法"。這種方法可能看起來很慢,但對于大型石頭的開采來說,它非常安全和實用,不容易産生廢物。

具體挖礦方法如下:

首先是大石材上方——頂部"剝落"、"取平"等開平面後,再沿石材周圍開槽,直至凹槽深度達到3米左右,然後開始水準線,沿相同距離切出若幹平"槍眼"。這些"槍孔"環繞着石頭,超過一英尺深,大約數百個。随後,大量幹桦木楔入"槍眼",緊緊釘住。一旦一切都停止,它就開始輪流給桦木楔子澆水。

看,給桦木楔子澆水,也是一項技術性的工作,每次必須澆水均勻,還要經常澆水,澆水通過。第一周是溫水,然後倒入熱水。不僅要澆水,還要循環将桦木楔入石縫中釘緊,使其"吃得硬",能承受水的巨大張力。

所謂"水炮法",又稱"悶燒槍法",其原理是這樣的:即利用水的巨大張力,使石材在水中的"軟力",慢慢開裂(不是因為大炮會使巨石開裂)。成語說,所謂水滴石穿的道理,其實不是指水的重量,而是指水的張力。面對水的巨大張力,任何堅硬的材料都會屈服。

直到有一天,老石匠早上起床,躺在石頭上都能聽到"水搖晃石頭"的微妙聲音,這是"開始"的一天。就是所謂的"鳄梨醬",石匠采石也如果是農果,就能抵擋孩子等待其成熟。

官員們表示,當天"開"場面最壯觀,王家麥島,不少村民紛紛前來觀看。你隻要看看它

許多年輕人和年輕人來到坑周圍,偷偷地為石匠捏了一把力。爺爺、老太太、叔叔、姑姑,還有大姑娘、小兒媳等等,也都站在外圈,站在斜坡和采石場的牆上,彼此牽手,摟着腰,抱着雙臂,望着遠處,等待着驚心動魄、歡呼的時刻。

最快樂的孩子是農村的孩子。他們是兩個,或三個或五個...有爬到老桉樹上,呼嘯樹的技巧令人期待;有太陽的頭,站在高高的山頂上來回看;有坐在光滑的大石頭上,腿和胳膊,還有躺在大石縫的邊緣,彼此的牛;騎在石梁上,應該掉下來,不要掉下來。哦,當然,還有抱着奶奶的腿一動不動地爬着他兩個爺爺的肩膀頑強地往下爬,嘴裡還啃了半根米棒......等等。。。哦,有各種各樣的技巧。

隻需等待一聲哨聲響起,飛行員的搖桿在小紅旗晃動,幾十個人開始把桦木楔子拉在一起,換上已經準備好的鋼釺焊。接下來,幾十個人一邊錘,一邊喊着一個整齊的"山子",讓"喲"、"咳喲"、"叮"、錘子繞圈......轉了十幾圈後,隻聽到一聲悶熱的聲音,那塊巨大的石頭立刻放錯了地方!石材開采是成功的!

這美好、激動人心的時刻終于到來了:整個坑裡的人,内外的人,立刻大喊起來,鼓掌,大笑起來!緊接着,是歡樂的海洋,飄揚的旗幟的海洋...

我的朋友,我似乎仍然能夠感受到半個多世紀前的感人場景。雖然這些都是老石匠告訴我的,雖然他們早已離開了這個世界,但這個難忘的場景,卻時不時地在我腦海中浮現。

1998年,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建國40周年之際,我重溫了福山腳下的青島北石廠。期間,當年參加采石,在幾位老石匠的陪同下,與工廠的"新石匠"、模特勞工、著名雕刻家張鐵人一起,前往大金崖,參觀了"礦場"的采石場。沒過幾天,我就在《青島晚報》的曆史版上發表了一份關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實地考察通訊。這次搖晃,是二十多年過去了,時間真是喜憂參半啊!(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