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認識時間緯度,管理時間,成就高效人生

我們身處在無盡向前的時間緯度中,除了在看視訊的時候可以随意調節時間的快慢外,在真實的世界中,它正裹挾着我們,随着時鐘緩慢而無情的旋轉,而我們對于自己人生的進度條,好似無能為力。

在真實的三維世界,我們能通過自身去感覺周圍的事物,甚至去做一些改變。但現實是因為我們身處在時間緯度裡,你能感覺到它,卻什麼也做不了。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對于時間緯度沒有一定的認知。但不可否認的是有很多聰明人已經認識到了怎麼利用時間這一緯度去給自己的人生做一次次的權重。

他們正通過時間升維來擷取遠超旁人的了解與見識,并借助時間升維帶來的高緯思想對其自身所在的世界進行改造,并取得成效。當然這些改變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慢慢進行的。

認識時間緯度,管理時間,成就高效人生

不同的心裡狀态下感覺到時間流逝速度不同

舉個例子,上學時期的課間操可以夠你和朋友去打場籃球、在乒乓球台上對打幾個來回,但工作之後的十幾分鐘,對你來講可能也就是開個網頁看個淘寶的功夫。

時間的總量是一樣的,但因為在相同時間内承載的内容的複雜程度不同,使我們對時間産生了不同的感覺。

小時候時間很多,卻夠我們做很多事情,現在時間很長,卻感覺什麼也做不了。

相比其他實體事件按客觀時間軸有規律的進行,我們人類則并不需要借助鐘表才能感覺到時間的流逝,而且我們對時間長度的感覺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我們的情緒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并因情景的不同而變化。實體時間的流逝速度是永恒不變的,但我們對時間的體驗,即心理時間卻是受到體内外多種因素影響的。

我們注意力越集中,大腦時鐘走得越快,心理時間就顯得越漫長。比如我們首次去一個地方時,一路所見都是新奇的,大腦不停地在接受新的資訊刺激,時間似乎過得很慢,但是回程的情形就不那麼新鮮了,感到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在深入了解如何控制時間之前,我們需要清空自己的認知,對時間進行重新認識,也就是我要申明的進入時間緯度的三個前提條件。

1、主觀的去真正認識一天之内客觀存在的對于任何人都不可能增加或減少的24個小時;

2、實體時間的流逝速度永恒不變,但人在外界各種刺激之下卻可以産生不自覺的時間控制效應;

3、我們對時間的感覺能力與事物給予的刺激成正比,越是缺乏新鮮感受,我們對時間的感覺越弱。

認識時間緯度,管理時間,成就高效人生

延長時間的公式

一、碎片時間的開源節流

每個人都很多可以利用的碎片時間,這些碎片時間取決于我們對自己行事的态度,如果我們對自己要求嚴苛一點,那麼利用這些碎片時間,将會非常有效的延長我們對時間的體驗。

兩個減少

1、在無法減少的必要時間上,采用并行模式,減少時間浪費,如上廁所的時候看書或坐車的時候帶上耳機上一節網課等;

2、減少非必要時間所占用的整體比例,如少打一會遊戲,少刷一會微網誌等。

在非必要時間内,将時間的重量增加,豐富機關時間内我們的體驗,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

兩個增加

1、在非必要時間内增加帶有正向回報與挑戰的興趣愛好,如健身、旅遊、技能修煉等;

2、提高工作時間的效率,節省工作時間的花費。

二、整體時間的高效利用

關于時間的利用,褒貶不一。時間管理工具的出現,本質上是為了解決注意力分散的現象,從根本上來講是對人類惰性的管理。不可否認的是關于工具的使用,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人,但借鑒其中的邏輯,方法,進行轉化後為之己用才是根本。

帕累托原則

這是由19世紀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在研究财富和收益模式時偶然發現的。

在調查取樣中,他發現大部分的财富流向了少數人手裡,社會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會财富,财富在人口中的配置設定是不平衡的。

擴充開來就是生活中80%的結果幾乎源于20%的活動。跟我們俗稱的二八定律基本相似。是以,将注意力放在20%的關鍵事情上,基本上就可以解決80%的問題。

根據帕累托原則,我們需要對事情進行相應的分類:

●A類:重要且緊急——必須立刻做;

●B類:緊急但不重要——隻有在優先A類事情後,再來考慮此類事;

●C類:重要但不緊急——隻要沒有B類事的壓力,應該當成緊急的事去做,絕不拖延;

●D類:既不緊急也不重要——有空閑時間在做。

基于帕累托原則之下有兩種時間管理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工作上的事情,并讓我們可以有閑暇的時間來進行更多的自我提升。

GTD時間管理

GTD是Getting Things Done的縮寫,翻譯過來就是“把事情做完”,GTD的方法就是概括就是清空大腦,記錄下來要做的事,然後整理安排并按照設定的路線去努力執行。它的步驟是:收集、整理、組織、回顧、執行。其中有個兩分鐘原則即任何事情如果花的時間少于兩分鐘,那麼馬上就去做。

GTD時間管理法的兩個原則:

1、清空你大腦的記憶體:通常一件事情在你腦袋裡所占的空間大小和你現實中已經完成多少成反比。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分門别類,另外存放在一個邏輯性強而又可靠的系統中去。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事的。我們的大腦每天耗費太多時間提醒我們該做又沒做的事情,應該把大腦從這種思維中解放出來。

2、把任何任務和項目具體成行動:不管是什麼任務項目,我們要問的問題是下一個動作是什麼?隻有這樣才能把計劃具體化,才能讓我們随時把握該做什麼。

番茄工作法

它是由弗朗西斯科·西裡洛于1992年創立的一種相對于GTD更微觀的時間管理方法。使用番茄工作法,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将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在紙上畫一個X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就行),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

番茄工作法的兩個基本原則:

1、忘記時間: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時間總會流逝,當人們在進行具體事情的時候,時間流失帶來的焦慮會輕很多,進行番茄工作法時,不要去管還剩多少時間。

2、提高注意力:學習時,使大腦清醒,思路清晰,意識力高,注意力集中。

認識時間緯度,管理時間,成就高效人生

時間控制認知更新

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體驗,你在聽某講座的時候,突然心念一動,想通了一個困擾你很久的問題,于是你興奮的表情躍然于臉上,忍不住想要去擁抱這個給于你靈光一閃的人。可當你環顧四周時卻發現,他們好像無動于衷。

不同人群的心理構成和思維方式是有很大程度不同的,也許你會因為某些人的一句話和你長久以來的思考産生反應。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他人未必有和你相同的經曆體驗。

對于某些已經進化到進階認知模式的人來說,某些事情是常識,然而對于正處在低層級認知模式的人即使聽懂了道理,也僅限于知道而已,并不能産生下一步的作用。

是以一個人在認知模式上的更新比學習具體的知識重要的多,世界有那麼多元度,如果我們的認知格局沒有修煉到那個次元,知識和資訊再多也沒有用。

這就好像是一個好軟體是裝不進一個低檔的系統是一樣的。被困在某個次元裡的人,無法了解上一個次元的事情。而上一個次元裡的人,也無法教會他。

1、相較于金錢而言,時間才是你行走世間的唯一貨币;

2、站在時間緯度可對身處于金錢緯度的思想進行降維攻擊;

3、認知模式的更新是脫離現有困境的鑰匙,同樣也是開啟升維模式的不二法門。

其實對于每個人來說,沒有例外,都擁有每天24個小時,你可以用他來換取所有你想要的東西,包括财富、成就、快樂、愛情、未來等等比金錢更讓我們生命有價值的東西。也許每個人拿時間換每樣東西的匯率都不同,有些人可以用很少的時間換到很多的财富,有些人需要用很多的時間換到很少的幸福。

但是事實是,隻要你願意花時間,你可以換到任何東西。是以你要想清楚,你到底要用時間來換取這世上無限可能中的哪些。打開你的視野,你會發現有太多經曆和體驗可以讓你去換取。但你的時間銀行裡每天隻存了24個小時。

你可能以為你還有一輩子的時間去做一些你想做的事,但事實是,沒有人可以保證明天上帝是否會往你的銀行裡存另一個24小時。是以,你要想清楚。

時間認知模式的更新遠比電腦系統更新來的辛苦與艱難,你需要緩解拖延症帶來的後遺症,對每天的時間進行認真的梳理,確定你對時間的投入有真正的價值增幅。

殘酷的現實是如果你一天什麼也不做,你的時間雖然仍在付出,但相對于其他時間緯度踐行者來講,你的時間花費得沒有任何價值。

認識時間緯度,管理時間,成就高效人生

要管理的永遠都不是時間,而是自己。

人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生活在同樣的三維空間,有的人已經發現了三維空間的多個緯度,使自己得到了更廣闊的視角。

從現在開始,進入時間的緯度,将其納入自己人生的參考坐标系,這意味着你看到的世界将會發生變化,随之而來的是你的時間将會擁有更多的價值。

在你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模式系統,不斷攀升自己所在的緯度,着手建立長期的時間投資,你會發現時間複利給你帶來的回報,與你之前的付出是多麼的比對。

時間不能被管理,能管理的隻有自己,認知時間的重要性,管理自己,願你成就高效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