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作者:pupu曆史館

縱觀曆朝曆代,皇帝與官僚集團的關系始終是政治的核心主題之一。從理論上來說,天子的權威不容侵犯,官僚集團應當完全聽命于皇帝。

然而,現實情況卻往往相反。在中國古代,官僚集團聯手架空皇帝的事件屢有發生。但在清朝,這一現象卻從未真正出現。

在龐大的官僚集團面前,清朝皇帝始終是至高無上的掌控者,擁有着高度自由。

為什麼清朝的官僚集團無法架空皇帝?讓我們回溯曆史,一探究竟。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中央制度:内閣、南書房與軍機處

從根本上來說,清朝官僚集團之是以無法架空皇帝,是因為有着嚴格的中央制度限制。國家大權始終掌握在皇帝手裡,官僚集團從未真正獨立。

換句話來說,官員擁有的榮耀都來自于皇帝的賜予,一旦離開了皇帝,便意味着失去權力。

實際上,清朝在建立之初,中央政治制度幾乎完全承襲明朝。

1631年,皇太極設六部,五年後,皇太極改國号為清,正式設立内閣、都察院、翰林院等機構。

與前代相比,明朝本就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朝代。朱元璋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制度,徹底解決了延續千年的皇權與相權之争,将皇帝的威權無限放大。

但是,明朝後期内閣崛起,内閣首輔成為了實際的丞相,擁有了架空皇權的能力。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是以,清朝皇帝尤為注重控制内閣的權限。

清朝初年,内閣仍然是中央最高的行政機關,内閣内設有大學士。盡管清朝内閣位于百官之首,但在實際權力上遠遠比不上明朝,甚至直接受到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壓制。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滿族傳統,更是真正的政務中心。

毫不誇張的說,清朝初年的内閣隻是一個最普通的票拟機構,根本不可能威脅到皇帝。

而到了康熙時期,内閣更進一步隐身,為皇帝的南書房讓出了位置。

康熙幼年即位,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被把控在攝政大臣手中。對于康熙而言,想要真正的操縱朝局,就必須撇開法定内閣,另外培植親信。就這樣,南書房應運而生。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與有着明确制度規範的内閣不同,南書房的官員具有随機性。皇帝會選拔翰林院官員進入南書房值班,確定南書房裡都是信得過的“自己人”。與内閣相比,南書房不受制度限制,卻掌控了同等的權力。

久而久之,内閣便被康熙架空,地位持續下降。

但是,皇帝仍不滿意。雍正即位後,不管是南書房還是内閣都成為了真正的擺設,國家大事被集中于一間小小的屋子裡,那便是大名鼎鼎的軍機處。

雍正的心思更為深沉,他深知光掌控住漢族官僚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将一批倚老賣老的滿族重臣驅逐出權力中心。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軍機處最早叫軍機房,為取代議政王大臣會議而誕生,直接對接皇帝,奉旨處理政務,剝奪諸王權力。

議政王大臣會議消失後,軍機處原本也該一同裁撤,但雍正揣着明白裝糊塗,幹脆将軍機處留了下來,成為了皇帝身邊最得力的助手。

至此,清代皇權被推至巅峰,從今往後在中央制度層面,再也沒有可以與皇帝相抗衡的官僚集團。

雍正的思路十厘清晰,他的計劃共分為兩步。第一,架空其他機構,将軍國大事都集中于軍機處,第二,将軍機處牢牢抓在手裡,既要官員為皇帝幹重活累活,又不給他們實權。

這看似是天方夜譚,但雍正卻切切實實做到了,并為清朝後續的皇帝們提供了範本。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盡管軍機處掌管着帝國的核心,但是軍機處的每一道公開谕旨都需要經過皇帝審閱,然後再交給内閣釋出。

一旦有秘密指令,軍機大臣就需要跪受筆錄,然後将聖旨密封,送往各處。軍機處隻有兩類官員,那便是軍機大臣與軍機章京。

唯有皇帝最信任的人才能擔任軍機大臣,而軍機章京則要經過嚴格的考核選拔,最終由皇帝決定名單。

在官員任用上,雍正吸取了康熙的經驗,無論是軍機大臣還是軍機章京,都是兼職。

簡單來說,清朝皇帝通過重塑中央政治,破壞原本的制度規範,使得皇權淩駕于官僚集團之上。

除了制度上的保障外,清朝獨有的一種選官制度,也令官僚集團在内部分裂,失去了架空皇帝的能力。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獨特選官:保舉的盛行

科舉是中國古代沿用千年的選官制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因為科舉制度,才令官僚集團擁有了内在的凝聚力。

衆所周知,科舉要曆經層層選拔,而在選拔的過程中,士子與士子結交,官僚集團内部的關系網由此形成。

無論是門生故舊,還是姻親同鄉,古代官員的人際交往大多以科舉制為依托。不僅如此,同樣的備考經曆也會讓官員間形成認同感,所謂十年寒窗,最能了解彼此。

在清朝前,盡管官僚集團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但這個集團擁有着相同的價值信仰,也遵守着同一套遊戲規則。但是,清朝保舉制的盛行,打破了官僚集團内部的團結。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所謂保舉,指的是一種特殊的選官方式,倘若用四個字來簡單概括,那便是破格錄取。

隻要由京外大員推薦,再經皇帝稽核同意,那麼被保舉的人才就能青雲直上,免除科舉的系列流程,直接當官。

保舉并非是清朝的獨創,但卻在清朝被發揚光大。過去,保舉隻是特殊情況,可清朝皇帝卻尤為偏愛保舉,促使其制度化與常态化。

然而,一旦保舉制盛行,皇權便會得到史無前例的強化。

一方面,這條誘人的捷徑分化了官僚集團内部,讓他們彼此猜忌,互相提防,唯一可效忠的隻有皇帝。

另一方面,保舉相當于将皇帝淩駕于正常選官制度之上,皇帝在用人問題上擁有了說一不二的權力。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在科舉制的架構下,皇帝隻擁有最終殿試的裁決權,能夠影響的範圍較為有限。但是,在保舉制的助力下,皇帝能夠将權力的觸角伸至帝國的第一個地方,影響力呈幾何倍數增長。

更有意思的是,為了進一步強化保舉制,清朝皇帝甚至将權力一分為二,分為任用權與保舉權。獲得保舉的官員,并不會直接得到任用,最終任用與否,隻能由皇帝說了算。

有時,皇帝願意直接掌控任用權,就會“特旨授”與“開例”。得到皇帝欽定的官員無異于一步登天,自然會大喜過望,忠心耿耿的效忠君上。

這批官員沒有經過嚴格的官場升遷,是以他們在朝中并無勢力,隻是皇帝孤零零的寵臣。是以,皇帝的信任,便是這批官員的一切。

或許這批官員的日子并不好過,皇權威壓在上,每日都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在同僚眼裡,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同僚們辛苦數十載,卻比不上皇帝的一句金口玉言,難免心生嫉恨,将這批獲得“特權”的官員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而官員相争,恰恰是皇帝最願意看到的場景。他們内耗會削弱官僚集團的整體實力,此消彼長,皇權便加強了。

而當皇帝不想直接掌控任用權時,他便會下放權力給吏部與督撫,允許他們保舉人才。但無論是怎樣的保舉,最終都要得到皇帝的首肯。

對于各級官吏而言,保舉漸漸也成為了政績的一環,于是他們挖空心思為帝國尋找人才,讨皇上歡心。

不僅如此,人才的發展也與保舉者的仕途息息相關,皇帝還會對保舉逾格的大員進行嚴厲懲罰。

在保舉制的廣泛推行下,雷霆雨露皆為君恩,皇帝和官員成為了利益共同體,但官僚集團内部卻割裂了。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不得不說,這招棋着實是妙,皇帝在官員選拔階段便高調介入,将整個官僚集團都塑造成了自己的私有物。這樣的官僚集團,又怎麼可能擁有架空皇帝的能力呢?

在中央制度與選官制度之外,清朝皇帝還發明了特有的消息傳遞制度,那便是我們所熟悉的奏折。奏折的出現,讓官僚集團徹底淪為了皇帝的掌中之物。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上達天聽:清代的奏折

奏折制度是清朝的獨創,标志着清朝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

清朝初年,奏事制度沿用了明朝的“公題私奏”制度。所謂“公題私奏”,指的是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加以區分。

但不管是題本還是奏本,隻要給皇帝看的文書,就必須公開。所有文書在送達皇帝手中前,都要曆經重重關卡。

在“公題私奏”制度下,帝國的政務公開透明,但這種制度的确也存在着弊端,那便是官員無法暢所欲言,真實情況很有可能被隐瞞。

最初,奏折制度隻是為了解決這一缺點而誕生,但随着康雍乾三代的加工,奏折逐漸演變出了更深刻的含義。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奏折是私密文書,由官員直接向皇帝奏報,必須由官員本人手寫,除了皇帝與官員外,沒有人會知道奏折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能夠寫奏折的官員不一定要品級很高,隻要得到了皇帝的欽點,即便是地方上的芝麻小官,也能以這種方式上達天聽。

康熙時期,隻有特定的一批官員擁有寫奏折的資格。但到了雍正時期,奏折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大,這項制度正式确立。雍正元年二月,皇帝親自下達指令,要求各位大臣事無巨細,皆可密奏。

從那之後,奏折便變了味,成為了官員告密的最好方式。

據說,雍正正是利用奏折拉攏了年羹堯的親信黨羽,最終在他們的幫助下排除異己,打擊了年羹堯一派的勢力。

然而,奏折就如同潘多拉的魔盒,隻要一打開這個缺口,便再也不可能停止。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皇帝利用奏折監視官吏,也慫恿官吏間彼此舉報,更要求他們密切注意民間的種種動态。奏折制度就像懸在所有官員頭上的一柄劍,官吏們知曉它的存在,但不知道究竟何時會落下。

官場告密成風,人人心存戒備,彼此提防,官僚集團的力量被進一步削弱。

由此可見,清朝的皇帝們下了一盤大棋,将官僚集團玩弄于股掌之間。皇帝們破壞了原有的政治制度,讓自己成為軍國大事的唯一主宰,更利用種種手段離間官員,同時加強自身與官員的聯系。

長此以往,皇權不斷增強,官僚集團離心離德,根本不可能背叛皇帝,又談何架空二字。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然而,皇權的加強是一把雙刃劍。在清朝初年,這些制度的确確定了政局平穩,可到了晚清,這些制度的弊端也最終顯現。

清朝官場風氣渙散,官僚集團早就失去了古代士大夫應有的氣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或許正是如此!

相比前代的權臣現象,清朝的官僚集團為何無法架空皇帝?

參考文獻:

1、馮亞.清代加強皇權與奏折制度的産生述略[J].蘭台世界,2014,(第12期).

2、劉社建著. 古代監察史[M].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18.06.

3、田清.清代的奏折[J].書屋,2020,(第12期).

4、肖宗志著. 文官保舉與晚清政治變革[M]. 成都:巴蜀書社,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