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叢集機器人的理論基礎與應用執行個體

作者:孔甲丙

在許多生命系統中,叢集行為的智能化表現并不少見。

以鳥類和昆蟲為首,與其他個體獨居生物相比,它們的集體行為能夠完成更進階、更智能的任務。

個體生物不能單獨解決的問題,在面對它們種群的共同行為時往往能順利解決。

叢集機器人的理論基礎與應用執行個體

新型叢集類機器人

機器人研究人員并沒有忽視這種共享智能行為,當他們想要擴充研究機關,需要建造更智能的機器人的,将目光投向大自然往往能給他們新的靈感和方向。

這種大自然靈感與機器人的結合适用面非常廣,可以出現在爬行、奔跑、遊泳和飛行等機器行為模式中,也可以應用于生物學、心理學、實體學、材料科學和空氣動力學等不同領域。

不僅如此,科學家們正在以智能化為目标,探索創造新的、更高效率的機器人系統的方法,其中就包括微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或許能在醫藥領域大放光彩,因為它們足夠小,能進入人體進行靶标實踐。

不管在什麼領域,這種叢集微型機器人的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對于環境監測、搜尋和救援、農業、勘探和危機應對等大規模應用領域,因為即使群體中有個體成員出現故障,叢集機器人也能繼續正常工作。

叢集機器人是一種機器人群,包含了數百台甚至數千台微型機器人,可以分組完成任務,也可以以一個整體進行工作,能夠用來執行各種有用的大規模任務。

現有技術和實踐水準的角度來說,叢集機器人仍然有一定的應用風險,當應用在錯誤場景時,它甚至可能會産生巨大風險。

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叢集機器人的概念越來越可行。在許多任務設定中,大型的獨立機器人可能會逐漸退居二線,讓位于能夠進行更複雜行為的叢集機器人。

叢集機器人的理論基礎與應用執行個體

叢集機器人工作模式

叢集機器人的研究靈感來源于自然界,更準确的說,是自然界中生物種群的第二天性。第二天性是生物的獨特生活習慣。而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是叢集機器人的研究核心。

舉例來說,當觀察一隻工蟻時,會發現每隻工蟻的行為模式都非常簡單,它們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少。然而,數隻工蟻組合時,合成的種群卻能做出許多非常了不起的行為。

一群螞蟻可以齊心協力,用它們的身體搭一座橋,讓其他螞蟻跨過一條小溪。蜜蜂會互相交流食物來源,使它們的群體繁榮發展。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類型的候鳥,也可以通過有利于群體的編隊飛行,在這些隊形中,前面的鳥減少了後面的鳥的阻力,并且在飛行途中,隊形中的鳥會交換位置分擔壓力,沒有一隻鳥承擔全部的工作量。

叢集機器人的理論基礎與應用執行個體

是以,叢集機器人研究的核心就是從大自然中尋找這樣的種群,模仿它們的叢集行為,最後實作複雜的行為。

集體的智慧超過了任何個體的動物,了解讓這些生物種群,了解它們自然社會架構,分析它們蓬勃發展的确切機制并非易事。

因為這些都是十分複雜的系統,植根于生物本身行為和實體環境的完美結合,是以,研究人員的研究重點不僅僅是生物本身,還需要廣泛研究龐大的自然系統。

通過将實體與生物結合研究,科學家們已小有成就,包括模仿動物導航系統的磁力,模拟動物交流形态的無線電波,如5G、Wi-Fi和藍牙等。動物們對光、聲音、氣壓和化學物質的使用方式都十分巧妙,有助于提高集體行為模式的智能化。

研究動物第二天性在叢集機器人中應用時,科學家們研究方式本質上是對計算和通信的一種不同的思考。

傳統上,算法和機器人模型圍繞着一個中心工作,這個中心通常是運作系統的中央協調器或“大腦”。然而,一個生物叢集在合作時,其成員之間并沒有直接交流,也不會統一由一個“大腦”控制。

為了模仿這樣的生物工作方法,叢集機器人需要改變傳統的機器人模式。換句話說,叢集機器人的智能控制與指揮必須是分散的,就像一群螞蟻或一群蜜蜂。

這需要局部互動法則和複雜的算法,因為這些算法可以分析和了解許多情況和場景,包括群體中某些機關的故障。

叢集機器人的理論基礎與應用執行個體

叢集機器人算法基礎

好消息是,自然和計算機算法能夠相當好地結合在一起。目前的叢集算法是基于控制理論的,其工作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得到進一步增強。

叢集機器人可以用分散的算法設計,使機器人叢集中的每個個體能夠互相交流,适應不确定的環境,并通過當地的互動規律建立對态勢感覺的共識。

這種去中心化的模型還提供了一個優勢,即外部幹擾更難欺騙或操縱機器人叢集,這為叢集機器人的安全性能和抗風險能力提供了保障。

在叢集模型中,每個單獨裝置都必須被嵌入智能化算法,開發者還需要為單個機器人創造程式,使叢集中的成員能直接或間接地互動共享知識,包括機械行為識别和其他實體溝通管道。

這意味着叢集中每個存在的單獨元件都需要攜帶代碼,這個代碼并不是随機的,而是叢集總體代碼中的一些片段。在某些情況下,它們可能攜帶重複的代碼。這樣,叢集中的單獨元件就可以根據需要共享和交換資訊。

進一步來說,常見的智能算法在叢集機器人上都能适用,開發者可以将部署機器人的形态或總體功能上,類似于本質上的形式和功能概念。但在實際處理任務的過程中,叢集機器人算法必需實作元件之間互動通信的工作方式,包括動态更新和改變行為。

叢集機器人的理論基礎與應用執行個體

叢集機器人應用執行個體

叢集機器人的特點是關注群體,協作性的叢集機器人技術已經初具規模。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以海洋研究為目标,推出了“藍色溫暖”計劃,并開發了一種可以複制魚的行動的自主叢集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被稱為“藍色機器人”。

“藍色機器人”能夠實施叢集單個元件的個體決策任務,同時也支援有利于整個群體集體行為的任務。它是由1000條“魚”組成的,這裡的“魚”就是叢集中的單獨機器人,每個機器人都配備了兩個攝像頭和三個LED燈。

機載的微型攝像頭能夠探測到鄰近機器人的發光二極管,并通過機載算法計算它們的距離、方向和方向。

通過使用隐式規則和三維(3D)視覺感覺,研究人員能夠據此探索GPS和Wi-Fi通常無法通路的地方,在那些地方建立具有高度自主性和靈活性的水下群系統,幫助海洋學領域的深海研究。

另一組研究人員則開發出了微型3d列印的鍊條微型機器人叢集,每個機器人的直徑約為人類頭發的平均直徑。該裝置由塗有钴的聚合物材料制成,周圍環繞着線圈,這些線圈能夠起到微小磁鐵的作用,根據需要在空氣—水界面内調整和重新配置元件形态。

該項目進一步證明了叢集系統的可行性。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制作了120個微型鍊條,通過磁場梯度移動,它們能通過接觸流動的物體進行平移和旋轉,并通過類似氣體的自推進微磁盤探索開放空間。

鍊條機器人叢集行為是由多種過程和作用觸發的,包括流體動力學、毛細作用等,甚至還有由外部磁場控制的磁偶極子—偶極子互相作用。

叢集機器人的理論基礎與應用執行個體

鍊條機器人的行為取決于研究人員如何改變和調整磁場,通過改變與流體和空氣有關的磁場,他們可以操縱磁盤互相吸引或排斥。

在該研究團隊的研究中,微型鍊條機器人叢集一共能産生六種不同的集體行為,這些行為在實體世界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時研究人員還證明了這種叢集機器人能夠了按組劃分,分化出具有更專門功能的更小的子組。

以目前的理論發現和實踐水準來看,在連接配接和控制微型機器人裝置的工具方面,磁力似乎是最佳選擇。但理論上來說,光、聲、電場、無線電波等任何實體元素都可以是媒介,能夠幫助叢集機器人内部元件之間互動。

此外,這些力量的結合所創造的不同互相作用,可以為叢集機器人引入一系列新的功能和特性,進而創造出叢集機器人新的一系列能力。它們可以互相影響,并創造出一種超越單個部分總和的複雜新系統。

當然,開發功能性的叢集機器人并不簡單,它還涉及到其他幾個關鍵領域。

以現有的一個成功項目為例,他們的研究重點是參照人類群體的互動,研究叢集機器人的弱點,學習不同群體如何互相接觸,如何通過互動來表達友好或敵對情緒,以及如何付諸實踐,将這些叢集行為應用于實際情況,例如滅火和救援行動。

這涉及到将單個平台實體耦合到靈活的群體中,比如建立群體繩索,以此從燃燒的建築物中營救人員,或者組裝機器人平台,将人員運送到難以到達的空間,完成險境救援任務。

如其他的計算機研究一樣,研究人員關注的一個關鍵點是叢集裝置的故障率。

雖然在某些情況下,40%甚至50%的叢集機器人停止正常操作是合理範圍,其造成的局面後果是研究人員能夠負擔和接受的。但對于群體繩索和機器人救援梯子來說,在這類應用于救援中的機器應用中,這樣的故障率并不令人滿意。

是以,未來的研究方向需要集中于優化備份通信協定,以此優化裝置獨立操作的能力。

叢集機器人的理論基礎與應用執行個體

然而,随着機器人數量的增加,叢集機器人會越來越依賴于實體互相作用,特别是對于緊急行為來說,這會加大故障出現可能性,增加故障出現的總量,最後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具體來說,如果一個叢集機器人中有1000個内部元件,當其中一半不能正确地影響環境時,50%的故障率就可能會嚴重影響集體完成任務的能力。

蜂群的分工行為模式是有非常神奇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或許能夠解決叢集機器人的故障率問題。縱觀叢集機器人的發展曆史和基礎,解決上述挑戰,建構适用性高的叢集機器人需要圍繞着廣泛的學科進行。

然而,将自然和實體中的思想轉化為電子系統并不簡單,這種轉換具有多層複雜性。

例如,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中約有30%是由生物學家組成的,同時也有機械和電氣工程師、計算機科學家,甚至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身影,這足以表明,将自然和實體概念轉化為電子系統是複雜的。

盡管如此,還是有幾家公司已經使用精心編排的無人機,在夜空中制造出了精心設計的燈光秀。

其中一個成功的例子就是現代汽車子公司捷恩斯,他們于2021年4月宣布進軍中國市場,當天他們部署了3281架無人機組成公司标志,懸空漂浮在城市港口的上方,這可以被稱為一場令人歎為觀止的展示。

在科技迅速發展和機器人研究需求的飛速重新整理的大背景下,相信用不了幾年時間,叢集機器人就能夠全面發展,可以處理各種各樣的任務。

它們可能會依賴一些更大的機器人裝置,也可能化身為一些昆蟲大小的裝置,甚至是納米機器人,被用于進入人體來配置設定藥物或處理其他精細的任務。它們可以在廢墟中搜尋,在水下和其他難以到達的地方進行維修。

叢集機器人肯定還會被用于自動化建築和管理作物,機器人之間的合作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系列非凡的機會。

盡管研究人員對群體機器人的倫理使用表達了一些擔憂,比如它們在軍事上用于緻命的自主攻擊的可能性,但這項技術仍在繼續以多種多樣的形态更新發展。

假以時日,當人們對自然的了解不斷加深,以及将感官資料和環境意識轉化為機器人的實踐深入,科學家們有望在未來幾年徹底改變叢集機器人,甚至是整個機器人研究領域。

伴随着智能材料的發展,以及科學家們設計和制造裝置和算法的能力的提高,叢集機器人将走出實驗室,進入現實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