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何賽飛吐槽戲曲的問題上了熱搜,并且這個熱點現在還一直在擴散,網友有着各種各樣的讨論和觀點,伯光君之前也寫過文化分析,傳統戲曲在現在社會面臨的問題。

因為傳統文化不符合現在社會環境,戲曲在市場上的競争就嚴重不足。國家用各種扶持的方式讓人曲高和寡,這樣就導緻圈子很小非常的固定。圈子固定創新和年輕從業者嚴重不足,圈外工作者生存困難,最終導緻惡性循環。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沒有大面積的年輕觀衆了,無論如何扶持隻能保證這個曲種不滅亡,但要恢複昔日的繁盛似乎很困難,比如這個“曲藝圈”跟作協圈的固步自封,這是藝術改一個字都難的問題,就很難解決。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可以改的話,傳統戲曲還有沒有别的出路呢?
何賽飛之怒是無用功?中國戲曲的衰落,非一日之寒
實際上,我認為戲曲衰落最大的問題還是社會環境變,圈子固步自封是國家強行介入扶持過後,市場無法拓展過後内卷的副作用。如果真的能夠打開市場,能輕松賺錢,大家覺得戲曲圈大佬會不開放?誰會跟錢過不去呢對吧?
戲曲現在不火,說到底是科技發展越來越快,導緻整個社會發展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随之越來越快,生活節奏加快讓人們産生出強烈的緊迫感,思想情緒行為也變得越來越趨于表面化和躁動不安。
這導緻人們内心越來越浮躁,人們在文化娛樂消費上面,甚至是輿論資訊傳播上面,都不再願看需要大腦轉換的抽象性文字,隻願看不用動腦最直接、最簡單、最輕松、最娛樂、時間最短的短視訊。
現在甚至連曾經取代戲曲的電影,電視劇,有很多觀衆電視劇一集,30分鐘,甚至10分鐘沒有抓住你就開始罵節奏慢了,更不用提動不動幾個小時,内容還生澀的戲曲。
人們隻熱衷于短視訊,甚至無論什麼事最好能一下子就直接看到或告訴結果,連電影和電視劇稍微深刻點的都懶得等待和研究了。是以今天網絡輿論上二進制對立,一捧一踩,一邊倒和一窩蜂越來越嚴重。
年輕人不聽,喪失生命力?“改革”能否拯救傳統戲曲
戲曲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文化娛樂方式,随着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逐漸沒落是必然的情況。但并不意味着它們已經失去了所有出路,而這個出路,也得與時代結合,社會發展結合,與年輕人流行文化結合。
那麼如果戲曲真的下決心改革,大概有幾個方向呢?
1、戲曲本身作為舞台表現,仍然是可以順應時代,最根本的是戲曲這種文藝形式需要自我改革。
指望國家養是完全指望不上的,隻能自己在市場裡去找出路。國家隻可能養非常非常小一部分人,而且公平性還存疑。由國家來養活戲劇界,也沒有充分的理由。
我們現在看到的戲曲是各種地方曲藝融合的産物,被譽為“國粹”的平劇隻有200多年曆史。平劇又稱皮黃戲,由“西皮”和“二黃”結合而成。秦腔傳入湖北,然後與安慶、江西的地方曲藝(包括弋陽腔)、昆曲等結合,形成了平劇的雛形。
1791年,為慶祝乾隆80大壽,四大徽班進京,平劇開始形成。“樣闆戲”年代,平劇達到了一個新高度。戲劇的傳承與創新是一個老話題。現在年輕一代受到新媒體和新藝術的影響較大,已經遠離戲劇。
同時農村人口大量流失,露天電影和大戲台已經看不到了。
不過,戲曲等傳統藝術還是要保護和傳承,但觀衆的審美發生了變化,觀衆審美需要改良的行業的引導,這就是流行文化發展的一個基本情況。是以戲曲應該大膽創新,支援好的藝術家和藝術“下鄉”,讓演藝市場保持健康和繁榮。
戲曲不自我革新是條必死之路,說别靠喊振興,這話本身就是一句毫無意義的空喊。與其嘴上心痛演員,還不如安排幾個場子讓他們掙着錢吃飽飯來的實在。戲曲是幹什麼的?娛樂大衆,不要把前人做的事往自己臉上貼金,就看清楚戲曲的本質了。
是前人把戲曲幹了國粹,不是現在的人。你不能娛樂觀衆,吃不飽飯那不是太正常了。這話聽着是難聽,但這就是現實。先把端着的東西給放下來,把戲曲重新了解成一個文化行業,一個行業的從業者普遍生活窘迫。
實際上,我一直覺得官方開始“文藝三改”改良戲曲,把戲曲整成傳統文化藝術,同時結合新中國曆史事件改良(就像《智取威虎山》《白毛女》那些),這是對于戲曲改良的最成功的一次。
改革或許不能拯救傳統戲曲,但是如果不改革,這樣下去戲曲必死無疑。
“何賽飛之罵”也救不了戲曲?除了改革,隻有這一個辦法了
上面是改革戲曲本身以此來符合新時代,但更多還是傳統舞台上面。如果還想受到年輕觀衆喜歡,那就隻有和當下時代流行文化形式結合,這個“流行文化形式”就多種多樣了,如果以觀衆熟悉的情況來看。
2、遊戲,動畫,影視劇和流行歌曲等流行文化,仍是傳統戲曲求變求生存的最大出路。
後面改革開放後開始市場化,把戲曲捧成非遺曲高和寡還沒問題,但是就養着各種曲協,反面好心辦了壞事。結果就是一幫看人配合着傳統文化的大捧,和市場越來越遠,戲曲生存困難至于搞出這麼多幺蛾子?
21世紀出日本的中國風動漫《彩雲國物語》和《十二國記》配樂,至今有人彈的二胡曲,現在《刺客伍六七》裡有高能琵琶曲,《靈籠》《不良人4》都有唢呐配武打名場面出圈。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2000年二手玫瑰說唢呐沒有人受歡迎,當時擔心唢呐失傳。一直到電影《百鳥朝鳳》都在呼籲保護唢呐這個傳統文化樂器,這幾年唢呐有多火?唢呐從業者生存還困難嗎?
沒錯,道理真的就這麼簡單。
40幾年前港台音樂大師創造了武俠風歌曲,改良粵劇成粵語流行歌,台灣民歌和民謠,引領華語樂壇數十年。
30年前《新白娘子傳奇》左宏元改良創造新黃梅調,這個新的文化形式融合給傳統文化續命幾十年。
20年前周傑倫改良新中國風,10年前51sing上就有玩國風的業餘用快闆代替rap,動漫《秦時明月》雪女跳中國舞火遍年輕人圈。李玉剛的作品,從嚴格戲曲要求來說他其實很不合格,但作為流行文化産品他非常的成功。
5年前,廣播劇和漫改小說一堆古風武打劇提供舞台。
這兩年中國現象級遊戲《原神》中《神女劈觀》成為現象級文化作品成功對外輸出,甚至帶動一衆國家隊演員下場翻唱,并受到了年輕觀衆的普遍歡迎。
說句實話,《神女劈觀》我這樣不是戲曲迷的的都覺得好聽,故事背景也接觸過,雖然是一個遊戲公司,但創作這段戲也需要較高的古典文學素養。這種和新時代文化娛樂形式融合的發展,實際上才是戲曲傳承的某種必然方式。
結果呢?這幾年傳統劇目有點影響力的先是《人民的名義》樣闆戲的沙家浜,一幫唱戲的現在還在傳統文化藝術,老祖宗之法不可變這個觀念不放。
是以,曲藝界自己一直固步自封,不接地氣就不要總說年輕觀衆為何不喜歡。人家迪士尼黃金時代能把宮廷歌劇搞進畫讓全世界的人看,魔法時代能把歐美童話故事延伸,去拍全世界各個文明的公主動畫,再文化軟實力傳遍全世界
(當然,現在把動畫真人版都改成黑人,那就屬于走火入魔了)。
是以,中國自己的曲藝人還是得自己換思想,換觀念,換形式,什麼才叫實事求是。其實今天的所謂傳統藝術在當年流行的曆史時期不僅不傳統,反而更可能是引領時代文化趨勢的文化娛樂。
文化藝術要想取得長遠的發展,保留一定的傳統文化藝術精髓是必要的,比如審美,内容,傳遞的文化價值觀;但更重要的還是形式上要适應新社會,能否與時俱進讓年輕人認可。
何賽飛這一吼,救不了戲曲,更救不了傳統文化藝術
伯光君是80後,小時候黑白電視機隻收得了幾個台,仍然記得央視哪個頻道放戲曲,還跟着看了不少,同時還看了很多戲曲電影和電視劇。那時除了川劇,平劇都能看得津津有味。不記得什麼時候開始,好像沒有看過新出什麼戲曲類的影視劇。
後來就是東北獨幕喜劇盛行,港劇和台灣偶像劇,好萊塢大片,日漫,前些年是韓劇,這幾年國産影視劇,動畫和遊戲都快要崛起了,正兒八經的戲曲感覺已經是八百年前的事情。
要說上一次看戲曲影視劇,可以确定就是2019年的電影《白蛇傳情》。
因為我是搞影視娛樂行業的,那些年中國大導演把中國神話大片,古裝大片的美術服化道搞得不中不洋的時候。這部廣東粵劇電影,因為美術,服化道和特效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還原,立刻讓我眼前一亮。
我就選擇去電影院支援并且當自來水宣傳,最終這部戲曲電影當年在網上小火了一把,原本預測票房百萬,最終達到了2300萬,這已經屬于大賣了。你看,年輕人不是不看戲曲電影,也不是不喜歡傳統文化。
相反,這幾年随着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文明自信的崛起。年輕人對于國内流行文化作品裡以倭代華,不中不洋審美深惡痛絕,一直是罵聲不絕;相反,這個漢服,各種新文化形式的傳統文化倒越來越火。
如果《白蛇傳.情》這種改良戲曲電影能趁熱打鐵,或許就是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