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可惜,何賽飛的肺腑之言,又被一些人當成了營銷工具

俗話說,内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著名演員、越劇表演藝術家何賽飛在《中國梆子大會》上痛斥了戲曲界“拼獎”亂象,對于戲曲界人士和熟悉戲曲行業的人來說,一聽就知道她在痛斥誰。

可惜,何賽飛的肺腑之言,又被一些人當成了營銷工具

一方面是一些戲曲院團存在的不顧一切“拼獎”的問題,為了拿獎為了政績把資金和資源全都浪費了,急功近利(史依弘語)弄出來的新戲也不好看,沒人買單隻能鎖在倉庫裡,最後錢沒了戲也沒了,也就是何賽飛所說的“戲呢,錢呢”。

另一方面是何賽飛沒說出來但能聽出來的,圍繞着評獎,戲曲界存在一些“藝術灰産”和“圈子文化”現象,這個問題比“唯獎論”更現實更殘酷。

内行能聽懂也感同身受,外行如果聽不懂看看熱鬧倒也無妨,問題是,有些人利用何賽飛的話帶節奏搞營銷,這就太過分了。

可惜,何賽飛的肺腑之言,又被一些人當成了營銷工具

一、何賽飛沒有否定梅花獎

有不少媒體用的标題是“何賽飛痛斥梅花獎”,這可就太冤枉了,她根本沒有否定梅花獎的意思,她看不慣的是唯獎論和背後的灰産。

梅花獎本身沒有問題,就像奧運會金牌也沒有問題一樣,有問題的是“唯獎論”、“唯金牌論”和背後的一系列問題。

舉個例子,諾貝爾獎本身和諾貝爾本人都沒有問題,大部分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近些年出現的一些和平獎以及文學獎獲得者,你不能拿近年來的個别亂象去否定整個諾貝爾獎和諾貝爾這個人。

同理,梅花獎沒問題,國家設立梅花獎、文華獎也沒有問題,何賽飛也沒有針對這兩個獎項以及絕大部分獲獎的演員和從業者,這個問題必須要說清楚,以免被一些人給帶了節奏。

可惜,何賽飛的肺腑之言,又被一些人當成了營銷工具

二、借勢營銷

“何賽飛痛斥戲曲界亂象”上了熱搜之後,有一些營銷号迅速找到了營銷賣點,一方面也不管聽沒聽懂何賽飛的話就趕緊随聲附和,另一方面馬上把自己要吹捧的流量明星往死裡誇,似乎靠一個流量明星就能徹底拯救戲曲一樣。

實際上,戲曲界并不缺少明星,李勝素、史依弘、張火丁、王珮瑜他們的平劇商演也是一票難求,而且這些名角兒的觀衆絕大多數都是真正的戲曲愛好者,他們不僅懂行,而且還真正關心戲曲行業的發展,遇到像張軍波這樣的優秀戲曲演員他們也會支援。

反觀某些跨界的流量明星,他們到戲曲行業搞商演的首要目标是割韭菜而不是拯救戲曲,他們沒有那個心也沒有那個能力。

可惜,何賽飛的肺腑之言,又被一些人當成了營銷工具

更主要的問題是,這些跨界流量明星的觀衆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戲曲愛好者,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愛豆今天搞沒搞笑掙沒掙錢,對于戲曲行業的死活他們才不關心,甚至于他們巴不得其他平劇名角兒都賣不出去票,錢都讓愛豆掙去才好。

是以,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某些人花着高價買非專業戲曲演員的門票,捧着跨界的愛豆,然後集體網暴和愛豆存在競争關系的專業戲曲演員,這些人真的熱愛戲曲嗎?不是,他們熱愛的是愛豆。

這些人在還沒搞清楚何賽飛在罵誰甚至可能連何賽飛是誰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就湧入網絡瘋狂吹捧自己的愛豆,其用意真的是關心戲曲界的死活嗎?非也,他們不過是借着機會大搞營銷給愛豆臉上貼金,然後友善愛豆繼續在戲曲界割韭菜,當然,這中間肯定也存在大量營銷号為其金主搖旗呐喊塑金身的行為。

可惜,何賽飛的肺腑之言,又被一些人當成了營銷工具

三、打壓異己

在關于何賽飛發言的各個視訊和圖文評論區,指責中國曲協、前任曲協主席姜昆和現任曲協主席馮鞏的評論絡繹不絕,看起來好像是中國曲協和兩任主席姜昆馮鞏阻礙了戲曲行業的發展,好像何賽飛痛斥的是曲協。

實際上,戲曲和曲藝雖然都帶“曲”字,但中國曲協除了和曲棍球、靜脈曲張以及曲率引擎沒有關系之外,和戲曲行業也沒有直接關系,和何賽飛所說的“錢、戲”更沒有一點關系。

可惜,何賽飛的肺腑之言,又被一些人當成了營銷工具

戲曲行業有自己的協會,他們和話劇都屬于中國戲劇家協會,現任主席是濮存昕。

但是,何賽飛痛斥的對象也不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更不是濮存昕,因為那些“拼獎”的都是各地方戲曲院團,這些“錢、戲”和濮存昕以及協會的關系很小。

可惜,何賽飛的肺腑之言,又被一些人當成了營銷工具

既然何賽飛說的話和曲協沒有一毛錢關系,為什麼網上有那麼多人卻在噴曲協噴姜昆和馮鞏呢?

一方面,某飯圈的粉絲确實沒有什麼文化素養,認知程度比較低,他們的反智特點決定了他們根本不了解曲協、劇協、戲曲、曲藝都有什麼關系,他們隻知道一件事:他們的愛豆跨界哪個行業,就證明哪個行業要完了,都需要愛豆去拯救。

可惜,何賽飛的肺腑之言,又被一些人當成了營銷工具

另一方面,某飯圈長期接受愛豆的洗腦和教育,既然愛豆把曲協和姜昆當成了假想敵炒作,他們就很聽話地在愛豆的指揮棒下罵了姜昆和曲協十年,連姜昆卸任曲協主席之後也不放過。

在愛豆的精心教育下,他們一聽說有個戲曲行業出事了,趕緊就往曲協和姜昆頭上栽,甚至連新任曲協主席沒幾天的馮鞏也不放過,管他呢,反正愛豆已經指明方向了,不管對不對,罵姜昆罵曲協就沒錯。

可惜,何賽飛的肺腑之言,又被一些人當成了營銷工具

除了飯圈之外,還有一種人,他們明知道何賽飛的話和曲協以及姜昆沒關系,但他們依然還故意寫文章帶節奏。

比如有個讀者給某作者提出了質疑,戲曲不歸曲協管,這位作者是這麼回答的:看破别說破,不然怎麼會有話題,寫濮存昕老師感覺不好。

看見沒,他明知道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是濮存昕,但他自己知道罵濮存昕的話不僅沒有流量也容易被一些喜歡濮存昕的網友反怼,幹脆還是罵姜昆吧。

可惜,何賽飛的肺腑之言,又被一些人當成了營銷工具

還有一個作者,也是熱心讀者給他指出了問題,戲劇歸戲劇家協會,曲協管曲藝,但這位作者是這麼回答的:明白人看文章,摳字眼沒意思。

這叫“摳字眼”嗎?曲藝和戲曲的差別叫摳字眼?你二舅和三舅媽能混為一談嗎?不就差一個橫杠嗎?

比起那些反智的飯圈來,這些明知故犯的作者顯然更無恥。

可惜,何賽飛的肺腑之言,又被一些人當成了營銷工具

很可惜,何賽飛的肺腑之言,卻被某些人當成了營銷工具,視線被轉移,輿論被帶偏,到最後受到損害的不光是戲曲界,甚至還有曲藝界,得利的則是那一小撮人罷了。

近些年,國内有幾個文藝行業的輿論氛圍快被某些飯圈攪亂了,從電視劇到電影,從戲曲到曲藝,從話劇到綜藝,反正隻要有他們愛豆的地方,網絡空間總是被弄得烏煙瘴氣,不論是好事還是壞事都成了他們的營銷工具,到最後好事被污染,壞事被遮掩。

和戲曲界亂象一樣,發生在曲藝界和戲曲界的飯圈亂象也有必要進行整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