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隋文帝與大司馬系統初探

作者:南破青絲蠱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隋文帝與大司馬系統初探

前言

隋代有兩處禦史台,分别為開皇禦史台和大業禦史台,這兩處禦史台是前後不一的兩個機構。第一個是文帝所創,是禦林軍的守衛機構。禦林軍是炀帝時設立的,是皇帝近衛軍的大學營。這支軍隊原本是隋朝皇帝專門組建的一支軍隊,後來被編入了大業統帥部,在江都叛亂後,不是戰死,就是投降,從此銷聲匿迹。

這篇論文将他選在了這個問題上,因為他的叛亂,對隋朝的滅亡,以及大唐北門的禁衛軍的興起,都有着重要的意義。偶爾也會有一些争論,但都是用史料來讨論曆史,而不是用軍學的方法來讨論戰争,是以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很難判斷誰對誰錯。是以要考究其行為,複原骁果制與備身之關系之實情,并說明其因緣而變之理,以補異論。

隋文帝與大司馬系統初探

論骁果成立的由來與部隊的本質

“骁果”是在炀帝出兵高麗戰敗之後的第二年建立起來的,他們征召的目的,是為了打仗,是以服役的方式和一般的官軍不一樣。府兵是按照兵役制度組建的軍隊,隸屬于十六個州,被稱作“衛士”,這是一支正規軍隊。與“衛士”相比,“骁果”更像是一種征召士兵的義務。他們被征召到各自的聚集地,重新組織,然後參加戰鬥。

骁果由一名叫“折沖”的将軍統領,而不是一般的官軍,也不是皇家的軍隊,在組建之初,就不能和當地的軍隊混為一談。是以骁果的軍隊體系,在大業的軍隊體系下,是一種特殊的戰争體系,起初并不打算把它歸入十六州和各大勢力的軍隊。

按照軍事制度,六名四品将領,分别是四大統領,地位與左右統領府的統領平級,既然不屬于十六府中的任何一府,也不屬于征戰遼的任何一軍,那麼按照軍事制度,就是一支獨立的軍團。

隋文帝與大司馬系統初探

揆諸在周武帝率領二十萬軍隊攻打北齊的時候,麾下就有六個軍團,一共六十萬人,而隋朝皇帝攻打高麗的時候,麾下也有六個軍團,可以說是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鑒。是以在這次出征中,新組建的六名将領,應該是隋朝六大直屬軍隊的統帥,與其他軍隊不同,因為他們是奉皇帝之命參戰,是以沒有自己的軍隊。

這六個大隊,究竟有沒有代替以前的六個大隊,我不得而知,但由于他們都是臨時組建的,是以和皇家護衛不同,因為皇家護衛的本質,就是皇帝和大臣們的護衛,都是由正規軍組成。

可以說,自衛隊之是以被稱為“果敢”,就是因為他們在戰場上的英勇善戰,敢于赴湯蹈火,這也符合了北齊軍隊中的一句話:“哪怕他們在戰場上被殺,我們也要将他們留下來,這樣才能保證他們的鮮血不流失。”

隋文帝與大司馬系統初探

是以,他在全國範圍内招募士兵,到了集合地點之後,便按照新的制度,在關中,江東,嶺南三個較大的地區進行整合,然後從各個鄉鎮征來的士兵,到了特定的府州,便組成了一個小型的地方軍隊,然後按照原來的制度進行整合,将自己的軍隊命名為某州的某個地方,這一點與氣賀澤所說的“鄉兵集團”并無太大聯系。

蓋西魏鄉兵雖然也是由鄉鄰所生,但他們大多是以保家保鄉為主,并非被征召入伍,而是由當地的威信所生,一般被稱作統領,而統領與統領之間,有着很大的個人依賴性,就像是最初的軍隊制度中,士兵跟随統領一樣,這與統領的新軍隊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別。

周武帝曾率二十萬大軍讨伐過齊國,十二年後隋文帝又率五十萬大軍平陳,但這一次,他依舊是先鋒,直到三年前,他才率領這一支大軍,将吐谷渾打得落花流水。

隋文帝與大司馬系統初探

按照兵法理論,一場戰鬥的勝利,主要取決于一國的綜合實力,除了天氣、疾病等自然條件外,最重要的是戰場戰略,統帥的指揮,軍隊的紀律,士氣,訓練效果,後勤裝備等等。

隋朝在“開皇朝”之後,實力應該比高麗要強大得多,是以,隋朝的軍隊在他親自出征時,實力會出現明顯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親自出征。皇帝親自出馬,往往是一種大錯,将軍們為了保證皇帝的安危,不會貿然與皇帝開戰,進而失去了行軍的自由。

可惜隋文帝就是這樣做的,他不但沒有反思自己的過錯,還指責将領們膽小怕事,揚言要用軍法處置他們,從這一點來看,這一次的戰敗非但在所難免,而且即使他親自出馬,也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因為他的習慣沒有改變。

讓人意外的是,他敗在了一個強大的國家手中,這和他麾下的軍隊實力下降沒有太大的關系,如果說他的英勇無畏,那麼他的軍隊實力下降,那就隻是一句空話了。

隋文帝與大司馬系統初探

骁國的軍力與軍權歸屬

據《沈光傳》記載,當時有“幾萬人,都是從下面來的”。他說的是“天下”中的精銳,說的是“萬餘人”,那就是這一次從全國搜羅來的精銳,并不隻是關中一地的精銳。

這一次“招兵買馬伐遼”,并沒有直接說是“骁果軍”,而是沿途的逃兵,也就是說,這“募人”二字,應該是他們為了自己的第三次出征而強行招募的,決不能被誤解為“骁果軍”。直到燕門鎮破,回到京城之後,“征募勇者,充軍”,這是他們的第二次征召勇者,也是他們的第三次征召勇者。

首先要說的是,這次叛亂和宇文述二子,也就是宇文化和宇文智及,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然二子的軍銜都不是骁果的人,是以他們并不知道自己是這次叛亂的主要人物。

司馬德戡,當年的“總領骁果”,隸屬于何衛,不知其名,而有關的官員,則是門下省的禦用尚書、内史省的禦用尚書、殿内省的禦用尚書、禦用尚書、禦用大夫。

隋文帝與大司馬系統初探

至于武将,有武贲郎将,鷹揚郎将,隸屬于何衛,但身份不明,又有勳侍,還有一位是總管。很顯然,這是一場朝廷重臣與軍隊的聯手叛亂,是以,智仁所說的“數千名叛軍”,并不完全是真的。

從這一點來看,這場暴動始于炀帝被困在淮左,然後在邊陲發生了叛亂,司馬德戡就是借着這個機會,發動了叛亂,并沒有造反的意思,而是與他的部下一起向西逃亡。由于宇文智及的提議,變成了造反,并将不明真相的宇文化及作為主要人物。

《史記》續載了齊王在其中的作用,謂德戡:“欲用詭計威脅齊王,對許弘仁和張恺說:……你可以到備胎處去,對認識他的人說,他說皇上聽說齊王要造反,準備好了很多的酒水,是以将他和他的部下都殺死了。”于是,便有了“德诩”的教誨,用來交換城門的守衛。虔通打開城門,帶着幾百人,去見皇帝,然後,在皇宮裡殺了皇帝”。

隋文帝與大司馬系統初探

叛軍的數量雖多,但大多都是關中人,按照《司馬德戡傳》上的說法,“總領骁果”隻是“統領左右兩路騎兵,統領一萬名骁果騎兵”。如果說這幾萬人都是關中的猛果軍,那就有些高估了。

事實上,縱然是關中人,甚至是準備好的私軍,也有人不願意加入,比如趙才,千牛備卒,獨孤開元。沒有加入的人,或不願意加入的人,必然會逐漸分成兩派,一派是反叛的人,另一派則是向李密效忠的人,是以這兩派的人,都要加以研究。

麥孟才是一野在遼東陣亡的麥鐵杖的兒子,不知他有沒有衛武贲郎将軍,麾下有幾千江淮兵,也不知他是不是江東的猛将,但總得和沈光所在宮中的親信聯系,方可立功。至于沈光,早被調到了原來的軍中,是以他的軍士雖然都在軍中,卻隻是皇帝和皇後的貼身侍衛。由此可見,沈光和孟才的人馬,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隋文帝與大司馬系統初探

預備營和骁果營的組織和指揮

《隋百官下》中說:“左右兩個府邸,統千牛十六人,司射十六人,四品大員三人,執掌兵權。”其威風,設左右武府雄武郎統帥,武勇郎為副統帥,與鷹揚、鷹擊同在。”

“骁果軍”的号角是專門為士兵準備的,士兵們的身份都很特别,他們的墳墓上也有他們的名字。這座墓中,除了劉世恭之外,還有一位曾在隋朝任職過的武将,曾在大唐任職過飛騎隊隊長的茅生,曾在武将中擔任武将的王孝瑜,還有一名叫安豹的武将。

雖然沒有看到骁果營的統領和骁果營的隊長,但也可以看到毛盛等人出任骁果營的統領和隊長。備身府的官員都是王族和達官貴人,名字都有“備身”兩個字,以表示身份的特别,骁果也是如此,表示自己和十二侍衛的差別。

隋文帝與大司馬系統初探

隋唐時期,沿用了北周的軍事制度,将軍隊分為左右兩個序列,是以十二個衛士統帥的軍隊,每個序列都有一個編号,比如呂武,就是在開皇四年,被任命為武候府儀為車騎大将軍,統帥右侍衛十年,無論他們的軍銜有多高,統領多少軍力,都要根據他們的軍力來估算。

我估算了一下,這支精銳部隊大約有六萬人,如果把他們編入六名統帥,那麼每個統帥都有一萬人,分别隸屬于各自的雄武府。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和武贲郎統領司馬德戡平起平坐,卻能得到一萬鐵騎的原因了。

現在的問題是,這兩位統領,會不會隻負責左右兩座雄武府?如果是的話,那麼,每個雄武府都有五千人。

隋文帝與大司馬系統初探

不過,既然兩個府邸都是一個級别的,那麼兩個府邸的正常編制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差距。雖然不知道一個鷹陽郡到底有幾個普通兵種,但是和鷹陽郡差不多的鐵騎軍,在戰争時期,可以編入一千騎兵。

根據《隋百官下》,在大業軍制中,有十二鎮守大将,為三品大員,職務為“總管軍務,統領軍務”,也就是在軍務體系下,統領各州十多個軍務體系,而軍務體系中,也有這些軍務體系。

既然雄武郎将已經“同鷹揚”,那麼他的頂頭上司就是折沖郎将,他在骁勇善戰系統中的地位,就相當于鷹揚派的大将。唯一的差別就是,他沒有自己的官職,是以他隻能“掌領”,也就是他手下的雄武郎将統帥。

隋文帝與大司馬系統初探

正是因為這個差別,是以六位将軍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員,每一位都掌管着十個由皇帝統帥的軍營,接到皇帝的指令後,立即指令自己的軍營統帥,指令自己的軍營去完成自己的使命,稱之為“掌領骁果”。故而,一旦成為了備身府的一員,就必須聽從府主的備身郎将軍之命。

更有甚者,隋唐的軍隊在執行指令的時候,并不需要進行全面的調動,往往隻需要派出自己的一小部分兵力就可以了,是以,皇上經常會從自己的一支禁軍中,抽出一小部分,或者幾支,配置設定到各個衛兵中,讓他們來完成自己的任務。

而他們所擁有的禦林軍,無論他們是統帥還是總統,都是以監督為主,而不是他們所擁有的軍隊的真正指揮官,他們的軍隊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後,便會回到自己的崗位上。

隋文帝與大司馬系統初探

結語

隋炀帝在大業八年,率領一百一十三萬兵馬,讨伐高麗,遼東被阻,别道三十萬兵馬在平壤全軍覆沒,炀帝把這歸咎于士兵膽小怕事,這才有了招兵買馬的心思。炀帝對他們的要求,就是要他們有勇氣,改變他們的懦弱,是以,他們的名字叫做“骁果”。

這支軍隊由騎兵或步兵組成,靈活多變,攻擊性極強,由戰争的總司令隋文帝直接指揮。這個機關已經被征召了兩次,大約有60000名士兵,這個數字被稱為“舊數”。這六萬人,被六名“掌領”,每個軍團都有一萬人左右的軍隊,而他們下面的十名左右雄武郎,則是真正的“領”。雄武府的編制是一千人左右,并按照不同的順序,分為左右兩隊。

隋文帝與大司馬系統初探

因為這支軍隊直接聽從大将軍的指令,是以,當将軍接到指令之後,可以直接指令自己的軍隊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需要建造自己的居所。相反,真正的雄武郎将軍,卻是需要調動軍力,才能與之配合。6位統帥統帥的猛虎營,隻有十二府之一的軍力,無法代替軍部制度。

參考文獻

1.《隋書·炀帝紀》

2.《隋書·百官志下》

3.《民族史研究》

4.《隋朝的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