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明、劉瑤:如何通過金融手段助力實作共同富裕?

作者: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作者:張明、劉偉(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主任)

張明、劉瑤:如何通過金融手段助力實作共同富裕?

注:本文發表于《中國金融》2021年第17期,并發表于精簡、轉載的文章。

2020年10月底釋出的《2035年願景目标綱要》提出,要實作适度發達國家人均GDP水準的目标,顯著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大幅縮小人口生活水準差距, 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取得了更加切實的進展。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繁榮。

目前,全球經濟正陷入"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債務、高收入配置設定失衡"的百年變革,實作共同繁榮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全球範圍内,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似乎并沒有緩解收入和财富不平等。例如,美聯儲消費者金融調查的資料顯示,在次貸危機(2007-2016)後的十年中,财富配置設定差距顯着擴大。隻有收入最高的10%的美國人實作了财富的淨增長,而最後25%的低收入人群損失了多達37%。例如,2011年"占領華爾街"運動最重要的要求是解決"99%的富人财富"的問題,而美國金融體系是這場運動的重中之重。例如,根據瑞士信貸的《2021年全球财富報告》,到2020年,全球人口的12.2%将達到84.9%,财富将受到嚴重瓜分。

近年來,收入不平等有所緩解,但财富不平等明顯惡化。一方面,中國的基尼系數在2008年達到0.491的峰值後,在2019年回落至0.465,但仍高于0.4的國際門檻。另一方面,中國的财富基尼系數在2020年上升到0.704,即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社會總财富的30%。能否實作共同富裕,不僅關系到我國經濟能否實作消費擴張和消費更新,也決定着我國能否成功建構以内循環為主體、内外循環互相促進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金融業的發展促進了儲蓄投資轉型和資本信用配置,成為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在傳統了解中,金融業的發展将促進高收入群體的利益,這可能會惡化收入配置設定。然而,社會主義國家的金融部門預計将發揮非常不同的作用。

那麼,在現階段,我國應該如何通過财政手段幫助實作共同繁榮呢?筆者認為,可以充分利用金融政策的再配置設定效應,大力推動金融工具創新,加強創新金融體系頂層設計。

一、發揮金融政策再配置設定效應

共同富裕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再配置設定。為促進高品質發展的共同繁榮,正确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建構初次配置設定、再配置設定、三次配置設定協調的基本制度安排。金融手段幫助實作共同繁榮的理論邏輯是發揮金融政策的積極再配置設定效應。

首先,發揮總體貨币政策的正再配置設定效應。在傳統了解中,擴張性貨币政策将促進周期性繁榮,降低失業率,縮小收入配置設定差距。貨币政策的積極再配置設定效應主要通過三個管道發揮作用:一是收入的異質性管道。擴大貨币政策将降低融資成本,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并鼓勵企業擴大再生産,增加就業。這對以勞動報酬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有利,而對工資變化不靈活的高收入群體的影響将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擴張性貨币政策,如果引發意外通脹,将導緻名義資産負債表的重估。債權人将以高收入者的名義遭受損失,而以低收入者的名義的債務人将受益;擴大貨币政策将增加資産負債表受損公司的資産,并緩解負流動性和通縮螺旋。這有助于SMALL AndES和低收入借款人增加收入,進而減少收入不平等。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将擴張性貨币政策與限制杠杆的宏觀審慎政策相結合,貨币政策的積極再配置設定效應将顯著增強。

第二,發揮結構性貨币政策的正再配置設定效應。結構性貨币政策的實施,可以在貨币政策的精準調控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因為我國金融市場對銀行間接融資,國内利率的非市場化因素削弱了金融定價功能,疊加了政府的隐性擔保,導緻剛性支付、金融機構同質化、金融業競争等問題,這很容易産生結構性錯配和金融資源扭曲。這些問題無法通過傳統的貨币政策來解決。雖然結構性貨币政策的初衷不是調整收入再配置設定,但小規模農業貸款、定向子信貸、定向中期貸款工具等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具有引導信貸流動、強化激勵相容性的作用,有助于引導資金流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進而縮小區域城鄉發展差距, 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最終促進共同繁榮。

第三,發揮信貸政策的積極再配置設定效應。信貸政策作為貨币政策的輔助手段,可以起到平衡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雙重作用。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信貸政策的再配置設定效應,需要注意政策的運用。例如,信貸杠杆可以與稅收杠杆相協調,促進信貸和财政平衡之間的雙重平衡,改善收入配置設定,同時穩定經濟增長。例如,信貸政策可以與宏觀審慎監管相結合,以改善收入配置設定,同時防範金融風險。

二、促進金融工具創新

在金融市場的實踐中,運用一些創新的金融工具,可以顯著提高資本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促進實作共同繁榮。

一是大力發展數字金融和普惠金融。與傳統金融相比,"數字金融與普惠金融"的結合,具有降低金融交易門檻、促進資訊流動和價格發現、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裡"的顯著優勢。數字金融和普惠金融的發展可以顯著緩解收入和财富不平等:首先,數字金融和普惠金融通過創新的儲蓄、信貸和支付手段,擴大了支付對金融資源的可及性、可及性和便利性;第二,數字金融和普惠金融通過創新的儲蓄、信貸和支付手段,擴大了支付的可及性、可及性和便利性;第二,數字金融和普惠金融通過創新的儲蓄、信貸和支付手段,擴大了支付對金融資源的可及性、可及性和便利性;第二,數字金融和普惠金融通過創新的儲蓄、信貸和支付手段,擴大了支付的可及性、可及性和便利性;第二,數字金融和普惠金融通過創新的它可以通過使貨币比對和信用監控更有效來幫助縮小收入差距。随着數字技術的普及,地區和群體之間發展不平衡所産生的"數字鴻溝"有望逐漸消失。

二是大力發展綠色金融。近年來,綠色金融與經濟增長的耦合不斷增強,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空間依賴性。綠色金融包括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股票指數、綠色信托和碳金融等工具,可以從多個次元提高資本配置效率,在鄉村振興、扶貧和減貧中可以發揮突出作用。在農業領域,綠色金融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支撐,綠色金融創新可以支援農業适應氣候變化,實作可持續發展。在農村地區,綠色金融可以促進農村企業的綠色轉型,提高其經營業績和環保績效,改善其融資限制,進而增加農村就業和農民收入。在農民領域,綠色金融可以通過振興資源,将傳統生産方式與新産業無縫對接等方式,幫助農民增加收入緻富。

第三,大力發展養老金融。目前,中國正面臨着生育率下降、老齡化加劇的深層次問題,長期過度依賴金融提供基本養老保險的模式的可持續性正面臨巨大考驗。是以,養老金融需要快速、有序、可持續地發展。養老金融可以促進不同世代和不同群體之間合理有序的财富轉移,與規範收入再配置設定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長期的邏輯一緻性。養老金融通過市場化手段,使相關資本流經金融體系,實作社會财富的有效增值和合理配置設定,進而有利于促進共同繁榮。在實踐中,要推動金融體系全方位支援養老金融,配合财稅政策,二是擴大養老金融的服務對象,降低服務門檻,更好地發揮養老金融的普遍性和再配置設定效應。

第四,積極發展主權财富基金。從長遠來看,主權财富基金利用主權國家的儲備資産使其金融投資在全球範圍内多樣化,其投資回報可以增加一個國家的整體國民福利,促進該國經濟的代際可持續增長。根據其建立的目的,不同類型的主權财富基金可以幫助減少财富不平等的機制差異很大。例如,設立穩定基金是為了通過基金收入增加一個國家的财富,防止資源枯竭後經濟增長出現重動,并實作國民收入的跨時期平滑。例如,設立養恤儲備基金是為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影響,改善養恤金制度,并跨時期平滑國家财富。例如,設立戰略基金是為了滿足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提高國内企業的競争力,增加國民财富。随着時間的推移,一些最初的穩定和戰略基金已經逐漸轉向在老齡化的影響下使幾代人之間财富平滑的功能。

五是積極發展ESG主題基金。ESG基金主要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具有社會責任感,是否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資料顯示,社會責任感較大的企業往往股價更穩定,回報更高,對信心危機的反應更好。在中國經濟走向高品質發展的過程中,更加重視公平,更加重視三種配置設定。是以,以ESG基金為代表的慈善和社會責任理念有望成為共同繁榮的加速器。願意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将受到更多機構投資者的信任,并有望在政策層面獲得更多的激勵和傾斜,這無疑将有助于打開共同繁榮的良性循環。事實上,EGS投資的普及也有助于推動中國經濟進入綠色可持續發展、代際可持續發展、普惠金融等結構性改革。

三、加強創新金融體系頂層設計

要更好地發揮金融政策的積極再配置設定效應,更好地利用創新金融工具促進共同繁榮,不能依靠創新金融體系的全面支援。建立創新的金融體系需要系統的頂層設計。

一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實作功能資源配置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面臨要素定價市場化不高、金融結構扭曲、金融機構功能性擴張以及市場與政府關系不明确等問題。例如,我國尚未完成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的改革,在此背景下,銀行利率定價自主權較弱,匯率緩解能力有待加強外部沖擊,容易導緻金融政策的積極再配置設定效應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例如,在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民間企業間接融資模式下的融資難融資,人民币貸款在新社會融合中的比重回落,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結構難以與新發展格局的金融需求相比對, 而且很難發揮金融工具的作用來減少貧困和減少财富不平等。是以,要實作共同富裕,必須深化要素定價市場化改革,推進金融市場結構優化,實作金融機構功能發展,進一步提高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和價格發現功能。

二是支援金融體系創新。金融體系創新的關鍵是建立一個成本更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價格發現能力更強的創新金融體系。一、堅持市場中立原則,對不同群體、機構、交易者給予同一市場主體地位。二是優化金融市場結構,合理配置直接和間接融資、債券融資和股權融資結構,推進IPO登記制度,完善多層次多功能資本市場體系。第三,建構統一完整的市場體系,打破貨币市場、債券市場和信貸市場的多重分割。第四,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優勢,降低單一金融業務成本,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及性,鼓勵金融産品創新。實施這些措施,建構支援創新的金融體系,可以有效避免金融偏見與财政資源的不比對,進而促進共同繁榮。

三是審慎逐漸推進金融開放。一般來說,金融市場越開放,金融參與者利用金融資源擷取利益和降低風險的能力就越強。特别是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全球金融市場的價格發現和資源配置功能顯著增強。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國外開展投融資活動,優化中國企業投融資模式,獲得更多可觀的收入,自然有助于促進實作共同繁榮。同時,國際機構投資者擁有更多元化的投資組合,更具有抗風險性,鼓勵外國投資者在中國投資和籌集資金有利于建立更成熟的國内金融市場。但在國内經濟增長模式正在轉變、要素市場化改革尚未完成、存量金融風險尚未根本消化的前提下,後續金融開放應遵循審慎漸進的方針,以避免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幅加快了向外國金融機構開放國内金融市場。一方面,目前QFII和RQFII的投資額度限制已經完全放寬。另一方面,也有外資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鑒于金融市場開放的速度,資本賬戶的開放應特别謹慎。筆者研究指出,跨境短期資本的大規模流出和人民币貶值壓力的互相強化,可能成為引發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最重要觸發因素。是以,中國政府應保持适當的跨境資本管制,特别是對跨境銀行貸款(其他投資)、地下管道資本流動和衍生品跨境流動等高風險領域。适當的資本賬戶控制是中國抵禦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火牆,絕不能輕易拆除。

四是加強金融監管。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爆發,是金融手段促進共同繁榮的底線保證。這是因為,任何金融危機最終都會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産生更負面的不對稱影響。加強金融監管可以有效減少投機套利,減少因市場漏洞而加劇的财富失衡。一是金融機構應提高系統性風險應對能力,限制風險資産頭寸,抑制過度冒險行為;目前,較為重要的金融風險包括地方政府和地方國有企業的債務風險、房地産相關風險、與中小金融機構相關的風險、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風險等;

綜上所述,促進共同富裕是我國下一階段實作高品質發展的最重要目标之一。為了通過金融手段促進共同繁榮,要發揮金融政策的積極再配置設定效應,通過創新的金融工具與金融政策合作,通過加強頂層設計來建構創新的金融體系。最後,為了更好地促進現階段的共同繁榮,需要更加密切地協調财道政策,通過相關政策的精準努力,盡快縮小住區内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财富不平等,增強經濟增長的包容性和可持續性。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戰略研究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