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明、刘瑶: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作者:张明、刘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任)

张明、刘瑶: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金融》2021年第17期,并发表于精简、转载的文章。

2020年10月底发布的《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实现适度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的目标,显著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大幅缩小人口生活水平差距, 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取得了更加切实的进展。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繁荣。

当前,全球经济正陷入"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高收入分配失衡"的百年变革,实现共同繁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似乎并没有缓解收入和财富不平等。例如,美联储消费者金融调查的数据显示,在次贷危机(2007-2016)后的十年中,财富分配差距显着扩大。只有收入最高的10%的美国人实现了财富的净增长,而最后25%的低收入人群损失了多达37%。例如,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最重要的要求是解决"99%的富人财富"的问题,而美国金融体系是这场运动的重中之重。例如,根据瑞士信贷的《2021年全球财富报告》,到2020年,全球人口的12.2%将达到84.9%,财富将受到严重瓜分。

近年来,收入不平等有所缓解,但财富不平等明显恶化。一方面,中国的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0.491的峰值后,在2019年回落至0.465,但仍高于0.4的国际门槛。另一方面,中国的财富基尼系数在2020年上升到0.704,即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社会总财富的30%。能否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实现消费扩张和消费升级,也决定着我国能否成功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储蓄投资转型和资本信用配置,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传统理解中,金融业的发展将促进高收入群体的利益,这可能会恶化收入分配。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金融部门预计将发挥非常不同的作用。

那么,在现阶段,我国应该如何通过财政手段帮助实现共同繁荣呢?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金融政策的再分配效应,大力推动金融工具创新,加强创新金融体系顶层设计。

一、发挥金融政策再分配效应

共同富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再分配。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繁荣,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的基本制度安排。金融手段帮助实现共同繁荣的理论逻辑是发挥金融政策的积极再分配效应。

首先,发挥总体货币政策的正再分配效应。在传统理解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促进周期性繁荣,降低失业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货币政策的积极再分配效应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发挥作用:一是收入的异质性渠道。扩大货币政策将降低融资成本,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并鼓励企业扩大再生产,增加就业。这对以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有利,而对工资变化不灵活的高收入群体的影响将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引发意外通胀,将导致名义资产负债表的重估。债权人将以高收入者的名义遭受损失,而以低收入者的名义的债务人将受益;扩大货币政策将增加资产负债表受损公司的资产,并缓解负流动性和通缩螺旋。这有助于SMALL AndES和低收入借款人增加收入,从而减少收入不平等。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将扩张性货币政策与限制杠杆的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货币政策的积极再分配效应将显著增强。

第二,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正再分配效应。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在货币政策的精准调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我国金融市场对银行间接融资,国内利率的非市场化因素削弱了金融定价功能,叠加了政府的隐性担保,导致刚性支付、金融机构同质化、金融业竞争等问题,这很容易产生结构性错配和金融资源扭曲。这些问题无法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来解决。虽然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初衷不是调整收入再分配,但小规模农业贷款、定向子信贷、定向中期贷款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引导信贷流动、强化激励相容性的作用,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从而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最终促进共同繁荣。

第三,发挥信贷政策的积极再分配效应。信贷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辅助手段,可以起到平衡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双重作用。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信贷政策的再分配效应,需要注意政策的运用。例如,信贷杠杆可以与税收杠杆相协调,促进信贷和财政平衡之间的双重平衡,改善收入分配,同时稳定经济增长。例如,信贷政策可以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以改善收入分配,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二、促进金融工具创新

在金融市场的实践中,运用一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可以显著提高资本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促进实现共同繁荣。

一是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结合,具有降低金融交易门槛、促进信息流动和价格发现、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显著优势。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缓解收入和财富不平等:首先,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通过创新的储蓄、信贷和支付手段,扩大了支付对金融资源的可及性、可及性和便利性;第二,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通过创新的储蓄、信贷和支付手段,扩大了支付的可及性、可及性和便利性;第二,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通过创新的储蓄、信贷和支付手段,扩大了支付对金融资源的可及性、可及性和便利性;第二,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通过创新的储蓄、信贷和支付手段,扩大了支付的可及性、可及性和便利性;第二,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通过创新的它可以通过使货币匹配和信用监控更有效来帮助缩小收入差距。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地区和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所产生的"数字鸿沟"有望逐渐消失。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近年来,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的耦合不断增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绿色金融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股票指数、绿色信托和碳金融等工具,可以从多个维度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在乡村振兴、扶贫和减贫中可以发挥突出作用。在农业领域,绿色金融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支撑,绿色金融创新可以支持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地区,绿色金融可以促进农村企业的绿色转型,提高其经营业绩和环保绩效,改善其融资约束,从而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在农民领域,绿色金融可以通过振兴资源,将传统生产方式与新产业无缝对接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致富。

第三,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剧的深层次问题,长期过度依赖金融提供基本养老保险的模式的可持续性正面临巨大考验。因此,养老金融需要快速、有序、可持续地发展。养老金融可以促进不同世代和不同群体之间合理有序的财富转移,与规范收入再分配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长期的逻辑一致性。养老金融通过市场化手段,使相关资本流经金融体系,实现社会财富的有效增值和合理分配,从而有利于促进共同繁荣。在实践中,要推动金融体系全方位支持养老金融,配合财税政策,二是扩大养老金融的服务对象,降低服务门槛,更好地发挥养老金融的普遍性和再分配效应。

第四,积极发展主权财富基金。从长远来看,主权财富基金利用主权国家的储备资产使其金融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多样化,其投资回报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福利,促进该国经济的代际可持续增长。根据其建立的目的,不同类型的主权财富基金可以帮助减少财富不平等的机制差异很大。例如,设立稳定基金是为了通过基金收入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防止资源枯竭后经济增长出现重动,并实现国民收入的跨时期平滑。例如,设立养恤储备基金是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影响,改善养恤金制度,并跨时期平滑国家财富。例如,设立战略基金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增加国民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最初的稳定和战略基金已经逐渐转向在老龄化的影响下使几代人之间财富平滑的功能。

五是积极发展ESG主题基金。ESG基金主要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数据显示,社会责任感较大的企业往往股价更稳定,回报更高,对信心危机的反应更好。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公平,更加重视三种分配。因此,以ESG基金为代表的慈善和社会责任理念有望成为共同繁荣的加速器。愿意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将受到更多机构投资者的信任,并有望在政策层面获得更多的激励和倾斜,这无疑将有助于打开共同繁荣的良性循环。事实上,EGS投资的普及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进入绿色可持续发展、代际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等结构性改革。

三、加强创新金融体系顶层设计

要更好地发挥金融政策的积极再分配效应,更好地利用创新金融工具促进共同繁荣,不能依靠创新金融体系的全面支持。建立创新的金融体系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

一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实现功能资源配置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面临要素定价市场化不高、金融结构扭曲、金融机构功能性扩张以及市场与政府关系不明确等问题。例如,我国尚未完成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在此背景下,银行利率定价自主权较弱,汇率缓解能力有待加强外部冲击,容易导致金融政策的积极再分配效应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民间企业间接融资模式下的融资难融资,人民币贷款在新社会融合中的比重回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难以与新发展格局的金融需求相匹配, 而且很难发挥金融工具的作用来减少贫困和减少财富不平等。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深化要素定价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市场结构优化,实现金融机构功能发展,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价格发现功能。

二是支持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体系创新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成本更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价格发现能力更强的创新金融体系。一、坚持市场中立原则,对不同群体、机构、交易者给予同一市场主体地位。二是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合理配置直接和间接融资、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结构,推进IPO登记制度,完善多层次多功能资本市场体系。第三,构建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打破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多重分割。第四,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降低单一金融业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实施这些措施,构建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可以有效避免金融偏见与财政资源的不匹配,从而促进共同繁荣。

三是审慎逐步推进金融开放。一般来说,金融市场越开放,金融参与者利用金融资源获取利益和降低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特别是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国外开展投融资活动,优化中国企业投融资模式,获得更多可观的收入,自然有助于促进实现共同繁荣。同时,国际机构投资者拥有更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更具有抗风险性,鼓励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和筹集资金有利于建立更成熟的国内金融市场。但在国内经济增长模式正在转变、要素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存量金融风险尚未根本消化的前提下,后续金融开放应遵循审慎渐进的方针,以避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幅加快了向外国金融机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一方面,目前QFII和RQFII的投资额度限制已经完全放宽。另一方面,也有外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鉴于金融市场开放的速度,资本账户的开放应特别谨慎。笔者研究指出,跨境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出和人民币贬值压力的相互强化,可能成为引发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重要触发因素。因此,中国政府应保持适当的跨境资本管制,特别是对跨境银行贷款(其他投资)、地下渠道资本流动和衍生品跨境流动等高风险领域。适当的资本账户控制是中国抵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火墙,绝不能轻易拆除。

四是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是金融手段促进共同繁荣的底线保证。这是因为,任何金融危机最终都会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产生更负面的不对称影响。加强金融监管可以有效减少投机套利,减少因市场漏洞而加剧的财富失衡。一是金融机构应提高系统性风险应对能力,限制风险资产头寸,抑制过度冒险行为;目前,较为重要的金融风险包括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债务风险、房地产相关风险、与中小金融机构相关的风险、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等;

综上所述,促进共同富裕是我国下一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为了通过金融手段促进共同繁荣,要发挥金融政策的积极再分配效应,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政策合作,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来构建创新的金融体系。最后,为了更好地促进现阶段的共同繁荣,需要更加密切地协调财道政策,通过相关政策的精准努力,尽快缩小住区内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财富不平等,增强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战略研究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