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進入海甯西山公園,無暇風景,隻為拜訪一人而停留,因為這裡的白水泉畔有近代著名詩人徐志摩之墓。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興海甯人,中國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詩人。其墓地最先在海甯東山,後動亂被毀,故鄉百姓在一九八三年将其墓地遷葬到西山公園白水泉邊。
沿三十五級(寓意詩人虛歲三十五歲英年早逝)石階上來,墓地古典,墓碑滄桑,上書“詩人徐志摩之墓”。是海甯籍書法大家張宗祥根據胡适之原文補題碑文。墓地呈半圓形,如一彎新月,它寓意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
墓地左右兩側有書本型雕刻,左側刻有詩人《偶然》中的詩句,“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迹”;右邊則是《再别康橋》的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别西天的雲彩。"這兩首詩似乎和他空難離去有種莫名的宿命感,其實西山墓地内隻放了一本《徐志摩年譜》,雖是紀念墓,每年他的遇難日,來自各地徐志摩的詩迷都會前來祭奠,上次來的時候,在墓碑前看到一束鮮花,卡片上寫着“摩摩!眉眉來看你來了...”眉是陸小曼的小名,不知哪位多情女子自比“眉”來寄托相思了。
陸小曼臨終前希望自己和徐志摩葬一起,但遭到徐家的強烈反對,徐家承認的是當年被徐志摩非常絕情抛棄的原配張幼儀,張幼儀似乎并不痛恨他,她晚年說:“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稱為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張幼儀在和徐志摩離婚後是在飯桌上見過陸小曼的,見到他們兩人的親密互動,張幼儀明白她輸在哪裡了,她不恨陸小曼恨的是林徽因,但她太不了解他的男人了,沒有林徽因還有木徽因、李徽因吧?因為那個男人從來沒有愛過她。連她自己都說“他對誰都好,就是對我不好”。當時十六歲的林徽因面對徐志摩熱烈追求,交往後毅然抽身的勇氣,讓人佩服的 ,對于這段過往,林徽因是這樣和家人和兒女解釋的:“志摩愛的是他想象中的林徽因,而不是真實的林徽因。”1947年林徽因病榻中曾見過張幼儀并對她說:“張幼儀我欠你,對不起,但我不後悔”。這句話讓張幼儀想了很多年也無法了解,這就是林徽因情商超凡、不失高貴的女性魅力所在。
徐志摩是“多情才子”還是“民國渣男”?論才情和林徽因相當但和林的家國情懷格局不合,和張幼儀的才情格局都不合(徐是文人傲骨而張在抗戰時期大發國難财),和陸小曼才情個性才最合,(都曾脫離指配婚姻追求自由愛情,盡管婚後一地雞毛),林徽因隻是他得不到的白月光而已。
1932年,林徽因路過海甯,特意寫了一首詩紀念徐志摩:
……這一把過往的熱情/現在流水似的/輕輕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歎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持着那真/一樣是月明/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隻有人不見……
徐志摩終究是回到了故鄉 ,墓地面朝東北與蘇州東山的陸小曼墓遙遙相望。曾經的三個女人都可以寫成一部書吧,但命運卻大相徑庭,不需詳叙。
徐志摩和陸小曼
陸小曼(1903~1965)其墓碑刻“先姑母陸小曼之墓” ,落寞而無處話凄涼,有識之士曾多方呼籲将徐陸合葬,至今尚未實作。
徐志摩和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墓地在八寶山公墓,墓碑刻“建築師林徽因墓” ,墓也曾坎坷,現已成景點,後人敬仰鮮花不斷。
徐志摩和張幼儀
張幼儀(1900~1988)飄零半生後嫁蘇姓醫生,安葬在紐約市郊,墓碑刻“蘇張幼儀”,身在異國他鄉, 神遊故國。
“不帶走一片雲彩”的徐志摩其感情故事不失為一束别樣的光,穿越風雲激蕩的民國歲月映射出凄美與悲憫的愛情影像,至今仍留下愛與不愛的亘古話題任後人評說。偶然想起了泰戈爾的詩:“天空雖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