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知行合一王陽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王陽明一生的傳奇經曆和他的心學的核心思想。這篇讀後感主要介紹一下我對心學的了解。

在我看來,心學最本質的要求是“緻良知”,最核心的方法論是“知行合一”。

緻良知是說要遵從自己的本心。王陽明相信人性本善,這一點跟孟子是相通的,王陽明認為即使是盜賊也會将自己的行為解釋為善的方式,甚至日本鬼子也會說自己是為了“大東亞共榮”,這說明他們也有善的本心。既然每個人都有一個善的本心,也就是“良知”,那麼我們隻要簡單地遵從這個良知就可以了。是以,王陽明也把“良知”稱為“天理”,也就是“心即理”,就是說既然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隻要把良知作為天理就行了,不需要訴諸外界。這是王陽明心學與朱熹的理學最主要的差别,朱熹認為天理是外在的東西,是聖賢書上學習到的,我們需要努力向外學習這些天理。這也導緻了在行事方式上的差别,理學大師們相信聖賢書上一些固定的東西作為天理,是以他們要嚴格遵守這些規則,是以變得不苟言笑、謹小慎微,深怕一不小心違反了天理。而在王陽明的心學中,他相信兩點:首先,天理隻需要向内尋找,是以天理是靈活變通的,隻要内心覺得這樣是對的就可以,孟子說“君子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是這個道理,這就大大解放了人的天性。其次,天理或者說良知包含兩個部分:品德和智慧,品德是指善惡,跟傳統理學一緻的,而智慧則指是非,是在具體處理事情的時候的方法政策,是展現心學靈活性的地方,也是接下來要介紹的“知行合一”的要求。

在具體做事的方法上,王陽明要求“知行合一”,就是說要從實踐上出發去踐行自己的良知,這裡的“知”就是良知,而不是知識。在朱熹理學中,講究從聖賢書中學習世間的知識和為人處世的道理,當這些全都學習明白之後再去按照其中的要求去做事。但是心學中,天理就來自自己的内心,是以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從聖賢書中獲得知識和道理,隻要做每件事的時候都詢問自己内心的良知就可以了。但是重要的一點是,良知中的“智慧”是要從“事上練”的,也就是說通過大量的實踐獲得智慧然後進一步提高做事的能力,這個過程就是“知行合一”。這裡就是儒家的入世的态度,而非佛家的出世的态度。舉一個例子,心學講究“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就是為了達到目的有時候可以說假話,特别是要按照對方現有的知識、對方的價值觀、對方的現有認知來決定怎麼跟對方說話來達到自己的最終目的。這是心學實用的地方。

最後,關于心學的争論主要在于其唯心的偏向,特别是王陽明的“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此前的教科書中是主要的批判對象。在我看來,王陽明心學是一個讓人獲得幸福感的哲學,它不是邏輯學,不講究絕對的嚴謹,隻要能給人帶來内心的安甯和幸福就夠了,這也是它受到這麼多人追捧的原因。從治理社會的角度,唯物主義能夠更多剝去人的自主性,更容易構造一個共同的集體的目标,是以被當今的管理者所采用。如果我們信奉唯心主義,可能導緻每個人内心的智慧和品德不同,導緻社會行為的不同頻,比如“媽媽和妻子同時掉在水裡先救誰”的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導緻社會管理難度的加大,而在唯物主義的價值觀裡面,有一個明确的法律規定某某比某某更應該救,否則要坐牢,這就是唯物和唯心的差别。

以下是書摘:

知行合一王陽明

度陰山

為什麼悟道的是王陽明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王陽明給出了四點:第一,立志。就是要打定主意,下定做聖賢的決心;第二,勤學。做聖賢必須勤奮,努力學習知識和提升品德;第三,改過。有錯就要改,絕不姑息;第四,責善。也就是在朋友之間要以責備的方式勸善。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當時的人仍然按照朱熹的思路,想把一切天理都捕捉到手,然後再去實踐。長此以往,每個人都擁有了一種本事:嘴上功夫天下第一,一旦要其動手,就會束手無策。他希望能改變這種讀書人的毛病。當然,“知行合一”實際上也是他心學“心即理”和“事上練”的延伸:天理既然都在我心中,那我唯一也必須要做的就是去實踐來驗證我心中的天理,而不是去外面再尋找天理。這種思路有個莫大的好處:心中有天理,那我們就不必再去尋找天理,如此一來,我們就節省了大量時間,而這些時間可以用在實踐中。這樣一來,你 就有足夠的時間去實作理想。王陽明心學和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的一個重要差別就在這裡,它也正是王陽明心學的閃光點。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由此可知,這張紙的厚度就是責任心和使命感。儒家有,佛道沒有。簡潔地說,王陽明心學是一門要人去外面建功立業的學說,而佛道是龜縮避世的學說。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他的學生越來越多,學生裡的高官顯貴也越來越多,當時的組織部部長(吏部尚書)方獻夫都成了他的入室弟子。他當初經略四方的理想似乎泯滅了。因為他有新的追求,他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成為聖賢的道路,這是一條充滿陽光和激情的道路。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如果世界上真有“貴人”這回事的話,那王陽明一生中有兩個貴人:一個是南昌捷運柱宮那個無名老道,他拯救了王陽明入世的靈魂;另一個就是王瓊,他給了王陽明一個絕好的機會,釋放了他的能量。王瓊和王陽明的關系在曆史上并不明朗。王陽明在1510年末回北京時,王瓊因得罪劉瑾正在南京坐冷闆凳。不知是什麼原因,直到1513年末,王瓊才被調回京城到戶部任副部長。而這時,王陽明已回老家浙江餘姚了。兩人正式見面坐而論道可能在1515年,王陽明以禮儀部候補大臣的身份回北京述職。王陽明給王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陽明的老成持重、自制、氣定神閑和言談舉止中不易察覺的威嚴讓王瓊斷定此人必是大用之材。他對王陽明心學的興趣并不大,隻是對王陽明在心學熏染下練就的“不動心”狀态大為驚歎。他對王陽明說,将來我在朝中有話語權時,必會給你個創造奇迹的平台。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王陽明建立心學後,發現來學習心學的人都有浮躁之心,是以要他們靜坐以滌蕩内心的欲望,使心保持一個澄淨的狀态。為了讓人相信自己的心沒有絲毫欲念,他講“知行合一”,認為一個惡念就是一個行動,是以必須要靜心。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贛剿匪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1518年農曆四月下旬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王陽明邀請他的弟子們喝酒,席間,他真心實意地對弟子們說:“謝謝諸位,以此相報。”弟子們大為驚訝,說:“我們還為沒有幫到您而慚愧,您為何要感謝我們?”王陽明回答:“我剛到贛州辦理軍務時,時常擔心辦錯事,愧對諸位,是以謹慎之極。我一人靜坐回憶執行賞罰時,總感覺有些地方還是不到位。不過一旦與諸位相對,我感覺所做的一切賞罰之事都無愧于心。這就是你們助我之處啊。” 其實這段話說的就是“事上練”,任何一件事靠你一個獨坐想象,無論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無補。必須要到事上去磨煉。做事時無愧于人、無愧于心,這才是王陽明心學所說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煉心”。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他的學生問他:“我聽說老師您年輕時就立下經略四方的志向,如今天下不安,到處都是可以建功立業之地。您為何屢屢辭職呢?” 王陽明思索半天,才道:“當年年輕氣盛,自龍場之後,這種心态平和了很多。因為我終于想明白,人有建功立業的心沒有錯,但千萬不要把這種心當成常态。我們應該時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鏡,物來則照,不要刻意去追求。你把自己鍛造成一個良知光明的人,這種機會總來找你。況且,我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傳播心學,讓天下人知道聖學法門,相比而言,建功立業就成了副業。”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甯王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有一點需要補充。江西在明代時術士泛濫成災,這可能和道教大亨張道陵有關。張道陵在江西龍虎山修煉,後來白日飛升,引得無數江西人都開始鑽研道教神秘難測的方術。當時的民間和官署,乃至皇帝的宮廷中到處都有江西術士的身影。有一個資料可以作為直接證據,明帝國第八任帝朱見深(明憲宗)在位的二十三年(公元1465-1487年)裡,127名傳奉官(皇帝直接下诏任命的官員)中有12名方士。這12名方士中有4人是江西人,其中術士李孜省以名震天下的房中術做到了教育禮儀部副部長(禮部侍郎)的位置,成為江西人的驕傲。無疑,江西在明代是道教術士們的大學營,是方術文化的重鎮。在這種大背景下,朱宸濠招攬人才,招到的人才中肯定有術士。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王陽明曾對弟子說,他用陰謀時總受到良心的譴責。按他的心學,有良知的人要做到“誠”,不能欺騙别人。哪怕你的對手是盜賊,也不能欺騙,因為人家也有良知。最正确的辦法是感化他們,喚醒他們内心的良知,讓他們主動認識到從前的錯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當初他在南贛剿滅藍天鳳後就非常自責,他對弟子們說:“藍天鳳本可以繳械投降的,我是太着急了,沒有給他時間。”在對朱宸濠進行了那麼多“造假”計謀後,他也對弟子說,弄虛作假不該是我等人做的事,雖然是出自善意,卻和自己的良知有違背。多年以後,他的弟子們回憶王陽明時說了這樣一段話:“王老師認為陰謀詭計不符良知本體,是以每次行間用計,都不詳細說明。”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孔子說,真正聰明的君子,要麼不言,言必有中。王陽明對當時的其他太監說“國家大事”都不可能打動對方,卻能打動張永。因為張永有良知,是個把國家大事當成自己事的好太監。 這是王陽明心學的一個獨到之處:說服對方的成功率,在于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能力。有一次,王陽明的弟子們出外講學回來,都很沮喪,王陽明問原因。弟子們說,那些老百姓都不相信您的心學。王陽明回答:“你們裝模作樣成一個聖人去給别人講學,人們看見聖人來了,都給吓跑了,怎麼能講得好呢? 唯有做一個愚夫笨婦才能給别人講學。”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王陽明說:“我之是以這樣做當然有苦衷,我要警告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不要打皇上的主意。話說回來,即使我不搞軍事演習,那群人想找麻煩就一定能找得出來。既然橫豎都是被人盯着,何必畏畏縮縮,如果有雷就讓它打吧,有電就讓來閃吧。” 仁者是以無懼,是因為做事全憑良知。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由上面的論述可以知道,王陽明心學認為人心中有個能分是非善惡的良知,是以人不必靠典籍,也不必靠其他外在的方面來證明,良知刹那間一發作,那就是正确答案。但千萬不能有第二次發作,也就是在一件事上不要反複思考,記住你面對事情時腦海中的第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最佳方案,這也就是真正的緻良知。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就應該緻良知,相信自己良知的力量,按良知的指引做出決定,這樣才不會疑慮和悔恨。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孟子所謂的“良知”純粹立足于人的情感上,也就是道德上,恻隐之心、羞惡之心都屬于道德,屬于善惡之心。而王陽明提的“良知”則除了關于道德的善惡之心外還有關于智慧的是非之心,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王陽明說:“諸位的話有道理,但并不是根本。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這樣的,未發現良知妙用之前,我對人對事還有點鄉願的意思,也就是言行不符。 可我确信良知的真是真非後,就發現隻要我按照良知的指引去為人處世,心情非常愉快,由此就養成了‘狂者’的胸襟。即便全天下人都講我言行不符也毫無關系。這就是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訴你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那就去做,不必顧慮、不必計較。”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廣西戡亂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對于吉安的普通百姓們,他則留下這樣一段話:緻良知的功夫就是簡易真切,越真切就越簡易,越簡易就越真切。 這段話無非是告訴那些人:你們在生活中隻要簡易地按良知去真切地為人處世,那就是聖人氣象。真心實意地對待自己的父母,安分守己地工作,這是多麼簡易的事,你把這些簡易的事真切地做明白了,每天都會感到心是充實的。我的心學也不過是讓你們内心充實,沒有煩惱。 這次講學大概是王陽明的最後一次講學,也許是他的良知在警告他,時日無多,也許是老天的安排,這次講學,可看作是他對其心學最透徹、最直接的一次論述。他抛棄了那些思辨的理論,單刀直入告訴世人,要學會王陽明心學非常簡單:隻要按良知的指引去真切地為人處世,并持之以恒,聖賢的境界就在眼前。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人做學問,一生也隻是為了一件事。自小到老,從早到晚,不管有事無事,也隻是做這一件事,這件事就是緻良知。所謂‘事上練’也不過就是‘緻良知’,但這裡有個訣竅,要勿忘勿助,不要忘記你時刻要緻良知,但也不要拔苗助長。緻良知是個循序漸進的生命過程,要一步一步來。偉大的都城北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必須要遵循下面的原則:事情來的時候,盡我的良知應付。沒有事情來的時候,也不要去找事,隻要在心上時刻想着緻良知就對了。”這就是古典儒家所謂的“必有事焉”,在你心上,一定會不停地有事,而這個事就是光明你的良知。事上磨煉,并不一定非要沒事找事,當你靜坐并光明你的良知時,這也是事上磨煉。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直到此時,王陽明才第一次有時間追憶他的人生。他的這一生應該是無怨無悔的,年輕時他曾縱容自己的性格去做那些被别人所譏笑的事,他在精神上的豔遇讓他早年的内心世界放蕩不羁。一個人如果在年輕時代不釋放自己最本真的性格,他這一生将是不完美的。因為人到中年,就必須負起社會所賦予他的責任。這個時候,就需要内斂,有時候應該委曲求全,有時候應該忍辱負重。無論是年輕時的浮誇還是中年以後的老成,王陽明都做得很好,因為他在憑良知做事。

心學對我們有什麼用——強大内心的終極武器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于是,“自得于心”肯定會蔑視權威。我們都知道,權威普遍存在于人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各個領域,它們是大人物為了控制普通人的行為和思想而苦心孤詣構想出來的。既然是出于“控制”的目的,顯然就違反了王陽明“我是自己上帝”的思想,而王陽明對權威發起挑戰的目的隻是為了讓人獲得更多的自由,諸如生存的自由、言論的自由,做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可如果你認真思考後就會看清王陽明對待憤怒的理論源泉:我們憤怒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别人挑戰了我們外在的一些東西,諸如身份、地位、名利、面子。這些外在的東西在王陽明心學中是不值一提的,王陽明真正關注的是内心的良知,每個人隻有在面對良知時才是當事人,面對其他一切外物時,就是個旁觀者。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況且,抱怨和毫無理性地批評、指責别人,是毫無效果的。現代心理學家指出,當一個人遭受批評時,心跳會加速,然後防衛本能就會出現。為了維護面子,他必然會采取反攻的手段。這樣看來,批評和指責隻能造成更多的沖突,沖突就意味着可能到來的風險。是以說,當你批評别人、指責别人時,就是在冒一種風險。一個基本的人性常識是:即使你的批評和指責是出于善意,但對方因為自尊受到傷害,明知道錯了,也要為自己辯護,死不認錯,情緒激烈時,他必會和你針鋒相對。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王陽明回答:“閑思雜念,到底是從好色、貪财、慕名這些病根上滋生的,自己尋求本源定會發現。例如,你自信絕對沒有做賊之想,什麼原因?因為你根本就沒有這份心思,你如果對色、财、名、利等想法,似不做賊的心一樣都鏟除了,完完全全隻是心之本體,還哪裡有閑思雜念?這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自然可以‘發而中節’,自然可以‘物來順應’。”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孟子也說,真正的大丈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這和王陽明的意思相差無幾,都是告訴人們:千萬别被一些傳統和正常所束縛,你要與時俱進,随時而變,大丈夫不能被諾言、世間的規矩所控制。隻要是良知認為“适宜”的事,大膽去做,勇敢地去打破正常。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王陽明非常贊賞《周易》,他說,“易”就是變,随時随地而變化、變通,如此才是真正擁有智慧的人。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王陽明的弟子陸澄就向王陽明請教說:“您提到必須要在人情事變上下功夫,這裡恐怕要有些規則吧?”王陽明回答:“當然有規則啊,那就是‘緻中和’:調節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使之符合我心中良知所知道的準則。如果一個規則你調節來調節去都不被你的良知認可,那就是錯的,你為何要遵守?如果一個規則你調節後被你的良知認可,那就是對的,你必須要遵守。不過一定要注意,這個被你調節後的規則并非外在的,因為是你良知認可的,是以它是内在的。”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王陽明就舉例子說:“比如你剛才對野草發出的感歎,你就是給它貼上了‘惡’的标簽,對于‘惡’的東西,人人都會動氣,一動氣,心情就受到幹擾,你心情不好,還談什麼幸福!不僅僅是被你評價為‘惡’的事物會對你産生幹擾,就是被你評價為‘善’的事物也會對你産生幹擾。比如被你評價為‘善’的黃金,表面上看是你喜歡它,你擁有它,實際上,當你喜歡上它時,它已經控制了你,時刻幹擾你。它在你手裡,你就過度興奮,可當它遺失時,你必然過度地憂傷,你已經成了它的木偶和奴隸,你如果被這樣一個‘善’的東西所左右,失去自主力,也是沒有幸福可言的。”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我們對任何事物都沒有善惡之分,那豈不成了不必奮鬥就可衣食無憂的和尚?薛侃就問王陽明:“您說的無善無惡和佛家的無善無惡有什麼差別嗎?”王陽明嚴肅地說道:“當然有差別。佛教把‘無善無惡’看得太重,總拿出來講,而且他說完‘無善無惡’後就什麼都不管了。比如他說糞便沒有善惡,哪怕床邊就有一堆,他也不掃除。而我們心學說‘無善無惡’,是不要刻意為 善,更不可刻意為惡。” 薛侃好像有所領悟,點頭說:“既然草不是惡的,那麼,我就不拔除了。” 王陽明吸了口氣,說:“我才說完這是和尚的意思,你怎麼就來實踐了?如果草有妨礙,你就應該把它除掉。” 薛侃被王陽明弄得暈頭轉向說:“這樣不就是在有意為善、有意為惡了嗎?” 王陽明說:“我說不刻意為善去惡,并非說全無‘好惡’,如果全無好惡,沒有是非之心,那連和尚都不如,你就會成為一個麻木不仁之人。所謂‘不刻意’,就是說‘好惡’全憑天理,再無他意,就是不要刻意和事物對立。你現在是為了保持花園,花園裡有草,這就妨礙你了,它妨礙你,你就該把它拔除。如果沒有拔除幹淨,你也不要放在心上。比如你今天拔了一天草,可還沒有拔完,那你也不要晚上想着草,一想草,就會想到它是惡的,如此,你就和草對立起來,它主導了你的情緒。你不能控制情緒,自然會被情緒所控制。” 薛侃這次好像真的明白了,說:“看來,善惡全然與事物無關了。” 王陽明說:“當然。善惡在你心中,遵循天理即為善,為氣所動即為惡。” 其實王陽明的意思隻是想告訴我們,想要獲得幸福,隻要不和外物的對立就可以了。不以自己的好惡來評價外物,讓外物按照它們自己的規律去發展。

知行合一的修煉法門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我們還可以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朱熹和王陽明對“格物緻知”大相徑庭的解釋。比如孝順父母,朱熹認為,孝順父母是個複雜的活,你必須要探究學習孝順父母的各種知識,最後得出一套理論,然後再開始孝順父母。而王陽明則認為,隻要在孝順父母這件事上端正好态度(正念頭),良知就會指引你去如何孝順父母,這些孝順父母的行為是不必向外學習的。 兩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在王陽明看來,理學家的愚蠢莫過于此,把原本屬于心的情扔了出去,又 拼死拼活地去外面尋求代替情的東西,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王陽明說,我們的心本身就是個與生俱來、無所不能的東西,因為它裡面有良知,良知是個法寶,能辨是非,能知善惡,你知道了是非善惡,天下還有什麼事不能解決的? 至于人心中的“情”,它遠沒有理學家們說得那麼恐怖。它不過是蒙在“性”上的一層塵埃,不過是遮住良知的一片烏雲。塵埃一吹就逝,烏雲一陣風來就散,不必大驚小怪。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中國人和西方人有個明顯的差異。中國人喜歡在人際關系中獲得幸福,而西方人則喜歡在和大自然的搏鬥中獲得幸福。王陽明就是中國人裡典型的代表,他在自己心學史的論述中,“心即理”就是解釋人際關系的倫理學的。把“心即理”這一法則從倫理學中拎出來,放到别的學科中,就有點重心不穩、搖搖晃晃了。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萬物一體,其實就是萬物即我心,我心即萬物。沒有了我的心,萬物就不存在;相反,如果沒有了萬物,那我的心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簡單來說就是,我和萬物,誰都離不開誰。王陽明說,眼睛存在的價值是以萬物顔色為基礎的,耳朵存在的價值是以萬物的聲音為基礎的,嘴巴存在的價值是以萬物的味道為基礎的,而心之是以存在,就是以萬物的存在為基礎的。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王陽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就是王陽明心學中诠釋“心外無物”最漂亮的樂章。它的意思是這樣的:你的眼睛受心的控制,你未看那朵花時,你的心在花身上就沒有動,于是你的心和它一樣,都處于沉寂狀态,由此可知,花不在你的心外,因為它和你心的節奏是一起的,這其實就是萬物一體,隻不過萬物和我都在沉寂狀态;當你來看它時,你的心在它身上,你的心動了,而花也映入你的眼,是以它的顔色和你的心一樣,都鮮豔、動了起來,這還是萬物一體,也就是動的狀态的萬物一體。花和你的心處于同等頻率和狀态中,請問,花在你心外還是在你心内?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因為良知能厘清是非善惡,世界上的一切事,無非就是是非善惡,厘清了是非善惡,你就是絕頂的聰明人和大慈大悲的佛,這樣的人,想不在極樂世界都不行。 ——厘清善惡是良知作為品德方面的能力,而厘清是非就是良知作為智慧方面的能力。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就是智慧。是以,提到良知時,不要認為它僅僅就是良心,它應該是品德和智慧齊飛的良知。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實際上,如果你的良知光明,沒有烏雲和塵埃的遮蔽,它在刹那間給你指引的聲音猶如滾滾天雷。可當我們被物欲遮蔽後,它的聲音雖然微弱,卻仍然能被我們聽到。那麼,問題就在這裡,我們雖然聽到了,卻不遵循它的指引,這就是不能緻良知了。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筆記

所謂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向衆弟子提出的恍恍惚惚的四句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