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0歲老人住進臨終醫院,給了隔壁病友一塊蛋糕,第二天人沒了

作者:有書共讀

上海有這樣一家醫院,它的宗旨并不為了治病救人,而是讓患者有尊嚴地等待死亡。

這裡已經成立了10年,送走了1000多位病人,其中最大的103歲,最小的隻有3歲。

奇怪的是,這樣一個直面死亡的地方,卻非常受患者的歡迎。

世間萬物,瞬息萬變。當死亡近在咫尺,即将逝去的人會如何與死亡握手言和呢?

50歲老人住進臨終醫院,給了隔壁病友一塊蛋糕,第二天人沒了

01

這裡是上海臨汾醫院的“臨終關懷病區”。

王學文患有腮腺癌,是病區入住時間最長的患者。住得久了,他也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

和所有選擇臨終關懷的病人一樣,王學文住在二樓的舒緩療護區,這是上海第一個臨終關懷病區。

實際上,臨終關懷并不會去搶救,以及醫治患者,隻會想辦法緩解患者的痛苦,因為臨終關懷想要做的是:幫助一個臨終的人帶着尊嚴,優雅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程。

為了享受臨終前的安甯和舒适,而不是渾身插滿各種管子,連接配接着維持生命的機器,在ICU裡孤零零地離開這個世界。王學文決定,在臨終醫院和親人做最後的告别。

其實,剛住進來的時候,王學文心裡非常清楚,自己隻剩下3個月的時間可活,但他同時也期待奇迹能夠出現。

然而,當王學文放棄所有的希望,無欲無求,隻是靜靜地完成最後告别的時候,奇迹真的發生了,他比醫生所說的“臨終期”,又多活了5年。

50歲老人住進臨終醫院,給了隔壁病友一塊蛋糕,第二天人沒了

2010年,在知道診斷結果後,王學文冷靜了一天,才和家人告别。當時,他最先聯系的人是媽媽。

這場疾病危機,仿佛裹挾着勢不可當的可怕力量席卷而來。對于母親曾筱綠而言,當得知兒子患上重病的時候,一記生存的耳光打在了她臉上,她的頭發僅僅三天就全白了。

但在當時,王學文卻很鎮靜地說了一段話:他想要有尊嚴地死去,而且,他自己完全可以接受這個事實。

結果,讓曾筱綠沒有想到的是,在臨終關懷醫院,兒子一住竟是5年。對曾筱綠來說,這5年的每一天,都是上天特别的饋贈。

2015年10月6日,是王學文在醫院過的第五個生日。往年的生日,也都有病友一起為他慶生。

50歲老人住進臨終醫院,給了隔壁病友一塊蛋糕,第二天人沒了

這一天,躺在病床上的王學文,因為護工的幫助,不僅洗了頭,還将身子擦幹淨了。

其實,每一次給身體做清潔的時候,王學文都要承受擡頭、翻身的痛苦,可即便如此,他也很樂意享受這一份“存在感”。

這是一份基本的體面,王學文感激每一刻的經曆。而表達感激,是王學文的另一種遺言。

一大早,曾筱綠就做了王學文最愛吃的河蝦、芋頭、蘿蔔燒排骨,而大哥還特意為他買了一個很大的鮮奶蛋糕。

王學文給他鄰床的病友舒國分了一塊,但舒國已經不能正常進食了,他的妻子把蛋糕靜靜地放在了床頭。

對于在這個醫院中的大多數患者來說,存活超過3個月的都很少,甚至有的人入住第二天就走了。

讓王學文沒想到的是,就在自己生日的第二天,鄰床的老大哥舒國竟然也悄無聲息地“走”了。

他走得很突然,也很安靜,在醫生趕來時已經停止了心跳,像睡着了一樣。死亡好像并沒有特意地來臨。

50歲老人住進臨終醫院,給了隔壁病友一塊蛋糕,第二天人沒了

面對舒國的離世,王學文沒有悲傷,隻是沉默。他早知死亡的真面目,但是真的發生了,又有些遺憾。

王學文躺在床上,拿着舒國外甥女送給自己的八音盒,聽着音樂。或許他根本沒有在聽音樂,他隻是想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與世界隔着嘈雜的音樂聲。

像這樣的離别,王學文每個月都要經曆三四次。次數多了,離别在他心裡也成了一件平凡的事。他覺得,對抗病魔已經很艱難了,也沒必要再給心靈增加其它的負擔了。

對于親朋好友的離别,我們會感到難過,或是痛苦,其實這都是正常的。畢竟,我們最終還是要學會接受,因為這就是人生!

生,屬于生命,同樣的,死,也屬于生命。

02

比起常年卧床的王學文,還有總是昏睡又突然離世的舒國,梁金蘭盡管身體狀況不佳,但她的情緒放松,在病房裡她仍然像陽光一樣明媚,深受醫護人員和其他患者的喜愛。

經過十多年與病魔的抗争,梁金蘭認識到:提高生活品質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與其狼狽地死去,還不如選擇不失尊嚴地向死亡低頭。

50歲老人住進臨終醫院,給了隔壁病友一塊蛋糕,第二天人沒了

雖然深知時日不多,然而,71歲的梁金蘭卻認為:生命的最後階段,重要的标簽是“活”,而不是“死”。

自從梁金蘭得病以後,女兒陶文傑帶她到亞洲各國旅行;朋友們也推着輪椅中的她,去看各處的風景,為她留下了生前最美的回憶。

擁有愛的陪伴,死亡對于梁金蘭來說,不再是一件絕望的事情。既然逃不掉,那就在自己還沒有被它摧毀之前,好好地告别,坦坦蕩蕩地離開。

實際上,來到臨終醫院時,梁金蘭的預計生存期僅剩下20天。

不過,2015年10月13日,醫院舉辦重陽節文藝活動,梁金蘭和病友們一起,度過了她人生中的最後一個節日。

50歲老人住進臨終醫院,給了隔壁病友一塊蛋糕,第二天人沒了

但那天以後,梁金蘭所有的心思都牽挂在了老伴身上。讓身患重度腦梗的老伴住進養老院,是梁金蘭在生命終止前,最後的心願。

女兒告訴梁金蘭,她已經把父親送進了一家稱心的養老院,之後不久,梁金蘭就倒下了,而這一次她再也沒有起來。在入院第19天,她住進了關懷室。

然而,重病中的梁金蘭卻還在堅持寫一封信。

即便死亡臨近,她也要體面地離開這個世界。她要和自己說一句友好的再見;要和一直陪伴自己的那些人留一個告别;更要給他人一份安慰,以及給自己上路的勇氣。

其實生命很現實,死亡和空氣一樣,總是悄無聲息地發生、存在,讓人無法捕捉,無法訴說。

離世前的最後幾日,梁金蘭拿出那封寫了好幾天的信。

在信中,梁金蘭感謝了生命中所有溫暖過她的人。讀完信後,她笑了,這一笑消弭了歲月的距離,忘記了所有的病痛。

50歲老人住進臨終醫院,給了隔壁病友一塊蛋糕,第二天人沒了

在生命最後的那一刻,梁金蘭最後一次為家人獻上了愛的禮物:甯靜平和地離去。

愛,在梁金蘭的身上發生着,一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

遺憾的是,她的老伴陶家林并沒有來得及見上她最後一面。在女兒帶着他趕來醫院的路上,他哭得像個孩子。

50歲老人住進臨終醫院,給了隔壁病友一塊蛋糕,第二天人沒了

梁金蘭留給周圍的人一種有意義和體面的感覺。這也對周圍的病友和親人,産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響。

其實,對于生命即将走向終點的人來說,多活一天就是多難受一天。病人那種生命最深處的痛,任何人也體會不到。

與其讓一個86歲的老人,承受多一天的痛苦折磨,不如讓他早一日放下生活的重擔。

03

對于家屬來說,雖然親人離去,讓他們極其悲痛,但他們明白,哪怕他們有萬般不舍,他們也不願見到對方如此痛苦。

27歲的王龍便是如此。

沒人能體會到他在短短的一天時間内,同時面對兩個家人病重時的六神無主。

這天上午,王龍剛剛把父親送進了臨終關懷病房,母親王海珍又在趕來醫院的路上出了車禍。

這一天在王龍身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仿佛被暴風雨洗刷了一場。但是王龍壓制着内心的兵荒馬亂,奔走在兩家醫院之間,同時照顧着父母親。

50歲老人住進臨終醫院,給了隔壁病友一塊蛋糕,第二天人沒了

在這個時刻,王龍強烈地感覺到,父母健在家庭完整,對他來說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然而,在父親病重之前,王龍很少親近父親,大四當兵以後,他們父子倆更是很少見面。

“我去醫院查過了,又複發了。”有一天,王龍突然接到父親的電話,他整個人瞬間就懵掉了……

父親王躍進患直腸癌18年了。如今,父親的病情竟突然惡化,王龍開始跟父親和解。

然而遺憾的是,住院十天後,王躍進永遠地離開了王龍。

在給父親穿壽衣的時候,王龍看到一個玉墜,上面刻着的是他的生肖——龍。

50歲老人住進臨終醫院,給了隔壁病友一塊蛋糕,第二天人沒了

一向堅強的王龍,在這一刻才猛然驚覺,他對父親的認識隻是冰山一角。

門關上的一刹那,他内心頓時如大壩決堤,最後卻隻喊出一句:“父親走好!”

随後,他雖然想張嘴說話,發出的卻是一聲聲空洞、哀恸的嗚咽。

而喪父之痛,也讓王龍以新的方式認識了世界。

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在父親的離去與随之而來的悲傷中,逐漸調整自己,并繼續恢複正常生活:學着買菜、做飯,以及照顧媽媽。

三個月後,王龍又開始盡興地踢球了。他覺得,雖然父親不在了,但現在他不管走到哪裡,都會想起自己的父親。

父親的形象,始終充盈在王龍的心間。

王龍很慶幸将父親送進了臨終關懷病區,因為那裡讓父親走得安詳、有尊嚴。

04

32歲的黑子明醫生,3年的時間裡,在200多個臨終者的床頭坐過,并陪伴着他們走過生命的最後一程。

然而最初,他握着将逝者的手,與他們進行心靈對話時,也曾無法坦然面對他們很快就會離世的現實。

50歲老人住進臨終醫院,給了隔壁病友一塊蛋糕,第二天人沒了

但是後來,與死亡對話,已然成了黑子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的他并不覺得這是負擔,也不再感到悲傷,反而認為這是一種觀念的啟迪,一種令人喜悅的希望火花。

回望過去的時候,黑子明覺得,與将逝者的握手與對話,都是神秘與聖潔的。而他作為一個陪伴者、見證者、撫慰者和安頓者,心靈也會受到洗滌,随之清澈。

困難時刻會被一笑帶過,美好時光則頓時變得珍貴無比。

從這個意義上看,生命曆程中與人告别的經曆,是一堂鮮活的生命教育課程,不僅教會黑子明認識到死亡的無常與不可抗拒,還教會他生命将要遠行時的靈然獨照。

也許臨終關懷的意義,就是在臨終關懷的過程中,讓病人不再感到痛苦;也讓他們的尊嚴得到守護;更讓他們的親屬接受天人永隔的事實,以各自的方式了結心中的悲傷。

50歲老人住進臨終醫院,給了隔壁病友一塊蛋糕,第二天人沒了

“能夠為病人安排好告别世界的過程,也讓我倍感欣慰。”臨終關懷服務對黑子明來說,變成了一件神聖而美好的事情。

在醫學的盡頭,對危重難愈的患者來說,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終止徒勞無益的、以“延命”為目标的程式化搶救治療。

以安甯療護為主的舒适緩和治療,會讓患者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活得舒适而有品質。

05

2015年12月1日,王學文陪母親過了80歲的生日。

5年來,王學文等待窗外的春天,感受四季的輪回,随着死亡的臨近,心态平和的王學文擁抱着所剩無多的每一個日子。他不再為未來擔心,隻是專心享受當下。

在第六個生日到來之前,王學文也如同他的病友們一樣,從痛苦中解脫了出來。就像禅宗大師常常對人們所說的:“我要去世了,這是我的詩。”

生命誠可貴,也許保持生命終會終結的意識,我們就可以更好地欣賞“活着”這件事。

離世時“身無痛苦,心無牽挂,人有尊嚴,靈無恐懼”,也許,這才是最符合逝者利益的選擇。

作者:心約

編輯:羽羽術

參考資料:中國紀錄片網《人間世》第四集《告别》20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