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0岁老人住进临终医院,给了隔壁病友一块蛋糕,第二天人没了

作者:有书共读

上海有这样一家医院,它的宗旨并不为了治病救人,而是让患者有尊严地等待死亡。

这里已经成立了10年,送走了1000多位病人,其中最大的103岁,最小的只有3岁。

奇怪的是,这样一个直面死亡的地方,却非常受患者的欢迎。

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当死亡近在咫尺,即将逝去的人会如何与死亡握手言和呢?

50岁老人住进临终医院,给了隔壁病友一块蛋糕,第二天人没了

01

这里是上海临汾医院的“临终关怀病区”。

王学文患有腮腺癌,是病区入住时间最长的患者。住得久了,他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和所有选择临终关怀的病人一样,王学文住在二楼的舒缓疗护区,这是上海第一个临终关怀病区。

实际上,临终关怀并不会去抢救,以及医治患者,只会想办法缓解患者的痛苦,因为临终关怀想要做的是:帮助一个临终的人带着尊严,优雅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为了享受临终前的安宁和舒适,而不是浑身插满各种管子,连接着维持生命的机器,在ICU里孤零零地离开这个世界。王学文决定,在临终医院和亲人做最后的告别。

其实,刚住进来的时候,王学文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只剩下3个月的时间可活,但他同时也期待奇迹能够出现。

然而,当王学文放弃所有的希望,无欲无求,只是静静地完成最后告别的时候,奇迹真的发生了,他比医生所说的“临终期”,又多活了5年。

50岁老人住进临终医院,给了隔壁病友一块蛋糕,第二天人没了

2010年,在知道诊断结果后,王学文冷静了一天,才和家人告别。当时,他最先联系的人是妈妈。

这场疾病危机,仿佛裹挟着势不可当的可怕力量席卷而来。对于母亲曾筱绿而言,当得知儿子患上重病的时候,一记生存的耳光打在了她脸上,她的头发仅仅三天就全白了。

但在当时,王学文却很镇静地说了一段话:他想要有尊严地死去,而且,他自己完全可以接受这个事实。

结果,让曾筱绿没有想到的是,在临终关怀医院,儿子一住竟是5年。对曾筱绿来说,这5年的每一天,都是上天特别的馈赠。

2015年10月6日,是王学文在医院过的第五个生日。往年的生日,也都有病友一起为他庆生。

50岁老人住进临终医院,给了隔壁病友一块蛋糕,第二天人没了

这一天,躺在病床上的王学文,因为护工的帮助,不仅洗了头,还将身子擦干净了。

其实,每一次给身体做清洁的时候,王学文都要承受抬头、翻身的痛苦,可即便如此,他也很乐意享受这一份“存在感”。

这是一份基本的体面,王学文感激每一刻的经历。而表达感激,是王学文的另一种遗言。

一大早,曾筱绿就做了王学文最爱吃的河虾、芋头、萝卜烧排骨,而大哥还特意为他买了一个很大的鲜奶蛋糕。

王学文给他邻床的病友舒国分了一块,但舒国已经不能正常进食了,他的妻子把蛋糕静静地放在了床头。

对于在这个医院中的大多数患者来说,存活超过3个月的都很少,甚至有的人入住第二天就走了。

让王学文没想到的是,就在自己生日的第二天,邻床的老大哥舒国竟然也悄无声息地“走”了。

他走得很突然,也很安静,在医生赶来时已经停止了心跳,像睡着了一样。死亡好像并没有特意地来临。

50岁老人住进临终医院,给了隔壁病友一块蛋糕,第二天人没了

面对舒国的离世,王学文没有悲伤,只是沉默。他早知死亡的真面目,但是真的发生了,又有些遗憾。

王学文躺在床上,拿着舒国外甥女送给自己的八音盒,听着音乐。或许他根本没有在听音乐,他只是想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与世界隔着嘈杂的音乐声。

像这样的离别,王学文每个月都要经历三四次。次数多了,离别在他心里也成了一件平凡的事。他觉得,对抗病魔已经很艰难了,也没必要再给心灵增加其它的负担了。

对于亲朋好友的离别,我们会感到难过,或是痛苦,其实这都是正常的。毕竟,我们最终还是要学会接受,因为这就是人生!

生,属于生命,同样的,死,也属于生命。

02

比起常年卧床的王学文,还有总是昏睡又突然离世的舒国,梁金兰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但她的情绪放松,在病房里她仍然像阳光一样明媚,深受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喜爱。

经过十多年与病魔的抗争,梁金兰认识到:提高生活质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与其狼狈地死去,还不如选择不失尊严地向死亡低头。

50岁老人住进临终医院,给了隔壁病友一块蛋糕,第二天人没了

虽然深知时日不多,然而,71岁的梁金兰却认为:生命的最后阶段,重要的标签是“活”,而不是“死”。

自从梁金兰得病以后,女儿陶文杰带她到亚洲各国旅行;朋友们也推着轮椅中的她,去看各处的风景,为她留下了生前最美的回忆。

拥有爱的陪伴,死亡对于梁金兰来说,不再是一件绝望的事情。既然逃不掉,那就在自己还没有被它摧毁之前,好好地告别,坦坦荡荡地离开。

实际上,来到临终医院时,梁金兰的预计生存期仅剩下20天。

不过,2015年10月13日,医院举办重阳节文艺活动,梁金兰和病友们一起,度过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个节日。

50岁老人住进临终医院,给了隔壁病友一块蛋糕,第二天人没了

但那天以后,梁金兰所有的心思都牵挂在了老伴身上。让身患重度脑梗的老伴住进养老院,是梁金兰在生命终止前,最后的心愿。

女儿告诉梁金兰,她已经把父亲送进了一家称心的养老院,之后不久,梁金兰就倒下了,而这一次她再也没有起来。在入院第19天,她住进了关怀室。

然而,重病中的梁金兰却还在坚持写一封信。

即便死亡临近,她也要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她要和自己说一句友好的再见;要和一直陪伴自己的那些人留一个告别;更要给他人一份安慰,以及给自己上路的勇气。

其实生命很现实,死亡和空气一样,总是悄无声息地发生、存在,让人无法捕捉,无法诉说。

离世前的最后几日,梁金兰拿出那封写了好几天的信。

在信中,梁金兰感谢了生命中所有温暖过她的人。读完信后,她笑了,这一笑消弭了岁月的距离,忘记了所有的病痛。

50岁老人住进临终医院,给了隔壁病友一块蛋糕,第二天人没了

在生命最后的那一刻,梁金兰最后一次为家人献上了爱的礼物:宁静平和地离去。

爱,在梁金兰的身上发生着,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遗憾的是,她的老伴陶家林并没有来得及见上她最后一面。在女儿带着他赶来医院的路上,他哭得像个孩子。

50岁老人住进临终医院,给了隔壁病友一块蛋糕,第二天人没了

梁金兰留给周围的人一种有意义和体面的感觉。这也对周围的病友和亲人,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其实,对于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人来说,多活一天就是多难受一天。病人那种生命最深处的痛,任何人也体会不到。

与其让一个86岁的老人,承受多一天的痛苦折磨,不如让他早一日放下生活的重担。

03

对于家属来说,虽然亲人离去,让他们极其悲痛,但他们明白,哪怕他们有万般不舍,他们也不愿见到对方如此痛苦。

27岁的王龙便是如此。

没人能体会到他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同时面对两个家人病重时的六神无主。

这天上午,王龙刚刚把父亲送进了临终关怀病房,母亲王海珍又在赶来医院的路上出了车祸。

这一天在王龙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仿佛被暴风雨洗刷了一场。但是王龙压制着内心的兵荒马乱,奔走在两家医院之间,同时照顾着父母亲。

50岁老人住进临终医院,给了隔壁病友一块蛋糕,第二天人没了

在这个时刻,王龙强烈地感觉到,父母健在家庭完整,对他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然而,在父亲病重之前,王龙很少亲近父亲,大四当兵以后,他们父子俩更是很少见面。

“我去医院查过了,又复发了。”有一天,王龙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他整个人瞬间就懵掉了……

父亲王跃进患直肠癌18年了。如今,父亲的病情竟突然恶化,王龙开始跟父亲和解。

然而遗憾的是,住院十天后,王跃进永远地离开了王龙。

在给父亲穿寿衣的时候,王龙看到一个玉坠,上面刻着的是他的生肖——龙。

50岁老人住进临终医院,给了隔壁病友一块蛋糕,第二天人没了

一向坚强的王龙,在这一刻才猛然惊觉,他对父亲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

门关上的一刹那,他内心顿时如大坝决堤,最后却只喊出一句:“父亲走好!”

随后,他虽然想张嘴说话,发出的却是一声声空洞、哀恸的呜咽。

而丧父之痛,也让王龙以新的方式认识了世界。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在父亲的离去与随之而来的悲伤中,逐渐调整自己,并继续恢复正常生活:学着买菜、做饭,以及照顾妈妈。

三个月后,王龙又开始尽兴地踢球了。他觉得,虽然父亲不在了,但现在他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想起自己的父亲。

父亲的形象,始终充盈在王龙的心间。

王龙很庆幸将父亲送进了临终关怀病区,因为那里让父亲走得安详、有尊严。

04

32岁的黑子明医生,3年的时间里,在200多个临终者的床头坐过,并陪伴着他们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

然而最初,他握着将逝者的手,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时,也曾无法坦然面对他们很快就会离世的现实。

50岁老人住进临终医院,给了隔壁病友一块蛋糕,第二天人没了

但是后来,与死亡对话,已然成了黑子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的他并不觉得这是负担,也不再感到悲伤,反而认为这是一种观念的启迪,一种令人喜悦的希望火花。

回望过去的时候,黑子明觉得,与将逝者的握手与对话,都是神秘与圣洁的。而他作为一个陪伴者、见证者、抚慰者和安顿者,心灵也会受到洗涤,随之清澈。

困难时刻会被一笑带过,美好时光则顿时变得珍贵无比。

从这个意义上看,生命历程中与人告别的经历,是一堂鲜活的生命教育课程,不仅教会黑子明认识到死亡的无常与不可抗拒,还教会他生命将要远行时的灵然独照。

也许临终关怀的意义,就是在临终关怀的过程中,让病人不再感到痛苦;也让他们的尊严得到守护;更让他们的亲属接受天人永隔的事实,以各自的方式了结心中的悲伤。

50岁老人住进临终医院,给了隔壁病友一块蛋糕,第二天人没了

“能够为病人安排好告别世界的过程,也让我倍感欣慰。”临终关怀服务对黑子明来说,变成了一件神圣而美好的事情。

在医学的尽头,对危重难愈的患者来说,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终止徒劳无益的、以“延命”为目标的程式化抢救治疗。

以安宁疗护为主的舒适缓和治疗,会让患者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活得舒适而有质量。

05

2015年12月1日,王学文陪母亲过了80岁的生日。

5年来,王学文等待窗外的春天,感受四季的轮回,随着死亡的临近,心态平和的王学文拥抱着所剩无多的每一个日子。他不再为未来担心,只是专心享受当下。

在第六个生日到来之前,王学文也如同他的病友们一样,从痛苦中解脱了出来。就像禅宗大师常常对人们所说的:“我要去世了,这是我的诗。”

生命诚可贵,也许保持生命终会终结的意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欣赏“活着”这件事。

离世时“身无痛苦,心无牵挂,人有尊严,灵无恐惧”,也许,这才是最符合逝者利益的选择。

作者:心约

编辑:羽羽术

参考资料:中国纪录片网《人间世》第四集《告别》20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