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瑜明明不是諸葛亮氣死的,但奇怪的是,後人卻沒有為周瑜辯解

作者:紅星新聞

都知道,諸葛亮和周瑜都是《三國演義》中的傑出人物。他們兩人能力相當,但可惜的是周瑜走得早,才使得諸葛亮少了一位對手。

周瑜明明不是諸葛亮氣死的,但奇怪的是,後人卻沒有為周瑜辯解

那麼,周瑜真的是被諸葛亮給氣死的嗎?

《隆中對》是我們了解諸葛亮對天下大勢判斷的材料,在諸葛亮為劉備策劃奪取天下方針之時,第一步就是坐擁荊州、益州。大家都知道,荊襄九郡是中原的腹地,其位置非常重要,是很多勢力争奪的必要之地,而赤壁一戰便能決定荊襄九郡的歸屬。

那時候,周瑜跟諸葛亮聯手拒曹,最終,曹操沒有得到這塊肥沃的土地。但是,在聯合的過程中,他們也互相争鬥。雖然,東吳獲得了荊州,但是,周瑜卻落敗于諸葛亮,以至于,他留下那句“既生瑜,何生亮”後,就撒手人寰了。是以,就有人說:周瑜是因為氣量小被諸葛亮氣死的。

其實,這是《三國演義》有意塑造的周瑜形象,而曆史上的周瑜卻是一個有着寬廣胸襟的人,他隻是跟程普有些不和而已。《江表傳》中提到:“(程)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謹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歉讓服人如此。”

是以,曆史上的周瑜跟《三國演義》中的周瑜相差很大。但奇怪的是,後人卻沒有為周瑜辯解,反而遵從了《三國演義》的這種說法。

周瑜明明不是諸葛亮氣死的,但奇怪的是,後人卻沒有為周瑜辯解

唐宋時期,人們認定赤壁之戰的統帥是周瑜。李白在自己的作品《赤壁歌送别》中提到:“二龍相争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蘇東坡在自己的作品《念奴嬌》中也提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由此可見,這些作品都沒有提到諸葛亮!并且,在北宋時期,朱熹在《通鑒綱目》中為劉備正名,說明他皇室正統的身份,借機提高諸葛亮的地位。接着,朱熹提到東吳統治者患得患失,趁關羽不在偷襲荊州,使得諸葛亮恢複中原的政策最終流産。

而且,後人也沿用了這樣的說法,元代的戲劇《隔江鬥智》便将周瑜的形象貶低了。可見,周瑜在《三國演義》中是用來襯托諸葛亮的,他的作用跟後來的司馬懿很像,使得諸葛亮能一線貫穿,一直保持睿智的形象。是以,有讀者認為,《三國演義》讀到五丈原之後,就可以不讀了。

周瑜明明不是諸葛亮氣死的,但奇怪的是,後人卻沒有為周瑜辯解

此外,東吳和蜀國相争的地方就是荊州,如果,諸葛亮能盡早說服劉備拿下荊州,那麼,便沒有東吳什麼事了。當時,諸葛亮在給劉備說“三分天下”的大勢之時,其前提就是劉備能取得荊州的治理權。但沒想到的是,荊州卻被東吳奪了去,而劉備還是跟東吳借用的荊州。

是以,對于荊州,劉備等人如何奪取、什麼時候奪取,這些都是很關鍵的,其戰略價值完全不一樣。

那時候,曹操在北方,孫權跟劉表相持,是以,此時正是劉備奪取荊州的最好時機。如果,當時劉備能獲得荊州,北方的曹操必然會引兵來襲。但此時,劉備如果主動提出聯吳抗曹,那東吳必然會答應。是以,等到擊敗曹操後,荊州自然還是劉備的,而東吳也不會挑起事端。隻有這樣,諸葛亮的“隆中對”才能順利實施。

然而,最好的機會錯過了,使諸葛亮隻能想方設法弄到荊州。他使用計謀,從東吳手裡弄到荊州,暫時讓軍隊駐紮在那裡。可是,荊州始終是東吳的,他們三番五次前來讨要,而諸葛亮卻不肯歸還,隻能再三推脫。是以,在這個事情上,蜀國并不占理,他們始終被人唾棄,為荊州的不穩定埋下了伏筆。

周瑜明明不是諸葛亮氣死的,但奇怪的是,後人卻沒有為周瑜辯解

之後,關羽鎮守荊州,從心裡認定荊州是劉備的,不願意跟東吳談歸還荊州之事。但是,東吳覺得吃虧,一直向蜀國讨要,最終,東吳與關羽交惡,使得關羽痛失荊州。

其實,這裡不能全怪關羽,還要怪諸葛亮當初沒有早早拿下荊州。有人說,這個事情不能怪諸葛亮,畢竟,當初他屢次向主公劉備說明情況,請求劉備務必取下荊州。可是,劉備礙于道德束縛,隻能屢屢拒絕。其實,身為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必須給劉備找到一個破除道德束縛的理由,讓劉備沒有顧慮。

在這一點上,龐統就做得很好。當初,劉備領兵入川,他的屬下一直勸他奪取西川,可他還是礙于道德束縛,遲遲不肯動手。此時,龐統給他找了一個理由(龐統設計讓西川對劉備下手),讓他徹底突破道德束縛,成功奪取西川。是以,我們還是要怪諸葛亮當初沒有做好。

周瑜明明不是諸葛亮氣死的,但奇怪的是,後人卻沒有為周瑜辯解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使被《三國演義》神化的諸葛亮也是一樣,并不是完美的,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想得那麼周到,那麼完善。他隻是一個比别人聰明智慧的軍師,并不能決定當時所發生的一切,隻能根據事情的發展做出相應的對策。

是以,不管諸葛亮如何,不管他是否真的那麼神通廣大,他對蜀國都是盡了最大的力。

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