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行合一難在哪

一次我讓一個實習生去影印一份檔案。檔案倒是影印好了,隻是印歪了,下半頁的最後一列字不見了,不過可以憑上下文猜出。這是個名校畢業生,履歷上有着策劃組織過多次社會活動的輝煌戰績,并且對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很自信。對他的綜合能力,我并沒有證據去懷疑。但就這一次“影印”任務的完成效果來看,我有理由質疑他的執行能力。顯然他低估了這項工作的難度,因而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我有個很拽的攝影師朋友的口頭禅是“這個簡單,我用腳都能拍。”但她厲害的地方在于,她給予那些隻配用“腳”去拍攝的項目的重視程度基本上都能讓客戶滿意。而這個實習生沒能成功的做到這一點。也許對他來說,“影印”這個活兒,閉着眼睛都能做好。而事實上的情況是,“閉着眼睛”時他沒做好。是以,同樣很驕傲的兩個人,攝影師給人的印象是做事踏實,而實習生則難逃“眼高手低”的判辭。

腦子裡想的,和實際上做的,在很多時候是天壤之别。而一個人被外界所認識的,主要是做了什麼,而不是想了什麼。

想到了,而不去做,首要原因是患得患失。我有個朋友處于長時期的夫妻分居狀态。丈夫被公司派往别的城市,并且對何時回來一無所知。每當朋友聚會,說起煩心事,不用你提,她會主動分析自己煩惱的原因“我知道,夫妻長期分開不好”,但遲遲沒有行動,是因為不舍得失去現有的安定體面的工作。她不知道的是,她的行動其實代表了她的選擇:工作>家庭,工作>快樂。然而她卻不是這樣認為的。她對自己的定義是家庭第一。如果她安于自己的選擇,樂于承受這種選擇可能導緻的後果當然也很好。問題就是一般這樣的人都不願意接受任何損失,而隻期待最好的結果出現——她原地不動,丈夫早日回來。

害怕失敗,則是行動受阻的第二大原因。我信奉過程大于結果的價值取向,但我周圍的很多人則不是。每次我提及周邊哪個人又毅然地辭職創業,或者遠走他鄉追尋理想,都會被别人澆冷水:他是成功了,可是又有多少人也這麼做了卻沒有成功的呢?我的邏輯是:有想法,去實踐,至少有實作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最最重要的。而很多人的邏輯則是:沒有必勝的把握就冒失行動,會比原地不動輸得更慘。這兩種邏輯都沒錯。問題在于什麼對你是最重要的,是穩定,還是生命的激情?我有個前同僚先是辭了職開了貿易公司掙了不少錢。最近聽說他賣掉了掙來的兩幢房子去實作自己的心理工作室的理想,結果賠得血本無歸,如今又回到了當年辭職時的原點——甚至還不如當年,辭職時畢竟他還有點積蓄。但我堅信經過這次打擊,他會更成熟,而他有創意的生命力則會引導他最終走向輝煌。即使到最後,他依然沒折騰出什麼來,至少他可以問心無愧地寫個墓志銘:想做的事,我都做了。這比渾渾噩噩過了一輩子安穩日子更值得尊敬。

原因三,對自己的認識有誤。以為自己是有事業心的勇士,當聽說需要連續100天早上6點起床後就放棄了。其實有些時候承認一下自己是個平庸的人,人生會快樂很多。

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後,就進入操作層面了,比如該如何用最少的精力去完成影印這件事,這需要你對自己的整體實力以及面對的困難有清楚而全面的認識。對于這一代聰明的年輕人,這實在算不上是什麼問題。

知行合一難在哪
Attachments
知行合一難在哪
知行合一難在哪
知行合一難在哪
知行合一難在哪
Connector UNID (for EDB+Casahl discussion sync) 陳珂-7FAF71C42
知行合一難在哪
Computed Key (for EDB+Casahl discussion sync) 陳珂-7FAF71C42
知行合一難在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