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鞍鋼教授又被噴了,到底怎麼看綜合國力這事?

作者:觀察者網獨家視訊

溫家/觀察網風報 于少宇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剛是中國學術界的知名學者,近年來最著名的研究是綜合國力的考核,其中一項結論是,到2020年,中國的綜合國力将大大超過美國。

所謂對名聲的恐懼,胡鞍鋼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不少批評。沒有人會在乎公園裡的晨練大師是不是這樣聊天,但作為一名知名教授,他必須成為目标。

不,兩天前,清華80校友跑了出來,憤怒的地質學問他"拿着納稅人的錢在搞笑嗎?",發表在《清華大學學報》這本世界級的高層雜志上,"是不是要多一點專業,多一點'清華'" (http://www.sohu.com/a/244262947_711156)

胡鞍鋼教授又被噴了,到底怎麼看綜合國力這事?

胡鞍鋼的研究是好是壞,可以繼續争論,但這位"不是行業"的80級校友,批評确實有點不對勁。

例如,他認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是"一個國家技術實力的最名額",顯然對技術發展知之甚少。絕大多數諾貝爾獎獎項都滞後,反映出目前科技實力,實在是太不靠譜。

清華校友嘲諷胡鞍鋼名額選擇,參數設定不合理,說"中國麻雀多了","這東西少了異",建議胡主席以麻雀為名額,"應該能夠計算出中國的自然資源是全球總和"。

但麻雀似乎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動物啊,常見的樹麻雀,一路傳到歐洲;清華校友嘲諷,不能"更專業,多'清華'一點",不要對母校造成二次傷害啊。

胡鞍鋼教授又被噴了,到底怎麼看綜合國力這事?

(傑克船長說,'麻雀知道嗎?')

校友還指出,胡鞍鋼的計算模型是國小水準的公式,"其他人認為清華大學的教授、文科院士都是國小水準的。

我想知道校友們是否對這項研究有任何誤解。研究隻要方法合适,公式足夠可以使用,不是數學噱頭,胡鞍鋼的計算模型應該有更具體的批評,說酷的話隻能暴露自己不懂的研究。學生也可以了解乘法和平方,這是否意味着他們可以使用"國小水準公式"來評估E-mc2?

胡鞍鋼教授又被噴了,到底怎麼看綜合國力這事?

(順便說一句,說愛因斯坦在國小數學成績不好是謠言))

校友們當然有見解,例如對軍事資源計算的批評,對統計準确性的質疑,以及對胡鞍鋼不充分考慮品質的資源計算的批評。但給出的例子有點與中國的現實脫節。"胡錦濤主席敢說,與1990年的江湖相比,2013年中國江湖水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嗎?"他問道。胡主席計算了一下,還有多少江湖可以飲用?"

雖然大部分河水仍然不能直接飲用,但1990年河湖水的品質真的比2013年高嗎?90年代可以說是污染的高峰期,環保事業真正開始得到官方的關注,但公衆的環保意識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就像最近曝光的一些工業廢水盜竊和工業廢物銷售案件一樣,它們無處不在,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因為地方官員和人民并不在乎。

而現在一二線城市大部分的水體已經告别了黑氣,農村鄉鎮企業早已大量倒閉,企業技術更新,各級政府對環境越來越重視。

環保部進階官員曾舉例引,"例如,遼河流域,2013年幹涸的溪流已淘汰了差V類,所有路段水質都在IV類以内。"不僅是遼河,大多數讀者都應該有水質改善的例子。當然,地下水枯竭等問題很難緩解,但說2013年中國水資源品質比1990年差,有點越軌。

計算綜合國力,實在是費力又沒吸引力,而且天生是不夠的。即使研究人員選擇什麼名額,選擇哪些資料來達成一緻,最關鍵的系數,權重設定,也幾乎不可能形成輿論,這與其說是胡教授的問題,不如說是綜合國力研究本身。

綜合國力研究不是胡教授的學術創新,而是外國人架設的架子,最關鍵的硬傷就是在這個架子裡,不是胡教授的磚頭。如果你真的想要任何學術思考,學術批評,你可能希望從那些外國人開始。

綜合國力研究雖然沒有什麼學術價值,但并非毫無意義,最直接的意義在于評價的價值。把各種完全無法比拟的力量放在一起,在價值觀的展現背後。

舉個簡單的例子,美國的核武器聲稱要摧毀地球好幾次,但由于大國的核威懾,幾乎不可能使用這種力量,給它多少分量?如果它是一個戰争狂,它肯定會給核武器一個非常高的重量,如果它是一個和平主義者,它可以給一個非常低的重量。

對于自然資源、科技實力等,評價者不是環保主義者,科學至上主義者,權重設定會有所不同。

軟實力的例子更多。美國之間的聯盟關系是軟實力,中國在非洲的長期友好關系也是軟實力。與"高鐵名片"相比,宣傳"普世價值"的輿論體系更重要嗎?

胡鞍鋼的綜合國力調研,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國主流的價值取向,無論最終的計算結果是否是第一和第二,至少在這個層面上是有意義的。

其次,在我國的複興中,綜合國力研究必将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避免被回避。但由于這項研究幾乎沒有學術價值,吸引大量年輕學者,再加上随之而來的争議,會浪費大量的學術資源。而且不排除一些年輕學者會用這個來做學術推測。

由胡鞍鋼,這類已經頗有名望、地位高的學者,組織這樣的工作,可以篩選掉很多年輕學者的參與,雖然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争議,但他們大多也局限于媒體、自媒體層面,在學術期刊上的辯論非常少,大大節省了學術資源。

有人猜測胡鞍鋼的動機,這種"正念"不值一分錢。沒有人是胡教授肚子裡的蟲子,猜測是沒有意義的。但至少,以胡教授的能力來看,先算中國綜合國力赢得"名"的"邊際效用",遠小于青年學者。

有胡教授站在前面,很多真正有心的年輕學者,都能打破這種想法。從這個角度來看,胡教授投身于綜合國力研究,也有不少"雖然我去了幾千萬人"的悲情啊。

(觀察家網站受版權保護,禁止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