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快速、高效地閱讀文獻資料

 1。由點到面。選工作實踐中的疑點,熱點,由一個小枝節,檢索較全的文獻,一般近期的20 篇左右已經相當多了。之是以不必在意3年以前的,是因為知識更新非常快,且網上能查到的多為近幾年的全文。學習别人是怎麼發現解決問題的。知道目前對這個問題的共同看法,和分歧。然後,擴充開,根據興趣和研究的目的,知道,在研究的領域:誰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數多,誰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啟發性。去圖書館找他的文章看全文。逐漸擴充自己的視野,建構個人的專業知識結構和看法。  

   2。由雜到精。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以後,對于繁雜的文獻,要有個人的判斷。追蹤某個專題、某個專家的研究進展,比較對于同一專題的論點的發展,掌握其新的方法或新結論,或注意作者觀點的改變,探究其原因。培養個人的學術修養。對于高品質高水準的期刊,定期浏覽,從面上了解學術進展和熱點,根據個人的興趣和工作進展,逐篇仔細閱讀新作. 

3。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無論是工作中的點滴發現,思想火花,都應該寫下來。我和王忠誠院士、顧玉東院士的接觸中,發現他們都有記卡片的習慣。病例随訪、文獻觀點,等等。到寫作文章時,都是現成的材料。現在有了電腦,但是寫文獻綜述是一個完善知識結構的好方法。随時記下論點,個人心得,會有事半功倍的成績。無論寫在紙上,還是記載在電腦内,都應該有一個記事簿,并且經常整理。 

4。對于下載下傳的文獻,要以其内容建立以專題雜志按時間先後的專門分類。哪些需要仔細閱讀并儲存,哪些用處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閱讀卻尚未閱讀。以後想到時,還能及時找到。

5。天天學習。文獻天天有。如果隻作為一個收藏家,就失去了研究的意義。下載下傳的目的是學習。通過閱讀,掌握專業領域的方法和知識。隻要堅持學習,就會積累起自己的知識架構。水到渠成,遊刃有餘。

對于初次進入一個領域的新手,必須閱讀大量的文獻,才能把握本領域的動态和方向。

記得一個留洋的研究所學生說,起初導師讓他讀大量的文獻,而且每天都規定了數量,好像是100篇吧?由于剛剛接觸這一領域,對許多問題還沒有什麼概念,讀起來十分吃力,許多内容也讀不懂。請教導師,卻被告知隻要每天把數量讀夠就行了。後來随着閱讀量的增加,終于最後融彙貫通,也了解了導師的方法。 

是以,我覺得對新手而言,應當重視閱讀文獻的數量,積累多了,自然就由量變發展為質變了。 

而且,每個作者的研究方法多少有所差別,讀得多了,漸漸就會比較出研究方法的優點和缺點,對自己今後的研究大有裨益。  

其實,由于現在科技進步很快,即使是自己從事的領域,也有很多新技術、新觀點不停的出現,是以,即使是個“老手”,如果懶于更新自己的知識,也會很快落後。  

之三  

在文獻多如牛毛的今天,其感覺猶如日益增多的文章,在不想漏掉好東西的前提下  

1 把握動态,每天入園後先浏覽一遍自上次登陸以來的新文章,感興趣的再看看,必要時儲存或收藏,這大體相當與雜志的目錄,以此保證不會漏掉新的東西  

2 回過頭來重點看看感興趣版塊的精華帖、高人氣帖、加密帖等,這相當于感興趣磚頭雜志的綜述、評論、或是cutting edge(JI)之類的  

3 好東西不僅僅隻在感興趣版塊,其他版塊也有一些,在空的時候看看其他版塊的精華帖、高人氣帖、加密帖等,這相當于相關磚頭雜志的綜述、評論、或是cutting edge(JI)之類的  

4 用搜尋功能查找特定關鍵詞的文章,大體相當于定題檢索  

5 随着對領域的熟悉,特别是對大師級人物的熟悉,有時可看看這些作者的文章  

6 在資訊的今天,沒誰敢說已經超一流,不需再接受新的東西;更沒有人能夠熟悉所有的領域  

之四  

鄒承魯院士寫他是如何讀文獻的:  

無論題目從何而來,都必需緊密追蹤目前有關科學領域發展的動向。從研究所學生時代開始,在導師 教導下,以周圍同學為榜樣,我就養成了每周必定去圖書館浏覽最新期刊的習慣,幾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動。如果确實有事,下周必定補上。我當時有一個小記錄冊,登入所有對本專業重要的刊物,每期讀過後,一定做記錄,決不遺漏一期,直至今日。現在可以在網上閱讀所有重要刊物的目錄和摘要,這就更容易做到了。掌握文獻、對文獻進行綜合,以批判的眼光評價文獻,并從中提取出有用的和正确的資訊以指導今後的研究是一個能獨立工作的科學工作者必備的能力。  

閱讀文獻以追蹤目前發展動态時,務須切記發揮自己判斷力,不可盲從,即使是知名科學家和教科書有時也會有錯誤。古人說得好:“ 盡信書不如無書”。在追蹤目前發展的重要方向時切記,你看到的問題别人也同樣會看到,越是重要的問題競争必然越是劇烈,在研究條件不如人時,如果沒有創新的研究思想,獨到的研究方案是不可能超越他人得到成功的。雖然國際上也有對于某些重要課題一哄而起的情況,但在我國似乎特别嚴重。缺乏自己的創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熱點,是一條必然失敗的路線,最多隻能是為别人成果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補的工作而已。關鍵在于自己的創新思想。創新思想來自何處,雖然靈機一動産生了重要的創新思想,在科學史上确實有所記載,但這畢竟是比較罕見的,而遠遠更為常見的是天才出于勤奮,創新出于積累,積累可以是個人積累,也可以是本人所在機關的長期積累。這就是前面提到的旺火爐原理,也是諾貝爾獎經常出在少數幾個機關的原因。隻有勤奮努力才能不斷有優秀工作的積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漸産生真正創新的,别人無法剽竊的創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問題上取得突破。而在一個爐火熊熊的旺火爐中,不斷會有優秀工作的積累,優秀人才的産生,并且創新思想和人才的不斷互相作用,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就會不斷創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之五:  

MIT人工智能(AI)實驗室的教授和學生總結的如何讀論文,還不錯!  

閱讀論文是需要練習的技能。不可能完整地閱讀所有的論文。  

閱讀論文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看論文中是否有感興趣的東西。AI論文含有摘要,其中可能有内容的介紹,但是也有可能沒有或者總結得不好,是以需要你跳讀,這看一點那看一點,了解作者究竟做了些什麼。内容目錄(the table of contents)、結論部分(conclusion)和簡介(introduction)是三個重點。如果這些方法都不行,就隻好順序快速浏覽了。一旦搞清楚了論文的大概和創新點,就可以決定是否需要進行第二階段了。  

在第二階段,要找出論文真正具有内容的部分。很多15頁的論文可以重寫為一頁左右的篇幅;是以需要你尋找那些真正激動人心的地方,這經常隐藏于某個地方。論文作者從其工作中所發現的感興趣的地方,未必是你感興趣的,反之亦然。  

最後,如果覺得該論文确實有價值,傳回去通篇精讀。  讀論文時要牢記一個問題,“我應該如何利用該論文?”“真的像作者宣稱的那樣麼?”“如果……會發生什麼?”。了解論文得到了什麼結論并不等同于了解了該論文。了解論文,就要了解論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選擇(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設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論文指出了怎樣的方向,論文所涉及領域都有哪些問題,作者的研究中持續出現的難點模式是什麼,論文所表達的政策觀點是什麼,諸如此類。  

之六  

1.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點查全文的技巧,往往會以搞到全文為樂,以至于沒有時間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過分追求全文是浪費,不可走極端。當然隻看摘要也是不對的。  

2.集中時間看文獻  

看過總會遺忘。看文獻的時間越分散,浪費時間越多。集中時間看更容易聯系起來,形成整體印象。  

3.做好記錄和标記  

影印或列印的文獻,直接用筆标記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獻,可以用編輯器标亮或改變文字顔色。這是避免時間浪費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則等于沒看。  

4.準備引用的文章要親自看過。  

轉引造成的以訛傳訛不勝枚舉。  

5.注意文章的參考價值。  

刊物的影響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數能反映文章的參考價值。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支援還是反對,補充還是糾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