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和縣境内的宗教

作者:太和縣志

道教

自明代以來,太和道教以城隍廟(在今黉學街路北)為活動中心。著名道士王大慶在此出家。大慶号野林,城東野林溝人,博學多藝,著有前後《樂道歌》及《渾元肇判集》行世。廟内舊有花戲樓一座,建于明朝,工藝精緻。每年清明節,該廟逢香火大會、擡城隍神象出巡,喧鬧數日,趕會燒香者達10餘萬人。至民國15年(1926),該廟尚有道士9人,土地300畝,收入較好,老道士皆吸食鴉片。

民國15年,曾成立太和道教會,胡教明、高效純任正副會長,2人皆系正一派道士,不出家。民國30年(1941),日軍入侵太和,城隍廟及花樓被燒,香火會也随之衰敗。

民國33年(1944),道教會與佛教會合并,改稱佛道會,釋從雲任董事長。當時全縣有道觀7所,道士16人。解放後,道教在境内絕迹。

太和縣境内的宗教

佛教

明清時期,境内廟寺林立,僧衆繁多。較著名寺廟有玉禅寺(在今苗集鄉)、碧霞元君廟(在今舊縣鎮),禅堂(在今大新鄉)、觀音堂(在縣城内)等。據玉禅寺廟碑記載,明洪武年間,該寺有廟宇500餘間,僧衆500人。至1951年,該寺尚有戒僧17人,土改後皆自顧還俗。禅堂又名洪範庵,位于城西颍河岸上,民國30年(1941),正殿尚有檀木佛像1尊,院内有明代古柏3株,庵西有唐代銀杏2株,花木繁茂,環境清幽。據舊志記載,清初有青原和尚住持此廟,曾有貴官停泊寺下,上岸拜會青原,二人相見欷觑。原寂時,交弟子宮瓦1片,以作紀念,平生從未道破身世,縣人疑是因明亡出家的達官顯貴。

民國以後,佛教在本縣逐漸衰落。“五四”運動以後,各地多以廟宇辦學,僧尼日漸減少。民國初年統計,全縣有僧尼345人。民國35年(1946),全縣有戒僧96人。

太和佛教會成立于民國15年(1926),組織情況不詳。民國33年(1944)改名佛道會。民國35年(1946),奉命改為“中國佛教會安徽省太和支會”,會址設于觀音堂,有會員200人(包括俗家弟子),釋林祥任理事長。

僧尼生活,主要靠廟産及香火會收入。據民國25年登記,當時全縣有廟宇160座,廟産3607畝。民國17年,太和縣政府下令,改廟産為學田,以補充教育經費之不足。太和佛教會曾鼓動僧尼,多次鬧事,把持廟課不交。民國18年7月20日,縣長陳士奎下令:“查本縣教育經費,廟課實占三分之一。若各僧道把持不繳,影響教育實巨。”責令佛教會“勿再把持,緻幹未便。”

1985年,境内有尼姑3人,皆已年老,其生活費用由政府補助。

太和縣境内的宗教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傳入太和,始于明朝初年。明洪武十年(1377),太和12家回民集資興建清真寺(今北寺),以後又建南清真寺和舊縣清真寺。寺内請有專職阿訇(又稱教長),負責掌管教規、守時、禮拜和主持三大節日。

太和回民全信奉伊斯蘭教,他們精明能幹,善于經商,地方著名的馬宏盛果品及一些著名小吃,多由回民制造經營,對太和商業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近代還出現許多優秀人物,如颍河流域著名畫家馬金波,以其精湛的藝術和高尚人品,深受社會敬重。

解放後,該教在“三自”(自傳、自新、自養)方針指導下,不斷進行革新,回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十年動亂期間,回民的禮拜活動被禁止,寺裡阿訇被逐出。有600年曆史的北清真寺,數十塊匾額全被砸碎,古物(内有宋代磁爐一個)、古字畫被盜失,損失慘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宗教政策落實,對北清真寺撥款修複,恢複其正常活動。

太和現有伊斯蘭教衆8000人。

太和縣境内的宗教

天主教

天主教于清光緒年間傳入太和,先設堂于淝河口(解放後劃入亳縣)。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上海教區派法籍白、金二神甫來太和建堂,堂址設北大街,跨街建東西兩院,西院為男堂及神甫宿舍,東院為女學院及守貞修女宿舍。民國20年前後,由法籍傳教士班和本籍神甫高連榮,在東西李寨、銅鐘寺、水劉寨、賈橋等地建立分堂,發展教徒約3000人。以後又有意大利籍傳教士葛來格,任瑪諾來此主持工作。

天主堂修女為守貞修女,曆任修女18人,其職務是輔助神職人員管理教務。

天主教在太和的傳教方式,除置地建堂宣揚教義外,并開辦經言班、保守學。常在春秋兩季,廣收教徒的子女進堂讀書,學道明經,接受天主教義。學習期間,免費供應夥食。

抗日戰争期間,曾開辦私立崇仁國小,除設定普通學校課程外,增設一門由神甫任教的“修身課”,作為灌輸教義的陣地。

1985年,全縣有天主教徒約3000人。神職人員3人。神職人員的生活費由政府補貼。

太和縣境内的宗教

基督教

基督教于光緒十一年(1885)傳入太和,堂址設在東大街路南。首任牧師英籍費爾德。持,緻幹未便。”後來的有美籍人赫培思、密爾修、施培仁等。本地牧師有何寄塵、陳壽春等。

太和基督教屬内地會派系。民國26年(1937年),太和成立“中華基督教内地會阜太地方聯合會”,又叫福音堂,到抗日戰争後期,境内共建立16個基督教分會,教徒達700餘人。

民國35年(1946年),美國教士施培仁及其師母,作威作福,欺淩本地教牧人員,打罵傭人。地方教牧人員忍無可忍,采取自選長老、執事,建立了地方教務組織,并迫使施培仁當衆檢查認錯。

建國後,該教活動一度呈停滞狀态。1983年在縣宗教科指導下,成立了基督教三自愛國委員會,是年5月交接了房地産權,恢複了正常活動。1984年報省、地宗教處準許,在境内開設8個基督教分點。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境内有基督教徒約萬人。

太和縣境内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