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幕片主創争議多,昔日紅毯主角稱戛納是“強奸犯的電影節”

作者: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5月16日晚間,第76屆戛納電影節盛大開幕。包括魯本·奧斯特倫德和布利·拉爾森在内的一衆評委、麥斯·米科爾森和妻子漢妮·雅格布森、今年的“榮譽金棕榈”得主邁克·道格拉斯與妻子凱瑟琳·澤塔-瓊斯、約翰尼·德普、烏瑪·瑟曼與兒子萊文·霍克、艾麗·範甯、龐·克萊門捷夫,還有中國的電影人鞏俐、朱一龍和魏書均等亮相開幕紅毯。而在此前一天,電影節的藝術總監蒂耶裡·福茂按慣例召開了媒體見面會,圍繞不少外界關心的争議問題,做出公開回應。

開幕片主創争議多,昔日紅毯主角稱戛納是“強奸犯的電影節”

第76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合影

《杜巴利伯爵夫人》主創麥溫遭控打人

回顧戛納電影節不短的曆史,在被視作藝術電影最高殿堂的同時,幾乎也不可避免地時時與各種争議、醜聞相伴。近年來,随着好萊塢強調政治正确和追求多元化的趨勢,媒體記者也越來越習慣以美式标準來評判戛納的一舉一動。有些地方,确實批評得頗有道理,值得戛納繼續改進;但也有些地方,難免讓旁觀者覺得有些過于苛求,甚至有刻意追求話題性、網絡流量之嫌。

今年的戛納電影節,早在第一批片單公布之初,美國媒體便圍繞着開幕影片《杜巴利伯爵夫人》(Jeanne du Barry)大做文章。該片由一度登上好萊塢黑名單的約翰尼·德普領銜主演。雖然去年美國的陪審團和法院已判決他的前妻、演員安柏·赫德指控他是“家暴男”的說法确屬惡意诽謗,但美國媒體似乎并不願意就此将他從黑名單上剔除出來——但從另一角度而言,2018年英國高等法院卻判了德普敗訴,認為《太陽報》稱其為“家暴男”并無不妥——紛紛質疑堂堂戛納為何要讓“家暴男”主演的電影當開幕影片。而安柏·赫德的記者好友伊芙·巴羅(Eve Barlow)也在社交媒體上發起了抵制戛納電影節的活動,指責戛納過去76年來一直都是性侵暴力犯的幫兇。

開幕片主創争議多,昔日紅毯主角稱戛納是“強奸犯的電影節”

《杜巴利伯爵夫人》劇照,約翰尼·德普 飾 路易十五

不出意料,在開幕當天舉行的主競賽單元評委與媒體的見面會上。布利·拉爾森也被問到,身為反性侵運動的支援者,是否會去看德普演的《杜巴利伯爵夫人》。結果拉爾森以一句沒好氣的“我會不會去看,到時候你就知道了”将問題擋回去。

更糟糕的還在于,就在不久之前,作為《杜巴利伯爵夫人》導演兼主演的法國電影人麥溫(Maïwenn),也因為涉嫌打人而被告上了法庭。是以,有媒體認為,選它為開幕片,卻又沒讓它參加金棕榈獎的角逐,是不是因為導演打人成為被告,确實讓主辦方有所顧忌?

開幕片主創争議多,昔日紅毯主角稱戛納是“強奸犯的電影節”

《杜巴利伯爵夫人》導演麥溫和主演約翰尼·德普在戛納電影節紅毯上

對于這樣的看法,福茂勸告媒體千萬不要健忘,因為去年的開幕片《喪屍不要停》也沒有進入主競賽單元,是以這根本就沒什麼可奇怪的,而且選擇《杜巴利伯爵夫人》作為今年的開幕片,那已是很早之前就決定的事情,當時根本就還沒發生麥溫被人控告的事情。而且那隻是兩名當事人之間的私事,與她的電影、與戛納沒有關系。

不過,這次控告麥溫的,也非無名之輩,而是法國王牌網媒Mediapart的主編與創始人埃德維·普萊内爾(Edwy Plenel)。今年七十歲的他年輕時在《世界報》擔任記者,之後一路晉升直至總編崗位,辭職後自創了付費新聞網站Mediapart,以不接任何廣告的獨立立場(“隻有我們的讀者可以收買我們”是網站的招牌口号)而著稱,目前有20多萬付費訂戶,曆年來參與揭露過涉及薩科齊、奧朗德和馬克龍政府的多宗弊案,具有較高的社會公信力,在業内也很有影響力。

開幕片主創争議多,昔日紅毯主角稱戛納是“強奸犯的電影節”

《杜巴利伯爵夫人》由麥溫自編自導自演

今年3月7日,普萊内爾向巴黎警方報案,稱麥溫在今年2月22日于某家餐廳内對他實施了毆打,還往他的臉上大吐唾沫。按照普萊内爾的說法,他懷疑對方這麼做,是因為Mediapart早年間曾針對其前夫呂克·貝松涉嫌強奸的案件寫過不少報道。

當然,相比麥溫,美國媒體更關心的還是德普。5月15日的媒體見面會上,很快就有記者提起這一話題。面對質疑,福茂先生不屑一顧地表示,德普的公共形象如何,與戛納放映不放映他主演的影片之間并無任何必然聯系。“他在美國群眾心目中究竟是何種形象,我不确定。我隻知道一件事,我這個人,一輩子就認準了一個道理:在法律的架構内,言論自由,思想自由。是以我不覺得這有什麼可質疑的,約翰尼·德普又不是犯了什麼法,然後被法院禁止再拍電影了。在我們這裡,隻看司法決定。如果我沒搞錯的話,他才是赢了官司的那方吧。再說了,這部電影說的也不是他本人的故事,他隻是其中的一位演員。而我在意的也隻是作為演員的德普,而不是他的私生活。”

開幕片主創争議多,昔日紅毯主角稱戛納是“強奸犯的電影節”

麥溫與呂克·貝松曾有一段婚姻

《燃燒女子的肖像》主演發文指責戛納

除了開幕片的争議,法國著名女演員阿黛拉·哈内爾(Adele Haenel)對于戛納電影節的批評,也是這次媒體見面會上的焦點。

今年34歲的阿黛拉·哈内爾本是法國影壇備受追捧的青年演員,過往曾兩次獲得法國電影恺撒獎,三年前更憑《燃燒女子的肖像》獲得世界影壇的關注。

開幕片主創争議多,昔日紅毯主角稱戛納是“強奸犯的電影節”

2019年,阿黛拉·哈内爾攜《燃燒女子的肖像》參加戛納電影節

2019年年底,哈内爾公開指控導演克裡斯多夫·盧基亞(Christophe Ruggia)曾在她12歲到15歲的那三年裡,多次對她實施騷擾。對此指控,因為熱心公益事業而長期擔任法國導演協會會長一職的盧基亞,自然是矢口否認,但最終還是被導演協會割席除名。不久之後,法國司法部門在接到哈内爾的正式指控後,立案調查此案。然而,時至今日已三年有餘,該案究竟是成立抑或撤銷,盧基亞究竟是清白還是有罪,辦事拖拉的法國檢調部門始終不曾給出任何消息。

開幕片主創争議多,昔日紅毯主角稱戛納是“強奸犯的電影節”

2020年恺撒獎頒獎典禮上,哈内爾因波蘭斯基獲獎憤而離場

就在阿黛拉·哈内爾正式指控盧基亞的一個月後,第45屆法國電影恺撒獎盛大舉行,在宣布羅曼·波蘭斯基憑《我控訴》獲得最佳導演獎後,與會的哈内爾憤然起身離席,口中還高喊着“丢人!”“你們這些戀童癖,真了不起啊!”等話語。在此之後,哈内爾再未出演過任何一部電影,過去三年間已轉型成舞台劇演員。而且,從小就對左翼思想甚感興趣的她,演戲之餘的大量時間,都用在參加各種社會運動上,過去三年巴黎街頭各種婦女運動、工會運動中,常常能看到她的身影。

5月9日,就在距離本屆戛納電影節開幕隻剩一周時,阿黛拉·哈内爾在法國電視周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将猛烈炮火對準整個法國影壇,并且确認自己已退出電影界,以此來抗議法國影壇的偏狹不公與黑惡勢力。在文中,戛納電影節也被她歸入了法國電影生态圈,她譴責這些高高在上的法國電影人,絲毫不關心女性受害者和反性侵運動,反而将熱拉爾·德帕迪約、羅曼·波蘭斯基、多米尼克·布多納(Dominique Boutonnat)這樣的人捧在手心。于是,在她筆下,戛納電影節也成了“強奸犯的電影節”,而且絲毫不理會社會上的現實沖突,為了維持好自己的秩序,肯定已準備好了各種手段,包括調動警察部隊來維持治安。

阿黛拉·哈内爾提到的這三位男性中,以《大鼻子情聖》等作品而舉世聞名的演員熱拉爾·德帕迪約,近年來已多次被指控曾在電影拍攝現場對女演員有不軌行為;2018年時更是被人實名指控強奸,但幾年來法國檢調部門始終未曾就這些案件給出過明确結論。另一邊,大導演波蘭斯基當年因跟未成年人發生性關系被捕保釋後,潛逃至歐洲。此後至今,他一直遭到美國政府通緝,不敢再踏上美國國土,而美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院也已在2018年将他除名。

相比上述兩位,多米尼克·布多納的名字,外界相對陌生。今年53歲的他自2019年起擔任法國電影局(CNC)局長,因為幫助影視界對抗新冠疫情有功,去年又獲得高票推選,得以連任三年。不過,2020年時有位年輕男子曾指控身為其教父的布多納,意圖對他實施強奸。布多納對此矢口否認,南特檢調部門也早已啟動偵辦調查,但時至今日此案仍無下文,而力挺他繼續擔任電影局局長的法國文化部長馬拉克也格外強調,隻要法院一日未作判決,布多納就是清白之身。

阿黛拉·哈内爾針對戛納的喊話,福茂自然不能視而不見。面對記者的提問,他毫不妥協地反問與會記者,請他們摸着心口,扪心自問:是不是真心認為戛納電影節已成了強奸犯的天堂?“如果你們真心覺得這是一個屬于強奸犯的電影節,你們今天根本就不會過來參加這個媒體釋出會,根本就不會來聽我說這些話,根本就不會到時候又抱怨戛納的票子怎麼那麼難搶了。”

福茂表示,他完全可以了解阿黛拉·哈内爾的激進做法,那是出于希望借戛納這個平台制造新聞,以引發更多的社會關注。但就其說法本身而言,他認為純屬胡說八道,因為“當初她自己來戛納的時候,肯定不是這麼想的吧,否則她一定是瘋了,才會那麼說一套做一套”。過往,跟随《每分鐘120擊》和《燃燒女子的肖像》劇組,哈内爾曾兩度踏上戛納紅毯。

主競賽單元女性導演入圍作品創新高

福茂的整個媒體見面會,持續了将近一個小時。有趣的是,過去幾年裡總是被美國媒體反複提及的所謂歧視女性導演的相關問題,今年倒是不再有記者提及。

至于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今年總共21部主競賽單元參賽影片中,女性導演的作品達到了7部,創下了戛納有史以來的新高,包括傑茜卡·豪絲娜的《零号俱樂部》、考塞爾·本·哈尼耶的《奧勒法的女兒們》、茹斯汀·特裡葉的《墜樓死亡的剖析》、阿莉切·羅爾瓦赫爾的《奇美拉》、凱瑟琳·布雷亞的《去年夏天》、拉瑪塔-托拉耶·希的《貝内爾和阿達瑪》以及卡特琳·科西尼的《回歸》。再加上美國人自己的奧斯卡獎,今年獲得提名的女性導演作品僅有一部,獲最佳導演提名的更是一位女士都沒有,美國媒體再要苛責戛納如何歧視女性導演,恐怕還是少了些底氣。

開幕片主創争議多,昔日紅毯主角稱戛納是“強奸犯的電影節”

2023年戛納電影宮外景。本屆戛納電影節的官方海報人物為凱瑟琳·德納芙。這張照片是電影《狂亂》( La Chamade,1968年)的片場照片

事實上,在男女平權和為女性導演提供事業發展機會方面,法國人向來都要比美國人做得更好一些。據法國電影局新近給出的資料,2022年獲得法國政府補助拍攝完成的208部電影中,有三分之一(69部)是女性導演作品,創下新的紀錄;對比十年前的2013年時的四分之一,着實有了長足進步。而在這69部女性導演作品中,制作成本最高的正是麥溫的《杜巴利伯爵夫人》,約合2240萬美元。

當然,整體而言,即便是在法國,女性導演出頭的機會相比男性同行,依然顯得較少,而且女性導演作品的平均制作成本,也遠低于男性導演作品;而今年的法國電影恺撒獎也因為最佳導演提名者皆為男性,受到外界不小批評。

法國電影局同時公布的另一項資料,或許更能說明問題所在。從2003年至2022年的近二十年間,執導過至少一部電影的法國女性導演,達到628人,對比1832名男性導演,約為三分之一的比例。但問題在于,這628人中,隻有22人執導過兩部以上的電影作品,剩餘606名女導演,都在拍完自己的唯一或者唯二的作品後,便從導演崗位上失蹤了。而男性導演的話,二十年間拍過兩部以上電影的人,則多達138位,是女性導演的六倍。

再進一步分析,在這近二十年間,執導過十部以上電影的男性導演和女性導演人數之比,更是達到了13:1——隻有安妮·芳婷(Anne Fontaine)這麼一位女性導演在這段時間裡執導了包括《時尚先鋒香奈兒》《新包法利夫人》在内的共12部作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