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丁興旺》第八章

作者:松楠韻潇

第八章成長

中國八十年代是蓄勢待發的年代,就在這十年,中國的上司層高瞻遠矚的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其中明确表示第一步走戰略:在八十年代末的國民生產毛額比八零年翻一翻,解決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目标如期達到,而計劃生育為這一目标實作,添了大材,助了大力。

趙建國的弟弟妹妹們終于可以吃飽飯了,他們不僅能吃飽飯,他們各自的家人都能吃飽飯了。

對于趙建國這輩人,計劃生育與吃飽飯一樣具有劃時代意義,因為計劃生育讓趙建國他們擺脫了父輩窮了還生,生了更窮的惡咒。嚴厲的獨生子女政策雖然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計劃生育,但在短時間内能夠遏制住濫長的人口狂勢。無論是在土地上耕種的農民,還是端着國家體制之碗的從業人員都達成共識:獨生子女就是計劃生育,就是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良方!狹隘認識總比沒認識好!

王大柱,王大忠雖然對獨生子女政策心生不滿,他們也不得不承認獨生子女政策讓他們很快吃飽了飯。在生孩子方面,他們内心深處并不贊同他們父輩毫無節制,他們隻想一個家庭能有兩個孩子( 兩個孩子中有一個兒子更好),如果國家此時沒有嚴格的獨生子女政策,他們也不可能多生超生。但他們永遠沒機會享受兩個孩子正常家庭生活了,誰叫父親們不顧生育資源可持續性( 當時沒這種說法),把他們這一代人該生的孩子全生完了。父輩的賬隻有這一代人來還了。“我們替父輩們還賬,誰替我們還賬,當然是黨和政府,相信黨和政府! "不信,看看滿牆的智語,“隻生一個好, 政府來養老!

這一輩人比他們父輩有文化,絕大多數人都識字( 而父輩大多數人是文盲),這一輩人中不少人上過國小,在五六十年代國小分初小( 三四年級),高小(五六年級),--些人上過初小, 一些人上過高小。有文化就懂道理,懂道理就讓獨生子女政策深入人心,此政策正潛默移化改變着人們的生育觀念,影響着中國人的生育習慣。

還有很多人上過國中,在當時己經算進階知識分子,經過工作崗位的再教育,都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其中一些人國中畢業後有機會上中專,甚至考上大學成為國家的精英。

社會主義建設不需要太多文化,有點點就夠,秉承勤勞的天性再與那點點文化結合就能創造出遠超父輩的财富。趙建中這輩人是獨生子女政策最大的受惠者,向上有如此多的兄弟姐妹可以共同把天撐得四平八穩,向下甩掉沉重子女包伏輕裝上陣。一個人的衣食住行可以忽略,而十多億人的吃喝拉撒就是巨大的經濟引擎,是以中國經濟在随後三十年飛速增長,這就是所謂的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最直接的展現就是"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動力。建軍送弟弟建中回來後,土地就分下戶,飯是能吃飽了,每年那麼多農閑時間,進城務工吧!他加入首批農民工之列,此時整個國家都處于蒸蒸日上,需要大量勞動力,隻要自己不嫌棄,很快就能找到合适的用工機會,最後成了建築工地上的搬運勞工。

家裡人給他找了個媳婦,一年後有了女兒,叫趙小量,原本計劃來年再生一個兒子,嚴厲的獨生子女政策來了,嫂子又是村計生幹部隻好憤憤然作罷,幾年後由于頭腦靈活當上工地上采購,庫管,包裡有了錢,在工地上和另一個女的好.上生了個兒子趙科,這是後話。

國家改革開放,農民雖然能吃飽飯,城鄉的差别越來越大,中國的農村仍然處于貧困狀态,此時社會越來越寬松,大量的農民湧入城裡尋找過好日子的機會。此時安置節育環技術日益成熟,已經成為計生工作主要技術手段!

節育環安取都很友善,與引産人流比更人性化,八十年代中後期在中國各地逐漸普及。趙建社生了孩子就主動去安置節育環。她清楚的記得兩年前,姐姐建華不小心懷上了第三個孩子,第二個超生的孩子讓姐操碎了心,此時的家庭己經開始學會考慮育兒成本,是以生是不可能,隻能上醫院人流。

醫院做人流術必須有計生部門帶公章的介紹信。她替姐在村上開了介紹信,然後到鄉上蓋章。

“趙建華與你什麼關系。”蓋章的從業人員斜着眼睛看了一眼建社。

“她是我姐。"“真是你姐?”那家夥又上上下下又打量了建社,特别瞅了-下建社的腹部,眼神掃得建社後頸涼飕飕的,那感覺建社半輩子也忘不了。

“按規定你得把結婚:.....”後面說什麼建社沒聽清,反正有很多證明。過後嫂子李梅去找他,才把事搞定,據說還買了包大前門香煙。是以建社在有了兒子吳勤學後就主動去找菊花姐安節育環

三十年後在中國西部大涼山,自然環境惡劣,這裡平均每個家庭4到5個孩子,孩子多的家庭多至7到8個孩子,嚴重制約了當地發展,用耕地管理計劃生育效果差,為了當地的長遠發展,當地政府開始整頓生育秩序,規定育齡女性( 20到49歲)生育了兩個孩子的必須去安環,安環的可享受一定醫療補助。此舉比内地計劃生育落後了三十年,但在此過程中,比三十年前在内地的漢族地區要人性化得多( 至少沒有逼人引産結紮違背人倫的事),畢竟時代不同了。

當然如果你要取環必須到縣上打報告,如果當地人有健康生育觀念,自覺摒棄多子多福的落後生育觀念,安取環自由,就象三十年前的建社主動去安環。根本不需要政府的行政措施,是以自覺行成之初往往需要荊條教育。

一個三十七歲彜族婦女,生育七個孩子,安環後有腹痛反應,要求取環,當地衛生院無權取,隻能到縣上打報告後才能取,這純粹是面對落後生育觀念的無奈之舉。我們的祖輩就和這個彜族婦女一樣。是以先進的技術比不過先進的觀念。

中國人的生育觀念由于獨生子女政策強力普及默默發生變化,男女老少是以都在成長着,八十年代末節制生育變成國人的自覺行為,除了偶而有正常想要兩個孩子的家庭,大多數人們絕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超生,那種武力“鎮壓”的強推獨生子女方式,已不合适宜。

最終在八十年代末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出台檔案,“不允許在計劃生育工作中有打罵行為”,李梅,金鳳和她們的戰友終于變成了斯文人。但國人有更絕妙的方式管理計劃生育,中國人的智慧在這個問題上超過其他任何領域。

“太陽當頭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

伴随着這首兒歌,趙計春,秦劃量,張解生,張結,王育,趙曉質,趙小量,趙科,羅構,吳勤學…,這群孩子茁壯成長。他們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也是坐着“計劃生育,獨生子女"火箭來到人世的一代人,還有順桂,建慧他們雖然是長輩,與他們的侄男侄女一樣汲取着改革開放的營養成長着,他們應該算同輩中的長輩。

簡單介紹:人流就是用外科器械,将着床于子宮壁的胚胎刮離(或吸出)子宮壁。是避孕失敗後的補救措施。最大的不良反應就是出血和子宮穿孔,局部發炎甚至導緻不育。

節育環就是在女性的子宮安置特殊材料的異物,幹擾受精卵着床起到避孕作用,最大的不良反應就是疼痛出血,月經淋漓不盡( 随着制造材料改進,制造技術提高,這種不良反應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