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看一個孩子長大後有沒有出息?郭繼承:看一樣東西就夠了

作者:李十柒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友善您随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于進行讨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援~

都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在中國式家庭教育的觀念當中,我們習慣将自己人生中的未竟之事寄托在子女後輩的身上以期實作。

由此我們也經常能夠在新聞或者是育兒類節目當中看到“雞娃式教育”。

似乎通過學習考試的成績能夠直覺地判斷出一個孩子在長大之後是否有出息。

如何看一個孩子長大後有沒有出息?郭繼承:看一樣東西就夠了

但這種判斷标準似乎也并不是完全奏效的,尤其當越來越多的“小鎮做題家”湧現。

我們發現有些人小時候學習成績優異,考的大學也不錯,但長大之後卻“泯然衆人矣”。

淪為無名之輩,很難和父母心中那個“有出息”的定義重合。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怎樣才能夠看出一個孩子在長大之後是否有出息。

根據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繼承知道”創始人郭繼承先生的看法。

判斷一個孩子長大之後是否能夠符合世俗意義上的“有出息”,關鍵要看在幼年時期。

如何看一個孩子長大後有沒有出息?郭繼承:看一樣東西就夠了

看這個孩子是否具備一定的行動力。

更通俗一點說,要看這個孩子是否具備勤奮、自律等能夠作用一生的優良品質。

這裡提供給各位父母一個更加直覺的判斷方法,就是可以觀察孩子平日裡在家是否做家務。

有些讀者朋友看到這裡可能會對此提出質疑,因為一個人在今後能否取得成功,是一個多方面因素聚合的結果。

僅僅通過是否做家務來對一個孩子成年之後所能取得的成就做判斷,可能有些太過草率了。

如何看一個孩子長大後有沒有出息?郭繼承:看一樣東西就夠了

但根據哈佛大學日前的一項心理調查研究顯示:

對比在家中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進入社會之後的就業率大約為5:1。

在收入方面,相比于後者,前者會平均高出20%的薪酬。

此外,愛做家務的孩子在成家之後,他們的婚姻生活也表現得更加幸福。

在大多數家庭的育兒觀念當中,很多父母或者是上一輩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舍得讓孩子沾手做家務,認為做家務會占用孩子學習或者上課外輔導的時間。

如何看一個孩子長大後有沒有出息?郭繼承:看一樣東西就夠了

但國内的一個研究機構針對近2萬名學生家庭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

在成績優秀的孩子中,做家務的比例要比不做家務的比例高出27倍。

這是個驚人的數字,我們常調侃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事實證明,孩子平日裡在家中是否參與家務的承擔與其在成年之後是否能夠“有出息”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緊密的聯系。

針對這個現象,在這裡我不妨同大家分享一個我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所遇到的情況。

如何看一個孩子長大後有沒有出息?郭繼承:看一樣東西就夠了

在上個周末,我的來訪者之一李姐。

向我講述了她在生活中同自己22歲女兒相處的一個瞬間,讓我頗為觸動。

李姐在今年不幸罹患了乳腺癌,不得不住院治療。

李姐的丈夫陪同她在醫院做手術,留22歲的孩子小美獨自在家。

本來全家人為了李姐的病情焦頭爛額、忙前忙後。

但小美卻在李姐做手術的空擋接二連三地打電話。

如何看一個孩子長大後有沒有出息?郭繼承:看一樣東西就夠了

目的不是為了關心自己母親的身體或病情,而是因為“你和爸爸都去醫院了,那中午誰來給我做飯呀”

或者是“小姨幫我問問我媽,我自己在家中午吃什麼呀”,諸如此類的問題。

讓李姐感到哭笑不得的同時又頗為無奈。

已經22歲的女兒無法獨立生活,還要像巨嬰一樣時刻依賴着父母,令人感覺到荒唐又可笑。

事實上,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分擔家務是孩子的一項必修課。

如何看一個孩子長大後有沒有出息?郭繼承:看一樣東西就夠了

在“唯考試成績論”的中國式育兒觀當中。

許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學習已經夠辛苦了,做家務完全就是浪費時間。

殊不知,在簡單地“做家務”的背後,反映的是一個孩子的行動力、自制力、責任感、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而這些都是為一個健全人格所必備的。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個體總是會傾向于去期待停留在自己熟悉的“舒适區”當中。

惰性基因存在與我們每一個人的本能當中,對于未經世事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如何看一個孩子長大後有沒有出息?郭繼承:看一樣東西就夠了

是以分擔家務這個習慣由于受到先天阻力的影響而不容易養成。

它需要我們調動一定範圍内的行動力和自制力。

但由此也會為我們帶來正向增強,幫助孩子獲得成就感、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

家務勞動作為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應該分擔的日常活動。

對于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性格的良性發展和培養都有着積極影響。

如何看一個孩子長大後有沒有出息?郭繼承:看一樣東西就夠了

同時也由此能夠作為判斷一個孩子長大之後能否有出息的依據。

家長們不妨也将其納入自己教育孩子的一部分,讓做家務成為對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是雙赢的選擇。

- The End -

作者 | 孫榮

編輯 | 不下雨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