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半導體行業年報盤點:規模突破萬億元 需求下行待築底反彈

作者:金融界

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釋出的資料顯示,2022年全球晶片銷售額從2021年的5559億美元增長了3.2%,達到創紀錄的5735億美元。而中國仍然是最大的晶片市場,銷售額為1803億美元,但與2021年相比下降了6.3%。

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半導體行業遇冷,直至今年3月,國内半導體行業才迎來複蘇景象。SIA資料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晶片銷售額為1195億美元,環比下降8.7%,同比下降了21.3%,其中歐洲、日本、美洲市場分别同比下滑0.7%、2.3%、16.4%,中國市場下滑34.1%。而在今年3月份,中國市場出現回暖,同比增長1.2%。

在A股市場上,半導體行業上市公司2022年年報及2023年一季報已陸續披露結束,2022年,半導體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呈現上漲。《投資者網》統計資料顯示,在Wind半導體指數成分152家企業中,2022年合計營業收入10733.85億元,較2021年7485.02億元同比增長43.4%;歸母淨利潤為1126.1億元,較2021年的858.35億元同比增長31.19%;扣非淨利潤為972.42億元,較2021年672.74億元同比增長44.55%。

至2023年第一季季度,半導體行業上市公司業績普降。152家半導體上市公司的合計營業收入2495.67億元,同比增長13.86%;歸母淨利潤225.2億元,同比下降15.22%;扣非淨利潤185.92億元,同比下降21.71%。

而二級市場,半導體行業也較為低迷。截止5月11日,近一年内,Wind半導體指數下跌6.48%,跑輸滬深300指數,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0.36%。

01

需求下行,盈利能力減弱

據《投資者網》統計,2022年,Wind半導體指數成分152家企業中,有99家企業營收增長,64家扣非淨利潤增長;半導體上市公司普遍盈利,其中118家企業扣非淨利潤為正,34家企業出現虧損。

2022年,扣非淨利潤超過100億元的半導體企業,僅有大全能源、隆基綠能兩家,20億元-100億元之間有11家;10億元-20億元之間的有6家;1億元-10億元之間的有65家,其餘均在1億元以下,寡頭壟斷效應顯著,龍頭強者恒強。

2023年第一季度,受行業景氣度下滑影響,虧損企業增多。在152家半導體企業中,66家營收出現同比增長,44家扣非淨利潤增長,相較2022年,營收、淨利潤下滑半導體企業增多;96家企業扣非淨利潤為正,56家企業虧損,虧損企業增多。

從扣非淨利潤來看,2022年虧損前十的企業分别為C中芯-U(-14.03億元)、彙頂科技(-8.6億元)、愛康科技(-6.95億元)、歐比特(-5.69億元)、華燦光電(-4.12億元)、ST德豪(-3.86億元)、協鑫內建(-3.67億元)、三安光電(-3.1億元)、晶豐明源(-3.07億元)、航天機電(-2.62億元),毛利率分别為-0.23%、46.2%、-0.94%、32.44%、8.16%、6.47%、6.55%、17.83%、17.58%、7.77%。至2023年第一季度,僅有愛康科技、歐比特、協鑫內建實作扭虧,扣非淨利潤分别為0.31億元、0.24億元、0.19億元,同比增長140.44%、490.91%、155.13%。

C中芯-U(中芯內建)是國内領先的特色工藝晶圓代工企業,主要從事MEMS和功率器件等領域的晶圓代工及模組封測業務,由中芯國際及紹興地方資本聯合設立。目前越城基金(中芯科技及紹興地方資本合夥出資)、中芯控股分别擁有公司22.70%、19.57%股份,為公司第一、二大股東。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扣非淨利潤持續虧損,為-5.32億元。

根據市場需求、主營業務、産品構成及應用領域的相似性,華潤微、士蘭微、華微電子3家可比公司2022年平均收入規模為67.94億元,銷售毛利率均值為28.99%;相較而言,中芯內建的營收規模及銷售毛利率低于行業平均水準。

半導體産業呈現了較強的周期性特征,與宏觀經濟及下遊應用市場需求波動關聯較大。根據TrendForce的統計與分析,2021年,5G及新能源汽車興起帶動半導體需求增加,晶圓廠産能又無法快速投産,産能缺口不斷擴大。但是在2022年,智能手機、消費電子需求下行,受到消費性終端需求疲軟的影響,整體而言,2022年第三季度起産能缺口情況有所緩解,使得晶圓代工産能使用率面臨挑戰。

标普全球釋出最新供應鍊報告稱,全球對半導體的需求仍然低迷,而複蘇要到今年晚些時候。一些行業領先企業認為,目前半導體需求仍在下降,業績在短期内難以得到改善。但一些企業認為,到第三季度或年底,情況應該可以出現好轉。

02

寡頭效應顯著,龍頭強者恒強

2022年扣非淨利潤規模排名前十的半導體企業,分别為大全能源(191.49億元)、隆基綠能(144.14億元)、中芯國際(97.64億元)、TCL中環(64.83億元)、晶澳科技(55.57億元)、天合光能(34.65億元)、C晶合(28.78億元)、長電科技(28.3億元)、晶科能源(26.45億元)、紫光國微(24.62億元),毛利率分别為74.83%、15.38%、38.3%、17.82%、14.78%、13.42%、46.15%、17.04%、10.45%、63.8%。

而至2023年第一季度,上述盈利前十企業中,大全能源、中芯國際、C晶合與長電科技4家企業的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扣非歸母淨利潤均出現了下降。

大全能源主要從事高純多晶矽研發、制造與銷售,主要用于光伏矽片的生産,矽片應用于下遊光伏電池、光伏電池元件、光伏發電系統等太陽能光伏産品的生産。2023年第一季度,大全能源實作營業總收入48.56億元,同比下降40.26%;歸母淨利潤29.11億元,同比下降32.49%;扣非淨利潤29.10億元,同比下降32.39%;2023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為72.17%,同比上升8.13個百分點,環比下降5.98個百分點。對于業績下滑原因,大全能源公告表示:“一季度上下遊産業鍊價格博弈導緻銷量下降,是以營業收入減少。”

而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最大的單晶矽生産制造商隆基綠能、光伏産品制造商晶澳科技、天合光能,2023年第一季度分别同比增長35.65%、254.75%、252.36%,盈利能力強勁。

天合光能在2023年一季報中表示,公司發揮全球化品牌、管道優勢以及在經銷分銷市場的優勢,光伏産品業務快速發展,光伏元件出貨量和銷售收入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增長,同時材料采購、物流運輸等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産品綜合成本下降,使得光伏産品的盈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中芯國際與C晶合均為晶圓代工生産制造企業。2023年第一季度,晶合內建實作營收10.9億元,同比下降61.33%;實作歸母淨利潤-3.31億元,同比下降125.28%;實作扣非淨利潤-3.85億元,同比下降129.76%。長城證券認為,晶合內建盈利能力同比大幅下降主要系2022年受到消費性終端需求疲軟的影響,2022年第三季度起産能缺口情況有所緩解,公司晶圓代工産能使用率下降所緻。

中芯國際2023年第一季度實作營業收入102.1億元,同比降低13.9%;實作歸母淨利潤15.9億元,同比降低44%;原因主要為晶圓銷售量減少及産能使用率下降。光大證券認為,2023年第一季度中芯國際産能使用率已經觸底,後期伴随國産替代和公司新産品導入,2023年第二季度公司産能使用率有望回升,公司指出目前28nm/40nm産線産能使用率已恢複至100%;但随着低價标準化産品訂單增加,部分産品仍面臨降價壓力。

不過,光大證券還認為,2023年全年來看,由于整體半導體市場複蘇幅度并不明朗,尚未看到全面回暖迹象,是以謹慎預計中芯國際2023年營收仍将低位數下滑。後期伴随手機、消費類市場需求複蘇,預計公司業績有望迎來快速增長。

長電科技是全球知名的內建電路封裝測試企業。2023年第一季度,長電科技實作營業收入58.60億元,同比下降27.99%;歸母淨利潤1.10億元,同比下降87.24%;扣非淨利潤0.56億元,同比下降92.8%。機構研報指出,營收下降主要因景氣度影響,下遊需求疲軟,訂單較少;毛利率為11.84%,同比下降7.07個百分點,主因是下遊需求疲軟導緻公司部分工廠稼動率低。

03

加大研發,國産替代程序加快

近年來,歐美及日本在相關技術和裝置上的壟斷,以及半導體行業高資本投入、高技術、高人才壁壘的特點,使得大陸半導體産業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僅以內建電路産業資料來看,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內建電路設計分會統計,2022年大陸內建電路産業設計業銷售預計為5345.7億元,取得了16.5%的增長,維持在高位運作。

據海關總署公布的2022年進出口主要商品資料,大陸內建電路進口總金額為4155.79億美元,占大陸貨物貿易進口總值的比例達15.30%,超過同期原油進口金額,為大陸第一大進口商品。

盡管大陸半導體市場需求量巨大,但國内內建電路産業的技術水準與國外先進水準仍有較大差距,中高端晶片總體上還無法滿足國内市場需求。

目前,大陸半導體行業上市公司正在加大研發投入,加快研發推進國産替代程序。2022年,152家半導體企業合計投入的研發費用576.78億元,相較2021年442.54億元,同比增長30.33%。2023年第一季度,合計投入的研發費用為149.32億元,同比增長26.34%。

2022年,研發投入最多的上市半導體企業TOP10,分别依次為中芯國際(49.53億元)、TCL中環(29.23億元)、韋爾股份(24.96億元)、北方華創(18.45億元)、納思達(17.15億元)、彙頂科技(15.37億元)、愛旭股份(13.78億元)、通富微電(13.23億元)、長電科技(13.13億元)、隆基綠能(12.82億元),分别占營業總收入的比例為10%、4.36%、12.43%、12.56%、6.63%、42.77%、3.93%、6.17%、3.89%、5.54%。

從研發費用在總營收中的占比來看,有15家半導體企業研發費用率超過30%;其中,概倫電子(1.4億元)、賽微電子(3.46億元)、晶華微(0.48億元)、彙頂科技(15.37億元)、龍芯中科(3.13億元)、博通內建(2.88億元)2022年的研發費用率均超40%。

目前雖處于半導體景氣度下行周期,但國産替代已有環比改善趨勢,半導體行業靜待築底反彈。國泰君安在5月15日研報中指出,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美日荷半導體裝置出口限制持續收緊,國家半導體産業政策支援力度加大,半導體裝置國産替代有望加速,國内晶圓廠招标2023年有望加速啟動,看好核心裝置廠商的訂單兌現。

本文源自投資者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