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錯位的親子關系

作者:涵恩

張愛玲有句經典的句子: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裡。這句話運用到現如今的親子關系上尤為合适。

最近刷到這樣一個視訊:江蘇連雲港街頭,一個男孩當衆咬住媽媽的手不肯松口。有位輔警看不下去,上前“幫忙”訓孩子,孩子大哭,說是媽媽先打他的。

錯位的親子關系
錯位的親子關系

視訊中,疑似有媽媽的聲音在不斷道歉:“不怪寶寶,是媽媽錯了,媽媽不應該當那麼多人的面對你兇!”

有目擊路人稱,孩子當時被輔警喝住了,但當媽媽說“回家再說”後,孩子張口又咬住了媽媽。

這位媽媽,在公衆場合中,面對盛怒的幼兒卻束手無策!不得不說,媽媽在這場親子關系中,将自己放錯了位置:孩子不是孩子,媽媽不成媽媽!

在很多小孩吃軟不吃硬的情況下,家長或許真的沒辦法“硬”地起來,但教育問題講究張弛有度,即便家長再愛孩子,也要有底線,失去尊嚴表達愛對下一代健康成長也沒有好處。

為什麼孩子會張口就咬?而且咬上不松口,這與媽媽平日對孩子的縱容和溺愛大有關系。

無底線的愛和無條件的包容

天下哪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呢?但是無底線的愛和無條件的包容,反而會把孩子一步步毀了。

有一部電視劇《虎父犬子》,其中的一幕真實又紮心。

餐廳裡一個小男孩,被長輩衆星捧月般圍繞着,他的每一個舉動,都會迎來一片喝彩。

錯位的親子關系

他把筷子重重地扔到地上,大人們拍手叫好,還禁不住豎起大拇指。

接着,男孩叫嚷着喝果汁,媽媽連忙回應道:好的寶寶,給你買果汁。

又過了一會兒,小男孩又開始“惹事”,他把勺子一甩,飛到了隔壁桌客人的身上,險些砸傷别人。

這時,客人不樂意了,氣憤地上前理論,男孩爸爸非但沒有一絲歉意,反倒理直氣壯地與對方吵架。

“子不教父之過,你的不作為會害了孩子!”客人語重心長地一句話,道盡了男孩家人在教育中的弊端。

他們隻會用盡全力滿足孩子,卻罔顧規範和限制,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

無論孩子範什麼錯,隻有父母才會無條件的包容,到時孩子出去社會,父母能袒護一輩子嗎?到社會上還是按着小時候的方法待人處事,肯定吃苦,那誰幫他買單呢?

那怎樣教育,才能給孩子以最好的人生啟蒙?

李玫瑾教授有一句育兒金律常常被提起: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這句話極有深意。

所謂立恩,那就是在孩子3歲以前,父母有條件一定要親自養育,并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

孩子年齡越小,“依戀之情”越強烈,“依戀之恩”越深厚,“被教養”的心理根基越紮實。

若孩子從小由父母一手養大,父母辛苦付出的同時,也擁有了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為人父母,也才擁有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和限制力。

為什麼從小扔給老人養大的孩子,再回到父母身邊後,親子關系水火不容?其内心深層的原因就在于此。

錯位的親子關系

所謂立威,那就是要在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時期,即3到6歲階段,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質和習慣,這能夠讓孩子受益終生。

理學研究表明,孩子0-6歲需要從父母得到足夠的關注和愛,形成安全型依戀,孩子内心有了安全感,才能具有愛自己的勇氣,活出自我價值。

家長的反應決定孩子未來的社會行為方式。家長在孩子6歲以前有意做好行為界限和行為規矩,孩子會明白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界限感和分寸感能夠伴随孩子成長,影響他未來立足社會的行為方式。

最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張弛有度的愛,溺愛是影響孩子未來的禍根

大多數家庭中,父母省吃儉用,但對孩子都是“有求必應”的。孩子不了解父母的艱辛,覺得一切東西來得很容易,也以為隻要是自己想要的,父母就可以給予。

孩子年紀還小時,遷就忍讓看起來理所當然,等到孩子一天天長大,行為動作變得不再可愛,父母不能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心中就容易産生恨意,做出極端的舉動,陷入深淵。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無窮無盡地索取。

前段時間,我在商場座椅上休息的時候,看到一個小姑娘一直在那哭。旁邊帶她的老人急的走來走去,不停的和孩子說:“上次咱買過一樣的了,下次奶奶再給你買好不好?”孩子搖頭,哭得臉紅脖子粗的,大叫道:“我就要,這三個我就要!”

老人很無奈,帶着孩子進去了一會兒就出來了,聽到老人在那很為難的跟孩子講:“奶奶這次錢沒帶夠,咱先買一個行不行?”

本來以為孩子會乖乖聽話,沒想到孩子情緒更激動了,不停的說三個都要。最後,老人隻能給家人打電話,家人才急匆匆跑過來付了錢帶孩子走了。

看着孩子最後拿着三個玩具,一臉滿足的表情,突然讓人在心疼大人的同時,也開始心疼孩子。

大人隻是因為滿足孩子的需求發愁,而孩子,卻在大人不斷的寵溺之下越來越難以健康成長。

雖然這件事看起來很小,但是其實卻反映了小女孩平時在家的狀态,和家人對其的教育方式。

不禁要問,是誰造就了這一切?

其實,這樣的孩子,一定不是天生如此,而是被“慣”壞了。

當她的每一個要求都被滿足,每一個舉動都被認可,每一個錯誤都被縱容後,孩子自己就會迷失方向。

孩子“熊”的背後,是站着以放肆為自由,以放縱為尊重的“熊家長”。

而“熊家長”的根源,則是對孩子無限的溺愛和縱容。

太過扭曲和滿溢的愛,蒙蔽了孩子的雙眼,推着他們盲目地走上了恣意任性、唯我獨尊的價值誤區。

歸根結底,父母的心軟,毀掉的終将是孩子自己。

有這樣一句話:

“沒有任何一種成功,能夠彌補家庭教育的失敗。”

在管教孩子的政策上,李玫瑾教授的“4不”原則供各位家長參考。

一不:不動手打孩子。父母沖動過度,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二不:關上門也不罵孩子。罵人的管教方式沒有意義,反而容易教出一個沒有教養的孩子。

三不: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講道理。此時此刻,還是是聽不進去的。

四不:不要走開,不把孩子一人關在屋裡。不失去與孩子之間的互動,起到“無言自威”的教育效果。

當父母做到了“四不”之後,隻需做一件事:與孩子面對面坐着,堅定而溫柔地看孩子痛快地哭一場,等孩子哭得差不多了,然後幫助孩子擦把臉,平複下孩子的心情。

愛是底氣和安全感,而教是方向和燈塔。脫離了限制和引導,孩子的人生終将偏離航向;抹殺了愛和溫暖,孩子的内心終将漂泊無依。

孩子是一張白紙,在他犯錯、迷惘、徘徊不前時,為他指引正确的方向,他們才能走得更遠。

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願你在育兒路上不迷茫,願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本文首發公衆号:娑婆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