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裡達摩院放棄自動駕駛,團隊并入菜鳥集團,技術終回歸應用場景

作者:核芯産業觀察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近日,市場曝出阿裡達摩院自動駕駛業務線進行重大調整,自動駕駛實驗室将并入菜鳥集團。對此,阿裡方面也确認了此消息的真實性,并表示該調整是因為“業務需要”。而最開始,阿裡達摩院的自動駕駛業務線便是從菜鳥而來,此次也算重新回歸菜鳥。

自動駕駛,回歸菜鳥

前幾年,作為AI技術最容易落地的項目之一,無人駕駛技術被衆多公司看中。相比營運商、車企、部分Tier 2零件供應商(雷射雷達、運算單元、高精度地圖等),無人駕駛技術的壁壘其實并不高。

2015年,菜鳥開始組建菜鳥ET實驗室,而這個實驗室的一項重要任務,便是研發無人物流車。2016年菜鳥釋出小G無人車,開始在封閉道路中進行相應的測試,到了2018年,随着全國開始開放路測拍照,菜鳥也正式将這一技術應用在指定道路上。

而彼時,阿裡内部其實有兩個部門都在研發無人駕駛項目,一個是菜鳥的ET實驗室,由陳俊波負責,另一個阿裡人工智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上司的自動駕駛團隊。為了更好的利用資源,阿裡将這兩個團隊合并,而這兩位負責人也是今後達摩院自動駕駛業務線的主要負責人。自建立之初,便主要專注于幹線物流與終端物流兩大細分市場。

到了2020年,這家新的團隊推出了第一款産品,一台低速無人物流車“小蠻驢”,主要應用場景便是外賣配送、末端物流配送、無人零售、園區物流等。2021年,當無人物流車的配送訂單終于突破100萬時。王剛便放出豪言,要在3年後日均配送達100萬。

但就在放出豪言後不久,2022年1月份,王剛便提出了離職,随後另一主要負責人陳俊波也在今年3月提出離職。巧合的是,這兩位高管離職創業的主要方向都是清潔機器人。

高管的不斷離職,似乎也從側面表明了這個項目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成功。從資料上來看,IDC近期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自動駕駛平台規模達5.89億元人民币,預計到2023年市場規模将達到7.9億元。

但作為全國最大的雲計算廠商,阿裡的表現并不出彩,阿裡雲所占的市場佔有率僅為9.2%,位列第三,簡單計算便可得知,其所占市場佔有率僅為5419萬。

一方面在于阿裡雲本身對于自動駕駛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其平台推出時間遠落後于華為、百度、騰訊等;另一方面,從布局上來看,阿裡雲對智能汽車的投資較為單一,此前大多隻是以投資者的身份參與到對小鵬、智己等新能源汽車的投資中,直到2022年才與小鵬一同合作建立了智算中心,能夠讓小鵬汽車自動駕駛核心模型的訓練時長從7天縮短至1小時。

相比之下,不論是華為還是百度,不僅對相關技術參與較早,同時也深入到汽車生産環節當中,為上下遊産業鍊提供了一套可複制的完整解決方案。

但想要實作這一點,其投入必然不會低。以百度為例,2021年百度表示其去年投入了200億研發自動駕駛,并認為未來仍然需要10到20年的長期投入。而阿裡也在智能物流領域承諾将投資兩項“千億投資”計劃,一個是達摩院成立要投入1000 億元進行科研,自動駕駛項目就在其中;另一個則是阿裡和菜鳥投資上千億元來打造智能物流骨幹網。

盡管自動駕駛僅為達摩院中的一個項目,但其投資與目前所占的市場佔有率相比,顯然是小巫見大巫。如此差的投資回報比,也是促使阿裡将自動駕駛業務重新放回菜鳥的重要原因。

研發并入業務部門,燒錢時代已經過去

從目前的業務調整情況來看,阿裡是将自動駕駛團隊全部并入菜鳥集團,是以達摩院将不再保留相關業務和團隊。同時也意味着,自動駕駛技術也将不再是阿裡達摩院的科技探索項目,而是專為菜鳥做物流服務。

這也表明,這項被阿裡寄予厚望的未來AI技術,将不得不面臨實際的“吃飯”問題,項目将圍繞菜鳥物流的實際業務場景來進行規劃。

畢竟企業并不是高校,或者國家研究機構,而需要以盈利為目标,這就限定了其科研項目無法純粹做基礎研究。即便是阿裡所建立的達摩院,這家被寄予厚望的部門,也同樣有着一定的盈利壓力。

馬雲曾坦言,達摩院也要掙錢,90% 以上研究的東西,不能隻在實驗室裡面,必須在市場上。張勇也曾表示,阿裡從不做純粹的科學研究,而是将技術與商業相結合,服務于各類消費場景。

理想與現實的激烈碰撞有時候很殘酷,那些一開始被達摩院的前沿科技探索所吸引而來的大牛,也在随後因為現實的種種情況而離開,這其中就包括自動駕駛實驗室負責人王剛。

誠然,自動駕駛是一個好項目,未來也是個萬億市場,但一方面阿裡僅專注于無人配送賽道,僅靠小範圍的零散訂單,很難支撐其實作盈利目标,甚至能否收回投資成本都是一個問題。

在今年的3月,張勇對阿裡釋出了一份全員信,啟動“1+6+N”組織變革,此次變革,意味着阿裡旗下的業務将走出集團的内部環境,獨立面對整個市場。而長期投入但回報前景并不明朗的自動駕駛實驗室,顯然也被列入到了此次的調整範圍中。

同時,從阿裡2023财年第三季度(自然年2022年第四季度)财報來看,菜鳥營收同比增長17%至230.23億元,但這一營收的70%主要還是圍繞在阿裡的布局當中。

但如果菜鳥想要繼續發展壯大,走出阿裡的圈子,從外界汲取營養才是未來的主要道路,此時将自動駕駛部分放入到菜鳥的體系當中,不僅是希望自動駕駛技術能夠真正落地産生回報,同時也希望借助自動駕駛技術讓菜鳥實作真正的獨立,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獨角獸企業。

而阿裡的這一決定,對于如今的無人配送行業而言,無疑是當頭一棒。實力如此雄厚的阿裡,也未能堅持下去,其他企業在該領域的處境可能将更為艱難,無人配送的前景也将在衆多投資人的心中打上一個問号。

當然,将自動駕駛業務線轉到菜鳥之後,并不意味着阿裡放棄了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阿裡仍然在其他領域繼續發揮其技術和創新能力。但創新一旦被業務所拖累,又能迸發出多少靈感呢?不過有一點是确認的,随着張勇的全員信之後,阿裡的大肆燒錢時代已然過去。

寫在最後

有業内人士曾說過,網際網路企業進入到自動駕駛領域有個核心問題,它不造車,但其實無人駕駛車才是産品,需要真正落地後才會對行業産生影響。

一個消息是,菜鳥無人車目前已經做好了量産準備,有望在年内進入到末端配送行列當中。此前菜鳥已經将這一無人車應用在園區内的包裹運輸、物質調撥等任務中。未來,有望在倉儲運輸、長途幹線、末端配送等多個場景發揮作用。

很快,阿裡耗巨資研發的無人駕駛技術,結合菜鳥的物流配送業務,将落地到實際場景。這項技術到底如何,是騾子是馬,到時候就能看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