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識粒度:知識的層次循環以及付費社群的理論基礎什麼是知識粒度知識粒度的三個層次為什麼要了解知識粒度?

什麼是知識粒度

詳細程度不同的知識,對人的指導意義也完全不同。

比如說請教别人寫文章的時候,有的人回答“就是要多寫、多練、多努力”,有的人就會說“可以根據定位多找一些行業内優秀文章,比如報紙的社論又或者十萬+閱讀的公衆号爆文,把文章拆分成開頭結尾,多做專項練習”。

很明顯,這兩個人的回答對提問者的幫助就不一樣。第一個人說的是四海之内通用的大道理,第二人說的明顯更有實踐意義。

這裡面的差別,就是知識詳細程度上的差距。知識粒度,就是知識的詳細程度。

粒度越粗,知識越簡潔,比如“天道酬勤”一樣的道理;粒度越細,知識的細節越多越詳盡,就像各種大幾千字的項目複盤總結。

了解了什麼是“知識粒度”後,不僅能區分使用網際網路上爆炸出來的資訊,而且還能深刻了解付費社群能夠存在的理論基礎。

是不是感覺很神奇呢,趕緊往下看吧。

知識粒度的三個層次

按照知識粒度的粗細,一般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粒度最粗的就是原理、然後是方法論,最細的叫攻略。

原理是描述事情的本質的一種知識

也就是用來表達“What”,對怎麼做提的比較少。比如“小步快跑”、“先發優勢”、“流量思維”等等,又或者“XX的語錄”、“給XX的10條建議”等等。往往這些原理比較簡潔,一目了然。

原理往往是由那些走通了流程之後的大佬,在複盤的時候,發現得整個流程中最重要的亮點。

雖然這些原理,我們日常看見的都比較多,但是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和大佬們看到的完全不是同一個東西。主要原因是我們和大佬的層次不一樣。

我們一般隻站在第一層,了解了原理的字面意思;而大佬們是經過第二層實際演練之後,站在第三層寫出的複盤分析和内容升華。

是以原理就像是臘肉一樣,經曆過了熏制、風幹之後,可能剛入口覺得口感不怎麼樣,但是越嚼香味越濃。

沒到大佬的高度,你就沒有辦法了解他們處于什麼情況時,寫下了這些内容。隻有不斷地自我提升,和大佬們越來越接近的時候,才能體會到其中奧妙。

方法論是為了實踐一些原理,引申提煉出來的效率工具。

由于是效率工具,是以往往就有套路可循。方法論會告訴你先做什麼、後做什麼,進而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比如如何對公司戰略定位、怎麼對市場前景進行分析等,方法論有一套成熟的理論來支撐。就像給你一份地圖,告訴你前方右轉、直行500米,然後再怎麼走怎麼走,達到目的地。

方法論由于是在實踐中進行了抽象提取,雖然不比原理是放之四海皆準,但是跨行業、對環境和條件的适應性依然不錯,更難能可貴的是還保持了很強的指導意義。用食物來比較,就像火腿一樣,肉比較紮實,香氣四溢。

不過方法論也不是沒有缺點,這個我們放在下面聊。

攻略是垂直向、對某項内容的深入介紹。

攻略的内容普遍很聚焦,内容翔實,一般隻服務一小群目标很明确的使用者。比如,如何提高寫作能力、怎麼做好公衆号、怎麼練習進大廠等。

攻略就像是紅燒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味道豐富。

比較常見的形式就是各種“幹貨”,各種項目複盤和技術總結等,受益人群比較窄。但對目标使用者來說,“幹貨”的指導意義比原理和方法論大得多。有的攻略甚至是在手把手教學,對于小白入門、同行借鑒都有非常大的意義。

**這也是付費社群能夠存在的理論基礎。**社群裡面盡可能的聚集興趣愛好或志向相同的一群人,每個人分享的幹貨攻略對社群裡的其他人都有很高的實踐指導價值,複用性很高,資訊價值利用最大化。

一些社群做到比較大之後,分享的主題比較多,資訊越來越雜,擷取資訊的成本越來越高。基于知識粒度的道理,就要考慮按照細分條件拆分,保證送達的資訊對每個人産生的價值要遠遠大于擷取資訊的成本。

從原理到方法論再到攻略,粒度越細,面向的對象越少,受到環境和條件影響就越大,但是也最有指導意義;粒度越粗,通用性最強,限制最少,但是指導意義卻更低,往往都需要反複琢磨長期思考,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價值。

知識粒度:知識的層次循環以及付費社群的理論基礎什麼是知識粒度知識粒度的三個層次為什麼要了解知識粒度?

為什麼要了解知識粒度?

通過了解知識粒度,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在追求知識上的一些誤區,也能幫我們更有效的利用知識。

要從原理性知識中發現感興趣的内容深挖下去,才能發現其中意義。

很多大佬在做項目複盤的時候,經常總結出來原理性的知識精華,像各種“語錄”,或者“給XX群體的10條建議”,具體内容如“賺錢要趁早”、“創業要有好搭檔”、“後發優勢”等。

這些概念往往樸實無華,但很多人看過之後感覺這不都是陳詞濫調嘛。頂多是記下來一些新鮮的玩意兒,平常閑扯淡的時候顯得更高大上。

就像前面說的一樣,原理就像是臘肉,越嚼越香,是以口感沒有那麼順滑很正常。

在閑着沒事的時候,要拿過來各種語錄經常讀。不斷地盤它,盤的包漿,沒準哪一天經曆了不同的事情後,就能對一些原理有更深入的認知。俗話說得好嘛,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不過這更像是一個被動技能,要靠機緣巧合來頓悟。要是想更主動地從中擷取對自己更有意義的實踐指導的話,也不是沒有辦法。

可以去找一條比較感興趣的原理、或者比較感興趣的領域相關原理、或者比較感興趣的人分享的原理,去了解了解看,這背後有什麼故事。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得到的結論,是做完了什麼項目得到的結論,不斷深挖下去,順藤摸瓜,沒準就能看見一片新的天地,和大佬更近一步。

要認識方法論的局限性,不要工具捆住自己的手腳。

上邊說了,方法論是從大量的實踐經驗中提取升華出來的,雖然比原理适用性差一點,但是看起來也很高大上,覺得可以普遍使用。

這就會産生一個什麼問題呢,有的人拿到一個方法論後不分條件和應用場合,拿過來就套用,結果适得其反,反而達不到目的。

前面說,方法論就像一張地圖,可關鍵是你拿的得是本地地圖啊。你在北京拿着上海地圖,能從房山走到國貿的話就見鬼了不是。

純銀老師,在他的微網誌中就有過關于方法論很精彩的論述,我把内容截取一部分,供大家觀賞:

那麼正确的方法論是什麼呢?

是每一個高階根據自己的個人特質,根據垂直市場,根據公司環境,根據具體的業務場景去定制的方法。

它是每個高階各自不同的定制方法。

比如說,怎樣對垂直市場分層分析?怎樣快速冷啟動新項目?怎樣規範項目管理?怎樣研究新産品與陌生的使用者?每個高階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可能大同小異,但很難格式雷同。尤其是針對不同的業務場景,長期疊代形成最适合自己,也最适合公司環境的效率最優解。

這就是正确的方法論。

它的本質是在特定環境下,不斷疊代出來的運作規律,隻要環境沒發生劇烈的改變,運用這些規律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和準确率。

當我們羨慕高階的方法論的時候,大多數人無法感覺背後的 “定制性”,妄想拿過來就用。

用你妹……你根本不知道方法背後有多少變量,而方法本身是多種變量影響的結果。甚至于當你看不到變量時,你連高階的思考方式都摸不着邊。

引用自微網誌使用者“純銀V”的微網誌節選,原文連結:https://m.weibo.cn/status/4504457867515217?

是以,千萬别覺得拿到了一個看起來很高大上的方法論就感覺掌握了改變命運的力量,别拿着一把錘子就看全世界都像釘子。

搞清楚方法論适用的條件場景,也就是它的局限性,然後邊應用邊思考,才不至于走了彎路、越陷越深。

無論是生産者,還是消費者,都不要沉迷于攻略。

作為生産者,能夠寫出很詳細的攻略就說明對一個領域有比較深入的認識,但是不要沉迷于某項攻略,洋洋得意,故步自封。

要記得及時從詳細的攻略中提取适用行業的一般方法論,也就是鍛煉舉一反三的能力。

拿到了方法論之後,走通流程,可以迅速推廣經驗,隻要ROI大于1,就可以矩陣化發展、拓展規模,實作盈利最大化。

在一個領域之内的幹貨越來越多,就可以搞付費社群,進行商業化。

不過要注意,攻略面向的群體是很聚焦的,不要“廣撒網,多斂魚”,很多目标志向不同的人進入社群後,發現并沒有對自己産生很大價值,進而搞壞社群環境,反而不美了。

對于消費者來說,雖然攻略就像紅燒肉味醇汁濃,但隻吃一頓兩頓還好,但吃多了還是會膩。

攻略也是。因為攻略的内容詳細,是用來指導實際工作的。如果“看了就是會了”,看完這個攻略繼續下個攻略,那就和看小說故事一樣,隻能看個熱鬧刺激了。

看完之後覺得好,就去動手實踐,如果效果不如預期,就拿資料說話,來分析複盤,是哪個條件和攻略中不一樣,是哪塊形勢發生了變化,對資料的影響有多大等等。然後迅速疊代,推陳出新。

總的來說,這三種知識是要互相融彙貫通,它們不是割裂的。隻有把原理不斷地應用在具體行業上,才能展現原理的價值;隻有把攻略提取出來方法論,才能把你之前的努力最大化;各種流程走通、方法論得到了驗證,你就能體會到其中的不易,發現整個過程中的亮點原理。

以上就是我對知識粒度的認識和見解,歡迎大佬們分享自己的看法。

下面這是我的公衆号,歡迎大家關注啊,會持續分享一些知識幹貨,和不定期的發放一些福利。在公衆号等你哦。

知識粒度:知識的層次循環以及付費社群的理論基礎什麼是知識粒度知識粒度的三個層次為什麼要了解知識粒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