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是,機器人必然控制人類。
有的人可能會說:那怎麼會?機器人是人類制造的,聰明如人類,肯定會在設計環節考慮防範。
然而我認為,恰恰出于這點,使機器人控制人類之路更為速捷了。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機器人必将控制人類;然後再來分析,為什麼主導創造和設計制作、有防範行為能力的人,卻反而使機器人控制人類之路更為快捷。
第一部分 機器必然生成智慧
二三百萬年前,當第一個原始人把手中的石塊進行敲打改良的時候,人類開啟了技術世界之門。
與别的物種不同,别的物種有的也能使用工具。比如說烏鴉會用棍子捕食蟲子;埃及兀鷹會叼起石頭敲開鴕鳥蛋大吃特吃;黑猩猩懂得使用木棍捕捉白蟻等等。但是它們的技術之路到此為止,它們滿足于現有的技術應用,世世代代都會、也隻會這一招。
而人類不同,技術更深地誘惑着人類深陷其中。人類與其他物種不同的那一根筋被挑撥,并從此而一發不可收拾。一代又一代的人越來越深陷其中,他們熱衷于技術革新,迷戀于技術帶來的種種便利,不斷為技術世界輸入新鮮的血液,不斷地發現和創造。進而使人類終于走上了與所有物種都絕然不同的道路,形成迄今為止地球上最大最複雜的人類社會景觀。
自組織理論試圖解釋人類社會的形成。
這個理論同樣可以令我們有可能窺探到技術世界的未來。
自組織理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由普利高津建構,他的耗散結構理論引進了“熵”這個新概念。該理論認為,在一個開放的遠離平衡态的非平衡系統,其中的能量和品質都可以流動,假如不斷地輸入負熵流,它就會自發地從無序走向有序,直到達到新的平衡态。
簡單點說,如果一壺冷水是一個封閉的平衡系統的話,那麼一壺與外界有能量交換的不斷變熱的水将是開放的,且遠離平衡态。當溫度升高,水未沸騰時表現為熵增,水分子運動的混亂無序狀态在加強;假如你持續給水加熱(輸入負熵流),溫度繼續升高,水中由傳導變為對流,無序變為有序。此時表現為熵減,直到水開了,達到新的平衡态,不再受縛于水壺。
假如人類能夠控制住技術狂熱,從現在開始,不再為技術世界輸入負熵流,不再做任何技術革新與發明創造,那麼本文題目所說的事件就絕對不可能出現。
但是,人類能夠控制住不為技術世界添加點什麼嗎?不可能。縱觀技術的發展曆史,人類恰恰是越來越熱衷于向技術世界輸入負熵流,技術世界呈現前所未有的加速度進化勢頭。科技的進步一日千裡。廿年前的世界與廿年後的世界全然不同,其間仿佛曆經了一個世代的更新。
由于人類不斷地輸入新技術的關系,技術進步的腳步如此執著,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在人類的驅動下,不斷進步成為技術的必然趨勢與使命。
自組織是物質系統的普遍特性,自組織理論劍指物質世界的進化,暗示着在生物進化之前,非生物世界已經發生并完成了從無序到有序的突變。那麼以此類推,假如人類存活得足夠長久,其不斷輸入的負熵流足以促使技術世界進化到突變階段,即智慧生成的階段,将成為必然。
簡單點說,不斷輸入的技術,使物質系統複雜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實作自組織,具備自同構、自複制、自催化、自回報能力。也就是說,它開始能夠自我修複、自我檢測、自我分析,進而最終實作自我調整。
那就意味着,機器開始思考!也就是說,這個系統,從此走上了自我進化的道路!
試問到那個時候,人類還能夠做什麼?人類最終變成一個外因,隻能通過外部的誘導和刺激,盡量使機器做出我們意圖需要的一切。注意,是“盡量”,不是“肯定”。
就象是一個孩子,當他懂事之後,當父母希望他聽話的時候——這個孩子最終聽話了沒有?那已經不取決于父母的意願,而取決于孩子的自我分析與決斷。就算父母外加一系列獎懲機制,也不一定能令這個孩子遵從已願。
那麼,機器能夠自組織嗎?目前及可預見的将來還不會出現。但是,很明顯,這樣的端倪已經比比皆是,它們無不暗示着自組織最終的結局。
比如說,自動化控制,比如說,計算機系統。當然,目前它們弱小得就同一個單細胞生命的所能做的那樣,面對外界的刺激,隻能做一些簡單的應激性反射動作。但是,端倪已經出現,單細胞終究會進化成複雜的生命形态,直到意識和思想的出現。
現在我們的作業系統,很多環節已經可以自我檢測和修複。
有些環節機器會給你提供幾種方案讓你選擇:要不要這麼做。其中有一種選擇是:就照建議的處理,同樣的事情以後都這樣,不必再多問了。——我們常常在此勾選——就這樣,在這一個環節上,人類交出了他的控制權。也就是說,為了滿足更個性化的需求,人類在設計環節已經預留了漏洞。
可以想象得到,隻要人類繼續希望機器人幫忙幹更多的事、希望它更能幹、更聰明,他就會越來多地交出控制權,直到機器擁有思想的那一天。那時,他想不交出控制權,也不行了。
也或許,那一天将以比較和平的一種方式到來:機器再次問:“給我自由嗎?”人類猶豫了一下,做出勾選:“好,以後都這樣,不必再多問了。”于是……
呵呵,如此平靜的、和平的方式可能性應該比較小吧……(http://sunnyfaint.iteye.com/原創)
第二部分 人類能夠限定機器進化的邊際嗎
出于各種社會倫理、利益沖突等等方面的考慮,當智慧機器最終出現的時候,人類在機器進化程序中,必然會做出一些限定性規定,使得機器進化的程序充滿了障礙。
可能中間會有波折、有反複,會有各種各樣的機器人法案的出現。但就象不久前出現的《禁止克隆人法案》一樣,它們最終達成目的了沒有?其命運如何?
——還是那一句話:技術進步的腳步勢不可擋。
從個人角度說,如果你個人發現你自己擁有某項極其誘人的特長,或者某種特異能力,你是要掩藏和放棄擁有它呢,還是要想方設法使用它?
從人類的角度看也是如此。隻要人類擁有了某項技術、某方面能力,你想要他不充分挖掘這項技術的最大潛在效果,那是不可能的。能力遲早必然會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所有刻意的阻攔——如同《禁止克隆人法案》一樣,長遠看都形同虛設。想要發揮這項技術的人,最終會找到各種理由與途徑,合法、或者非法地使用和發展這項技術。
很明顯,從某個意義上說,法律與法規的确立,幾乎就是為了預備給某些人去違反和打破的,而實情往往也是不負衆望——隻要有記載在案的法律,它們最終都會被違反和打破。新的法案不斷出現、同時不斷被打破的命運幾乎是确定的。
漏洞就在于人本身。人的思想差異亘古恒久遠,個性化是人類最迷人的特質,同時也是人類最麻煩的特質。沒有什麼能夠統一人的思想意識,總有一些人的意願與多數人的意願不一樣,這種情況屢見不鮮。這些少數人的意願,有時候會拯救了我們大多數,有時候卻會危害我們大多數。我們追溯人類曆史長河,可以從中找出種種案例,分别證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少數人影響多數人的良好、或者惡劣的結果。
是以,隻要人類活得足夠長久,技術必然會進步,機器必然會進化,智慧機器必然會出現。這不單是自組織理論的預見,同時也是人性必然促成的結局。
而當智慧機器出現之後,機器人人權的争議也必然會出現。正象人類曆史不久之前,有色人種在某塊大陸上争取平權一樣,同樣的情形必将在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産生。
很久很久之後的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幾乎可以想見得到,有一個智慧機器領袖的聲音,在地球上空的某個角落隆隆回響:“我有一個夢……”而他的身邊,除了衆多機器人之外,必然還有衆多持同情開明态度的人類,圍繞在他周邊……
由此,人類社會進入了另一個進化階段。
……
由于蛋白質有機生命體本身脆弱的特質,可以想象得到,最終,人類很有可能淪落為被保護動物的角色。
是以,被機器人控制——不管是以和平的方式,還是非和平的方式,最終會降臨到人類頭上。
有人可能會說,人類與機器人,還有第三種可能——人機融合的相處方式。那麼人機融合的終極是什麼?由于有機體生命周期短的特點,人機融合的最終結局,還不就是機器?
……
是以說,克隆人會出現,機器人會控制人類……一切的一切都必将出現。對人類來說,事情沒有最壞,隻有更壞。
從這點上看來,上帝真的很有意思,他到底想要人類幫他幹些啥呢?人類被創造到底有何任務和使命?我反正可以肯定,上帝對人類目前還比較關照,但他的目的絕對不是想着對人類好。
如果說人類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模子設計創造的,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麼想:上帝的一些思維傾向可以從人類的某些思維傾向推導出來?就象我們種一顆南瓜苗,我們澆水施肥的可上心了,目的是想它送給我們南瓜。等到收獲南瓜的時候,南瓜苗的使命也該結束了。沒有人會再去理會那一棵南瓜苗。——那麼,上帝什麼時候會終結對人類的眷顧?
人類的使命是什麼呢?
難道就是為了讓克隆人和機器人最終出現?
……
還是上帝另有其更深刻的、我們目前還沒能領悟的設計意圖?
……
注:
看到此文,或許有部份上帝會聲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雲雲?
——讓上帝繼續笑,人類仍然是那一棵會思考的蘆葦。這是我一貫的态度。
或者,我們可以更中國化一點地翻譯:人類是會思考的那一根蔥。——這根蔥不就是一根蔥嗎?不不不,這是一根會胡思亂想的蔥。
請不必以太嚴肅的态度閱讀此文。因為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