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她做不到的。
一個聾盲人,卻成為了哈佛法學院首位聾盲人,最終成為一位律師、作家和演說家。曾被奧巴馬授予“白宮變革領袖”的稱号,獲得“海倫·凱勒成就獎”。
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性,居然能改寫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是我的光明》,你就知道了她是如何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一.你才是你人生的主宰者
如果開門的鑰匙丢了,那就試試窗戶,試試側門,總會有辦法的。
哈本想要離開父母身邊,前去外地參加一個建立學校的項目,這讓本就不安的父母果斷拒絕了。
父母的恐懼就像鎖鍊一般将她牢牢鎖死。但哈本并沒有吼叫、反抗,也沒有自我否定、沮喪,
她告訴自己:
“我的人生屬于我,我不會屈服于被束縛的感覺。”
正是這個信念,推動着哈本,讓她隻想着如何去說服父母。
她從不同的角度向父母說明自己是可以照顧好自己的。還請來了自己的老師艾比,在艾比的幫助下,父母開始相信哈本是安全的,是可以被照顧好的。
雖然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哈本相信這次的選擇,會讓她脫離父母的溺愛,也讓她敢于面對自己的恐懼了。
哈本永遠都知道自己真正所要的是什麼,她更知道這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
當父母問哈本:
“你确定你想這麼做嗎?”
“是的,我非常确定。”
沒錯,當你堅定不移向前時,是沒有什麼能夠阻攔得了你的腳步的。
二.能定義你人生的,隻有你自己
沒人能定義你的人生,你就是自己的希望和光明。
在這本書中講到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個盲乞丐向一名有錢人讨要一個美元,可對方拒絕了。但乞丐并沒有罷休,無可奈何下這位有錢人給了他一美元。
但乞丐想着這個有錢人肯定有更多的錢,于是他向對方講述了自己在一次工廠爆炸中失明的故事,想要用悲慘的遭遇博得對方的同情。不過這位有錢人卻說他當時也在爆炸現場。
受挫的乞丐開始急眼,說自己現在已經是一個盲人了,還要過着乞讨的生活。但對方卻說他也看不見。
那些盲人成了乞丐,這是多麼可悲的一件事啊!但也有着可恨的味道,他們将人生的無助和悲慘推給了身體上的缺陷,而不是自己。
但對于哈本來說,失明隻不過是缺乏視力而已。沒有了視力,還可以尋找到其他工具來代替。
有志者事竟成。
當初哈本要去馬裡上學,她不想要因為聾盲而限制自己的人生,更不想要在父母的庇護下過一生。
為了能夠自立,她用一個夏天完成了高強度的盲人教育訓練項目。
哈本的故事也告訴我們除了你自己,誰也給不了你所要的生活。
三. 世界以痛吻我,我還是要以笑回饋
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是看不見,甚至也摸不到的,必須要用心去感受。
大二暑假她本以為會得到一份很棒的工作,最後卻聽到了一句“我們真不該雇用你。”這是對她殘酷的批評,也是對她的侮辱和否定。
為了找到一份工作,她什麼都願意幹,但最終都被拒絕了。她很可能成為一個永遠都找不到工作的失敗者。
此刻陷入悲痛中的她開始自我懷疑,當初用功讀書,讓自己學會獨立生活,還有優異的大學成績,都沒法改變現實的社會對殘障人士的看法,這是多麼慘痛的一件事啊!
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哈本獲得了一份在健身房的兼職,她做的非常好。
有一天一個客人遇到了麻煩,哈本走向機子,嘗試按着按鈕,可機子沒有任何反應。随後她用雙手從上到下摸索一番,在機子的最下面找到了一個開關,重新打開後,機子恢複了正常。
這一次的經曆,讓哈本重獲希望,也更加堅定即便是殘障人士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做出任何的貢獻。
即便沒有視覺,還有觸覺。至少哈本還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它永遠是堅不可摧的。
是以,遇到困難不必抱怨,更不要放棄。而是用心去生活,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相信美好的生活定會回饋于你更美好而治愈的禮物。
最後:
我們總是給自己的人生随意貼便簽,親手把自己鎖進牢籠中。而哈本卻勇敢地打破了這一切,克服一切的困難,要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她要掌控自己的人生,
生活和人生是你的,即便周圍的人都不給你活着的機會,但你要給自己這個機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因為,隻有你才能撐起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