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憑什麼不學習!

小熙還有一個愛好就是讀書,這仿佛能讓我,在當下的這顆躁動的内心,能有那麼片刻的安靜。

今日拜讀的小豌豆的文章,别有一番自省和感悟。願與君共勉。

你憑什麼不學習!

01

L是一名剛畢業三年的小夥子。

前兩天我在長沙出差,負責一個教育訓練班項目,我們就此相識。

世界不可謂不小。

在與L互相分享各自的職場之後,我才發現,L就職的公司居然是我前東家的銷售管理系統服務供應商,L當時正是這個項目成員之一,負責系統的開發與維護。不過現在,他已經不單單負責那一個項目了。

在公司做了三年多的技術工作之後,L現在正打算向中層管理崗位轉型,他的工作中也漸漸地多了溝通、協調與管理的工作,不再是以前那種單純的技術開發工作。

然而,管理工作并不是像他之前想像中的那般簡單輕松,不是簡單地與團隊成員處好關系,交待任務而已;他要定期了解各個成員的工作進度、成本、預算等,進而對整個團隊的工作進行指導與管理。

這些具體的管理工作,都是需要管理模型、管理技術和工具的,之前一直從事技術工作的L自然在新的管理工作上,舉步難艱,他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

02

S是長沙一家大型重工企業的項目經理,工作多年的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早已不是當初的那個普普通通的技術員,如今在這家大型企業裡從事中層管理的崗位,這個年齡,擁有這麼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一名比較成功的職場人士。

然而S有着自己的想法。

大學畢業的時候,S就一直想進入心中很向往的一家集團公司上班,可惜自己的學校是普通的大學院校,專業能力也不算很出重,便未能如願。如今,工作多年,行業經驗豐富,正值事業黃金期的他準備跳槽,原因很簡單,一是喜歡,二是那家公司的薪資待遇要比現在公司的高出很多。

可是,除了行業經驗外,S的優勢并不明顯。這麼多年來,S在工作中對于團隊和部門的管理方法隻是來源于自己多年來積累下來的工作經驗而已,那些傳統的管理方式雖然有效,但不夠規範化和精細化。

那家集團公司卻對管理者擁有極高的專業素養與資質要求,他們要求管理者需要熟練應用各種專業的管理軟體,管理者不僅僅是對團隊人員的管理,更能夠對工作中的資料進行量化統計,對項目中的風險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工作決策同樣需要用資料作為決斷依據,甚至需要數學模型的使用,模拟各種可能的情況……在這裡,管理是一項真正的技術活,而不是以前那種簡單的拍腦袋和搞關系。

為了能夠進入自己理想中的公司,同時也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S不敢停止自己學習的步伐。

03

W是一家通信制造公司的部門主管,他同S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到了今天這麼一個在外人眼中看起來很不錯的職場階段,穩定的收入,穩定的工作,看起來輕車熟路不算太累的工作強度。

W對自己的公司也很滿意,很喜歡現在的工作,但他同樣有着自己的煩惱。

公司每年都會招聘大批的高校畢業生作為未來的管理儲備,看着那些剛剛畢業的熱血青年,如狼似虎地朝向自己走過來,W每天都在擔心自己會在某一天被這些學曆比自己高,出身比自己好,學習能力比自己強的後輩們拍死在沙灘上。

在此之前,W一直以為在這個年齡,有着一份穩定的工作便已經足夠。可等到自己走到了這個穩定的階段,才發現,其實那并不是穩定,而是恐慌。

因為穩定,是以,害怕失去穩定。

在兩天的接觸中,我發現,這些坐在一起學習的人,大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L型:初入職場,面臨着職場角色的第一轉變,給自己充電,以便尋求升職(轉型)機會;

S型:職場穩定,處于事業發展黃金期,提升自己的能力,為跳槽做準備,實作自己的職業理想;

W型:職場穩定,作為公司的中流砥柱,很滿意自己的現狀,但危機意識,讓自己不敢停止學習的步伐。

進入職場,你會發現這三種狀态,都是你會去經曆的,如此看來,不管你處于職場的什麼狀态下,你都要不斷地去學習。

當然,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并不局限于參加教育訓練班。網際網路把很多你接觸不到的知識、資源與學習管道呈現在了你的面前,這些知識與資源,足以滿足我們對于工作提升的要求。

但是就怕你沒有學習的渴望。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曾經都有過“讀完大學就不用再學習了”的想法,甚至是“進入大學就不用學習了”。

為什麼呢?

一是因為存在“上了大學就好了”的思想灌輸。

上國中、高中的時候,不管是老師還是父母,都經常跟我們說:“上了大學就好了。”

放假在家裡的時候,作業不會做,心情很不好,就喜歡發脾氣,父母就說:“你看看鄰居XXX,前年大學畢業,現在在外面大城市工作多輕松。你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就再也不用這麼辛苦地學習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好好賺錢就行啦。”

在學校上課的時候,為了緩解聯考緊急的氣氛,也為了給大家的學習增加一些動力,老師就說:“再堅持幾個月你們就可以放松了,進入大學,你不去上課,老師都不會管;在大學裡,你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于是,在這種“先苦後甜”的教育環境下,我們便形成了“現在努力學習,以後就不用再學習了”的思維。我們的潛意識告訴自己,我們的學習生涯在大學畢業後,甚至進入大學時就可以宣告結束了,剩下的人生就應該是擺脫學習,努力賺錢的時光了。

二是對“學而優則仕”的理念誤解。

首先,“學而優則仕”并不是單獨的一句話,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裡面的“優”字,通“悠”,是有餘力的意思。

意思是,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如果還有餘力,就更廣泛地去學習以求更好;學習學好了,如果還有餘力,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

這句話并非告訴我們學習好就能做官,官做好了就一定有學問,而是告誡我們學無止境。不管你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隻要有機會學習,那就不要放過機會。

即便單獨了解“學而優則仕”這句話,也可以看出,從政的前提是在學習有餘力的情況下,而不是中止學習。

後世卻把“學而優則仕”一句單獨了解,并将這句話了解為:學習優秀了就可以去做官。做官成為了古代讀書人畢生追求的目标,現在依然還有這種思想。于是,這句話慢慢地就被了解成了:學習的目的就是做官。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官,做官隻是一個目标,這個目标對于現在的大多數人來說,就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就這樣,我們便輕而易舉地,有了可以在參加工作後中斷學習的思想源泉。

同時,這種帶有極強功利性的了解,将學習變成了一種謀生的方式,僅此而已。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讀書無用論”出現的一個原因,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讀十幾年書之後,學習所得的知識,并不能夠讓自己擁有一份穩定、滿意的工作,他們便理所當然地認為,學習并不是一種正确的謀生方式,是沒用的。

我并不反對帶着功利性的學習思想,畢竟我們的确需要學以緻用。正因為如此,你會發現,在參加工作之後,自己的學習生涯才算真正開始。

從國小到大學,我們學習的那些書本知識,隻是帶着我們認識這個未知的世界,我們學習的數學、科學、文字、曆史、政治等都是在培養我們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我們并沒有學習如何去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比如你不可能讓一個數學公式來解決你的經濟問題,也不可能讓一段曆史故事來改變你的生活現狀,更不可能教你如何去找工作,如何說服客戶等等。

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這十幾年來,你需要掌握主動學習的能力,這個能力才是伴你終生,讓你在走入工作之後,能夠獨擋一面,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成長。

你參加工作後開始學習的技能、知識與方法,才是真正能夠幫助你解決生活、工作中的現實問題與困惑,讓你能夠生存下來,并更好地生活的重要支撐。

是以,千萬不要以為,大學畢業後,最重要的事情是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并不是!

什麼樣的工作是穩定呢?

作為“共和國鋼鐵長子”的武漢鋼鐵集團,曾經是所有武漢人以及外地學子眼中的“鐵飯碗”。武鋼内部俨然是一座功能齊全的城市,有學校、有醫院、有電影院,甚至還有自主生産的冰棒、汽水品牌……

進入武鋼,似乎自己的一生就再不用發愁,該有的都有了。這裡有班車接着你上下班,有公園、戲院、體育館供你休閑健身;還有完善的教育系統,讓你的孩子從國小到大學都無需操心……在武鋼,你可以完成一個人的出生、成長、工作直到死亡。你不用學習,不用思考,你隻需要按部就班地值班,操作機器,制造鋼材……可謂是“家有武鋼,心裡不慌”。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共和國的長子,聞名全國的央企,在鋼鐵行業進入寒冬甚至可以說是冰凍期的情況下,也未能幸免地開始裁員,進行人力資源優化。

今年的兩會上,武鋼董事長首次對媒體公開宣布要将武鋼員工數量從8萬縮減至3萬。

那麼剩下的5萬人呢?

曾經工作穩定,無需操心自己一生的5萬人,這一次,被推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一個他們從未路過的十字路口;因為在此之前,他們的人生,隻有大道坦途。

他們無數次看着别人在十字路口迷茫而找不到方向,而這一次,他們甚至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了,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待在武鋼幾十年後,他們早已不知道,學習是什麼。

不知道下一個倒下的會是什麼行業,也不知道下一位被裁員的會是誰。

我想,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讓自己時刻保持主動學習的能力與渴望,才應該是穩定的吧。
作者:小豌豆,一顆畢業于哲學專業,愛磚字的豌豆。

轉載來自簡書: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