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研究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及趨勢分析

作者:延安市金融業協會

摘要

數字化技術具有集約性、規模性、智能性和穩定性等優勢,正在普惠金融領域發揮着疏通堵點的重要作用。全球各經濟體在中央銀行、傳統商業銀行和數字銀行等不同層面積極創新,推動普惠金融業務的數字化轉型發展。中國銀行業憑借市場規模、政策背景和技術水準等優勢,在開展數字普惠金融業務的過程中呈現出一系列新亮點。未來,中國銀行業應進一步以數字科技助力普惠金融事業攻堅突破,通過擴充多元化的觸達管道、完善場景化的産品體系、實施高效化的營運管理、開展智能化的風險防控,加快開拓普惠金融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徑。

普惠金融如何長效發展是全球銀行體系共同的課題,獲客難、效率低、風險大等短闆亟待補足。數字化作為目前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升金融服務包容性最受認可的解決方案,被各地區、各層次的銀行機構廣泛采用,有望成為助力普惠金融事業攻堅突破的利器。

研究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及趨勢分析

數字化是補普惠金融短闆的優選

全球經濟複蘇遇阻,普惠融資缺口繼續擴大。資料顯示,2020年OECD國家、全球高收入經濟體和中高收入經濟體的中小企業貸款同比增速的中位數分别是-1.04%、-0.08%和-5.47%(見圖1)。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的中小企業貸款份額長期偏低的狀況也并無改善。從2022年開始,全球金融市場環境不斷收緊,為應對通貨膨脹而采取的緊縮貨币政策導緻利率上升,普惠群體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

研究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及趨勢分析

中國普惠融資環境全面改善,但可持續發展瓶頸有所顯現。作為普惠金融事業最堅決的踐行者之一,中國普惠金融實作增量擴面提質降價。截至2022年6月末,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達到29.91萬億元,同比增長20.8%;2022年上半年普惠小微貸款戶數增長783萬戶,覆寫面顯著提升;全國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5.35%,下降0.35個百分點;普惠貸款不良餘額和不良率總體保持穩定。但是,固有模式下普惠金融存在的瓶頸問題有所顯現。資料顯示,2021年起小微企業普惠貸款同比增速持續下降,相對于其他貸款的增速優勢逐漸縮小(見圖2)。應當看到,面對鞏固經濟恢複基礎的迫切要求和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長期任務,普惠金融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

研究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及趨勢分析

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同時也是數字科技能夠為之創造的最大價值,主要在于以下幾方面。

第一,服務廣度仍低于機會平等要求,數字化管道有利于金融服務範圍進一步下沉拓展。廣泛穩定的金融服務覆寫是提升金融包容性的前提和必要條件,長期以來受到空間距離、收入水準、功能障礙、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邊遠、貧困地區居民和老齡、殘障等人士獲得金融服務的比例偏低。世界銀行資料顯示,2014—2021年,移動金融的普及推動開發中國家的銀行賬戶擁有率提升了8個百分點;《中國普惠金融名額分析報告(2021年)》指出,中國的銀行賬戶擁有率達到了89%,增速快于全球整體水準,同時中國的數字支付率為86%,遠遠超出全球22個百分點。可以說,數字化金融服務的普及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金融服務的包容性。

第二,服務深度受限于傳統供給方式,數字化場景有利于金融服務與普惠群體深度結合。目前,集中在衣、食、住、行、遊、購、娛等非金融場景中的金融需求快速增加,2017—2021年全球數字支付的增長達到了10%以上。此外,對于以往較難獲得傳統金融服務的低收入人群、小微企業和涉農主體等而言,深挖其金融需求将成為銀行機構新的增長點。是以,将金融服務嵌入與普惠群體緊密相關的工作生活場景,以及搭建全新的服務場景為普惠群體創造衍生金融需求,已經成為增加普惠金融服務深度的主流選擇。

第三,服務效率受到需求分散的制約,數字化營運有利于提升普惠金融業務的活力和增速。普惠金融業務具有分散性強、額度偏低的特點,金融服務效率有待提升。2021年年末,中國普惠小微貸款規模同比增長27.3%,授信戶數同比增長38%;更多小微客戶獲得信貸服務的同時單戶授信額度下降,這是普惠金融業務不斷提升廣度和深度的必然走向,但也直接影響了銀行機構的服務效率,不利于普惠金融高品質發展。數字化技術可以推進銀行各項經營流程自動化以及背景雲化,将大規模作業虛拟集中,打通跨地域、機構層級、業務條線的營運資源,提升普惠金融業務的整體效率。

第四,風險成本較高,數字化風控有利于推動普惠金融業務降本增效。普惠群體收入韌性較低、金融健康程度較差,風險成本高于商業可持續原則下的可負擔成本。此外,銀行長期應用的客戶調研方法、資訊采集方式、資料分析工具和風險評估模型等不完全适用于普惠金融業務的目标客戶,對業務風險的前瞻性把握不足。經過數年的實踐,依托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模型算法等技術打造的智能風控體系已經成為全球銀行業公認的風險管了解決方案。

全球銀行體系數字普惠創新實踐

各經濟體銀行體系面對金融科技可能會促進金融包容性程序加速的巨大潛力,在中央銀行、傳統商業銀行和數字銀行等不同層面積極創新,推動普惠金融業務的數字化轉型發展。

在中央銀行層面,加快普及移動支付結算載體和相關數字化體系,打造新型的支付基礎設施,降低公衆獲得金融服務的門檻。優化支付基礎設施是解決交易成本過高這一阻礙普惠金融發展問題的關鍵。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社交距離”被重新定義,全球金融服務的無接觸轉型加速,移動支付的迅速普及為央行數字貨币(CBDC)的發行和使用提供了條件,也為大衆提高支付效率、降低支付成本形成了基礎。截至2022年7月,全球已有97個國家的央行數字貨币進入了研究或開發階段。中國、俄羅斯、法國等的央行數字貨币已進入試驗階段,日本和英國均在2021年宣布了央行數字貨币的研發計劃,歐央行啟動了數字歐元計劃的前期調研,美聯儲也逐漸改變否定保守的态度,使數字美元的問世成為可能。此外,部分經濟體央行也從其他角度主導了數字化支付的發展。例如,巴西央行推出的實時轉賬系統PIX,統一接入所有簽約銀行、非銀機構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的賬戶資料,為所有個人和企業使用者提供免費的實時轉賬服務,同時,PIX允許承擔銀行業務的商店、彩票銷售點、藥店、郵局等零售代理點接入,為開立銀行賬戶困難的人群提供了同等的支付便利。

在傳統商業銀行層面,通過數字化手段形成低成本高覆寫的普惠金融業務體系,為小微企業和個人使用者提供可達、可用、可持續的産品和服務。一方面,商業銀行推出涵蓋客戶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金融服務,降低門檻、提升質效。以中國香港地區商業銀行的小微企業服務實踐為例:在開戶方面,彙豐、渣打、星展已經實作了全流程線上開戶;在融資方面,彙豐、星展等提供線上供應鍊金融服務,企業客戶可以線上上申請貸款;在經營配套方面,彙豐推出“彙豐機彙”營商資訊平台和“彙豐智彙”決策支援平台,中銀香港通過“中銀商聚”為企業提供商業資訊,并進一步向開戶、結算和貸款等産品平台導流。另一方面,對于多樣化的長尾客戶,大型銀行機構在通過數字技術提高全民金融福祉方面具有優勢。例如,澳洲四大銀行之一的聯邦銀行分别針對老年人、行動不便人群、視力低下人群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提供了易于使用的數字化産品和輔助工具;澳新銀行推出了針對老年客戶的數字金融工具教育訓練和針對低收入客戶的儲蓄習慣培養系統。

在數字銀行層面,依托金融科技企業特有的技術優勢,為客戶提供簡單、低廉、快速、透明的移動金融服務,緻力于吸引難以獲得傳統金融服務的客戶。獨立展業的數字銀行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主要模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利用數字化技術降低營運成本,以低價服務吸引普惠群體。例如,拉美地區市值排名前列的金融機構Nubank利用免年費信用卡、免費數字儲蓄賬戶、免費轉賬等産品或服務積累了大量中低收入客戶,随後又逐漸推出投資理财、消費貸、小微企業貸款等産品,在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和阿根廷等收入水準較低的國家和地區獲得了超過4800萬的龐大客戶群。第二種是打造與公衆生活緊密相連的數字化場景,憑借流量優勢将金融服務嵌入其中,引導客戶産生在非金融場景下的金融需求。例如,在美國、歐洲、澳洲、東南亞等市場快速發展的“先買後付”(BNPL)就是金融科技企業将消費貸産品嵌入了日常購物的小額支付場景中。BNPL不需要在購物前申請賬戶,一般隻需提供身份證或護照等簡單資訊即可立即獲得額度,支付流程與信用卡相比明顯簡化,且使用者更加下沉、信用要求更低、基本不設還款利息和逾期懲罰,已成為許多年輕客戶的現金流管理工具和“無阻力”支付選擇。據統計,2021年“先買後付”交易額達到1500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将超過5000億美元,占全球電子商務交易額的約5%。

此外,銀行作為重要參與者的金融科技投資市場的熱度正在向金融基礎設施轉移,為全球數字普惠金融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2022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資額為1078億美元,保險科技、監管科技、網絡安全和财富科技等子領域投資額和交易數量均明顯下降,但偏向金融服務基礎的支付領域和有望助力打造新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區塊鍊領域投資額逆勢增長,全球投資額分别達到436億美元和142億美元,分别同比提高130%和63%(見圖3)。科技投資流向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創新和交易數字化的“最後一公裡”,有助于降低公衆獲得金融服務的門檻,尤其是給難以進入傳統銀行服務半徑的長尾客群帶來提升金融健康狀況的機會。

研究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及趨勢分析

中國銀行體系開展數字普惠的亮點

憑借龐大的市場規模、有力的政策支援和突出的技術水準,中國銀行業的數字化程度在全球處于領先位置。截至2021年年末,小微企業網際網路流動資金貸款餘額6974億元,同比增長46.6%;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中用于生産經營的個人貸款餘額9867億元,同比增長68.1%。在規模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銀行體系開展數字普惠業務呈現出一系列新亮點。

第一,數字人民币試點場景穩妥拓展,為更廣泛群體和更豐富場景提供法定貨币。數字人民币已經在全國15個省市23個地區及2022年北京冬奧會場景有序開展試點應用,累計交易金額超千億元,涵蓋了批發零售、餐飲文旅、教育醫療、公共交通、政務繳稅等便民支付領域。國有大行作為多邊央行數字貨币橋的參與機構,均已完成了以跨境貿易為主的多場景支付結算業務。數字人民币的支付即結算、低成本等特性提高了資金周轉效率、降低了支付成本,顯著提升基礎金融服務的覆寫面和可得性;數字人民币的線上化、易疊代等特性不斷優化無障礙和适老化服務功能,進而助力彌合“數字鴻溝”。

第二,國有大行建構集團級發展戰略,打造數字化普惠金融産品和管道矩陣。國有大行發揮“頭雁作用”,聚合集團力量,加速普惠金融與數字技術融合,持續建構精準高效的數字普惠服務模式(見表1)。在集團級發展戰略的指引下,數字化技術憑借其集約性、規模性、智能性、穩健性等優勢,正在加速成為推動普惠金融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利器。一方面,國有大行開拓線上服務管道聚焦于普惠綜合服務、鄉村振興和跨境撮合等核心業務領域,以掌銀App、網銀和嵌入式小程式等多元管道為載體,在提升獲客效率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截至2022年6月末,建設銀行“建行惠懂你”通路量超1.3億次,下載下傳量超過1700萬次,認證企業超556萬戶,授信客戶突破100萬戶,授信金額超過7000億元;工商銀行“興農通”App服務已覆寫全國1700餘個縣域。另一方面,國有大行積極優化和簡化線上信貸政策,包括降低普惠信用貸款的申請門檻、采用差異化定價和按日計息等方式降低客戶融資成本等,推動線上普惠融資規模高速增長。截至2022年6月末,農業銀行“惠農e貸”餘額7081億元,較2021年年末增加1634億元;授信戶數427萬戶,較2021年年末增加59萬戶。2022年8月末,中國銀行已面向普惠客戶推出信用、抵押、保證全品類共16款線上貸款産品,普惠線上貸款餘額較2021年年末增長100%。

研究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及趨勢分析

第三,多層次銀行機構全面推動産品服務創新,覆寫普惠金融提質痛點。截至2022年6月末,全國161項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中有43項與銀行普惠金融直接相關,占比 26.7%。從内容上看,試點應用包括快捷線上普惠融資、小微企業智能風控、涉農普惠信貸、小微企業線上供應鍊金融、綜合普惠金融服務、無障礙金融服務等,基本覆寫普惠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和銀行的業務提質痛點(見表2)。從發起主體看,涵蓋國有大行、股份行、城農商行等。針對普惠金融業務展業難、風險大、成本高、見效慢等發展難題,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被納入銀行的業務“工具箱”。例如,面對全國數量近億的殘障人士難以獲得金融服務的問題,銀行利用人工智能、智能語音等技術為其提供人性化的無障礙服務。面對小微企業信用資料不全的問題,利用物聯網、大資料、複雜網絡、多方安全計算等技術進行資訊富集。面對傳統信用評價模型對小微企業不适用的問題,利用機器學習、遷移學習等技術進行智能模型開發。面對農村土地分散、農業品類繁多,難以測算評估經濟價值和融資需求的問題,利用衛星遙感、區塊鍊、大資料等技術,結合當地資源禀賦為各類種養殖項目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

研究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及趨勢分析

第四,以綜合金融服務和資訊增值服務助力普惠群體減貧提質。一方面,以滿足新形勢下不同群體的多元金融服務需求為目标,提供融資以外的儲蓄、保險、理财等服務,使客戶的财富積累和使用更加有效。為把握銀發經濟發展機遇,服務養老客群,多家銀行的理财子公司試點發行養老理财産品,累計認購金額超過900億元,滿足養老客群兼顧收益性和穩定性的中長期投資要求;多數養老理财産品通過母行或其他銀行的App進行線上拓新,并提供線上認購等全套服務。對于規模多達3億的新市民群體,銀行緻力盡快補足其金融服務缺口。中國銀行發揮綜合經營優勢,研發上線“靈活就業人員意外傷害保險”等多款産品,積極服務“新市民”等市場主體,擴大民生服務保障。另一方面,銀行借助資訊優勢提供各類增值服務,強化客戶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工商銀行在三農金融服務App“興農通”中上線鄉村振興、種養技術、農資植保、經營管理等課程資源近千節,向客戶免費提供政策解讀和農技指導。中國銀行打造“中銀e企赢”綜合服務平台,舉辦97場撮合對接活動,惠及近5萬家企業。

數字化助力普惠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

未來,銀行業将進一步以數字科技助力普惠金融事業攻堅突破,加快開拓普惠金融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徑。

第一,擴充多元化的觸達管道。目前,中國的成年人銀行賬戶擁有率已經超過了全球中高收入經濟體81%的平均水準,但覆寫率仍有提升空間。新冠疫情暴發後,中國有超過1億名成年人首次接觸了移動支付,為其依托數字化管道接觸、獲得普惠金融服務創造了條件。面對滲透長尾客戶的新要求,銀行業可深入應用“無接觸”服務技術,建構協同關聯的全管道服務,破除普惠金融發展的時空限制。在進一步利用智能廳堂機具、流程機器人技術等提升實體網點服務效能的同時,借助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建立線上線下多元觸點,為普惠客戶提供“随時、随地、随心”的接入體驗。

第二,完善場景化的産品體系。為使普惠領域的數字金融服務品種和服務場景日趨豐富,銀行業可充分利用大資料分析能力,全面、深入挖掘普惠客戶全生命周期的關聯場景,包括商業場景、金融場景、生活場景等,廣泛嵌入金融服務,強化不同生态場景客戶的互聯互通、互相導流、互相賦能。同時,通過配置功能元件,實作不同場景産品插拔式組裝和靈活化調用。進一步地,推動數字産品向內建一站式線上服務的“超級App”發展,通過打造絲滑的場景體驗将銀行的底層資料優勢轉化為流量基礎,打造集社交服務、内容服務和金融服務于一體的普惠金融社群。

第三,實施高效化的營運管理。銀行業借助數字科技,可以建構自動化程度更高、更具韌性、響應更快的普惠金融營運體系,包括整合内外部資料,建構數字化客戶全景視圖,實作智能服務比對;建立管理分析體系,對線上業務全流程持續跟蹤監控和分析,助力業務拓展、營運管理;通過規則預設開展自動化營運管理,實作對人為操作失誤的最大隔離;建構資料驅動的疊代更新機制,實作業務高效運作和創新靈活傳遞。

第四,開展智能化的風險防控。目前,銀行機構普遍将數字科技作為築牢風險底線的重要手段,在普惠金融業務實踐中已有所展現。未來,銀行業應通過強化數字化賦能,創新風控工具,增強風險前瞻,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業務的可持續能力。綜合運用資料技術和場景元素,以數理模型的決策流優化人工操作的工作流,提升智能信審比例,做到實時監控預警。運用機器學習、強化學習等新技術,推動風險防控從“人防”“人控”向“技防”“智控”轉變。

(來源:中小銀行網際網路金融聯盟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