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20】【資訊管理學基礎】【真題背誦】201820172016年20152014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網絡資訊交流網絡資訊組織形式

文章目錄

    • 資訊資源的了解
    • 按資訊的加工和集約程度劃分資訊源?
    • 縮微文獻的優點?
    • 文獻資訊的性質?
    • 各類資訊源的特點
    • 資訊采集的原則?
    • 聯機資訊檢索的特點?
  • 2018
    • 中繼資料(名詞解釋)
    • 知識表示
    • 搜尋引擎
    • 資訊評價
    • 移動資訊交流(簡答)
    • 各類資訊源的特征及價值(簡答)
    • 網絡資訊内容分布規律(簡答)
    • 資訊系統的架構模式(簡答)
    • 資訊服務營銷的原則及形式(簡答)
    • 大資料對圖書情報檔案工作的影響(論述)
    • 人工智能對圖書情報檔案工作的影響(論述)
  • 2017
    • 大資料(名詞)
    • 機讀目錄(名詞)
    • 記錄型資訊資源(名詞)
    • 主題法(名詞)
    • 資訊系統(名詞)
    • 資訊組織的内容(簡述)
    • 資訊服務的内容(簡述)
    • 資訊采集與擷取的方法(簡述)
    • 網絡資訊源的特征(簡述)
    • 資料,資訊,知識,情報的關系(論述)
    • 網絡環境下使用者資訊行為及其特征規律(論述)
  • 2016年
    • 資訊交流(名詞)
    • 指數增長率(名詞)
    • 智力型資訊源(名詞)
    • 零次資訊源
    • 分類法
    • 知識表示
    • 資訊系統(名詞)
    • 資訊特征(簡答)
    • 資訊管理流程(簡答)
    • 資訊組織的分類
    • 網際網路+環境下資訊管理方向和發展。(論述)
  • 2015
    • 資訊管理(名詞)
    • 資訊交流(同16年名詞解釋)
    • 記錄型資訊源(參考17年)
    • 知識組織
    • 資訊檢索語言
    • 資訊标引
    • 網絡型資訊使用者行為的類型(論述)
    • 盈利性機構的市場營銷政策(論述)
  • 2014
    • 大資料(同17年)
    • 布拉德福定律
    • 文獻半衰期:
    • 影響因子
    • 零次資訊
    • 資料,知識,資訊之間的關系(簡答題)
    • 知識組織的含義和特征(簡答)
    • 簡答資訊交流的要素
    • 資訊傳遞的施拉姆模式(簡答)
    • 雲計算對資訊管理的影響(論述)
    • 試述網絡資訊服務的模式和特點(論述)
  • 2011年
    • 二次資訊(同14年)
    • 布氏定律(同14年)
    • 資訊市場
    • 資訊标引
    • 資訊分析
    • 資料,資訊,知識三者之間的關系(簡答)
    • 資訊交流的要素(簡答)
    • 資訊服務的主要方式(簡答)
    • 資訊産業的含義和特征(簡答)
    • 試述資訊資源宏觀管理的内容。(論述)
    • 結合案例論述數字出版對資訊資源管理的影響。
  • 2010年
    • 文獻半衰期(同14年)
    • 一次資訊(同14年)
    • 資訊守恒
    • 資訊标引(同11,15年)
    • 資訊系統(同17年)(名詞)
    • 資訊傳遞的模式(簡答)
    • 知識組織的含義和特征(同14年)(簡答)
    • 資訊搜集的方法和途徑(同17年)
    • 資訊的類型(簡答)
    • 試述資訊管理在當代社會的意義(論述)
    • 試述資訊管理。資訊資源管理,知識管理三者之間的關系。(論述)
  • 2009年
    • 資訊标引 文獻半衰期 二次資訊 資訊守恒(名詞解釋)
    • 資訊政策(名詞解釋)
    • 簡答資訊的特征(簡答題)
    • 簡答資訊的傳播過程(簡答題)
    • 簡答使用者資訊行為的特征
    • 知識管理的特征(簡答題)
    • 簡述文獻型資訊的組織方法(簡答題)
    • 試述數字圖書館的發展階段對圖書情報的影響(論述題)
    • 數字圖書館對圖書情報的影響(論述)
    • 我國數字述資訊組織和知識組織的聯系和差別(論述)
  • 2008年
    • 曆時資訊交流(名詞)
    • 布拉德福定律(同14,11年)
    • 零次資訊(14年)
    • 資訊法律(名詞解釋)
    • 文獻半衰期(名詞解釋)
    • 資料,資訊,知識三者之間的關系(簡答題)
    • 簡答資訊的類型(簡答題)
    • 資訊交流的要素(同11年)
    • 資訊組織的含義和特征(同10年)
    • 資訊服務的主要方式(同11年)
    • 試述資訊管理的不同發展階段及其特征(論述題)
    • 試述web2.0對資訊管理的影響(論述)
    • Web2.0對網絡資訊交流的影響(論述)
    • 網絡環境下的資訊特征
    • 網絡環境下的資訊特征
  • 網絡資訊交流
    • 網絡資訊擷取方法,檢索方法,
  • 網絡資訊組織形式

資訊資源的了解

廣義的了解,認為資訊資源是社會資訊活動中積累起來的資訊、資訊生産者、資訊技術等資訊活動要素的集合;

狹義的了解,認為資訊資源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經過加工處理、有序化,并大量積累後有用資訊的集合

按資訊的加工和集約程度劃分資訊源?

資訊源可分為一次資訊源、二次資訊源、三次資訊源和四次資訊源。

一次資訊源——是最根本的資訊源,所有的物質都是資訊的發生源,資訊資源生産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從一次資訊源中提取資訊,形成知識。

二次資訊源——也稱為感覺資訊源,它是人的大腦中所存儲的潛在資訊資源,其開發利用的最終成果就形成三次資訊源。

三次資訊源——又稱為再生資訊源,主要包括口語資訊源、體語資訊源、文獻資訊源、實物資訊源四大類。

四次資訊源也稱為集約型資訊源,是文獻資訊源和實物資訊源的集約化。

縮微文獻的優點?

存儲量大,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價格低廉、儲存期長、易于檢索複制、放大、轉換成其他形式的文獻

文獻資訊:就是利用某種符号系統及其相應的記錄方式記載于一定載體上的人類精神資訊

文獻資訊的性質?

第一, 文獻資訊是經過一系列加工後記錄下來的資訊,不是指文獻符号系統本身的資訊,也不是指文獻載體本身的資訊

第二, 文獻資訊的傳遞必須利用一定的符号系統和記錄載體來實作

第三, 文獻資訊是一種相對固化的資訊,一經生産出來,就不會再改變

第四, 文獻資訊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因而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觀實際

各類資訊源的特點

報紙作為資訊源的特點?①及時性②内容豐富③内容的真實性④連續性和完整性⑤傳播面廣

科技報告的特點?①迅速地反映新的科技研究成果②内容多樣化③屬于一次文獻

标準文獻的特點?①限制力②時效性③針對性

個人資訊源的特點?①及時性②新穎性③主觀随意性④瞬時性

實物資訊源的特點?①直覺性②客觀性③綜合性④實用性⑤零散性

廣播作為資訊源的優缺點?優點:①及時性②不受空間的限制③雅俗共賞

缺點:廣播節目都有一個整體的規劃,每個時間段播放不同的節目,聽衆沒辦法自由選擇;廣播是實時進行的,中間不會有大的停頓,聽衆隻能追随播報内容,難以停下來思考,進而影響聽衆接受資訊的品質

電視作為資訊源的特點?①視聽兼備②相容性強③感染力強④現場紀實性強⑤收視随意性

資料庫是在計算機系統中合理存放互相關聯資料的集合

資訊采集的原則?

①針對性原則②系統性原則③可靠性原則④經濟性原則⑤及時性原則⑥預見性原則

資訊采集的途徑?①文獻資訊②實物資訊③個人資訊④電子資訊

單元詞的性質?

單元詞是最基本的,最小的表達主題概念的詞,一般情況下,單個的單元詞并不能獨立地準确表達文獻主題,而必須互相組合或組配,以構成專指的标題

叙詞法的特點?

①直接以規範化了的自然語言叙詞作為辨別符号,直覺性強;②直接從論述及研究的具體對象和問題出發進行選詞,并采用叙詞組配來描述主題,專指性強;③叙詞法能随時進行增減修改,适應性強;④對叙詞主要采用字順序方式,查找迅速;⑤主要采用後組式概念組配,靈活性強;⑥對同一主題的文獻,可以做多元檢索;⑦叙詞表中編制和建立了叙詞語義關系的網絡結構,加強了叙詞法的學科系統性和族性檢索作用

建立分類體系必須遵守的規則?

①在每一次劃分時,不同時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劃分标準,避免出現類目交叉、重疊的現象;②劃分所得的各下位類的外延之和應等于其上位類的外延,避免不完全劃分或多出下位類的錯誤;③選擇反映事物本質的、符合分類目的的屬性作為劃分标準

組配分類法的基本思想?

整個分類表全由複分表組成,即隻給出一些基本概念的劃分标準,而不給出實際使用的概念子項

資訊檢索的基本程式?

①分析使用者資訊需求,并用确切的語句表達提問②選擇檢索系統③确定檢索途徑④編制檢索提問式⑤實施檢索⑥檢索結果的分析

資訊檢索技術:是指能夠快速、有效地從資訊檢索系統中查找到使用者所需要的資訊的一種查詢技術

布爾邏輯檢索:是檢索系統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檢索技術,其理論基礎是集合論與布爾邏輯

權重檢索:是根據使用者的檢索需求來确定檢索詞,并根據每個詞在檢索需求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分别給予一定的權值加以差別,同時利用給出的檢索命中界限值限定檢索結果的輸出

權重檢索與布爾檢索的差別?

權重檢索的側重點不在于判定檢索詞或字元串是否在文獻記錄中存在,以及與其他的檢索詞或字元串的關系,而在于判定檢索詞或字元串在滿足檢索邏輯後對文獻命中與否的影響程度

超文本資訊檢索與傳統資訊檢索系統明顯的優越性?

首先,它以知識單元為機關,通過鍊路将同一文獻或不同文獻的相關部分連接配接起來,檢索時可深入到知識單元;傳統檢索系統是以文獻為機關,檢索結果都是整篇文獻

其次。傳統的檢索系統采用準确比對的檢索方法,檢索結果是一組未經排列的文獻,無法區分它們的重要性,而超文字檢索系統中,文獻是結構化建立的,并非出于同一層次,使用者使用超文字檢索系統時,可以看到文獻間鍊路以及兩個文獻間路徑或相隔的節點數,并由此确定文獻的重要性

第三,超文本系統通過鍊路浏覽,找到所需要,避免了檢索語言的複雜性問題,超文本還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使用者界面,将不同資料庫的檢索語言一體化。

聯機資訊檢索的特點?

聯機資訊檢索 是指人們在計算機檢索網絡的終端機上,利用通信線路與計算機資料庫中心連接配接,并使用特定的檢索指令、檢索詞、檢索政策,從資料庫中檢索出所需資訊,再由終端裝置顯示或列印的過程

①收錄文獻内容廣泛②報道及時③查找迅速④資源共享⑤檢索途徑多,檢索友善

查全率——是指檢索出資訊的數量與檢索系統中相關總量之間的比率

查準率——是指相關資訊的數量與檢出的資訊總量之間的比率

2018

中繼資料(名詞解釋)

中繼資料是關于資料的資料,關于資訊的資訊,或者描述資料的資料,

它是

專門用來描述資料的屬性和特征

,也是

描述群組織

資訊資源,

發現

資訊資源的語言和工具。

中繼資料是組織

資料,各種資料域

以及

他們之間的互相關系

的資訊。

知識表示

知識表示是把知識客體中的

知識因子和知識關聯表示出來

,以便人們了解和識别知識。知識表示是

知識組織的前提和基礎

,任何知識組織方法都需要建立在知識表示的基礎之上。

知識表示有

主觀知識表示和客觀知識表示

的兩種。

搜尋引擎

搜尋引擎是在網際網路上提供給使用者進行

關鍵詞,詞組或自然語言檢索

資訊的

工具

搜尋引擎是建立在資訊采集,資訊組織的基礎之上的。

其工作基本原理是:使用者提出檢索要求,搜尋引擎代替使用者在資料庫中進行檢索,并将檢索結果回報給使用者。

資訊評價

資訊評價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

根據相對應的标準

資訊的價值進行評價

。有價值的資訊一般具有及時性,準确性,綜合性,易擷取性,經濟性等特征。

移動資訊交流(簡答)

各類資訊源的特征及價值(簡答)

資訊源的種類繁多,形式複雜,可以将其分為

記錄型資訊源,智力型資訊源,實物型資訊源,零次型資訊源

(1)記錄型資訊源:包括由傳統媒體(紙張,竹,帛)和各種現代媒體(比如磁盤,CD光牒)記錄和存儲的知識資訊(如各種書籍,期刊)。

記錄型資訊源的特點是傳播資訊系統,便于儲存,便于積累,便于利用。

它是資訊存在的基本形式。

(2)實物型資訊源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工制品中,是

由實物攜帶和存儲的知識資訊

,人們可以通過實踐,試驗,采集,參觀等方式交流傳播,(如某種生物的樣品,工藝品)。

實物資訊源直覺生動,含有豐富的資訊,易于了解和吸收。許多技術資訊是通過實物來儲存和傳遞的。

(3)智力型資訊資源主要是指由人腦存儲的知識資訊,包括人們掌握的各類知識,訣竅,技巧和經驗,有的可以用語言和文字明确表達和記錄,

有的則難以明确表達和記錄,故又被成為隐形知識

。這類資訊由人的活動攜帶,根據社會需求提供各類咨詢服務,幫助使用者解決entity。這類資訊源由人腦攜帶,絕大多數内容難以捕捉,是以管理起來具有相當大的難度。

(4)零次資訊源是指

人們通過直接交流獲得的資訊

,是資訊客體的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包括聽,視,嗅,味,觸覺)的結果,而不像記錄型資訊和實物型資訊那樣通過某種物質載體的記錄形式發生作用。是以零次資訊具有

直接性,及時性,新穎性,随機性和非存儲性

等典型特征。

網絡資訊内容分布規律(簡答)

網絡資訊是一種新型的數字化資源,是指通過網絡可以利用的各種資訊資源的總和。如資料庫,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網絡資訊資源是資訊資源的一種它與傳統形式的資訊資源相比,不同之處表現在其記錄載體,表達形式以及傳播手段等方面,其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以數字化形式分布存儲于數字化節點中。

同時也顯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1)數量巨大,增長迅速,海量是網絡資訊資源的一個重要特點。

(2)内容豐富,形式多樣。網絡資訊資源浩如煙海,包羅萬象,涵蓋了幾乎所有人類社會生活領域,覆寫了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語言。

(3)結構複雜,分布廣泛

網絡資訊資源本身無統一的标準和規範,資訊廣泛分布在不同地區的伺服器上,伺服器有不同的作業系統,資料結構,字元集,處理方式等等。

(4)開放互動,共享性強。開放性是網際網路的特性之一,網絡具有一個開放的環境,讀者可以共享來自全球的各種各樣的資訊資源,同時可以把自己擁有的資訊資源通過網絡傳輸出去,成為網絡資訊資源的建立者和作者,網絡資訊資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這是它優于物質資源和能源資源的重要特征。

(5)傳播速度快,利用友善。網絡資訊資源的傳播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播速度極快,進而實作資訊的價值。使用者利用網絡檢索工具,可以瞬間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訊資源,并立刻通路該資源。

(6)更新速度快,動态性強。

(7)資訊使用成本低,。

網絡資訊資源與傳統資訊資源相比,存在着明顯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着一些缺點。

(1)品質層次不齊,良莠不一。

(2)分散無序,缺乏管理。

(3)穩定性差,精确性低,缺乏安全保障。

網絡資訊資源分布規律:1,離散性,2,不均衡性

網絡資訊資源的類型非常龐雜,既有各種類型的資料庫,軟體資源,也有豐富多彩的電子出版物及動态資訊。資訊釋出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任意性。由于缺乏必要的過濾,品質控制和管理機制,不僅學術資訊,商業資訊,政府資訊,個體資訊混為一體,而且大量不健康的資訊也得以括散。這些都顯示了網絡資訊資源的分散性和無序性。

不均衡性:不均衡主要表現在地區不均衡和語言分布等。資訊資源分布基本上反映出該地區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水準。

資訊系統的架構模式(簡答)

資訊系統的架構模式主要有主機-終端模式,客戶機、伺服器模式和浏覽器、伺服器模式。

(1)主機終端模式或集中模式也是大型主機的結構,它是資訊系統向網絡發展,實作資訊共享的一種早期解決方案。這種模式是一種集中計算環境,使用大熊主機作為伺服器集中化管理,通過終端來通路資料。在集中模式下,資訊系統所提供的服務完全依賴于主機伺服器,用戶端每個請求都需要在伺服器處理,然後将結果傳回用戶端,缺點:對伺服器的要求極高;性能受伺服器和終端客戶間寬帶和網絡繁忙程度的影響;處理大檔案時,反應較慢;應用程式不能利用客戶機的處理能力,而隻能送出請求并顯示響應。優點:系統穩定,易于維護。

(2)随着網絡技術的發展,客戶機、伺服器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引入業界。該模式在分布計算環境中,結合大型主機機構及網絡工作組兩者優點,以高性能的伺服器為中心,集中管理核心資源,向客戶機提供所需的資料支援;在用戶端運作應用程式,功能主要是管理使用者接口,處理應用邏輯,産生向伺服器發送的資料庫請求,并從伺服器接收結果。

優點:既能充分共享伺服器的資源,也能充分利用客戶機的本地資源。缺點:必須在用戶端安裝大量的應用程式;開發成本較高;不适應大規模的資訊系統;難以突破企業之間的組織邊界,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資訊交流受到很大限制,工作效率低。

(3)浏覽器、伺服器模式

B/S模式是在C/S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其運用浏覽器作為用戶端的應用 程式,采用浏覽器、應用伺服器/web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三層結構,資料資訊以網絡頁面的形式傳輸。B/S模式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使用所有應用服務都有專門的應用伺服器處理,既減輕了資料伺服器的處理負擔,又可以通過不同的應用伺服器是資料伺服器支援不同的應用以及大規模使用者的應用。

(4)多層架構模式:即前台界面(如浏覽器),web伺服器,中間件(或應用伺服器)及資料庫伺服器。與三層結構相比,多層結構模式增加了中間性的層次,其主要完成以下幾個方面:(1)提高系統可伸縮性,增加并發性能。(2)中間件/應用層專門完成請求轉發或一些與應用邏輯相關的處理,具有這一作用的中間件一般可以作為請求代理,也可作為應用伺服器。(3)增加資料安全性。

資訊服務營銷的原則及形式(簡答)

所謂營銷,是以使用者需求為出發點,運用一定的方法使賣方的産品或服務轉移到使用者手中,進而獲得效益的一系列活動的總和。資訊服務營銷,就是資訊服務機構及其資訊産品(商品)與服務進行分析,調研,計劃,組織,促銷,分銷,實作與資訊使用者的價值交換,滿足資訊使用者需要的系列的過程。 這一過程始于資訊機構對潛在資訊消費需求的市場調查,分析,終止于最後滿足目标使用者的具體資訊需求,完成于他們之間價值交換的實作。對于資訊機構來說,營銷工作有助于其充分實作資訊資源的内容價值;對于資訊接受者來說營銷工作有助于其擷取資訊資源的使用價值,即獲得資訊資源的有用性。

資訊服務營銷組合

營銷組合是營銷政策的一個基礎要素,是一套關于基本營銷政策的組合性計劃。營銷組合政策主要有4P,7P,4P+3R,4C等

4P:産品(product),價格(price),管道(place),促銷(promotion).這種組合是以産品為中心的營銷政策。

7P:在4P的基礎上增加了人(People),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過程(process),适應于服務性營銷。

4P+3R:顧客保留(retentions),相關銷售(related sales)和顧客推薦(referrals).落實到如何提高顧客的滿意和忠誠上。

4C:顧客需要與欲望(customer needs and wants),對顧客的成本(cost to customer),便利(convenience)和交流(communication),該理論建立在買方市場基礎之上,以使用者價值為導向,改變了營銷思考的中心。

傳統資訊服務機構更多地開始關注和運用7P營銷組合,一般資訊服務機構更多地應用4P+3R營銷組合理論,而網絡資訊服務則主要運用4C營銷組合理論。

大資料對圖書情報檔案工作的影響(論述)

  1. 指無法在一定時間内用正常軟體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資料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和多樣化的資訊資源,特點是4V+1C:價值高,資料量大,内容豐富,速度快。

    2,大資料對圖書情報檔案工作的影響:

人工智能對圖書情報檔案工作的影響(論述)

2017

大資料(名詞)

指無法在一定時間内用正常軟體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資料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和多樣化的資訊資源,特點是4V+1C:價值高,資料量大,内容豐富,速度快。

機讀目錄(名詞)

是計算機可讀目錄的簡稱,是一種計算機可識别和閱讀的一種目錄;描述文獻著錄項目的國際标準格式,是一種中繼資料,

記錄型資訊資源(名詞)

包括由傳統媒體(紙張,竹,)和現代媒體(磁盤,CD光牒)記錄和存儲的知識資訊,如書籍,期刊。

主題法(名詞)

是指以表示資訊資源主題的語詞作辨別,提供字順檢索途徑,并主要采用參照系統揭示此間關系的檢索和标引資訊的方法。

資訊系統(名詞)

資訊系統是有計算機硬體,軟體,網絡通信裝置,資訊資源,資訊使用者和規章制度以處理資訊流為目的的

人機一體化系統

。目的是及時準确地收集加工,組織,存儲,傳遞和提供資訊,實作其組織内部各項活動的管理控制和調節。

資訊組織的内容(簡述)

資訊組織亦稱資訊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規則,方法和技術,對資訊的内容特征和外部特征進行描述和揭示,并按給定的參數和序列公式排列,使得資訊由無序集合轉換為有序集合的過程。

資訊的外部特征是指資訊的實體載體直接反映的資訊對象,構成資訊外在的,形式的特征,如資訊載體的實體形态,題名,作者,出版或發表日期等方面的特征。

資訊組織的基本内容包括

資訊選擇,資訊分析,資訊描述,資訊儲存

資訊選擇——的目的就是從采集到的,處于無序狀态的資訊流中甄别出有用的資訊,剔除無用的資訊,它是整個資訊組織過程中的第一步。

資訊分析——資訊分析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從語義,語用,和文法上對選擇過的内,外表特征進行細化,挖掘,加工整理并歸類的資訊活動。他是資訊描述和揭示的前提和基礎,直接影響資訊組織的品質。

資訊描述和揭示——資訊描述亦稱資訊資源描述,是指根據資訊組織和檢索的需要,對資訊資源的主要内容,形式特征,物質形态愛等進行分析,選擇和記錄的過程。

資訊描述和揭示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著錄加粗樣式,主要描述

文獻資訊的形式特征

。二是标引,主要

揭示文獻資訊的内容特征

。資訊描述和揭示是資訊資源組織的重要内容,在資訊組織中起着至關中的作用。

資訊存儲——資訊存儲是将經過

加工整理序化

後的資訊按照

一定的格式與順序

存儲在特定載體中的一種資訊活動。

資訊存儲的目的是為了

便于資訊管理者和資訊使用者快速準确地識别,定位和檢索資訊

。各種檢索工具書如《全國總書目》,《全國報刊索引》等,各種CD光牒檢索系統,聯機檢索系統都是資訊存儲的方式。

資訊存儲于各種檢索工具中意味着資訊組織過程的結束,也意味着資訊檢索的開始

資訊服務的内容(簡述)

資訊服務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所需資訊的一項活動,它是以資訊為内容的服務業務。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内容:一是對分散在不同載體上的資訊進行收集,評價,選擇,組織,存儲,使之有序化,成為友善利用的形式。二是對使用者及資訊需求進行研究,以便向他們提供有價值的資訊。

資訊服務從内容上看,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科技資訊服務。還包括經濟資訊,政策法規資訊,文化資訊,生活資訊等各個方面的内容。可以說人類社會活動中的一切資訊都是資訊服務的原材料,而人類需求的各類資訊都是資訊提供的對象。

從資訊服務的形式上看,既有主動的資訊提供,又有被動的資訊索取。既有多向資訊釋出又有單向資訊傳遞。

從資訊服務的載體來看,既有傳統的印刷文獻型載體,又有新型的電子載體和網絡載體。從資訊提供的管道來看,既有正規管道,又有非正規管道,既有傳統的資訊傳遞管道又有現代化的資訊傳遞管道。從資訊提供的主體來看,既有專職資訊服務機構和專職資訊工作者,又有非專業資訊機構和非專業資訊工作者。從資訊服務的層次和深度來說,既有傳統意義上的零次資訊,一次資訊,二次資訊和三次資訊服務,更有直接解決問題的知識型服務。

資訊采集與擷取的方法(簡述)

不同類型,不同載體,不同内容的資訊往往具有不同的流通管道和分布範圍,應當根據資訊搜集的效率名額加以評價和權衡,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擷取。常采用的搜集資訊方法或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采購:采購是擷取和積累有價值的資訊的重要方式。特别是許多公開出版的期刊(包括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等記錄型資訊)和發行的資料庫,必須依據國内外公開發行的各種指南來購買。采購是一種經常性,穩定性,系統性地搜集和擷取資訊的有效方式,無論對團體還是個人都非常适用。采購包括訂購,現購,郵購,委托代購等具體方式,可以根據采購規模和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

(2)調查:用調查方式不僅可以獲得記錄型資訊源,還可獲得非記錄型資訊源,尤其是零次資訊,調查既包括訪談,也包括對實物,現場的實地考察搜集,如現場調查,通路,發放問卷,樣品搜集等。調查搜集資訊雖然不如其他方法搜集資訊那樣系統連續,數量也不夠,但是其速度快,品質高,準确性好,針對性強,是擷取資訊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獲得非文獻資訊資源的最有效的方法。

(3)交換:利用本系統的資訊源與其他機關進行交換,互相調劑,互相補充,擴大資訊來源,交換的資訊多屬于内部資源,非賣品,不能通過采購或其他方式獲得。

(4)索取:對于尚未發表的資訊或者不能通過正式管道流通的資訊源,以及已經發表或公開流通,但是不夠詳細,完備和全面資訊源,根據需要和可能,可以通過資訊聯系或者直接派人索取取得。

(5)檢索:即以手工方式或計算機方式從各類不同的資料庫和資訊系統中查詢所需的的資訊。手工檢索主要是通過各類檢索工具獲得資訊源的線索,如果需要原始資訊還需要二次檢索。計算機檢索(包括脫機檢索,聯機,CD光牒和網絡檢索)不僅可以獲得資訊源線索,還能直接獲得原始資訊(如全文資料庫檢索

網絡資訊源的特征(簡述)

網絡資訊源是一種資訊的數字化資訊資源,是指通過網絡可以利用的各種資訊資源的總稱,具體來說就是所有以電子資料形式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的資訊存儲在光,磁等非紙媒體的載體中,并通過網絡通信,計算機或終端等方式再現出來的資源。與傳統資訊源相比,網絡資訊源的特點表現在:

(1)資訊數量大,内容豐富。網際網路是一個開放的資料傳輸平台,上面的資訊資源數量巨大,類型多樣,如學術資訊,商業資訊,政府資訊等。它一方面給使用者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空間,另一方面,大量無用的備援資訊也給使用者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2)資訊更新及時,變化加快。由于網絡資訊技術的發展,與傳統資訊源相比,網絡資訊源變化更加快捷新穎,且資料量不斷增加。

(3)資訊表現形式多樣化。網際網路有着表現形式豐富的資訊資源,如聲音,圖像,文字,視訊,動畫等,在多媒體形式表現的同時,使用者跟資訊之間的互動性也得到極大擴充。

(4)資訊非線性排列,無序性增強。網絡資訊資源利用超連結,構成了立體王莊資訊鍊,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内容,不同格式的資訊通過節點連接配接起來,使得資訊之間的關聯度增強,但同時,無序性的狀态也日益突出。

資料,資訊,知識,情報的關系(論述)

(1)資料是載荷或記錄資訊的按照一定規則排列組合的實體符号,他可以是數字,文字,圖像,也可以是聲音或者計算機代碼。人們對于資訊的接收始于資料的接收,對資訊的擷取隻能通過資料背景和規則的解讀。資料+背景=資訊。

(2)資訊是資料載荷的内容,對于同一資訊,其資料表現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3)知識是資訊接收者通過對資訊的提煉推理而獲得正确結論,是人們通過資訊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思維方式與運動規律的認識和掌握,是人的大腦通過思維重新組合的,系統化的資訊集合。知識告訴我們:“這組資料意味着什麼”知識的傳輸一般遵循如下模式:

傳輸者的知識----資料—資訊—接受者的知識。

對資訊的了解取決于接受者的資訊和知識儲備,資訊隻有同接受者的個人經驗,資訊和知識準備結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個人背景融合才能轉化為知識。經驗+資訊=知識

(4)情報是人們為一定的目的搜集的又使用價值的知識,必須通過特定的方式取得的一種具有相對秘密性質的少數的不公開的資訊。

網絡環境下使用者資訊行為及其特征規律(論述)

網絡使用者資訊行為是網絡使用者在認知思維支配下對外部條件做出的反映,是建立在資訊需求和思想動機基礎上,利用網絡提供的内容和服務所從事的資訊需求認識與表達,資訊查尋,資訊選擇,資訊存儲,資訊吸收與利用行為,資訊互動行為,網絡社群資訊交流行為。

A. 網絡資訊查尋行為:資訊查尋行為是個體為了滿足其意識到的資訊需求而采取的一系列外在的擷取資訊的活動。網絡資訊查尋行為則是指使用者為擷取所需資訊,在與網絡互動過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身體和心理活動,它主要通過資訊檢索行為和資訊浏覽行為來完成。網絡資訊檢索行為是具有明确資訊需求的網絡使用者借助專門檢索工具和使用資訊檢索語言擷取所需資訊的行為。網絡資訊浏覽行為是缺乏明确資訊需求目标或特意意圖的使用者,利用超文本連結方式在不同網絡資訊節點間的自由遊移進而擷取資訊的活動。網絡資訊檢索行為差別于網上資訊浏覽的主要特征包括:(1)網絡使用者需要明确表達資訊需求;(2)須借助具體的網上資訊檢索工具,如搜尋引擎;(3)須遵循網絡資訊檢索規則;(4)容易通過回報,修改等人機互動方式來調整查尋政策。

B. 網絡資訊選擇與存儲行為

網絡使用者的資訊選擇行為是指使用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在個體既有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利用一定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對呈現的網絡資訊進行相關性判斷,選擇,進而過濾出對其最為遊泳的資訊或資訊鍊路。資訊存儲行為是指使用者将挑選出的對其有幫助的資訊進行儲存的資訊。

C,網絡資訊吸收與利用行為

面對搜集的資訊,使用者需要在頭腦中對其加以反應,識别,整理,借助個人的消化學習能力,将其了解吸收并轉譯為自身知識序列的一份子,進而充實個人的知識儲備。資訊利用行為是建立在資訊吸收基礎上的,即使用者使用所掌握的資訊并作用于其生産,評價,決策,求解,創新,生活,休閑,人際交往,思維庫的重組及思維層次的提高等方面。它是使資訊真正發揮效能的關鍵環節。

D,網絡資訊互動行為:互動性是網絡最為顯要的功能特征之一。網絡使用者資訊互動行為具有不同于上述資訊行為的根本特點:上述各種網絡使用者資訊行為你是使用者通過超連結或資料庫查詢機制在網絡上查找,定位,下載下傳與自己需求相關的資訊資源,是一種單向的擷取資訊的行為,而網絡使用者資訊互動行為是使用者利用網絡作為交流平台的線上資訊交流行為。可以将資訊互動行為分為人機互動型和人人互動型兩種。

E. 網絡社群資訊交流行為:網絡社群是衍生自實體社群/社群的概念,用來表示在國際網絡上所呈現出來的類社群現象,是指一群主要有計算機網絡彼此溝通的人們,他們彼此有某種程度的認識,分享某種程度的知識和資訊,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對待朋友般彼此關懷,進而所形成的團體。與單個個體使用者相比,網絡社群使用者的資訊行為表現出較強的互動性和協同性特征。他們除了在網上查找浏覽自己所需的資訊之外,還釋出和分享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同時更期望與相同興趣的其他使用者進行關聯,互動和協作,展現出強烈的群體性,并影響周圍其他使用者的網絡意識和行為。網絡社群使用者的協同資訊行為大緻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協同内容創作,協同資訊查尋與檢索,協同資訊品質控制,計算機支援的社群資訊交流。

2016年

資訊交流(名詞)

不同時間或不同空間上的認知主體(人或人組成的機構,組織)之間借助于相應的符号系統所進行的知識,資料,消息和事實等資訊的傳遞與交流過程。

指數增長率(名詞)

(1)普賴斯曲線,如果以文獻量為縱軸,以曆史年代為橫軸,把各不同年代的文獻量在坐标圖上逐點描繪出來,然後以一光滑曲線連接配接各點,則可十分近似地表征文獻随時間增長的規律,這就是著名的普賴斯曲線。(2)生長曲線:普賴斯指出,考慮到物質的經濟的,智力的及時間的影響和限制,文獻資訊的增長更趨近于生物的增長曲線,即最初生長或繁殖很快,随着時間推移,其生長速度越來越慢,以緻幾乎不增加了。F(t)=k/1+ae-kbt.

智力型資訊源(名詞)

主要指人腦存儲的知識資訊,包括人們掌握的知識經驗和技巧,有的可以用文字明确表達和記錄,有的難以明确表達或記錄成為隐形知識。

實物型資訊源:存在于自然界或人工制品中,由實物攜帶和存儲的知識資訊,如生物樣品。

零次資訊源

人們直接交流獲得的資訊,口頭傳播和攜帶的資訊,是資訊的客體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

分類法

是建構有序化資訊系統的常用方法,指根據資訊内容特征或其他特征,将資源分門别類地系統的排列,以分類号來表達各種概念,将各種概念以學科性質進行分類和排列形成類目體系,以類目體系的自身結構來顯示概念之間關系的方法。

知識表示

是把知識客體中的知識因子和知識關聯表示出來,以便人們識别和了解知識,是知識組織的前提和基礎。

資訊系統(名詞)

資訊特征(簡答)

(1)資訊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資訊是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态的表現,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的方式和運動狀态,就必然存在着反映其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态的資訊。事物的存在和運動無時不有無時不在,因而資訊也就如影随形,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這種普遍存在的資訊還有絕對性和客觀性。絕對性表現為,客觀的物質世界先于人類主體而存在,是以資訊的存在不依主體而轉移;客觀性表現為,資訊不是虛無缥缈的東西,它的存在可以被人感覺,擷取,存儲,處理,傳遞和利用。

(2)資訊産生的廣延性和無限性。

宇宙時空的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方式和運動狀态,都在不斷地産生資訊,而宇宙時空中的事物是豐富無限的,分布也是無限的。即使在有限的空間的和時間段中,事物也是無限多樣的,資訊自然也是無限的。

(3)資訊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傳遞性

資訊産生于事物的存在和運動,但資訊可以獨立于其發生源而相對獨立,可以由其他物質載體攜帶在時間和空間中傳遞。在時間上的傳遞既是資訊的存儲,在空間上的傳遞就是通信。

(4)資訊對物質載體的獨立性

資訊對物質載體具有依附性,但資訊由哪種物質載體來表達,記錄和載荷都不會改變資訊的性質和含義,這說明資訊對物資載體具有獨立性。

(5)資訊對認識主體的相對性

由于人們的觀察力,認識力,了解能力和目的的不同,他們從同一事物中所獲得資訊量也各不相同。即使他們的這些能力和目的完全相同,但他們在觀察事物時,選擇的角度,側面不一樣,他們所獲得的有關同一事物的資訊肯定也不相同。

(6)資訊對利用者的共享性

由于資訊可以脫離其發生源或獨立于其物質載體,并且在利用中不被消耗,因而可以在同一時間或不同時間提供給衆多的使用者利用,這就是資訊的共享性。

(7)資訊的不可變換性和不可組合性

資訊一旦産生,就表達某種特定含義,他不是包含在資訊中的各種要素(如符号,資料,單詞等)的簡單算術和,因而不可能将這些要素的以任意的順序排列和不同的組合加以歸并而不損害資訊含義。

(8)資訊産生和利用的時效性

從資訊産生的角度來看,資訊所表征的是特定時刻事物存在的方式和運動狀态,由于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斷變化,過了這一時刻,事物的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态必然會改變,表征這一“方式”和狀态的資訊也會随之改變,即所謂的時過境遷。從資訊的利用角度來看,資訊僅在特定的時刻才能發揮其效用。一條及時的資訊可能價值連城,一條過時的資訊可能分文不值。

資訊管理流程(簡答)

狹義的資訊管理就是對資訊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種技術方法和手段(如分類,主題,代碼,計算機處理等)對資訊進行組織,控制,存儲,檢索和規劃等,并将其引向預定目标;廣義的資訊管理不單單是是對資訊的管理,而是對涉及資訊活動的各種要素(資訊,人,機器,機構等)進行合理的組織和控制,以實作資訊及有關資源的合理配置,進而有效地滿足社會的資訊要求。資訊管理的實質就是人類綜合運用技術的,經濟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對資訊流(包括非正規管道和正規管道中的資訊流)進行控制,以提高資訊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實作資訊效用價值為目的的一種活動。

資訊管理流程包括

資訊建立,采集,組織,存儲,開發和利用,資訊清理

階段。

(1)資訊建立階段:建立階段是資訊生命周期的初始階段,是進行資訊生命周期管理的起點,資訊産品的建立階段對資訊的後續利用進行充分的考慮,使得最終該資訊能夠被輕松地開發,利用和儲存,因而在建立階段需要保持文檔格式,規範以及中繼資料描述的一緻性。

(2)資訊采集階段:采集是開發利用的基礎和起點。在這一階段,需要制定資訊的采集政策,明确資訊采集的内容和範圍,之後采用相應的采集方法。資訊采集的方法通常有兩種:手工采集和自動擷取。

(3)資訊組織階段: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為資訊集合提供有序化的結構,使之形成一個有機化的整體,以便于對資訊的存取和利用。具體來說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将所采集的大量的,分散的,雜亂的資訊經過篩選,分析,标引,著錄,整序,優化,形成一個便于使用者有效利用的系統的過程。目前,資訊組織的對象從各種類型的資料發展到具有豐富内容的知識,組織形式從資料機構發展到知識表示,組織方式從手工單一發展到網絡群體,㢟結果從靜态的文本格式發展到動态的多模式連結等。

(4)資訊存儲階段:資訊存儲是實作資訊價值的基礎,該階段的任務是依托相關存儲應用技術,将存儲在相應載體和媒體上的資訊從不可得狀态變為可得樁體,可得狀态變為可用狀态,低水準的可用狀态變為高水準的可用狀态。

(5)資訊利用階段:資訊利用是資訊生命周期管理的宗旨,資訊利用是使用者對所提供的資訊有效運用的過程。資訊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確定資訊可以支撐業務決策,為企業和使用者提供長期的價值。

3,資訊清理(銷毀/回收)階段。随着資訊老化失去價值,許多資訊總會在一段時期後,沒有再儲存的價值,這時,需要定制相關政策,對沒有保留或儲存必要的資訊進行清理或銷毀。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建立科學明确的資料回收的規則。

資訊組織的分類

資訊組織亦稱資訊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規則,方法和技術對資訊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進行揭示和表述,并按給定的參數和序列公式排列,是資訊由無序集合轉換為有序集合的過程。資訊組織的類型;資訊源是我們進行資訊組織的對象,資訊組織的類型基于資訊或資訊源的分類。按照資訊的表現形式,資訊的加工程度和傳播載體對資訊進行分類。

(1)按資訊表現形式劃分

A,文字資訊組織:文字是人們為了實作資訊交流,通信聯系所創造的一種約定的形象符号。文字資訊是通過文字所表達的資訊内容的語義,語用和文法來組織的。

B,圖像資訊組織

圖像是一種視覺資訊,它比文本資訊更直接,易于了解。通常情況下,我們通過表現圖像的各種要素按照視覺的需要來組織圖像資訊,有時也按照對圖像存儲格式的需要來組織。

C聲音資訊組織。

聲音和語言是人類交流中最普遍的使用方式。聲音可以進行編碼和壓縮,可以通過A/D轉換為聲音數字化輸入到計算機中處理,再通過D/A轉換模式輸出。

D,視訊資訊組織

視訊資訊可分解為圖像資訊加聲音資訊,可以看成無數張圖像幀按照一定的流向排列組合,外加音頻組配而成,那麼對于視訊資訊的組織實際上就是對于圖像和音頻資訊的組織。

(2)按資訊的加工程度

(1)一次資訊組織:一次資訊是人們研究或創造性成果的直接記錄,一般指公開出版的圖書,期刊論文,研究報告,會議文獻,學位論文,專利說明書,網上未經過在加工的電子化資訊等。隻要是原始資訊就是一次資訊。對這些原始資訊,往往以邏輯方法和彙編,編寫,編輯,選擇,編譯方式組織成文本,還以資料統計分析,資訊調查分析以及評選等方式來進行組織。

(2) 二次資訊組織:二次資訊是對一次資訊的加工,整理後産生的資訊,如目錄,題錄,文摘,索引,樹木資料庫等。二次資訊的形成是資訊從分散無序到集中有序化的書目控制過程。它的重要作用不僅在于報道,更重要是為查找一次資訊提供線索。

(3)三次資訊組織:三次資訊是在一次,二次,三次資訊的基礎上,經過分析,綜合等深加工,以整序,篩選,濃縮,綜合概括方式而成綜述,述評,學科年度總結,進度報告,文獻指南,期刊數目,百科全書,年鑒等。它們通常稱為情報研究的成果。

(2) 按資訊的傳播載體劃分:

按照載體形式,可以把資訊源分為文獻資訊源和網絡資訊源。文獻資訊源就是各種類型的文獻,其特點是傳播資訊完整系統,便于積累,便于保管,便于利用。文獻資訊源是資訊組織的對象。按照不同的角度,文獻資訊源也可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按照不同的物質載體,可分為印刷型,縮微型,計算機閱讀型,視聽資料等。按照不同内容,性質和加工情況,可分為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按照編輯出版形式的不同特點可分為圖書,期刊,會議資料,專門報告,專利資料,政府出版物,學位論文,産品樣本,檔案,标準,新聞報紙等。

5,知識組織的方法和技術

知識組織是資訊組織的進階形式,是資訊組織的發展方向。狹義的知識組織是指文獻的分類,标引,編目,文摘,索引等一系列整序。廣義的知識組織是針對知識的兩要素進行的,是知識因子(節點)的有序化和知識關聯(節點間的聯系)的網絡化。知識組織的自動化,內建化和智能化越發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和時代性。知識組織是揭示知識單元(包括顯性知識因子和隐形知識因子)挖掘知識關聯的過程或行為,最為快捷地為使用者提供有效的知識或資訊。由于知識組織包容于資訊組織,是以資訊組織的技術與方法在知識組織中同樣适用,但是由于知識組織有其自身的特點,是以在組織知識的過程中有一些獨特的技術和方法。

(1)客觀知識組織的基本工具。

一方面,分類法和主題法是資訊組織的基本方法分類法和主題法在結構功能上就模拟了公共知識結構,但角度不同,前者以公共知識的層次聚類為基礎,後者以公共知識的概念網絡為基礎。

(2)主觀知識組織的基本工具

A,資料倉庫:面向主題的,內建的,穩定的,不同時間的資料集合,用以支援經營管理中的決策制定過程。資料庫的特征就是在于面向主題,內建性,穩定性和時變性。資料倉庫的組織過程是:資料的抽取–資料的存儲和管理–資料表現。

B,知識挖掘技術:知識挖掘技術包括聯機分析處理(OLAP),知識發現(KDD)和資料挖掘(DM)。OLAP是共享多元資訊的快速分析,其特征在于快速性,可分析性,多元性和資訊性。

KDD的研究内容是能自動地處理資料庫中大量的原始資料,從中挖掘,搜尋出具有必然性的,富有意義的模式。DM技術是人們是長期對資料庫技術進行研究和開發結果,是從海量資料庫中挖掘資訊的技術,資料挖掘工具能夠對将來的趨勢和行為進行預測,進而很好地支援人們的決策。

C,主題詞;主題圖是一種新興的數字化知識組織方式,概括地說主題圖是一種用于描述資訊資源的知識結構的資料格式,他可以定位某一知識概念所在的資源位置,也可以表示知識概念間的互相聯系。作為一種知識組織方式,主題圖繼承了索引,詞彙表,叙詞表,本體分類表等知識組織方式的特征。

網際網路+環境下資訊管理方向和發展。(論述)

資訊管理階段經曆傳統階段,技術管理階段,資訊管理階段和知識管理階段。

2,手工檢索,機械檢索,計算機檢索,網際網路檢索的特征。

(1)資訊檢索起源于文獻的文摘索引工作和圖書館參考咨詢工作。手工化檢索階段手工化檢索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并為下一時期的計算機化資訊檢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一,大批高品質的文摘性檢索工具陸續被編制并投入使用。第二,檢索語言的建立和試驗活動十分活躍,在分類語言方面出現了如《杜威十進制分類法》,《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手工檢索是人們直接憑頭腦進行判斷,借助簡單的機械工具,對記錄在普通載體上的資料進行的相應的檢索。其特點:直覺性強,靈活性高,費用比較低,但是随資訊數量的迅速增長,人們資訊需求的快速拓展,手工檢索不足也日益明顯呢,比如檢索系統速度慢,時空的限制強,更新周期長,新穎性和時效性低,檢索途徑少等。

(2)機械檢索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用的各種機械裝置進行資訊檢索的機械系統,是手工檢索向現代檢索階段的過渡階段,機械資訊檢索主要包括兩種類型:機電資訊檢索系統和光電資訊檢索系統。機械檢索階段促進了資訊檢索的自動化,但它并沒有發展資訊檢索語言,隻是采用單一的方法對固定的存儲形式進行檢索,而且過分依賴于裝置,檢索複雜,成本較高,檢索效率和品質不理想。

(3)計算機資訊檢索是根據人們的需求,利用計算機按一定的方法從相關資訊檢索系統中識别并擷取所需資訊。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脫機批處理檢索,聯機實時檢索,聯機網絡化檢索。其特點是檢索範圍廣,檢索速度快,檢索功能強,組配靈活,檢索途徑多,資料更新及時,時效性強,檢索結果輸出多樣。

(4)網絡資訊檢索是通過一定方法,從已存儲的網絡資訊中查找與使用者提高相關的過程,其特點是:a,檢索對象得到極大的豐富,b,檢索空間得到了極大擴充,c,檢索方法趨于簡便,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a,資訊查準率比較低,b,檢索帶有一定的盲目性,c,各種檢索工具不統一給使用者帶來了不便。

2015

資訊管理(名詞)

狹義的資訊管理:就是對資訊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種技術方法和手段對資訊進行組織,控制,存儲檢索和規劃并将其引向特定特定目标。廣義的資訊管理不但是對資訊的管理,而是對涉及資訊活動的各個要素(資訊,人,機器,機構)進行合理的組織和控制,以實作資訊及有關資源的合理配置進而有效地滿足社會的資訊需求。資訊管理的實質就是人類綜合運用技術的,經濟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對資訊流(包括正規管道和非正規管道中的資訊流)進行控制,以提高資訊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實作資訊效用價值為目的的一種活動。

資訊交流(同16年名詞解釋)

記錄型資訊源(參考17年)

知識組織

知識組織是資訊組織的進階形式,是資訊組織的發展方向。狹義的知識組織是指文獻的分類,标引,編目,文摘,索引等一系列整序。廣義的知識組織是針對知識的兩要素進行的,是知識因子(節點)的有序化和知識關聯(節點間的聯系)的網絡化。

資訊檢索語言

表達文獻主題概念和檢索需求主題概念的簡明性,單義性,關聯性的概念辨別系統,是根據文獻标引和文獻檢索需要而編制的人工語言。

資訊标引

是指分析文獻的内容屬性及相關的外表屬性并用特定語言表達出分析出的屬性或特征作為資訊存儲和檢索依據的處理過程。資訊标引有兩個步驟主題分析和概念轉換。

簡答題

1,資訊,資料,知識的關系(參考17年)

2,資訊組織的方法思想

資訊組織的定義:知識組織是資訊組織的進階形式,是資訊組織的發展方向。狹義的知識組織是指文獻的分類,标引,編目,文摘,索引等一系列整序。廣義的知識組織是針對知識的兩要素進行的,是知識因子(節點)的有序化和知識關聯(節點間的聯系)的網絡化。

資訊組織的方法思想:

(1)分類法;資訊分類組織是 構成有序化資訊系統常用的方法,是根據資訊資源内容屬性和其他特征,将資源分門别類系統地組織和揭示的方法,它用分類号來别表達主題概念,将各種概念按學科性質進行分類和系統排列。資訊資源分類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按照資訊内容特征的互相關系來組織資訊的。)(2)它是某一角度出發來揭示群組織資訊資源的。(3)采用一定的标記符号來作為排序工具。

(2)主題法;是指以表示資訊資源主題的語詞作為辨別,提供字順檢索途徑,并主要采用參照系統揭示詞間關系的标引和檢索資訊的方法。它是分類法之外,另一種從内容角度标引和檢索資訊資源的方法,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以特定事物,問題,對象,即主題為中心集中資訊資源。(2)直接以語詞作為資訊的組織和檢索辨別。(3)以字順作為主要檢索途徑。

(3)分類–主題一體化

在分類法系統和主題詞系統中,存在着原理上的滲透現象,這種原理和方法上的趨向和滲透為分類主題一體化結構上的有機融合奠定了基礎。在分類表和叙詞表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分類主題一體化詞表,即包括将主題概念按學科體系或邏輯體系排列群組織的分類法系統,又包括将主題概念按字順排列并用參照系統加以組織的主題法系統,他們是一個互相配合又相對獨立的兩個子系統。在一體化此表中,分類表不但能夠從學科分類的角度揭示主題概念的系統關系和等級關系,并借助與之對應的叙詞表可進一步揭示主題概念的互相關系。同理,叙詞表不但能揭示主題概念的互相關系,同一關系及組配關系,并借助與之對應的分類表部分可揭示主題之間的系統關系和等級關系。

主題法一般分為标題詞,單元詞法,叙詞法,關鍵詞法。标題詞法是一種以标題詞作為主題辨別,以詞表預先确定的組配方式标引和檢索主題法。标題詞所采用的工具是标題詞表。所謂标題詞亦稱标題,指經過詞彙控制來表達文獻主題的辨別,大多數是對文獻内容所論及事物名稱及特征的規範表達。其優點:a,先組式,易于使用,不易混亂;b,以事物為中心集中與該事物有關的文獻,易于查全一項事件的文獻。C,直覺,易掌握,檢索速度快,補充修改較為容易。缺點:a,很難查全一門學科或某一屬性事物的文獻。B,使用不靈活,不能滿足多途徑檢索。

單元詞法:是以單元詞作為主題辨別,通過字面組配方式表達資訊資源主題,後組式辨別是這種方法的重要特點。單元詞是指用來标引資訊資源主題的最基本的字面上上不能再分的語詞。

叙詞法:叙詞又稱主題詞,是經過規範化處理的,以基本概念為基礎的表達文獻主題的詞和詞組。叙詞法是以自然語言中精選出來的,經過嚴格處理的語詞作為文獻主題辨別,通過概念組配方式表達文獻主題的主題法類型。優點:a,直覺性強,b,适應性強c,先組式,組配靈活d,專指性e,迅速準确,字順排列f,多元檢索g,網絡結構

關鍵詞法:将文獻中原來用的能描述其主題概念的具有實質意義的關鍵詞抽出來作為主題辨別,不加規範或隻作極少量的規範化處理,通過輪排方式揭示文獻主題。關鍵詞是指那些出現在文獻的标題,摘要,正文中,對描述文獻主題内容具有實質意義的語詞。

分類主題一體化的可行性:分類主題一體化檢索語言是建立在分類檢索語言與主題檢索語言想通的原理基礎之上。首先(1)分類檢索語言和主題檢索語言都是建立在概念邏輯,術語學,知識分類的理論基礎之上,都應用了概念劃分與概括,概念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其次(2)所采用的表達資訊主體和文獻主題概念的辨別在本質上是想同的,隻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即分類檢索語言用分類号做辨別而主題檢索語言用主題詞做辨別。(3)分類檢索語言和主題檢索語言的處理對象都是語義單元,所類集的内容都是相同的,表達的都是主題概念。

3,資訊搜集的途徑(同17年)

4,資訊系統安全保護法:資訊安全的内容不僅包括資訊的完整性 ,可靠性,保密性等資訊安全需求,還包括實作資訊系統安全包括兩個方面的内容:一是防止實體和資訊遭受破壞而導緻 系統不能正常運作。而是防止機密資訊被洩露和竊取。是以資訊系統安全主要分為非技術性和技術性兩大類。非技術性安全政策 是指利用法制保證,行政管理,和其他措施等防止資訊系統安全事故的發生。

非技術安全政策是通過采取與系統直接相關的技術手段防止資訊安全事故的發生。非技術安全政策不受資訊系統的控制,是施加于資訊系統之上的,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内容:法制保護,行政管理,人員教育訓練。

法制保護分為社會規範和技術規範,社會規範是調整資訊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準則。技術規範是依據系統的實踐活動,為維護系統安全而建立和制定的規章制度和職能機構。人員教育訓練,對于資訊系統的從業人員進行全面的安全保密教育,職業道德和法律教育。技術政策是最為客觀和基本也最具有可控性。包括:資料加密,資料安全存儲,身份認證,漏洞檢測技術,防火牆,交換式虛拟區域網路技術。

網絡型資訊使用者行為的類型(論述)

盈利性機構的市場營銷政策(論述)

(1)産品和服務政策

産品是市場營銷中最基本的要素,資訊機構通過向目标市場提供适合使用者需要的資訊産品來實作其營銷目标。從市場整體供求來看,資訊市場中經常存在這樣的現象:一方面許多使用者找不到所需要的産品。另一方面許多資訊産品有閑置不用這就形成了産品使用與使用者之間的沖突。要解決這一沖突就要求資訊機構需要使用者資訊需求為出發點。通過詳細的市場調查,并及時調整自己的生産經營方向。調整資訊産品結構,針對不同的資訊使用者提供其所需要的産品。資訊機構需要采用産品差異戰略。在證明中以突出産品特色為中心,形成具有極大競争優勢的特色經營市場。營利性資訊機構的資訊産品作為推向市場的一種商品,與物質商品一樣需要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以及市場佔有率占有率等情況來明确商品所處的生命期(如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并在每一階段采取相對應的産品營銷政策。

(2)價格政策

價格是資訊商品品質及有效程度的經濟量度。是資訊商品經濟價值的貨币表現形式,資訊商品的價格,對于資訊市場供求關系起着重要的調節作用,價格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資訊商品供需雙方的經濟利益,以及兩者之間的經濟關系。是以在資訊市場上根據不同的情況考慮适當的價格政策是十分必要的。資訊機構在資訊市場營銷中,通常采用的價格政策有:

A,高價撇脂政策。他是隻在資訊商品投放市場初期在價格可行範圍内盡可能制定高價。以便盡快回收投資并取得較高的利潤。這種價格政策,适用于那些産量小在短期内不會有競争對手的名稱,名特優新産品。

B,低價滲透政策,這是旨在推出新的資訊商品是在價格科學範圍内采取盡可能低的價格。薄利多銷,以便是資訊商品盡快滲透到市場中去。迅速擴大市場占有率這種價格政策,适用于可批量生産市場需求量大的資訊商品。如資料庫和網絡服務等。

C,差别價格政策,他是指對同一資訊商品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面向不同的使用者采用不同的價格。這種價格政策結合資訊服務機構的運作狀況和使用者的實際支付能力實行比較靈活的收費标準,如在資訊商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價格。根據不同地域資訊市場的競争态勢或使用者的經濟實力差別定價。實行差别,價格政策,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資訊市場必須是可分割的,并且各個部分具有不同的需求彈性。二是資訊商品在各部分之間沒有轉售的可能。

D,免費定價政策,他是隻對本應收費的某些資訊商品和服務實行政策性免費已達到特定目的。比如在資訊系統試運作階段或資訊商品測試機采用試用方式來吸引使用者。在新商品上市時開展免費贈送活動以擴大市場占有率或為其他産品建立使用者基礎。在資訊商品交易中通過免費提供售後服務和跟蹤服務來推銷商品,完全徹底的免費是不存在的免費服務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增加資訊機構的收益。

2014

大資料(同17年)

布拉德福定律

如果将科學期刊按其刊載某個學科主題的論文數量遞減排序,就可以在所有這些期刊中區分載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與核心部分同等數量論文的随機區。這時核心區和後記幾區的期刊數成1:a: aa 的關系。

文獻半衰期:

是指某學科領域現時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獻的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内發表的。“半衰期”大體與某學科領域文獻中半數失效所經曆的時間相同。

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反映的是一種期刊中論文的平均被引率。等于該種期刊論文被引量與可引論文總數之比。年度期刊的影響因子=該刊前兩年發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該刊前兩年發表論文總數。

零次資訊

零次資訊,是指人際交流中口頭攜帶和傳遞的資訊。包括交談聚會參觀以及人際通過其他直接接受方式形成的資訊。零次資訊産生于交流的過程,具有選擇針對性強,交流速度快,回報及時。但不便積累和檢驗。

資料,知識,資訊之間的關系(簡答題)

知識組織的含義和特征(簡答)

知識組織的含義。狹義的知識組織是指文獻的分類标引編目索引等一系列程式活動。廣義的知識組織是針對知識的兩要素進行的。一是知識因子的有序化和知識關聯的網絡化。

總之知識組織就是揭示知識單元(顯性知識因子和隐形知識因子)挖掘知識關聯的過程和行為,最為快捷為使用者提供有效的知識和資訊。

知識組織的目的不僅在于對知識存儲和提供知識,而且在于融合分析,歸納推理等方法來實作知識挖掘的知識表示過程。所謂知識表示就是把知識客體的知識因子和知識關聯表示出來,以便人們更好地了解和識别知識。知識表示是知識組織的前提和基礎,知識表示有主觀知識表示和客觀知識表示。知識組織的特征:自動化,內建化和智能化。自動化:采用自動化的方法組織資訊,知識。知識組織的技術手段現代化已經充分證明現代資訊技術形成不可逆轉的資訊組織自動化方向,自動标引,二次資訊自動生成和資料庫建設成為比較成熟的資訊組織自動化成果,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品質,更好地滿足了使用者多樣化資訊需求。內建化:在知識組織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工具–資料倉庫。智能化–對象具有靈敏準确的感覺功能,正确的思維與判斷功能,行使有效的執行功能。

簡答資訊交流的要素

資訊交流: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上的認知主體(人或人組成的機構,組織)之間借助于相應的符号系統所進行的知識,消息,資料和事實等資訊的傳遞與交流過程。

資訊交流是一個社會性過程,它的實作需要一定的條件和要素,這些條件和要素可以概括如下:

(1)資訊發送者。它也稱資訊傳遞者或資訊生産者,是資訊的初始來源,是資訊傳遞鍊上的初始環節,一般不指資訊機構,圖書館,文獻中心等資訊傳遞的中繼站。

(2)資訊接受者,或稱受信者。它是資訊的最後接受者或利用者。

(3)交流通道:即資訊到達受信者所經過的管道,無論是何種管道也無論這些管道所采用的技術如何先進或發達。對于S或R而言,他們發送或接受資訊的基本通道都是交流雙方的感官系統,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其他通道或技術系統僅僅是這些感官通道的擴充,延伸或變換。

(4)符号體系。它是資訊交流時所依附的載體。它包括語言,文字,手勢,表情,信物,烽火狼煙,計算機語言。同時還包括這些符号體系内部各元素之間互相聯系群組織的方式及規則。

(5)知識資訊庫:它是人腦知識資訊的總稱,包括人所創造的各種知識或資訊,是資訊交流的最根本來源和最終極的歸宿。

(6)支援條件。它是資訊交流得以實作的保障。它包括自然條件,如光,電,聲,空氣在傳導資訊的作用。技術條件:包括各種通信技術,存儲,處理技術等。社會條件:即資訊交流的社會保障體系。如法律,政策,經濟條件,資訊機構及相關組織的建立。

資訊傳遞的施拉姆模式(簡答)

美國著名傳播學家威爾伯.施拉姆在1955年發表的論文《傳播如何得以有效進行》中提出了資訊交流的三個模式。第一個模式與申農的的通信模型十分相似。該模型把資訊交流描述成一種單向的線性過程,整個過程由5個環節構成。信源負責發出要傳遞的資訊,此資訊會經編碼器編碼而采用與所經管道相适應的形式到達解碼器,解碼器的功能和編碼器相反,他将接收到的信号還原為資訊并發送到交流的目的地,即信宿。噪音指一切傳播者意圖之外,對正常資訊傳遞的幹擾。

通信模型所面向的是機器之間的信号傳遞,它反映了一種原始樸素的資訊傳播思想,為後來的許多交流傳播過程模式奠定了基礎,并引起人們對技術角度進行資訊交流研究的重視。其局限性:模型本身具有較好的抽象性,但其關注的主要側重于文法層面的資訊,對于語義和語用層面的資訊關注較少。另外,模型是一個單向線性的模型,沒有考慮“回報”的環節。

第二個模式中,施拉姆把簡單的資訊交流的簡單模式推進為一個比較複雜的模式。他指出兩個試圖交流的個人必須積累有相當的共同經驗,即在信源和信宿之間,隻有在其共同的經驗範圍之内才能有所謂的交流,因為隻有這個範圍内的信号才能為信源和信宿所共享。

第三個模式中又進一步發展成一個表明人類資訊交流的兩個個體之間有互相作用的模式。按照施拉姆的觀點,資訊交流雙方都必須将想要表達的意義制成代碼,傳遞給對方,同時須将對方傳來的資訊譯碼并作出解釋以産生意義。通過資訊的傳送與回報,個體之間形成了資訊互動。從這個意義上說,資訊交流過程就是一個循環往複,不斷回報的過程。該模式更加注重交流的過程,而不是交流效果,它能夠展現人際傳播特别是面對面傳播的特點,不能适用于大衆傳播的過程。這個模式也被稱為施拉姆“循環模式”。

此外,施拉姆還提出了能充分展現大衆傳播特點的“大衆傳播過程模式”,認為構成傳播過程的雙方分别是大衆傳播與閱聽人,二者之間存在着傳遞與回報關系;其中,作為傳播者的大衆傳媒與一定的信源相連接配接,又通過大量複制的資訊與作為傳播對象的閱聽人想聯系。閱聽人接收到資訊,連同從其他方面收到的資訊進行選擇,作出反應,即産生回報作用。施拉姆模式的特點在于引進了回報的概念,将回報的過程與交流者的互動過程聯系起來,把資訊交流了解成為一種互動的循環過程。

5,資訊政策和資訊法律

資訊政策是指在一國範圍内,國家或政府為解決資訊管理和資訊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關系和涉及公共利益,權益,安全問題,保障資訊活動協調發展而采取的有關資訊産品及資源生産,流通,利用,配置設定以及促進和推進相關資訊技術發展的一系列措施,規劃,原則和指南。

資訊法律是指在調整資訊活動中産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範的總稱。這裡的社會關系主要涉及利益,權益,安全問題,這些法律規範涉及資訊系統,處理資訊的組織和對資訊負有責任的個人等。資訊法律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識産權法(專利法,著作法,商标法),資訊安全法,資訊公開法,有關計算機犯罪的法律。

資訊法律和資訊規範的關系。

資訊政策和資訊法律是對社會資訊環境實施管理和控制的兩種主要手段,它們之間既有差別又有聯系。

差別:

(1)兩者指定的機關和程式不同。

資訊法律是由國家專門的立法機關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等依照法律程式而創制的,其立法權限和創制程式均有嚴格而複雜的規定。而資訊政策的制定則處于多門。其程式也顯得不很嚴格。我國的資訊政策是按部門,劃領域制定的。

(2)兩者的表現形式不同

在我國,資訊法律通常采用制定法的形式,主要有民法通則,一些單行法律(如《著作法》,《專利法》)和一些單行法規(《計算機保護條例》)。而資訊政策則經常以國家機關制定和頒布的決定,決議,指令,規則,規定,意見以及通知,會議紀要等形式出現。

(3)兩者調整範圍,方式不同

從範圍上看,資訊政策所調整的社會關系要比資訊法律廣泛的多,而資訊法律所調整,則往往是那些在資訊活動中對國家,社會有較大影響的社會關系領域。從方式上來看,資訊法律一般調整較為穩定的社會關系,是以他偏重對既有的社會關系的确認,保證或控制。而資訊政策是應對的手段,它不僅要處理既有的問題,而且要對正在形成或将要出現的問題作出反應,是以它偏重采取靈活多樣的措施,以适應社會形式不斷發展的需要。

(4)兩者的穩定程度不同

資訊政策作為社會資訊活動的指導原則,往往是宏觀的方針性号召,在政策執行允許有靈活性,由于動态性大,是以時效較短。而資訊法律一般都是在資訊政策長期實施以後取得一定經驗的基礎上确立下來的比較具體的行為規範,時效性較長,而且它的制定,修改,廢除都要經過嚴格複雜的法律程式,具有相當的穩定性。

(5)兩者的本質屬性和功能不同。

資訊政策代表的是政治組織的利益和意義,不具備強制力的屬性;而資訊法律代表的是國家的利益和意志,具有強制力的屬性。從功能上講,資訊政策的基本功能是“導向”,即運用行政手段,鼓勵和支援社會資訊活動以達成資訊政策的目标;資訊法律的基本功能是“制約”,即運用法律,限制和限制社會資訊行為以保護資訊環境的健康發展。

資訊曾策與資訊法律的練習

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由國家或政治組織制定的資訊政策和由國家制定的資訊法律均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他們的制定和實施,即展現了國家的意志,也是統治階級和執政黨的意志反映。資訊法律和資訊政策作為社會資訊環境管理的手段,均承擔着各自的職能,發揮着各自的作用。同時他們之間又互相依存,互相配合,互相作用。

(1)資訊政策對資訊立法有指導作用

資訊政策對一切社會資訊活動進行知道,資訊立法作為資訊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離不開資訊政策的指導。同時資訊政策又是資訊法律制定的依據。

(2)資訊政策需要依靠資訊法律貫徹實施

實作資訊政策的形式很多,資訊法律隻是實作資訊政策的形式之一,它隻有貫徹資訊政策的其他形式互相配合,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雲計算對資訊管理的影響(論述)

雲計算是一種基于網際網路的計算機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體資源和資訊可以按需提供給計算機和其它裝置。雲計算通常提供通用的通過浏覽器通路的線上商業應用軟體和資料可存儲在資料中心。

資訊管理的定義

雲計算對資訊管理的正反面影響。

試述網絡資訊服務的模式和特點(論述)

網絡資訊服務是指資訊服務機構為滿足使用者的資訊需求通過計算機網絡提供經過加工整理的資訊産品和服務的總稱,它包括資訊内容的加工處理,資訊内容的提供,資訊内容的存儲和擷取,網絡增值服務,資訊咨詢服務等。

網絡資訊服務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資訊提供知識化。網絡資訊服務提供的是經過加工處理的高濃縮資訊産品,其内容與紛繁,無序,未經過加工整理的網絡資訊資源相比更加規範,并且能針對使用者的需求為其建立起“知識庫”,“資料倉庫”等,進而達到即為使用者節約時間和精力,又能快速提供經過加工,整理的資訊内容的目的。

(2)資訊服務社會化。網絡資訊服務機構的資訊資源社會化,網絡化共享是網絡資訊資源最鮮明的特點。在網絡環境下,網絡資訊服務機構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使用者的要求,發揮資訊資源的最大效用,與此同時,資訊服務所涉及的範圍也不斷擴大。

(3)資訊服務虛拟化

網絡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網絡資訊服務機構的服務人員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實時地同使用者聯系,服務内容,過程都已電子化,服務的主客體也已經隐匿,突破了傳統資訊服務中的時間,空間限制,使得使用者的資訊檢索,請求和擷取更加快捷和及時,為使用者節省時間和精力。

(3)資訊服務個性化

(4)網絡資訊服務的個性化是網際網路出現後資訊服務的明顯特征,也正是由于網絡技術和資訊技術的提高才使資訊服務的個性化得到充分的實作和發展。它表現在面對不同的使用者,資訊服務的内容和過程,手段更加具有針對性,目的性。

2011年

二次資訊(同14年)

布氏定律(同14年)

資訊市場

資訊市場是在資訊商品生産和交換中形成餓資訊商品交換場所,以及資訊商品交換所連接配接的資訊生産,配置設定,流通和消費全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各種經濟關系的總和。

資訊标引

指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用某種檢索語言把文獻主題及其他有檢索意義的特征辨別出來,是文獻存儲和檢索所依據的一種文獻處理過程。

資訊分析

是按照一定的邏輯從文法,語義,語用上對選擇過的資訊的内外表特征進行細化,挖掘,加工整理并歸類的活動。

二,簡答

資料,資訊,知識三者之間的關系(簡答)

資訊交流的要素(簡答)

資訊服務的主要方式(簡答)

資訊服務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所需資訊的一項活動,它是以資訊為内容的服務行業。包括兩個方面的内容:一是對分散在不同載體上的資訊進行收集,評價,選擇組織,存儲,使之有序化,成為友善利用的形式。而二是對使用者及資訊需求進行研究,以便向他們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資訊服務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

(1)資訊檢索和傳遞服務

資訊檢索與傳遞服務是資訊服務機構利用本機構内部以及外部資訊資源體系,根據資訊使用者具體需求,在合适的時間通過合适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合适的資訊,具體形式包括資訊搜尋服務,查新服務,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等。資訊檢索服務是資訊機構服務人員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利用各種檢索工具為其查詢擷取相關文獻資訊資源。查新服務是一類傳統資訊查找服務,其應用目的是為了避免科研選題的盲目性,重複性和成果評審的主觀失誤現象。該服務廣泛應用于科研立項,成果鑒定,申報獎勵,申請專利等。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服務目前已經成為公益資訊服務的主要形式之一。該項服務借助便捷的網絡環境為使用者建立暢通管道,可為使用者提供圖書,期刊論文,資料庫文獻全文等資源的館際借閱和傳遞服務,進而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2)資訊報道與釋出服務

即資訊機構對搜集到的大量資料和資訊進行整理和加工,評價,研究和選擇之後,及時報道出去,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常見的資訊報道服務有以下三種形式:

A, 文字報道。這是資訊報道的主要形式。資訊服務機構通過研究使用者在科研,生産,經營等活動中承擔的任務和提出的資訊需求,有選擇地将有價值的資料和資訊(一般是原始資訊或一次資訊)加工成二次資訊或三次資訊進行報道。

B,口頭報道服務;主要指通過直接交談,專題講座,學術會議,資訊釋出會提供資訊。口頭報道的資訊一般是零次資訊。其特點是迅速及時,互動性強,效果好。

C,直覺傳播報道服務;即通過實物,如樣品,樣機,展覽,電影,音像等載體傳遞資訊。這種方式直覺生動,易于接受,易于了解,但資訊傳遞範圍受到限制。

(3)參考服務:在網絡時代該服務更多地表現為數字參考咨詢服務:即建立在網絡基礎上的将使用者與專家的學科專業知識聯系起來的問答式服務。目前圖書館界的數字參考咨詢服務采用分布式合作參考服務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咨詢員數量有限而使用者提問無限之間的模式。其主要分為異步,實時,合作化三種形式。

(4)資訊咨詢服務

資訊咨詢服務是幫助使用者解決資訊問題的一種專門咨詢活動。與其他服務方式相比:資訊咨詢服務靈活多樣,更具有主動性和滲透性,能直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

4,資訊組織的發展方向

資訊組織亦稱資訊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規則,方法和技術對資訊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進行描述和揭示,并按照給的參數和序列公式排列,使資訊由無序集合轉換為有序集合的過程。資訊的外部特征是指資訊的實體載體直接反映的資訊對象,構成資訊外在的形式的特征,如資訊載體的實體形态,題名,作者,出版或發表日期等方面的特征;資訊的内容特征就是資訊包含的内容,它可以由關鍵詞,主題詞或者其他知識單元表達。資訊組織的基本對象就是資訊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資訊組織的内容包括資訊選擇,資訊分析,資訊描述和揭示,資訊存儲。資訊組織的發展方向-----知識組織。資訊是知識的原料或半成品,知識是經過整序和提煉的資訊,是系統化的資訊。在知識經濟是時代,我們對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資訊組織的要求越來越高,知識組織的自動化,內建化和智能化越發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和時代性。知識組織是資訊組織的進階形式,是資訊組織的發展方向。

狹義的知識組織是指文獻的分類,标引,編目,文摘,索引等一系列整序。廣義的知識組織是針對知識的兩要素進行的,是知識因子(節點)的有序化和知識關聯(節點間的聯系)的網絡化。知識組織就是揭示知識單元(包括顯性知識因子和隐形知識因子),挖掘知識關聯的過程和行為,最為快捷地為使用者提供有效的知識或資訊。知識組織的目标不僅在于對知識存儲進行整序和提供知識,而是在于融合分析,歸納,推理等方法來實作知識挖掘的知識表示過程。所謂知識表示,是指把知識客體中的知識因子和知識關聯表示出來,以便人們識别和了解知識。知識表示是知識組織的基礎和前提,任何組織方法都要建立在知識表示的基礎之上。知識表示有主觀知識表示和客觀知識表示兩種。

資訊産業的含義和特征(簡答)

資訊産業是以資訊為資源,以現代新興的資訊技術為基礎,專門從事資訊資源和資訊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利用,生産,儲存,傳遞,銷售資訊商品,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資訊服務的産業集合體,是國民經濟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

資訊産業的特征:

(1)資訊産業是

技術知識智力密集型

産業。

(2)資訊産業是

高投入,高風險,高增值

産業

(3)資訊産業是

更新快,受科技影響大的變動型

産業。

(4)資訊産業是

高滲透型和獨立型相結合

的産業。

(5)資訊産業是

省資源,低公害的可持續性發展

産業。

(6)資訊産業是

增長快,需求廣

的産業。

(7)資訊産業是

具有戰略意義的先導性

産業。

試述資訊資源宏觀管理的内容。(論述)

宏觀層次的資訊管理是一種戰略管理,一般由國家有關部門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實施,主要是宏觀層次上通過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管理條例等來組織,協調資訊的生産和開發利用活動,使資訊按照歐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标,在不影響國家資訊主權和資訊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合理的開發和最有效的利用,具體來說,宏觀層次的資訊管理的任務包括:

(1)制定資訊開發戰略,政策,規劃,方針和政策,使資訊的開發活動在國家統一指導和管理下有條不紊地進行,使資訊的開發不僅成本低,價格廉,而且能很好地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2)制定資訊管理的法律,規章和條例,建立資訊管理的監督和保障體系,使資訊管理真正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使生産和開發的資訊能夠得到充分,及時和有效的利用。

(3)綜合利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協調各部門,各地區和各企業之間的關系,明确各級資訊開發利用機構的權,責,利界限,是資訊的開發利用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實作資源共享。

(4)加強國家資訊基礎設施和網絡建設,使資訊的生産,開發利用和管理具有良好的硬體環境支援。

結合案例論述數字出版對資訊資源管理的影響。

1,數字出版(隻要使用二進制技術手段對出版的整個環節進行操作都屬于數字出版。)是人類文化的數字化傳承,它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流媒體技術,存儲技術,顯示技術等高新技術基礎上,融合并超越了傳統出版内容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出版産業。就其本質而言是傳統出版的内容和計算機技術的結合,是傳統出版業在發展過程,快速發展的高新技術對其産生的沖擊,導緻原來出版形态的變化。數字化出版是在出版的整個過程中,将所有的資訊都以統一的二進制代碼的數字化形式存儲于CD光牒,磁盤等媒體中,資訊的處理與接收規則借助計算機或終端裝置進行。它強調内容的數字化,生産規模和運作流程的數字化,傳播載體的數字化和閱讀消費,學習形态的數字化。數字出版在我國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很快,目前已經形成了電子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網絡原創文學,網絡教育出版物,網絡地圖,數字音樂,網絡動漫,網絡遊戲,資料庫出版物,手機出版物等新業态。,

2,2,資訊資源管理的概念,對象,内容。

3,數字出版對資訊資源管理的影響。大力推動書報刊出版機關采用資訊技術和現代生産方式改造傳統出版流程;切實加快出版資源數字化工作,抓好存量資源整理,按統一标準進行分類,存儲。積極探索出版資源數字版權授權解決方案。鼓勵傳統出版機關開展網絡出版業務。支援傳統出版機關設立完全市場化的數字出版公式。,積極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加速産業更新,鼓勵音像電子出版機關與通信營運商,網絡營運商及硬體制造商進行全方位合作,拓展新業務。

2010年

文獻半衰期(同14年)

一次資訊(同14年)

資訊守恒

資訊守恒描述的是資訊傳遞過程中資訊量變化的規律。社會資訊在其生産和接收時是一種0和1的作用過程。資訊一經生成,,隻能被掩蔽,但不會消滅,資訊接收後隻能被遺忘,但不會消失。

資訊标引(同11,15年)

資訊系統(同17年)(名詞)

資訊傳遞的模式(簡答)

資訊傳遞的模式有多向主動傳遞,單向主動傳遞,多向被動傳遞,單向被動傳遞。

(1)多向主動傳遞

這種方式是S或A針對整個社會的需要将自己生産或收集的資訊主動傳遞給事先未确定的接受者(R),多向主動傳遞已經成資訊服務的基本形式,專業資訊服務機構(A)通過對大量一次資訊的加工整理,以“濃縮”後的二次資訊向R提供,大大提高了資訊交流的效率。如:書商關于新書新刊目錄的傳播與分發。網絡環境下:網絡提供的各種索引,文摘等工具就屬于多向主動傳遞模式,網絡環境下的多向主動傳遞的範圍拓展到全世界,并且具有 時間間隔短,選擇性高,針對性強,資訊交流迅速,直接,生動,回報快等優點。

(2)單向資訊傳遞

這種方式是S或A在調查了解使用者需求的基礎上,将資訊傳遞給事先确定的接受者R,它的主要形式是定題服務(它是一種根據讀者需求,一次性或定期不斷地将符合需求的最新資訊傳遞給讀者的服務模式,又指資訊機構根據使用者需求,通過對資訊的收集,篩選,整理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供給使用者,直至協助課題完成的一種連續性服務),這是專業資訊服務的進階階段,所傳遞的資訊具有針對性和及時性,能充分發揮其效用,這種方式一般是S或A與R之間有固定的和較為密切的合作關系,S,A了解R的資訊需求,進而能夠準确及時地提供資訊。如:專題資料庫

(3)多向被動傳遞

這種方式事先也沒有确定的接受者,是A面向整個社會開展的資訊服務,如圖書館,資訊中心的書刊資料閱覽和借閱服務,網站資訊服務等因使用者的行為是主動的,資訊傳遞本身是被動的,故也稱無向被動傳遞。

(4)單向被動傳遞

這種方式主要指由S或A開展的資訊咨詢服務,S或A往往不了解R是誰,他們需要什麼樣的資訊,而是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經驗和資訊資源接收R的咨詢。也稱為有向被動傳遞。

各種傳遞方式的關系:

(1)在專業資訊服務中,上述四種資訊傳遞模式是互相補充,互補取代,協調一緻的關系。 多向傳遞的目的是為了進行單向傳遞,隻有這樣才能達到資訊交流的最後目的;單向傳遞的基礎是多向傳遞,有了多向傳遞才能使單向傳遞成為有源之流。(2)無論哪一種資訊傳遞模式在資訊服務和資訊管理中都具有自己特有的作用和功能。不能片面地誇大某些方面而否定另一些方面,人為地使某些模式處于特别優越地地位,使資訊交流的平衡被破壞。

各種傳遞方式的差別:

(1)多向主動傳遞是專業資訊服務開展的各種資訊傳遞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資訊傳遞,它構成資訊服務和資訊管理工作諸多環節的核心,以它為中心環節,形成資訊管理的流程。對使用者來說,有了資訊機構的多向主動傳遞,才具有了解和獲得各類資訊的基礎。

(2)多向傳遞一般較單向傳遞容易,因為單向傳遞具有特定的目标,需要S或者A花很多精力和時間去了解特定使用者的需求,難度自然增加,與被動傳遞相比較,主動傳遞較為容易,因為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去準備。

(3)有向傳遞是資訊服務的理想目标,隻有定向,才能将資訊傳遞給特定的利用者,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資訊的效用

(4)有向傳遞是資訊服務的進階形式,但不易做到。

知識組織的含義和特征(同14年)(簡答)

知識管理的特征

資訊管理經曆了傳統管理階段,技術管理階段,資訊管理階段和知識管理階段。

資訊管理階段的局限性:

1,

(1)僅關注顯性知識尤其是記錄型知識的管理,而忽略了對隐性知識的管理,進而限制了管理範圍。(2)僅關注人類智力勞動的最終成果–記錄型資訊資源,對獲得這一成果的學習與創新過程視而不見,不能實作全方位的資訊管理。(3)僅關注将資訊提供給利用者,對利用者需求資訊的根本原因重視不夠,限制資訊效用的實作。

(4)僅僅關注資訊在組織内部的免費流動,未能将資訊看成一種資産,忽視了資訊的增值問題。

2,知識管理克服了資訊管理固有的缺陷,是一種重視與人打交道的資訊管理活動,其實作是将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資訊與人們利用這些資訊的規則聯系起來。

知識管理重視學習,知識資産,競争優勢和創新,意味着靈活性,獨創性,适應性,重視團隊成員的聯合并鼓勵經驗和知識和共享,其目的是改善組織或機構擷取,共享和利用知識的能力。

資訊搜集的方法和途徑(同17年)

資訊的類型(簡答)

資訊類型從不同角度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

(1)按照資訊描述的對象劃分,可分自然資訊,生物資訊,機器資訊和社會資訊。

(2)按資訊的性質劃分,可劃分為文法資訊,語義資訊,語用資訊。

(3)從利用者觀察角度和過程劃分,可分為實在資訊,先驗資訊和實得資訊。

(4)按照資訊的傳遞方向劃分,可分為縱向資訊,橫向資訊和網狀資訊。

(5)按照資訊的内容劃分,可分為經濟資訊,科技資訊,政治資訊,文化資訊,政策法規資訊,娛樂資訊等。

(6)按照資訊的作用來劃分,可分為有用資訊,無用資訊和幹擾資訊。

(7)按照資訊的運作狀态劃分,可分為連續性資訊,間隔性資訊,正常性資訊和突發性資訊。

(8)按照資訊的流通管道劃分,可分為正式資訊和非正式資訊。

(9)按照資訊的記錄方式劃分,可分為語聲資訊,圖像資訊,文字資訊,數字資訊,和計算機資訊。

(10)按照資訊的來源劃分,可分為内部資訊和外部資訊(如組織内部和外部等)

劃分的目的是為了認識資訊的性質和特征,以便描述資訊和處理資訊。無論從什麼角度劃分,不同種類的資訊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彼此間互有交叉重疊。有幾種分類是最基本的。例如按照資訊的性質劃分,按照資訊的内容,管道,記錄方式的劃分對于資訊管理和資訊利用的研究又是基礎的。

試述資訊管理在當代社會的意義(論述)

資訊管理的定義,對象,任務,視角。資訊管理的沿革。現代的資訊管理已經大大超越了古代和近代時期對資訊管理的了解架構,發生了質的認識變化;資訊管理的内涵與外延都得到了擴大,它所面對的資訊資源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文獻資訊資源的範疇,擴大到了多種新型的資訊類型,整個社會的資訊資源呈幾何級數增長,不同的部門和領域均不得不面對資訊管理的挑戰。資訊管理技術充分利用了現代資訊技術的優勢,突破了傳統處理文獻的資訊管理技術範圍你,大量采用了網絡,資料庫,資料倉庫,聯機分析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和方法,傳統的資訊管理技術在新的技術環境下不斷地完善和發展,以适應新的環境的變化;而資訊管理人員早已不僅是以傳統的文獻資訊處理為任務,而且更加技術化,專業化,專門化,他們在組織内部被稱為CIO或CKO,已經成為社會組織的一個階層。

試述資訊管理。資訊資源管理,知識管理三者之間的關系。(論述)

資訊管理:實質是人類綜合采用技術的,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對資訊流(包括正規管道資訊流和非正規管道資訊流)進行控制,以提高資訊的利用效率,使其效用價值最大化。

資訊資源管理的定義:為了確定資訊資源管理的有效利用,以 現代資訊科技為手段,對資訊資源實施計劃,預算,組織,指揮,控制協調的一種人類管理活動。就其管理對象而言,IRM是為了有效滿足社會的各種資訊需求。

資訊管理和資訊資源管理有三種說法:1,等同關系,資訊管理就是資訊資源管理。

2,從屬關系,資訊管理是資訊資源管理的一部分。

3,發展關系資訊管理是資訊資源管理的發展。

知識管理的定義,就是對一個企業集體的知識與技能的捕獲,将這些知識和技能分布到能夠幫助企業最大産出的任何地方的政策過程。知識管理的目标是改善組織或機構擷取,共享,利用知識的能力,将最恰當的知識在最恰當的時間傳遞給最恰當的人,以使它們做出最好的決策和實施。

資訊管理和知識管理的差別與聯系:

差別:

A,首先從淵源上看,知識管理是一個跨學科,綜合性強的研究領域并非完全是資訊管理的延伸和發展。

B,從内涵上看,資訊管理主要是一種建構智力庫的過程,而知識管理是一種激勵知識創新并實作其價值的思想,通過發揮集體智能和知識共享來提高競争力的過程。

C,從目标與功能上看,知識管理主要不是吸收和占有多少知識,而是促進知識機構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創造和創新知識,解決經營決策問題,因而其總體目标是知識運用,具有較強的方向性和效用性。

D,從業務上看,資訊管理主要是資訊的組織,控制和利用過程,是根據規範和指令對資訊加以處理。知識管理業務則涉及發現知識,交流知識,應用知識。包括資訊管理過程,激勵過程,契約建構過程,權利維護過程。

聯系:

A,資訊管理是知識管理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

B,知識管理是對資訊管理的揚棄

C,知識管理和資訊管理能夠互相促進。

知識管理是在克服資訊管理固有的缺陷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重視與人打交道的資訊管理過程。實質是将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資訊與人們利用這些資訊的規則聯系起來。

綜上所述,三者雖有差別,但是聯系更為密切,知識管理是以資訊管理為基礎,同時對知識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2009年

資訊标引 文獻半衰期 二次資訊 資訊守恒(名詞解釋)

資訊政策(名詞解釋)

國家資訊政策是指在一定範圍内,國家或政府為解決資訊管理和資訊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關系和涉及公共利益和權益安全問題,保障資訊活動協調發展而采取的有關資訊産品及資源生産,流通采用配置設定以及促進相關資訊技術發展的一系列措施,規則,原則或指南。

簡答資訊的特征(簡答題)

簡答資訊的傳播過程(簡答題)

資訊需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資訊交流時人類有目的的行為,是以資訊一旦生産出來,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或接收者,在資訊産生和利用者之間形成源源不斷的“流”,資訊流。有的資訊直接從S流向R,有的則需通過中間環節從S流向R,不論期間過程多麼複雜,在S與R之間總有一條資訊紐帶聯系着。我們把這種資訊紐帶成為資訊鍊 或社會資訊流。社會資訊流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資訊現象,是資訊從生産者S,經過或不經過其他社會環節,最終轉移到利用者R的流動過程。

在社會資訊流中,除了S和R之外,在S和R之間還有數量不等的中間環節的介入,如編輯部,出版社,書店,圖書館等,這些中介環節構成了資訊交流和傳播必不可少的條件。如著者(如資訊生産者S)到讀者(資訊利用者R)的資訊流就可以描述如下:

著者(S)-------→出版者--------→書店發行系統------→零售店--------→讀者(R)

采編部----------→流通部

圖書館系統

---------------—

S----→◎-----→◎-----→◎-------→R

◎-------→◎

→表示資訊流,O表示資訊鍊的節點。由于這些節點可以進行資訊的存儲,轉換,處理,傳遞。如同商品流通中的貨棧一樣,這些節點就是“資訊棧”。更具體說,資訊戰是資訊從S向R流動過程中所經過的環節。他必須是人或人工系統,如出版機構,資訊機構,其功能是接收,處理,存儲和傳遞資訊。

資訊的傳播除了S和R的直接交流外,其餘均需有資訊棧的參與,對于這種有資訊棧參與的社會資訊傳播過程,可以稱之為“棧交流”,而“S”與“R”的直接交流成為“零棧交流” 。

由于資訊交流具有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而資訊傳遞又靠資訊棧W來實作的,是以,我們可以根據資訊棧W的功能特征将其分為時間棧和空間棧。時間棧主要實作資訊的時間傳遞,他們有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空間棧主要實作資訊的遠距離傳遞,他們有新聞,報紙,網際網路。不論是時間棧還是空間棧,它們都具有兩方面的職能:從S或前棧擷取資訊,并加以處理,轉換,存儲,積累和選擇;對R或後棧傳遞資訊。

資訊棧是資訊交流的中介,但對某些資訊棧而言,他們一方面傳遞資訊一方面又使用這些資訊,他們不同于郵局及其信使對信中的資訊一無所知,而是一邊吸收資訊,以邊進行傳播。

“資訊棧”理論的特點之一是将常義上的使用者所認為的資訊源追溯到資訊生産者,有利于我們了解資訊系統和資訊機構的功能;特點之二就是有助于我們突破不同學科之間的界限。

簡答使用者資訊行為的特征

使用者的資訊行為是指使用者尋求他所需的資訊時所表現出來的資訊需求表達,資訊擷取,資訊利用等行為,從使用者資訊需求,心理動機,資訊行為等特征方面去考察,就可以發現某些共同的規律。

(1)使用者所需解決問題的重要性,或所需的資訊價值的大小,是決定使用者資訊需求是否轉化為資訊行為的根本原因。

(2)資訊和資訊服務的可獲得性以及資訊資源和資訊系統的易用性是決定情報使用者是否利用某種資訊服務的最重要因素。可獲得性是由資訊源的物質載體,資訊源及資訊機構的地理位置,網絡條件等因素所決定的,是資訊及資訊服務是否友善擷取和使用的屬性。

(3)使用者尋求資訊的過程是,首先從個人的資料庫中查詢,然後轉向非正規管道,取到同行的幫助。隻有在這些辦法不能達到目的時才考慮到資訊系統或資訊中心。這種行為特點具有兩種原因:一是易用性所緻,而死可獲得性所緻。

(4)任何資訊使用者,即通過正規管道,也通過非正規管道尋找所需要的資訊。而且,對許多使用者來說,非正規管道被認為比正規管道更為重要。雖然非正規管道不如正規管道嚴謹和可靠,但是由于易用性和可獲得性以及使用者的習慣等原因,它至今在資訊交流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

(5)使用者對提供資訊資料及資訊服務的時間有一個總趨勢:更快,更新。

(6)使用者向資訊中心的資訊服務工作者提出咨詢,會産生兩種現象:第一使用者在向資訊服務工作者提出資訊咨詢時,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即他的提問所表達的往往是他認為該資訊中心能夠提供給他的東西,而不是它真正想要的東西。第二,使用者用書信方式提問比直接向資訊人員提出咨詢更能準确地表達其資訊需求。針對以上兩種現象,資訊服務人員在提供資訊服務時應該使使用者了解資訊系統的特性和功能,其次應該仔細揣摩使用者為表達出來的真實資訊需求,必要時應當盡量讓使用者在提問單上填寫資訊需求組。

知識管理的特征(簡答題)

簡述文獻型資訊的組織方法(簡答題)

試述數字圖書館的發展階段對圖書情報的影響(論述題)

1.起源。“數字圖書館”概念的提出最早起源于20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西方國家,稱之為Digital Li-brary。以Internet為背景,并随着美國數字圖書館創始工程DLI的提出于1993年得到确認并迅速風靡世界。

1995年開始,我國有了數字圖書館的研究文章發表,1998年10月,文化部與國家圖書館啟動了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标志着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從2004年開始,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進入一個繁榮階段。從高校館到公共館,數字圖書館建設成了評價一個圖書館實力的重要名額,對數字圖書館的理論研究越來越被圖書館界重視。

2,特征:一是分布式的圖書館群體。數字圖書館通過網絡,把分布在一個地域或一個國家的多個圖書館或資訊資源機關組成聯合體。二是面向對象的數字化多媒體資訊庫。數字圖書館通過多媒體、超文本、超媒體等技術,提供智能化的資訊檢索手段。三是與平台數字化資源集合。數字圖書館可實作異種資料庫之間、服務之間、工作站之間的互操作性。四是具有強大的資訊傳播與釋出功能。通過網絡随時釋出和傳播各種文獻資源的資訊,向讀者提供資訊服務。

3,圖書館的管理模式

1.國家與機關投入,免費供使用者使用。主要代表是國家數字圖書館、中國高等教育數字圖書館。

2.國家與企業投入,市場化運作。中國數字圖書館有限責任公司由國家圖書館控股,公司通過股份制經營,多種形式廣泛募集資金完成融資,采取市場化的運作機制。

3.企業投入,市場化運作。主要代表有超星數字圖書館,CNKI數字圖書館。

數字圖書館對圖書情報的影響(論述)

數字圖書館對圖書情報的有利影響是 顯而易見的,例如資訊傳遞更加便捷,快速,低廉,可以跨時間,區域共享其他高校,圖書館,國家的資訊。

弊端:1,使資源重複建設。數字圖書館建設彼此獨立,難以協調,各自發展規模向大二全方向發展,缺乏凝聚力。數字資源建設和利用嚴重重複,整體規劃不夠規範,資源分布不成體系。

2,數字圖書館缺乏統一的标準和通用規範,存在着自主選擇數字化資訊資源開發和利用标準的混亂現象,其結果是各個數字圖書館資料不相容,系統之間難以互相溝通,互相應用。資源無法共享,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費。

3,版權難以進行管理。多數數字圖書館法律意識淡薄,忽視版權問題,僥幸心理較重,對于保護權利人的權益和版權人的權利的限制重視不夠。

我國數字述資訊組織和知識組織的聯系和差別(論述)

資訊組織亦稱資訊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規則,方法和技術對資訊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進行描述和揭示,并按照給的參數和序列公式排列,使資訊由無序集合轉換為有序集合的過程。資訊的外部特征是指資訊的實體載體直接反映的資訊對象,構成資訊外在的形式的特征,如資訊載體的實體形态,題名,作者,出版或發表日期等方面的特征;資訊的内容特征就是資訊包含的内容,它可以由關鍵詞,主題詞或者其他知識單元表達。資訊組織的基本對象就是資訊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資訊組織的内容包括資訊選擇,資訊分析,資訊描述和揭示,資訊存儲。資訊組織的發展方向-----知識組織。資訊是知識的原料或半成品,知識是經過整序和提煉的資訊,是系統化的資訊。在知識經濟是時代,我們對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資訊組織的要求越來越高,知識組織的自動化,內建化和智能化越發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和時代性。知識組織是資訊組織的進階形式,是資訊組織的發展方向。

狹義的知識組織是指文獻的分類,标引,編目,文摘,索引等一系列整序。廣義的知識組織是針對知識的兩要素進行的,是知識因子(節點)的有序化和知識關聯(節點間的聯系)的網絡化。知識組織就是揭示知識單元(包括顯性知識因子和隐形知識因子),挖掘知識關聯的過程和行為,最為快捷地為使用者提供有效的知識或資訊。知識組織的目标不僅在于對知識存儲進行整序和提供知識,而是在于融合分析,歸納,推理等方法來實作知識挖掘的知識表示過程。所謂知識表示,是指把知識客體中的知識因子和知識關聯表示出來,以便人們識别和了解知識。知識表示是知識組織的基礎和前提,任何組織方法都要建立在知識表示的基礎之上。知識表示有主觀知識表示和客觀知識表示兩種。

2008年

曆時資訊交流(名詞)

資訊交流的定義。曆時資訊交流或縱向資訊交流的功能在于消除時間的交流障礙,填補過去和現在的鴻溝,将古代和現代聯系起來,為繼承和發展提供條件。共時資訊交流又稱橫向資訊交流,主要功能是克服交流的空間障礙,達到及時的資訊交流。

布拉德福定律(同14,11年)

零次資訊(14年)

資訊法律(名詞解釋)

資訊法律是指在調整資訊活動中産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範的總稱。這裡的社會關系主要涉及利益,權益,安全問題,這些法律規範涉及資訊系統,處理資訊的組織和對資訊負有責任的個人。資訊法律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識産權法,資訊安全法,資訊公開法等。

資訊法律是由國家專門的立法機關依照法律程式而創造的,其該法律權限和創制程式均有嚴格而複雜的規定。

文獻半衰期(名詞解釋)

資料,資訊,知識三者之間的關系(簡答題)

簡答資訊的類型(簡答題)

資訊交流的要素(同11年)

資訊組織的含義和特征(同10年)

資訊服務的主要方式(同11年)

試述資訊管理的不同發展階段及其特征(論述題)

資訊管理階段可劃分為

四個典型

的管理階段,即

傳統管理階段,技術管理階段,資源管理階段和知識管理階段

(1)傳統管理階段。這一階段以資訊源的管理為核心,以圖書館的出現和長期存在未象征同時包括其他文獻資料管理。圖書館對文獻的收藏以文獻的利用為目的,強調為“用”而“藏”。為有效解決用和藏之間的沖突,圖書館引用了管理的概念,它除了對文獻本身的管理外,還包括對機構,人,文獻整理過程的管理,因而已具備相當的綜合性和現代資訊資源管理的認識。

(2)技術管理階段。這一階段以資訊流的控制為核心,以計算機為工具,以自動化資訊處理和資訊系統建造為主要内容。計算機具有科學計算和資訊處理功能,計算機在發明之後,很快被應用于圖書館的文獻資訊加工和管理,其目的是提高文獻加工處理和查找效率。實作對文獻資訊流的控制。這一階段着眼于用計算機技術處理資訊并對資訊流進行控制,技術因素占主導地位,技術專家唱主角。

(3)資源管理階段’資源管理階段這一概念的提出基于兩個背景,一方面是技術管理階段純粹的技術手段不能實作對資訊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資訊成一種重要的資源,迫切需要從經濟的角度思考問題,并對這種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管理。資訊資源管理階段克服了資訊的技術管理階段隻重視技術因素的作用而忽視經濟,人文因素的缺陷,但是資訊資源管理階段仍然存在較大的缺陷:a,僅關注顯性知識尤其是記錄型資訊的管理而忽視了隐性知識的管理,進而大大限制了其管理範圍和管理效能的發揮。B,僅僅關注人類智力勞動的最終成果–記錄型資訊,對獲得這一成果的學習與創新過程視而不見,不能實作全方位的資訊管理。C,僅僅關注将資訊提供給資訊利用者,而對利用者需求資訊的根本原因重視不夠,進而限制了效用價值的實作。D,僅僅關注資訊在組織内部的免費流動,未能将資訊看做一種資産,進而忽視了資訊的增值問題,影響了組織對資訊的評價。

(4)知識管理階段。知識管理階段克服了資訊管理階段的固有缺陷,是一種重視與人打交道的資訊管理活動。其實質是将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資訊與人們利用這些資訊的規則來你想起來。知識管理重視學習,知識資産,競争優勢和創新。知識管理意味着獨創性,創新能力,靈活性,适應性,重視智力的作用,并試圖增強組織在這方面的能力。知識管理重視團隊成員聯合并鼓勵經驗和知識的共享。知識管理的前提是資訊及資訊系統的準确性,及時性,可用性,并能夠以易于利用的方式提供資訊。知識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改善組織或機構擷取,共享和利用知識的能力。知識管理系統,知識共享,知識轉移,知識管理政策是知識管理的重點主題。

試述web2.0對資訊管理的影響(論述)

一,Web2.0 是相對Web1.0 的新的一類網際網路應用的統稱。Web1.0 的主要特點在于使用者通過浏覽器擷取資訊。Web2.0 則更注重使用者的互動作用,使用者既是網站内容的浏覽者,也是網站内所謂網站内容的制造者是說網際網路上的每一個使用者不再僅僅是網際網路的讀者,同時也成為網際網路的作者;不再僅僅是在網際網路上沖浪,同時也成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單純的“讀”向“寫”以及“共同建設”發展;由被動地接收網際網路資訊向主動創造網際網路資訊發展,進而更加人性化!主要特點 (1)使用者參與網站内容制造。與web1.0網站單項資訊釋出的模式不同,web2.0網站的内容通常是使用者釋出的,使得使用者既是網站内容的浏覽者也是網站内容的制造者,這也就意味着web2.0網站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參與的機會,例如部落格網站和wiki就是典型的使用者創造内容的指導思想,而tag技術(使用者設定标簽)将傳統網站中的資訊分類工作直接交給使用者來完成 (2)web2.0更加注重互動性。不僅使用者在釋出内容過程中實作與網絡伺服器之間互動,而且,也實作了同一網站不同使用者之間的互動,以及不同網站之間資訊的互動。 (3)符合web标準的網站設計。web标準是目前國際上正在推廣的網站标準,通常所說的web标準一般是指網站建設采用基于XHTML語言的網站設計語言,實際上,web标準并不是某一标準,而是一系列标準的集合。web标準中典型的應用模式是“CSS+XHTML”,摒棄了HTML4.0中的表格定位方式,其優點之一是網站設計代碼規範,并且減少了大量代碼,減少網絡帶寬資源浪費,加快了網站通路速度。更重要的一點是,符合web标準的網站對于使用者和搜尋引擎更加友好。 (4)web2.0網站與web1.0沒有絕對的界限。web2.0技術可以成為web1.0網站的工具,一些在web2.0概念之前誕生的網站本身也具有web2.0特性,例如B2B電子商務網站的免費資訊釋出和網絡社群類網站的内容也來源于使用者。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術而在于指導思想。web2.0有一些典型的技術,但技術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所采取的手段。web2.0技術本身不是web2.0網站的核心,重要的在于典型的web2.0技術展現了具有web2.0特征的應用模式。是以,與其說web2.0是網際網路技術的創新,不如說是網際網路應用指導思想的革命。 編輯本段相關技術 對于Web2.0概念的說明,通常采用典型Web2.0網站案例介紹,加上對部分Web2.0相關技術的解釋,這些Web2.0技術主要包括:部落格(BLOG)、RSS、百科全書(Wiki)、網摘 、社會網絡(SNS)、P2P、即時資訊(IM)等。

二,資訊管理的定義,對象,内容。

三,網絡資源的特征

Web2.0對網絡資訊交流的影響(論述)

Web 2.0是以Flicker,Linkedin, Delicious, 43things.com 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 ,播客, Tag,wiki,SNS,RSS ,開放式API等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作的新一代模式。

Web2.0的核心理念即自由開放共享,具有去中心化,共同參與創作,自組織協同,可再混合性等特征。

Web2.0新變化特征:(1)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想“寫和共同建設發展,由被動地接收網際網路資訊轉向主動創造網際網路資訊。(2)資訊傳播的目的從原先滿足使用者共性資訊需求轉向滿足使用者個性資訊需求。(3)互動方式從單一的網絡到使用者轉向個人對個人以及群體協同的互動傳播(4)從内容構成單元上看,從靜态網頁向動态釋出和記錄資訊的發展。

Web2.0對網絡資訊交流的影響:

(1)資訊源主體的改變,傳統網絡環境下,資訊源主要是基于傳統媒體的資訊傳播方式的網絡化,資訊源主體仍然是傳統的,精英的。而維基百科在内容編輯方面汲取了開放的宗旨,任何人都可以參加編寫,使用門檻低,内容邊界廣。由于資訊主體角色的轉化,網絡資訊的主體行為從“讀”資訊的比重下降,而“寫”資訊的比重日益上升。

(2)信道的多管道和回報機制的複雜化,傳統的資訊交流回報機制在網絡的超文本中呈現的是樹型結構。而在web2.0下除了這種模式之外,資訊建構中的不斷回報成為資訊形成過程中新的現象。信源和信宿之間角色不斷的轉換,互相之間的資訊輸出,互動性增強。

(3)資訊交流中的信源由個體走向群體

随着網民個體意識發展到一定階段,對于網絡群體的歸屬感成為新的網絡情感需求,産生了與網絡的依靠關系–粘度。。

4,Web2.0環境下的資訊組織

Web 2.0是以Flicker,Linkedin, Delicious, 43things.com 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 ,播客, Tag,wiki,SNS,RSS ,開放式API等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作的新一代模式。

Web2.0的核心理念即自由開放共享,具有去中心化,共同參與創作,自組織協同,可再混合性等特征。

Web2.0新變化特征:(1)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想“寫和共同建設發展,由被動地接收網際網路資訊轉向主動創造網際網路資訊。(2)資訊傳播的目的從原先滿足使用者共性資訊需求轉向滿足使用者個性資訊需求。(3)互動方式從單一的網絡到使用者轉向個人對個人以及群體協同的互動傳播(4)從内容構成單元上看,從靜态網頁向動态釋出和記錄資訊的發展。

網絡環境下的資訊特征

Web2.0 作為将網際網路使用者從資訊接收者轉變為資訊建立者,組織者和傳播者,從單個個體轉向社團的新型網際網路服務模式和理念,在其環境下資訊呈現如下特征:

第一資訊建立具有草根性和分散性。

第二使用者具有資訊擷取這和資訊提供者的雙重身份,互動功能被着重強調。

第三,資訊的個性化和社會性并存,由于互動性強,web2.0下的資訊大多具有資訊鮮明的特點。

Web2.0下的資訊組織方法

在web2.0的相關技術中,應用于資訊組織技術的主要有Blog,RSS,wiki,Tag等。他們都為網絡使用者提供了建立,組織,釋出,更新和共享資訊的開放式技術平台。

(1)Blog 是網絡日志的縮寫,其功能是提供資訊建立釋出,更新個網頁以及共享和交流網絡資訊的技術平台。

(2)RSS 也叫内容聚合,是線上共享内容的一種簡易方式。這種技術将不同資訊彙集到單一頁面,以便不同站點間内容的共享。

(3)Wiki 是一中在網絡上開放,可供多人協同創作的超文本技術。

(4)Tag 也稱标簽技術,是用來描述資訊内容分類辨別,一般一個标簽就是一個自然語言詞彙。每個标簽由使用者自主建立。Tag 的特點表現為每個标簽可由使用者自主建立和修改。

5,Web2.0 下的資訊檢索

Web 2.0是以Flicker,Linkedin, Delicious, 43things.com 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 ,播客, Tag,wiki,SNS,RSS ,開放式API等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作的新一代模式。

Web2.0的核心理念即自由開放共享,具有去中心化,共同參與創作,自組織協同,可再混合性等特征。

Web2.0新變化特征:(1)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想“寫和共同建設發展,由被動地接收網際網路資訊轉向主動創造網際網路資訊。(2)資訊傳播的目的從原先滿足使用者共性資訊需求轉向滿足使用者個性資訊需求。(3)互動方式從單一的網絡到使用者轉向個人對個人以及群體協同的互動傳播(4)從内容構成單元上看,從靜态網頁向動态釋出和記錄資訊的發展。

網絡環境下的資訊特征

Web2.0 作為将網際網路使用者從資訊接收者轉變為資訊建立者,組織者和傳播者,從單個個體轉向社團的新型網際網路服務模式和理念,在其環境下資訊呈現如下特征:

第一資訊建立具有草根性和分散性。

第二使用者具有資訊擷取這和資訊提供者的雙重身份,互動功能被着重強調。

第四,資訊的個性化和社會性并存,由于互動性強,web2.0下的資訊大多具有資訊鮮明的特點。

鑒于資訊以上特征,web2.0環境下的網絡檢索應該是一種大衆化的,社會化的,個性化的。

第一:有足夠的資訊檢索範圍,以适應大衆和海量資訊的增長。

第二:能夠提供類似內建搜尋引擎功能的一站式檢索。

第三:能夠對資訊之間的語義關系進行分析,降低使用者對資訊判斷和選擇的難度。

第四:使用者能夠通過搜尋行為快速及時地擷取自己感興趣的資訊,檢索工具,能夠記錄并評估使用者搜尋行為,以保障知識更新的準确性,以及檢索結果的個性化。

Web2.0環境下資訊檢索的發展

智能檢索技術,多媒體檢索技術,P2P檢索技術,可視化檢索技術,語義檢索技術。

(1)智能檢索技術:智能檢索技術是人工智能和檢索技術的結合。智能化資訊檢索是基于自然語言處理的檢索形式,他可以模拟人腦的思維方式。分析使用者以自然語言表達的檢索請求,自動形成檢索政策。進行智能,快速,高效的資訊檢索。智能檢索技術主要展現在語義了解,知識管理和知識檢索三個方面。

(2)多媒體檢索技術。多媒體檢索技術包括基于描述的多媒體檢索技術和基于内容的多媒體檢索技術,基于描述的多媒體檢索技術其實質依然是基于關鍵詞的檢索,基于内容的多媒體檢索是在對多媒體對象内容特征分析的基礎之上,提取多媒體對象那個的語義資訊,構成多媒體資訊單中繼資料庫,再對使用者送出的多媒體的樣例進行比對檢索。

(3)P2P檢索:一般譯為點對點或端對端,它是一種用于不同pc使用者之間,不經過中介裝置直接交換資料或服務的技術。P2P檢索能夠共享所有使用者硬碟上的檔案,目錄乃至整個硬碟,也可以不受資訊文檔和格式的限制。P2P模式基于分布式共享技術,它使網際網路上的每台計算機都能夠成為資訊資源提供者。

(4)可視化資訊檢索技術

可視化資訊檢索是把文獻資訊,使用者提問,各類檢索模型以及利用資訊檢索模型進行檢索的過程展示在一個多元的可視化空間中,并向使用者提供資訊檢索服務,其實質就是提供一種語義關系,使提問與檢索結果以及檢索到的各文獻之間的檢索結果可視化。包括檢索過程可視化和檢索結果可視化。

(5)

語義檢索技術:語義檢索技術也成為概念檢索技術,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關鍵詞的字面比對,而是從詞所表達的概念意義層次上來認識和處理使用者的檢索請求。語義檢索包括兩個方面:語義擴充檢索和相關概念聯想。同義詞擴充檢索是指在檢索某一關鍵詞時,還能對它的同義詞近義詞相關概念進行檢索,

相關概念聯想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上位概念進行聯想,稱為語義外延擴充,一是對其下位概念進行聯想,稱為語義蘊含擴充。

網絡資訊交流

1,網絡資訊交流中,資訊使用者分為四種:網絡資訊生産者,主要指原始資訊的生産者,如政府,企業。網絡資訊釋出者,将原始資訊通過資訊技術釋出在網絡上,從使用者 通過浏覽頁面從資訊執行者那得到資訊。,網絡資訊執行者,作為中間環節,執行資訊使用者的資訊需求,然後将執行後的資訊傳給請求資訊的使用者;網絡資訊使用者,網絡資訊使用者是指接收并利用資訊的個人或群體。

,2,網絡資訊交流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資訊産生階段,資訊交流階段,資訊接收階段。

資訊産生階段:資訊生産者的資訊通過資訊釋出者到網際網路上。

資訊交流階段:資訊資訊生産者和資訊使用者借用于計算機或終端通過internet 或Web站點進行的網絡資訊交流活動。

資訊接收階段:資訊使用者直接浏覽網頁或通過搜尋引擎向網絡送出請求,通過資訊執行者得到所需資訊的過程。

2,網絡環境下的正式交流與非正式交流

非正式資訊交流是指資訊在資訊源和資訊使用者間的直接傳遞,諸如座談,談論,報告,展示。正式資訊交流是指資訊部門借助于文獻資訊系統,以文獻為媒介,向資訊使用者進行資訊的間接傳遞,如文獻的搜集,整理,儲存,其基本表現是已經正式出版發行的文獻的交流,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兩者的主要差別是資訊源和資訊使用者是否通過文獻資訊系統并以文獻為媒介進行資訊的傳遞。網絡環境下的資訊交流可以根據是否有專職人員的參與分為正式資訊交流和非正式資訊交流。在資訊由資訊源到資訊使用者的資訊存儲和傳遞過程中,有專職資訊人員的參與的交流為正式交流。反之,沒有專職資訊人員參與的,自發性的個體交流屬于非正式資訊交流。網絡環境下的非正式交流相對于傳統非正式資訊交流,具有一些明顯的優勢:

第一:網絡非正式交流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加友善,大大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第二:網絡非正式交流的間隔時間短,交流更迅速,更快捷,可非常友善地以實時方式與同行進行切磋。

第三:網絡非正式交流的成本更低。

3,網絡資訊交流中的棧。網絡資訊交流所需要的載體,使用工具和平台,統稱為網絡資訊交流的中介。根據中介對資訊交流内容控制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劃分為純技術型中介,内容選擇控制型中介和内容完全控制型中介。與之相對應,可将網絡資訊交流分為零棧資訊交流,準棧資訊交流和有棧資訊交流。純技術型中介是指僅提供網絡資訊交流的技術支援系統,不參與對交流内容的控制。内容選擇控制型中介是指可對交流内容進行過濾控制,但僅删除或屏蔽,而不對内容進行組織整理。例如BBS,個人網站,Blog,新聞討論區。内容完全控制型中介是指網絡資訊進行采集,控制,組織,存儲,釋出和管理的中介。網絡資訊交流的應用工具主要有Blog,RSS,WIKI,Tag,SNS.

網絡資訊擷取方法,檢索方法,

網絡資訊擷取方法:搜尋引擎,數字圖書館,學科資訊門戶,RSS。

檢索方法:直接浏覽,網址查詢;利用網絡資源目錄,利用以搜尋引擎,關鍵詞檢索為主的搜尋引擎;利用網絡資料庫;查詢網上圖書館;

網絡資訊組織形式

網絡資訊組織方式:(1)檔案方式,資料庫方式,主題數方式,超媒體方式。

(1)檔案方式:以檔案系統為機關對資訊資源加以組織。優點:簡單友善,存儲非結構化資訊的純天然機關。缺點:難以平衡網絡負載和檔案數量之間的關系;難以組織結構化的資訊。

(2)資料庫方式:将已獲得的網絡資源以固定的格式存儲,使用者通過關鍵詞及其組配查詢。難以處理非結構化資訊;不能提供資料之間的關聯;對使用者和資料庫服務端提出來更高的要求,要求使用者掌握一定檢索技術。

(3)主題樹方式:将資訊資源按照某種事先确定好的概念體系結構分門别類的逐層加以組織,使用者通過浏覽方式逐層加以選擇,層層周遊,直到找到所需資訊。優點:樹型浏覽方式簡單易用;資訊檢索按照範疇類體系,目的性強,查準率高;樹型目錄結構組織資訊資源,可擴充性和嚴密的系統性。

缺點:需事先建立一套完整的範疇體系;要保證主題樹的結構清晰和資源可用性;主題目錄收錄不夠全面,新穎性和即時性較差。

(4)超媒體技術是超文本和多媒體技術的結合。是網絡資訊未來的發展方向,非線性的資訊組織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具有良好的包容性和可擴充性,實作了連結浏覽的方式。不住之處是采用浏覽的方式進行資訊搜尋,當媒體網絡過于龐大時,很難迅速準确定位,且很難儲存浏覽過程的所有記錄,難免出現所謂的迷航現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