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摩拜和ofo能否合并的問題,劉潤老師并沒有直接給出自己的答案,而是分析了這些事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然後啟發我們去思考這二者之間的關系。
在這場戰役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網絡效應,網絡效應就是人越多就會越來越多,人越少就會越來越少。比如說是一個相親網站,一個男人剛開始登上網站之後一看沒有多少人能和自己比對,第二天上去之後發現也沒有,下一次他就不會上這個網站了,對于女生同樣是這樣的道理。相反呢,如果剛開始對于一個男人上去有很多符合自己條件的,他肯定會很樂意留下來與别人聊天,就形成了使用者的累計,人就會越來越多,人越多平台的價值越高。就像現在的微信,你說其他的公司實作不了他們的互動技術嗎,并不是,就算你發明了一個同樣的互動平台,功能更齊全,也搶不走現在微信上的使用者,這裡邊包含的不僅僅是聊天、互動、通信的功能,更有自己的關系、人脈圈,這不僅僅是依托于功能就能實作的。
對于越來越多、越來越少的情況會存在一個臨界點,越過了這個臨界點之後,使用者就會很突飛猛進的增長。很多競争者都想快速的達到這個臨界點,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政策來刺激消費者,送優惠卷、打折這都是比較通用的一些方法。在這些競争者的背後基本上都會存在風險投資人,這些人看好該商業的趨勢。風險投資對于臨界點的形成起到了一個加速器的作用,在這個加速器的作用下,該領域下的商業會形成一個穩定的7、2、1格局,第一名占領市場的70%,第二名占領20%,其他存活下來的總共占市場的10%。
那如何成為市場的領頭羊,快速到達該細分領域的臨界點?首先産品要做的好,但是僅僅這樣是不夠的,要有補貼刺激消費者使用、購買自己的産品,僅僅有補貼還不夠,要比人家補貼的多,補貼的快。當占領了市場之後,甚至獲得了相對的壟斷地位,你就會重新會的定價權,有使用者、有定價權,在尋找盈利模式就易如反掌,目前絕大多數的網際網路戰役都是這樣打的。比如說滴滴和快滴,美團和大衆點評,58同城和趕集網。
對于摩拜和ofo的問題還涉及到合并和并購的關系。對于一個細分的領域,剛開始都是絕大多數的競争者,都想在這個領域分一杯羹,剛開始會從幾千家随着資本的消耗支撐不下去逐漸淘汰至十多家,這是最初的淘汰賽;競争的過程就是資本不斷消耗,誰支撐不下去誰淘汰,慢慢的會淘汰至三四家,這是競争的排位賽,最終會演化至穩定的7、2、1的格局。但是也存在一種特殊的情況,比如說前兩名的風險投資者都很有實力,産品相差無幾,就會形成競争的白熱化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最受益的是消費者,補貼、福利會越來越多。
我覺得對于摩拜和ofo最終的合并是必然的趨勢,隻是時間的問題,他們商量的議題應該會包括市場如何瓜分、各自利益如何保證、資金配置設定、以及合作之間等等細節問題,等解決好了這些問題,離合并就不遠了。應為商業的目的到底是為了盈利,一直持續不斷的消耗資金、不見收益是任何理智的商業人都承受不了的,是以最終合并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