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4月,勞工們在海南三亞島附近的一個珊瑚苗圃收集珊瑚樹枝進行養殖。(新華社/Instagram)
海面下是一片廣闊的白色斑塊。
這是2020年8月4日李元超在海南西北部監測珊瑚礁生态系統時看到的。大白度讓海南省海洋水産科學院副研究員不寒而栗。至少在2019年夏天,可以在附近的水域看到彩色的活珊瑚。
珊瑚蠕蟲是一種微小的腸道動物,經過數千年,鈣化成珊瑚礁,形成珊瑚礁、珊瑚礁、貝類、蕨類等常見的珊瑚礁生态系統。珊瑚的大部分豐富多彩的顔色來自共生藻類,共生藻類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能量,為它們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和其他營養物質。
珊瑚白化意味着共生藻類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缺乏營養而死亡,"海底花園"周圍的魚類将消失。
中國首份《中國珊瑚礁現狀報告2019》(以下簡稱《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于2020年9月釋出,顯示中國珊瑚礁面臨的威脅在增加,整體下降。珊瑚礁和造礁珊瑚群落基本上處于"一般"或"差"狀态。
它不僅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也是重要的土地和資源,灰沙島或珊瑚堆積産生的幹珊瑚礁是陸地,可以成為領土。但是,如果極端天氣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繼續下去,這些在海底生活了數億年的美麗生命将在未來幾十年内消失。
<h3>基本上處于"一般"或"差"狀态</h3>
珊瑚對環境條件要求很高,僅限于南北緯30度之間的熱帶和亞熱帶淺海區域。中國珊瑚礁總面積約3.8萬平方公裡,相當于北京2.3個地區,主要集中在南海諸島等地。
"體檢"報告由中國太平洋協會珊瑚礁分會和北京企業家環境基金會資助。報告主要起草人、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會長、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黃琦介紹,先做一次體檢,找出體檢名額,這次選擇了珊瑚覆寫的活礁等7項名額。
造礁珊瑚是珊瑚礁系統中可通過鈣化形成珊瑚礁的架構生物的通用術語。像熱帶雨林一樣的樹木不僅是這個生态系統中數量最多的生物,而且還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沒有造礁珊瑚,珊瑚礁生态系統将無法正常運作。是以,活礁的珊瑚覆寫是最有訓示性的。
黃說,該研究發現珊瑚覆寫率從2000年代初的30-40%大幅減少到今天的不到10%。
鹿角珊瑚、沿海珊瑚、角珊瑚、頭盔狀珊瑚都是造礁珊瑚,該指數還包括這些珊瑚覆寫物種的比例。
鹿角珊瑚是最多樣化的珊瑚礁珊瑚,其分支類似于鹿角,顔色各異。"因為它對環境變化最敏感,是以它是環境的晴雨表。環境比較好,不好就少了。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李秀寶自加入珊瑚研究以來,鹿角珊瑚的變化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3年,當他第一次和導師一起去三亞灣浮潛時,他可以看到大面積的鹿角珊瑚群落,現在在近岸水域很難看到。
由于鹿角對環境敏感,它們的分布從南到北都在減少。作為補充,評價名額中還引入了分布更廣泛和耐環境的沿海珊瑚、角珊瑚和頭盔形珊瑚。這些珊瑚物種有不同的形狀和顔色,有時相同的珊瑚在不同的水環境中有所不同。
目前,我國的珊瑚研究機構分布在自然資源部、中國科學院,以及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的研究機構和高校。《體檢報告》所用資料以2011-2018年珊瑚礁生态監測調查資料為基礎,介紹了珊瑚礁生态系統健康評估綜合指數的七個名額,分為好、一般和差三個等級。
根據《體檢報告》,福建東山礁、廟灣礁珊瑚、廣東徐文珊瑚礁和海南文昌珊瑚礁的珊瑚礁群落評級為"差",海南文昌珊瑚礁群落的健康指數從2006年的80.5分降至2014年的32.5分。
<h3>人為的傷害會産生巨大的影響,即使使用防曬霜也是如此</h3>
在水質良好的水域潛水對潛水員來說是新鮮的,對于珊瑚研究人員來說,這是工作的基本部分,潛水可能并不美麗。
在2003年至今的17年中,李飛飛計算出,每年至少需要50天對珊瑚礁生态系統進行水下監測,"這意味着17年内在水下兩年"。
每次珊瑚礁生态系統調查都需要一個3-6人的團隊來鋪設絲帶,膠片,照片和現場統計資料。測量采樣帶(沿标準線設定的條紋測量區域)沿等軸測線鋪設長度為50-100米。如果在近海區域,則需要潛入水下3米-8米處單獨鋪設樣品帶,在近海區域如南沙群島,珊瑚位置較深,潛水深度會不斷增加,可達到20-30米。
當行程緊張時,研究人員每天在水下度過六個小時。"生态調查依靠天空吃飯,當冬天到來,水質多雲時,調查需要更長的時間。"李秀寶說。
2003年李秀寶加入珊瑚研究時,他看到水下風光很美,覺得這是一份有趣的工作,但做的時候,珊瑚礁越來越少了,李秀寶發現堅持的動力是一種責任感。
在全球範圍内,珊瑚礁生态系統繼續退化,威脅主要是由于氣候變化和人為破壞造成的。"在全球範圍内,氣候變化是主要原因,如果你隻看這個國家,人類活動中有更多的因素。黃琦分析。
在黃的印象中,珊瑚礁生态系統退化的過程與人類活動的步伐相吻合。退化的迹象始于二十世紀末,2004年左右出現嚴重退化,2008年左右嚴重退化,珊瑚狀況在過去十年中低。"你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房子在珊瑚礁上,更好的信号,更糟糕的珊瑚礁生态系統。
人類活動主要包括捕魚、旅遊開發、水污染等原因。《體檢》報告評估了人類對全國珊瑚礁的影響,顯示廣東徐文和南沙群島受采礦影響嚴重,徐文也受到嚴重的陸地污染,西沙群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過度捕撈也對珊瑚礁生态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在近海地區,過度捕撈一度被認為是影響珊瑚礁生态系統的第一個因素。
深圳潛水愛大鵬是珊瑚保護志願者聯合會。發起人之一白曉草最近也在朋友圈裡關注海南島西北部珊瑚白化。十多年前,該機構發起了一項倡議,旨在看到大鵬灣的珊瑚處于危險之中。深圳大鵬灣的珊瑚退化并不主要由于海洋變暖,因為深圳的緯度高于海南,他們觀察到主要原因是漁業。
"漁民下最具破壞性的網是底拖網,就像掃地一樣,其次是刺網,它們纏繞在海裡的珊瑚上,漁民不能把它們拉起來,盡快把它們拉下來。漁船必須固定,錨也将拖曳珊瑚。"白刺猬分析,釣魚也會有二次危害,比如電池漏電等。
在旅遊業發展中,潛水和觀光船對珊瑚的破壞,類似于漁網和槳的踩踏和拉扯,是外部損害。
環境水質退化是另一大人為破壞因素。早期工業污水、港口建設、複墾工程...即使是潛水員的防曬霜,岸上的除草劑,也會用影響珊瑚生長的化學物質污染近岸水域。
值得注意的是,過度捕撈和漁業資源的減少在看似無法進入的南中國海尤為明顯。珊瑚越來越嚴重,影響漁業資源。雖然珊瑚礁占世界海域面積的不到0.2%,但它們為四分之一以上的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是許多海洋生物的産卵場。"這與陸地上的森林植被非常相似,如果沒有森林,土壤和水就會消失,甚至栖息地都會消失,其他生物的多樣性又如何呢?"黃問道。她認為這是海洋的"荒漠化" - 隻留下各種形狀的白色碎片。
<h3>維修費用将是天文數字</h3>
珊瑚物種對溫度的耐受範圍很窄,甚至必須以周為機關計算"每周熱量":在鹿角珊瑚和玫瑰珊瑚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區域的海洋溫度為30°C,那麼溫度每升高1°C,持續超過4周, 鹿角珊瑚将被漂白;
在全球範圍内,氣候變化是影響珊瑚的重要因素。2018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釋出了一份關于全球變暖1.5°C的特别報告:在2°C的情況下,一些外國學者預測,世界上99%的珊瑚礁将消失。
李元超和其他研究人員推測,海南西北部大面積的珊瑚白化與海溫上升有關。長期駐紮在海南的李元潮對海域珊瑚了如指掌,将海南島西北部8月初珊瑚白化的規模和程度描述為"史上史無前例"。
通過監測,李元超判斷,海南島西北部靠近海域的高珊瑚死亡率在86%以上,由于近期海域水溫高,僅存的珊瑚存活的可能性很小。
汕頭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劉文華的團隊,在過去三年中一直關注南部沿海的水溫,通過遙感監測發現,夏季,福建、廣東和南海的近岸水域普遍較熱,珠江口以南的水溫在冬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 極端氣候對整個海洋生态系統的影響更大。
面對珊瑚退化,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大學海洋學院等機關正在探索修複技術。珊瑚礁生态恢複的主要技術集中在珊瑚在其架構生物體中的無性繁殖,珊瑚分支育苗和底部種子移植,有性繁殖在珊瑚礁恢複中的應用需要加強。
雖然他的團隊也在做珊瑚礁修複,但李秀寶坦言,實驗還隻是前期階段,遠未成功。珊瑚礁的恢複技術尚不成熟,恢複成本仍然很高。因為珊瑚礁的修複還需要管理水環境,以李秀寶為例,一平方米的珊瑚修複成本高達500元,數萬平方公裡的珊瑚礁,修複資金将是天文數字。
珊瑚礁、紅樹林和海防是海岸線上的三道防線,珊瑚礁是抵禦風暴潮的第一道天然屏障。由于珊瑚礁結構的複雜性,比普通珊瑚礁更能使海浪衰變,防止海岸侵蝕。但目前,紅樹林成熟修複示範項目高達數千公頃,而珊瑚礁修複,做得好,隻有幾到十幾公頃。
早期珊瑚礁的保護和管理比後期、昂貴和不确定的恢複更重要。
三亞出台了潛水活動珊瑚礁生态損失補償方案,規定在三亞管轄區水域内進行的所有潛水作業均應提前支付一定押金,同時将珊瑚礁修複納入信用管理,如果海員修複的珊瑚礁不符合要求, 海洋生态環境在海域受到嚴重破壞,可依法恢複和替代。
李秀寶還提出了休息、輪換、潛水幾個月一次的建議,給珊瑚礁生态系統足夠的時間進行自我修複。他希望珊瑚礁的退化已經"達到反彈階段的底部"。
南方周末記者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