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材料專業研究所學生轉行,985材料碩士不好就業嗎?
走了7年材料坑的小白蔣,給大家分享更多材料轉行的故事!
往期文章連結:晶片驗證自學入門教程
我就針對我熟悉的上海交大材料系來談談吧。
首先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材料系目前跟CS,管院,電院,機械比,學生就業品質上确實有很大差距的,但應該和船建,化學差不多,起碼比農生強(又黑了把生物)。
其實材料專業(上海交大偏金屬)就業在十年前也曾闊過,那時網際網路還未興起,以寶鋼,大衆,通用為首的鋼鐵或車企等對口制造業給的薪資還是不錯的。後來08年經濟危機時慘了,但4萬億刺激後的頭兩年就業也是不錯的。
再後來,也就是近幾年,就業資料就不能看了。這幾年國家要去産能,鋼鐵等傳統制造業不景氣,車企招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少。材料系碩士生留滬找個年薪10W出頭的工作也是不容易的,再跟起薪二三十萬的CS碼農比,心裡自然是不平衡的,于是知乎上的吐槽除了僞化生之外,又多了個材料。
在交大材料系就業衰退的這幾年,也同樣是大家在知乎勸退材料的這幾年,很遺憾,我沒有看到交大材料系的教授在學科建設的思想上有什麼改變。
我曾經跟交大材料系的S教授聊過,告訴他做的科研實在太基礎研究了,跟工業界實在差得太遠。我勸他多放自己的研究所學生出去實習,接觸不同行業,為将來轉行和就業做準備。并且我也建議他多去跟知名大企業合作做一些偏應用的項目(比如他做材料計算的可以多接模拟的工作,也增加學生的程式設計能力),這樣他的學生在做項目時也容易把自己所學轉化成直接的生産力,在就業時也容易進這種公司并找到與材料有關的對口的崗位。
這樣何嘗不是把材料學科發展壯大?但是S教授還是不聽,他覺得萬般皆下品,唯有科研高。他覺得學生把他的基礎科研做好了就可以得到好公司的垂青。結果就是該教授在知乎曾經被匿名人士黑出翔,他忽悠來的兩個直博生一個轉碩,一個換導師。我跟他講:“你看系裡的L教授,做電子封裝的,跟華為,sandisk等公司合作,直接把學生送到這些公司實習,然後學生畢業後都可以拿這些公司的offer做保底。是以很多碩士生都搶着報L教授。”結果S教授說:“你是要我轉行嗎,我又不會電子封裝。”我隻能無言以對。這種教授,思想頑固不化,不能與時俱進。他們不能“轉行”,手下學生隻能一邊轉行一邊吐槽材料專業坑爹了。
我再多說幾句吧。我在交大材料系呆了快十年,從大學到博士,也見證着這個專業從我04年剛入學時的全國第一穩步下滑(目前應該還在前10?)有人問學了材料為什麼要黑材料,這不是吃飯砸鍋的行為麼?材料這個專業現在冷門,說不定過幾年可以迎來春天。首先,正因為學了材料,也面臨過就業壓力,又從這個坑裡好不容易爬出來,覺得自己有必要要警示一下後來人:這個專業偏傳統制造業,人才飽和,就業方面會有很大問題。其時,任何行業都有其周期性,很可惜,交大材料系的春天早已經過去。
我會說曾經它就叫冶金系麼?00年以前一個女生都不肯來結果成了和尚系,後來改了名才有這麼多妹子前仆後繼來報。他旦老師說得很對:“上海西南某高校傳統制造業在大城市無法立足。”人家冶金所,改名叫微系統所,也不做金屬了,那也是懂得與時俱進。
任何改朝換代,總有遺老遺少會懷念前朝,因為他們是既得利益者,必須用雞湯告訴後來人:“還是前朝好啊。”我曾經研究一門材料中非常小衆的學科:内耗。内耗儀是上世紀40年代葛庭燧發明的,合肥固體所就是老爺子一手建立起來的。然而這幾年這門學科已經快瀕臨滅絕,在某次全國内耗會議上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還特意派人下來旁聽,看看如何拯救這門學科。
其實答案已經很明顯:這門學科該有的理論已經很成熟,内耗儀作為一種表征手段并不能直接表征材料内部的微觀結構而隻能從旁佐證。但是我導師作為内耗委員會的委員還是很積極地推廣内耗這種表征手段,因為他得靠内耗去申請國家自然基金。
舉這個例子是告訴大家,屁股決定腦袋,在傳銷頭子的角度他會告訴你傳銷很賺錢。是以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被雞湯迷惑。反過來,我勸退的話你也得自己斟酌。在交大待了這麼多年,也不是沒有聽到有的老師噴這傳統行業的。比如組裡的老M:“鋼鐵在美國早申不到經費了!”樓下的C千人:“你這個方向遲早就是死,都是一些老先生不想讓它死,是以還在搞。”其實美國在材料學科領域一直是引領潮流走在世界前列的,個人認為這門學科在美國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我博士畢業後想申請國外的博後,發現我研究方向的美國同行幾乎絕迹,也就德日還在搞。
寫郵件問一德國某博後打聽他在的研究所的情況,他說:“我這個方向德國從明年開始要大幅削減經費,我也準備回國了。” 去從事國外已經削減科研經費并且還未工業應用化的基礎研究,一定要慎重,這代表這門學科的研究已經快接觸到天花闆,并且不被工業界喜歡。講了這麼多都在講傳統材料。那麼新材料呢?現在電池方面的研究和就業還不錯,但是石墨烯等材料貌似過于新了,離工業化應用還有多少年還未知,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也要考慮就業的問題。
我工作後的部門主管(美籍華人)有次也搞材料勸退:“當年我們去美帝讀phd是為了能留下來。我朋友圈的留學二代沒一個讀phd的,好多都是CS的碩士畢業直接工作。像我兒子大學藥學院的,碩士也是讀了CS master,畢業後去adobe輕松十幾萬刀。我上次碰到某校材料系主任,他說他們系讀材料碩士的正宗美國人很少,好多都是中國人。”我不知道他說的情況是否屬實,有在美國讀材料研的朋友可以談談美國材料master的行情。如果确實屬實,這将為我們材料研究所學生在國内外就業敲響警鐘。
交大材料系最初的學科設定應該是培養學術界人才或工程師的,可惜這兩個方面都面臨飽和。首先從學術界的方面來看,國内高校崗位飽和,競争激烈。海歸phd你不搞篇nature子刊拿個青千你好意思回交大混?國内又鄙視土博學曆,很多211高校都要求有海外經曆(那你還招這麼多博士……)。從工業屆角度來看,課程設定不合理,數理方面深度不如實體系,基礎不如化學系,明明是理科非要包裝成工科,也難怪别人要吐槽了。
下面有評論說得很有道理:材料系學生沒有hard skill啊。下面還有評論說美帝很多材料master(尤其是course—based的)是騙中國人在填坑。我在想是不是等過些年大家都不學材料了,國内的教授們就學美帝的教授,比如來騙第三世界國家的學生來填坑。兩年前我在交大的導師已經招了一個埃及人一個越南人了,我還見到别的教授招伊朗人的。貌似已經有這個趨勢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