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明社會”與“國家”的專業術語義及其差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關于西文C(Z)iviliz(s)ation與State或Staat的定義及差別等問題,學術界讨論非常熱烈,但至今尚未有一緻認識。筆者認為,應該從詞的本義、引申義與專業術語義等角度,解讀這些概念及其聯系與差別。

“C(Z)iviliz(s)ation”的本義和引申義

大多數中外詞彙都是多義的,有本義、引申義和專業術語義之分。在漢語中,即便同一句話中相同的兩個字,因其所處位置不同,也可以有不同含義。例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親親,尊尊”等。是以,弄清各類義項以及各概念應用的具體語境,是我們研究各概念的基礎。另外,在外文翻譯過程中,外文義與中文原始意義也不一定對等。

關于C(Z)iviliz(s)ation一詞的本義,易建平認為,“在歐美文化人類學界的主流那裡,文明(‘civiliz(s)ation’)本來就幾乎是國家(‘State’)的同義詞。從西方文字詞源學的角度來看,更是如此……‘政府、國家、國家政府的組織結構’來自‘文明’,而‘文明’的本義就是‘國家’”。 (《從詞源角度看“文明”與“國家”》,《曆史研究》2010年第6期)筆者認為,易建平關于文明本義的闡述是有道理的。

“C(Z)iviliz(s)ation”一詞,除本義外,還有衆多引申義,而且在經典作家的著作中也出現過,如戴聖鵬《試論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概念》(《哲學研究》2012年第4期)所總結的。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時期,有三種對于文明的認識:認為文明即文化形式(1842);認為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1844);認為文明是社會生産力的反映(1846—1858)。“文明”一詞流傳至今,還有“進步的、精緻的文化形态”等諸多含義。筆者認為,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專著中,“文明”還有專門的學術術語義。

本文所要讨論的專業術語義,指摩爾根《古代社會》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下簡稱為“二書”),以及後續的馬列經典著作中關于古代社會理論中文明的含義。之是以要以此為研究對象,因為我們長期是在這些著作的理論背景下讨論各地文明程序的。

經典著作中的專業術語義

文明(C(Z)iviliz(s)ation)與國家(State或Staat)兩個詞彙,在“二書”中同時使用。C(Z)iviliz(s)ation是與蒙昧、野蠻對應的,代表一個特指時代的專有名稱,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将這個詞譯為“文明時代”(據對199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中《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的統計,譯作“文明時代”共計56處)。楊東莼等将摩爾根《古代社會》中的這個詞譯為“文明社會”(見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版,第429頁,“譯名對照表”),或簡稱為文明。C(Z)iviliz(s)ation的這種解釋,在《朗氏德漢雙解大詞典》中也大體如此。其德文釋義有二,其一為“文明”:即社會發展中出現技術進步、社會政治秩序和文化生活的階段。其二為“文明社會”:即處于一定發展階段的社會,存在某種形式的文明。(參見葉本度主編:《朗氏德漢雙解大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9頁)

在“二書”中,文明時代是特指擁有強制性公共權力的國家時代,特指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三個社會形态,即“文明時代的三大時期”。(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193頁)恩格斯引用摩爾根的一段話作為《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結語,表述得更加清楚。他說:“自從文明時代開始以來所經過的時間,隻是人類已經經曆過的生存時間的一小部分,隻是人類将要經曆的生存時間的一小部分。”其後,他又講到舊曆程的終結,新社會的産生,這個新社會就是經典作家講的共産主義社會。可見,“文明時代”既不包括原始社會,也不包括共産主義社會,而是特指階級社會。

本文的“國家”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國家概念,即與人民大衆相分離的公共權力,亦即階級壓迫統治的暴力機器。關于國家的本質,恩格斯說:“我們已經看到,國家的本質特征,是和人民大衆分離的公共權力。……這種公共權力起初隻不過作為警察而存在,警察和國家一樣古老,是以18世紀的質樸的法國人就不講文明民族而講警察民族(nations policées)。”“法文‘police’(警察)的形容詞‘policé’意為‘文明的’。——編者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32—133頁)“本質”是指一事物差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質。這裡明确指出的國家的本質特征,僅有強制性公共權力一條。“按地域來組織國民”等特征,則是非本質的。

從這段引文可知,這個公共權力是強制性的,是與警察義相關聯的。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國家起源理論與當今流行的“社會管理國家”觀點不同。國家具有兩重職能,其一是階級壓迫、階級統治的職能,亦即政治職能;其二是維護整個社會公共利益的職能,亦即公共管理職能。其公共管理職能是國家的重要職能,但它不是國家的本質,因為它不能将國家與非國家差別開來。

“二書”中的“C(Z)iviliz(s)ation”與中國先秦文獻中“文明”所指的含義完全不同。先秦古籍中的“文明”,有如下幾種含義。第一,文采光明。《易·乾》:“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孔穎達疏:“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第二,文德輝耀。《書·舜典》:“濬哲文明,溫恭允塞。”孔穎達疏:“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二書”中的“C(Z)iviliz(s)ation”的含義,與其他引申義“進步的”“精緻的”“有教養的”也不相同。我們不能将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中的“C(Z)iviliz(s)ation”了解為文化的精緻形态。如果按照這樣了解,那麼共産主義社會也是文明社會。而如上所論,共産主義社會不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中的文明社會。此外,也不能将其了解為“進步”狀态,因為“進步”缺乏具體的标準,而且人類處在不斷進步之中,從制造石器到火的使用、弓箭的發明,無一不是進步。如果将其了解為進步,則無從談論起源。

二者的本質差別

那麼,如何了解恩格斯所說的“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原文為:usammenfassung der civilisirten Gesellschaft ist der Staat, der in allen mustergültigen Perioden ausnahmslos der Staat der herrschenden Klasse ist)?這裡用的是“civilisirten(文明的) Gesellschaft(社會)”兩個單詞,未用“C(Z)iviliz(s)ation”,而在講“文明時代”“文明社會”時則用“Civilisation”。有個英譯本(Zodiac譯,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1884, in Hottingen-Zurich)将上面這句德文譯作:“The central link in civilized society is the state.”(直譯:文明社會的中心環節是國家), 也有的譯成:“The cohesive force of civilised society is the state.”(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Published by Resistance Books, 2008, Australia. P162)(直譯:文明社會的凝聚力是國家)。

由上可知,在馬克思主義古代社會理論中,“C(Z)iviliz(s)ation”一詞是指“擁有國家(State)的社會”或“擁有國家的時代”,國家僅僅是文明社會的中心環節,或凝聚力。用論文來作比方,“文明社會”好比是一篇完整的論文,“國家”則是“摘要”。“國家”僅僅指強制性的公共權力機器,這個“強制性公共權力機器”包括政府、警察、軍隊、法律制度、法院、監獄等諸多要素。

有人将“文明”了解為非國家狀态下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并認為待“文明”發展到一定時期才出現“國家”。筆者認為,這種了解将“文明”等同“文化”的含義了。盡管“文明”也有“文化”這種引申的義項,但其與馬克思主義古代社會及國家理論中的“文明”是不同的,因而是不可取的。“文明社會”的核心是國家,它不包括前國家狀況的社會。

從考古學特征來說,我們認為早期文明的出現應具備如下特征:第一,出現了曾住人并設防的城址;第二,出現首領或公祭中的人殉、人祭,這展現了公共事務中的強制權力;第三,出現貧富差别所展現的等級,以及其與城合在一起時所展現的階級;第四,出現宮殿或祖廟式建築,它展現首領及世襲制國家的存在。在國家日益完備之後,還應有官制、稅收、法院、監獄等必備的國家設施。

當今一些學者将社會主義國家稱為文明的新形态,筆者認為是完全可行的,因為社會主義國家也存在警察、軍隊等國家機器。這又是超出“文明時代的三大時期”之外的,故稱為“新形态”。

總之,“二書”中的“C(Z)iviliz(s)ation”與“State”不宜畫等号。前者是指國家時代的整個社會、整個時代以及物質、文化創造,但它不指非國家時代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等。“文明”是“C(z)iviliz(s)ation”的簡譯,是指擁有國家(State)的社會或擁有國家的時代,亦即“文明社會”或“文明時代”。“State”(國家)則是指文明社會的強制性公共權力機器,包括政府、警察、軍隊、法律、監獄以及維持這些機器的賦稅等要素,是文明社會的“概括”,“國家”的本質特征是強制性公共權力。

(作者系重慶師範大學曆史與社會學院二級教授)

本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