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性騷擾與“性”有關,但遠不止“性”

知名編劇史航的性騷擾風波,越演越烈。幾天之内,在網上指控史航性騷擾的人,已經達到兩位數,其中五人釋出聯合聲明,要求史航公開道歉。在史航否認性騷擾後,5月3日,其中一名受害者“小默”在微網誌上發出自述長文,再度引發輿論熱議。

性騷擾與“性”有關,但遠不止“性”

小默在微網誌上的發文

這一輪事件,也讓性騷擾這個概念再次走入公衆視野。

“因為你太好看了,是以才騷擾你”

性騷擾的發生究竟源于什麼,答案還未統一,它可能與權力有關,與社會規範有關,但它很少源自于錯位的性欲與調情。

一些社會文化理論将性騷擾視為尋求或維持權力的一種工具,這一類性騷擾經常發生于職場環境内。

性騷擾與“性”有關,但遠不止“性”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主持人科莫(Chris Cuomo),被指控性騷擾女上司

擔任小職員的女性和擔任主管經理職位的女性,誰更容易受到性騷擾?答案也許會出乎你的意料,有研究顯示,相比較普通女職員,身居管理層的女性感覺到來自男性主管、同僚或客戶的騷擾行為更多。

“你就算當了經理又怎麼樣呢?你依然是個女的,我照樣可以冒犯你,挑釁你的權威。”

對女性管理者的隐秘不滿、挑戰權威的快感,成為了性騷擾的催化劑。

現實生活中,更能引發輿論關注的則是“自上而下”的權勢性騷擾:老闆對下屬、導師對學生等。

這類性騷擾更是由權力驅動,施暴者将受害者的自尊邊界刺破,享受其被迫服從的過程,迷醉于受害者表現出的屈辱和妥協。

性騷擾與“性”有關,但遠不止“性”

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爆炸新聞》,董事長要求女下屬脫掉衣服前這樣說

還有性騷擾與社會規範有關:有研究顯示,性少數群體中的女性比異性戀女性更容易受到性騷擾,這正是迷戀社會規範的人在懲罰不符合傳統性别規範的成員。

性騷擾關乎權力,關乎社會規範,當一個人想讓對方屈從,想懲戒對方與主流相悖的氣質,這與“性欲”的關聯已經很小了。

“你也太敏感了吧,這都算性騷擾?”

性騷擾并非小機率事件。

根據調查樣本與問卷方式的不同,性騷擾發生率也有很大差别。多方資料中,較為保守的是聯合國人口基金駐華代表處2013年的調查報告,該報告僅計算了職場與學校中經曆的性脅迫/性觸摸,女性報告曾有過此類經曆的人比例也達到了15%。

與居高不下的發生率相對應的,是極低的舉報率。性騷擾經曆往往會傷害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影響現實生活,但很多都不為公衆所知。

性騷擾與“性”有關,但遠不止“性”

貞節牌坊是古代用于表彰婦女的産物,其中一類表彰對象便是面對性騷擾或者性侵選擇“一死以證清白”的女性

2016年,一項美國的研究資料顯示,遭受性騷擾的女性中隻有6.4%采取了正式的舉報或訴訟方式。

舉報率低的原因有很多,覺得騷擾者不會被懲罰、害怕被報複、害怕被更多人知道等等。

還有一種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類别的性騷擾非常隐秘,受害者雖然感到了不舒服,但是又害怕被說“你想太多了,真是小題大做”,于是選擇啞忍。

這一類性騷擾不涉及身體觸碰,不涉及污言穢語,性騷擾領域專家菲茨傑拉德(Louise Fitzgerald)将其命名為性别騷擾(gender harassment)。

它與不受歡迎的性關注(unwanted sexual attention,比如盯住别人的臀部等)和性脅迫(sexual coercion,比如用權勢或武力威脅别人産生與性有關的互動)被看做是性騷擾的三種常見類型。

性别騷擾指的是通過評論、笑話、手勢等對某一性别群體成員的侮辱,它的核心并不是“性行為”,而是基于性别的貶低(put-down),例如在公共場合說某人“胸大無腦”,在讨論問題時說别人“頭發長見識短”等。

在所有性騷擾類型中,性别騷擾看上去似乎是殺傷力最小的一種,但很多研究顯示,性别騷擾産生的負面影響與性脅迫不相上下。

遭受性别騷擾的女性在心理健康、工作績效以及生活滿意度等方面均會受到長期的負面影響,且這種影響可能更為隐秘。

比如,女孩大部分都經曆過在青春期被讨論胸大胸小,或者聽到别人對其他女性胸型的讨論,這種經曆會讓她們對自身性别特點感到羞恥甚至厭惡。

男性同樣會遭受到性别騷擾,例如崇尚“支配性男性氣質”的社會,會縱容成員騷擾表現出女性特質的男性,成員會指責受害男性過于膽小、敏感、柔軟等,這種騷擾的目的同樣是貶低或侮辱,用以懲罰不符合性别規範的行為。

很多學者認為,性别騷擾營造了一種社會氛圍,讓身處其中的成員習慣于性别權力等級。久而久之,它會變成滋生其他類型性騷擾乃至性侵的溫床。

性騷擾與“性”有關,但遠不止“性”

直接的性騷擾隻是冰山一角 | giphy

如果我們将性騷擾局限在“性”上,那麼讨論和思考的方向就會非常窄。

例如去讨論女性着裝是否适當,其實就是在假設,是某些着裝引起了男性的性欲,進而引發了性騷擾,從這個角度很容易走向規範女性,男女分離的保守窠臼。

如果我們能明白,讓人不适的性騷擾與“性”有關,但遠不止“性”,而是關乎平等,關乎尊重,那麼我們的視角或許會更加開闊,更加接近問題的本質。

“一個沒有性騷擾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性騷擾是全世界共通的問題,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學院自2018年開始就主持了多次關于性騷擾的會議以探讨防止性騷擾的方法。

大陸也在202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明确了性騷擾構成要件,并規定機關、企業、學校等機關應當采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系等實施性騷擾。

性騷擾與“性”有關,但遠不止“性”

2019年,王某某在地鐵性騷擾乘客,被以強制猥亵罪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此案入刑,填補了性騷擾領域刑事打擊的空白

總的來說,除了行政手段,我們還可以嘗試這些方式減少性騷擾:

加強對青少年群體的性教育

中國台灣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時期是建立兩性認知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獲悉正确的性常識和生理知識會減少性騷擾行為的産生。

開展公衆宣傳教育訓練

這種公衆宣傳的意義有三方面:

一是減少可能的犯罪者——有研究顯示,了解以往案件中性騷擾受害者的痛苦會顯著降低男性的性騷擾可能性。

二是減少沉默者——研究者古德溫表示,旁觀者幹預教育訓練可以幫助參會者在目睹性騷擾事件發生的時候,以非對抗的方式站出來、采取行動和制止傷害。

三是幫助人們認識什麼是性騷擾,學習如何應對。

建立多元化、包容和尊重的環境

有研究顯示,在某些特定環境中性騷擾更容易發生——組織權力結構森嚴、下級的升遷依賴于更進階别權力的許諾、權力高度集中于極少數人等。

是以,可以設定權力分散機制,建立合理的舉報途徑,保護受害人隐私的同時,提高申訴的透明度。

性騷擾與“性”有關,但遠不止“性”

大陸台灣地區頒布的《性別工作平等法》、《性騷擾防治法》、 《性別平等教育法》,旨在建立多元、包容、平等和尊重的性别環境

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我們對于性騷擾的感覺非常主觀,并且我們對這一類案件的受害者會有預期,對于不符合這一預期的非典型女性的指控則會質疑。

但事實是,性騷擾的高發生率正說明了受害者是絕大多數普通的女性。

我們可以嘗試從輿論上為真正的受害者提供足夠的空間,而不是用“你長得那麼安全,誰會性騷擾你啊”、“等一個反轉”、“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等言論來将受害者推入沉默之地。

《2022年全球性别差距報告》顯示,距離全世界實作性别平等還需要132年,這其中還有非常多值得讨論的話題。

每一起與性騷擾有關的公共事件爆發,都是一個建立共識和良好規範的機會。

而那些将女性視為客體的性騷擾者,終将不得不意識到,世界變了,女性變了。

“你以為來日,還是你的時代嗎?”

參考文獻

Goh, J. X., Bandt-Law, B., Cheek, N. N., Sinclair, S., & Kaiser, C. R. (2022). Narrow prototypes and neglected victims: Understanding perceptions of sexual harass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2(5), 873–893.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260

Carothers, B. J., & Reis, H. T. (2013). Men and women are from Earth: Examining the latent structure of gend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4(2), 385–407. https://doi.org/10.1037/a0030437

McLaughlin, H., Uggen, C., & Blackstone, A. (2012). Sexual Harassment, Workplace Authority, and the Paradox of Powe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7(4), 625–647. https://doi.org/10.1177/0003122412451728

Halper, L. R., & Rios, K. (2018). Feeling Powerful but Incompetent: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Predicts Men’s Sexual Harassment of Subordinates. Sex Roles, 80(5–6), 247–261. https://doi.org/10.1007/s11199-018-0938-0

林郁芹(2020)。被害人與加害人之性別、外貌吸引力對職場性騷擾認定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吳家綺(2022)。案例教學法應用於高中性騷擾防治課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Östergren PO, Canivet C, Agardh A(2022). One-year incidence of sexual harassment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poor mental health in the adult general popul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32(3):360-365.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Policy and Global Affairs, Board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Workforce. (2019). Together We Can Do Better: A Gathering of Leaders in Academia to Prevent Sexual Harassment. https://doi.org/10.17226/25413

Leigh S, Thomas AG, Davies J.(2011) The effects of sex and outcome expectancies on perceptions of sexual harassment. Plos one;16(12):e0261409. DOI: 10.1371/journal.pone.0261409

Diehl, C., Glaser, T., & Bohner, G. (2014). Face the consequences: Learning about victim’s suffering reduces sexual harassment myth acceptance and men’s likelihood to sexually harass. Aggressive Behavior, 40(6), 489–503. https://doi.org/10.1002/ab.21553

Lindquist, C., & McKay, T. (2018). Sexual Harassment Experiences and Consequences for Women Faculty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https://doi.org/10.3768/rtipress.2018.pb.0018.1806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Policy and Global Affairs, Committee on Women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Committee on the Impacts of Sexual Harassment in Academia.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Washington (DC); 2018. PMID: 29894119.

Clancy, K. B. H., Cortina, L. M., & Kirkland, A. R. (2020). Use science to stop sexual hara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7(37), 22614–22618. https://doi.org/10.1073/pnas.2016164117

作者:黑将軍

編輯:Emeria、遊識猷、奇奇

封面圖來源:圖蟲創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