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SAP一句話入門:SD+PP+MM+FICO+HR(轉)

SD(Sales and Distribu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D是Sales and Distribution的簡稱。在SAP系統中,銷售與分銷子產品處在供應鍊下遊,關注從客戶訂單到向客戶收款的全過程。

  SD子產品中的Sales好了解,而Distribution卻容易被忽視。用直白的話來講,SD子產品就是解決“賣”的問題,它關注的範疇有:

  1、誰來賣?

  2、賣什麼?

  3、賣給誰?

  4、什麼樣的價格?

  5、銷售業務模式是什麼?

  6、貨物如何到達客戶?

  7、錢款如何交割?

  對應上述問題,我們分别引出相應的概念:

  1、誰來賣?

  既是執行銷售動作的組織結構及此結構下的人員。SAP術語有:公司代碼、銷售組織、分銷管道、産品組、銷售辦公室、銷售小組、銷售雇員、裝運點等。

  2、賣什麼?

  廣義銷售概念中的銷售内容包括實物和非實物的服務。SAP術語中,我們稱之為物料(Material)。有實物産品物料,也有服務物料。

  3、賣給誰?

  賣給客戶。這裡,客戶的外延與内涵較多。如一次性客戶、大客戶、集團内部客戶、海外客戶;售達方、送達方、收票方、付款方等。如果對某客戶做賒銷業務,相應的,該客戶還有用于控制應收風險的信用資料。

  4、什麼樣的價格?

  價格是銷售的技術核心,定價功能也是SAP SD的核心所在。貌似簡單的列印在發票上的最終價格,在企業内部可能包含了若幹計價小項。如含稅基價、銷項稅、營業稅、折扣、返利、附加稅等。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定價政策系統将提供不同的定價過程予以支援。

  5、銷售業務模式是什麼?

  業務模式是指:标準信用銷售、現金銷售、緊急訂單、退貨業務、免費樣品、捐贈、促銷業務等。不同的業務模式有着不同的線内線外處理方式。

  6、貨物如何到達客戶?

  這裡包含的就是上述Distribution的内容。廣義的銷售,應該包含實物移動。企業可以送貨上門或者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送貨,也可能是客戶上門自提。如果是國際貿易,還涉及到通關報檢等動作。無論是單據流轉還是成本核算,系統都有相應的功能支援。

     7、錢款如何交割?

  如果不考慮售後服務,收款将是一般意義上銷售循環的最後一步。由于有不同的銷售業務模式,可能的交割方式有賒銷、現金、支票等。根據需要還可以為及時付款的客戶予以優惠獎勵等措施。

  上述概念中,SAP系統将相對靜态的資料或者資料稱為“主資料”(Master Data),如客戶、物料、價格、信用。這些資料一旦建立,隻在需要變動時變動。而且在後續的操作中,僅需要唯一标志自己的編号錄入,即可帶入其他相關資訊,進而達到共享的作用。

  與資料對應的另一類資料是“業務資料”,如合同、計劃、訂單、交貨單、出庫單、發票等。這些資料(我們稱之為單據(Document),是在業務發生時實時産生的。由于銷售業務具有循環而且可追溯特性,這些單據将互相關連,每一筆完整的業務中都有自己的單據流。即,一個常見的銷售業務業務循環将從合同開始、到開票收款結束。

  以上就是SAP SD的大緻内容。更深入的無非是上述問題的展開與細化而已。

HR(Human Resour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R這一句話,太簡單了:組織、招聘、發工資、任職、考勤、教育訓練、提升、降級、辭退。還好,這個子產品不分行業,哪家公司基本都是一樣的,HR人也是一樣,都是老闆的打手,哈哈。Well,下面的文字稍微陡峭一點。

  一、SAP HR 核心功能

  組織管理(Organizational):

  提供多種組織結構模式,使用者可以利用圖形化的工具建構組織結構(包括組織單元、職務、職位、工作任務以及彙報結構),還可以通過簡單的添加、修改和移動來反映企業的動态發展; 與教育訓練、招聘、人事成本核算、薪酬管理和業務流程等相關聯。

  員工管理(Personnel):好像也叫人事行政管理?

  使用标準化預設值友善資料的維護,并采用面向特定任務和使用者的自定義菜單; 可以預定義處理流程;員工自助服務元件(ESS)使員工個人随時随地查詢、建立并維護個人資料。可以實作人力資源管理的員工錄用、内部調動、職位變動、辭職、辭退、勞動合同解除以及職工退休等業務流程的處理。

  時間管理(Personnel Time Management / PT):

  有效制定輪班計劃,快捷記錄工作時間,符合所有的法律規定、行業協定或公司内部政策,自動傳送到生産計劃、作業分攤等。系統可以實作職工班次安排、班次調整、考勤、加班、自動生成職工年休假定額,自動産生倒班職工的中夜班個數。

  工資核算管理(Payroll / PY):

  按預先設定的程式以流水線的方式進行;考慮了多種複雜的因素如法律、規定、多種貨币、評估等;與人事管理、時間管理、激勵性工資和差旅管理等內建化設計; 內建化的安全機制;後續活動支援。系統自動進行職工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扣繳,自動生成職工基本養老、工傷、醫療、生育、失業的保險的基數,繳費基數的自動切換。實作自動向财務過賬,進行成本分攤。

  二、HR 組織結構(企業結構+人員結構+組織結構)

  企業結構 = 公司代碼、人事範圍、人事子範圍、成本中心、業務範圍

  人員結構 = 員工組、員工子組、工資範圍、合同種類

  組織結構 = 組織單元、職務、職位

  1、企業結構

  分級:Client -> Company Code -> Personnel Area/人事範圍 -> Personnel Subarea人事子範圍

  人事範圍:

  >> 人事範圍 - 是依據人事管理的需要對公司代碼的子劃分,一般依據地理範圍劃分。

  >> 主要作用 - 作為生成報表的參數、定義權限和權限控制的依據。

  >> 人事子範圍 - 是對人事範圍的細分,人事管理的很多重要分組都是在這層上劃分。

  2、人員結構

  分級:員工組 -> 員工子組

  員工組:為了管理的需要,把員工分類。分為兩層:員工組、員工子組。

  作用:權限管理和其他管理的需要(如:薪資、考勤等)

  員工子組:是對員工組的細分 – 管理人員、 營銷管理人員、技能操作人員等等。

  作用:報表選擇條件、劃分權限的依據、考勤和薪資的差異分組依據。

  工資核算範圍:為薪資核算的目的定義的一個組織機關,定義在一個工資核算範圍内的所有員工一起核算工資。

  3、組織結構是企業自然的組織架構

  組織機關:描述企業中存在的業務機關

  職務:是一般性的任務的分類,如經理、處長等

  職位:是每個員工在企業中的配置設定,職位被員工所占有。

  4、綜上

  組織結構是企業自然的組織架構;企業結構、人事結構是為了管理的需要而人為劃分的。

  三、組織管理概述:

  SAP HR的标準教材中把“組織管理”用了一種OO的觀點來描述:對象。對象的集合,可以看作N個節點的集合,無非會有如下資訊及動作:其屬性(Object.Attribute)、其關系(類似于一張“圖”或者“樹”、上級下級、服從于指令)、其動作(Init、任務)等。

  SAP說,SAP組織管理是以建立和利用組織對象及其關系為基礎,通過定義對象和對象之間的關系從組織層面實作人力資源管理。

  組織管理對象及關系:

  SAP又說,SAP定義的基本組織對象包括:組織單元(O)、職務(C)、職位(S)、任務(T) 、成本中心(K)、人(P)等。

  對象間的關系主要包括:組織單元與組織單元、組織單元與成本中心、組織單元與職位、職位與職位、職位與人、職務與職位間。如下圖:

  

 其中組織單元、職位、人員的關系直覺地可以看作是一棵樹:

  

  而成本中心則有如下意義:

  成本中心指費用的歸屬,一般由财務制定,HR使用;成本中心可以配置設定給組織單元和職位;成本中心按組織層級繼承(下級繼承上級);如果某對象類型有多個成本中心;可以設定分攤比例。

  組織結構的變更:

  不管是職位的調整或者人員的變動,都會涉及到結構圖的變動。組織管理可以清晰地看到過去、現在和将來的組織結構,便于及時地根據人事變動和需求來進行組織規劃和調整。

  SAP建議:小的組織變動用調整,大的組織變化用建立。

  

  四、人員管理(人事行政管理:人員屬性及人事事件)

  概述:

  HR中的人事管理是上一篇文章中的對象“人”的展開。既然是對象,必有自己的屬性及行為。屬性是靜态的,屬性也有很多種,SAP把“人”這個對象的諸屬性稱為“資訊類型”,其實就是屬性的類型。同樣,這些屬性也可以被作為對象看待,再異構再派生。

屬性:

  人員有如下直覺的屬性:所屬的組織(節點)資料、個人基本資料、位址資料、工資資料、工作時間資料等。

  SAP提供資訊類型105個,常用的40幾個。使用者可以自己建立新的資訊類型。可以修改過去的資料,如果修改過去的與工資核算相關或者别的子產品及功能有關,則會相應的資料的變化,如會引起工資追溯計算。資訊類型可以細分為子類型(家庭成員:子女、父母等)。

  人事行政管理常用資訊類型:

  0000人事件事。

  0001組織配置設定:企業結構資料、人員結構資料群組織結構資料。

  0002個人資料: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等。

  0006位址資訊:所在城市、門牌号等。

  0007計劃工作時間:工作計劃規則等。

  0008基本工資:工資類型、範圍、等、級等。

  0009銀行資訊:銀行、帳号、支付方式等。

  0016勞動合同:合同類型、時間等。

  0022教育與教育訓練:學曆、專業等。

  0023工作經曆:先前雇主等。

  0024資格:資格、熟練度。

  0185證件資訊。

  0532社會保險。

  人事事件:

  人事事件反應職工從加入公司到離開公司的整個期間所發生的人事異動情況。人事事件可以自動觸發相應資料的錄入或修改界面的出現。

  常見業務情景有:錄用、重雇傭、離職、退休、降職、晉升、調動、轉正等。

  五、時間管理(出勤、缺勤、休假、當值、頂班、etc)

  概述:

  同工廠月曆一樣,員工的作息會遵從事先定義好或者臨時設定的規則,什麼時候休假、什麼時候上班,這叫做工時規則。HR的工時規則可以和“生産能力”“計劃/排程”等協作。工資、活動計價、成本核算分攤也将與時間緊密結合。

  時間資訊類型:

  人員的屬性有很多種,而時間也是,SAP同樣也用“時間資訊類型”來區分不同的時間。常用時間資訊類型有:

  資訊類型 0007:計劃工作時間

  資訊類型 2001:缺勤

  資訊類型 2002:出勤

  資訊類型 2003:替班

  資訊類型 2005:加班

  資訊類型 2006:缺勤定額

  資訊類型 2007:出勤定額

  在時間的軸線上,SAP有兩種時間紀錄的方法:

  逆向考勤紀錄:記錄背離工作計劃(非計劃中的活動),比如加班、缺勤、替班等;

  正向考勤紀錄:紀錄所有的預定計劃中或者手動計劃中的出勤。

  時間核算:

  

  比較計劃與實際工時 -> 計算和補償加班 -> 産生時間工資項 -> 時間賬戶管理 -> 更新結果。

  六、工資核算

  工資核算主要内容:

  總工資實作自動計算;

  自動特殊報酬計算;

  總工資/淨工資回溯計算;

  直接與财務系統內建;

  與銀行社會保險管理機構進行資料交換。

       工資元素:

  基本工資、獎勵、病假工資、獎金、假日津貼、加班費、夜班費。

  工資扣減:

  稅、醫療保險、生育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

  淨支付/實領工資 = 應發工資 - 工資扣減(稅金保險等)

  工資核算相關資訊類型:

  資訊類型 0008:基本工資

  資訊類型 0014:經常性支付/扣除

  資訊類型 0015:附加支付/扣除

  資訊類型 0267:非周期一次性支付

  資訊類型 0530:公積金

  資訊類型 0531:個人所得稅

  資訊類型 0532:社保資訊

  資訊類型 0003:工資核算狀态

FICO(Finacial & Controlling Account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SAP的定義,我上面說的應該就是Finacial Accounting的範疇了。Controlling?不懂!說說自己的看法,我覺得他就是搞“開源節流”中的節流的,不主動,而是被動的記錄罷了,記錄花費的成本。

  财務,财務,呵呵,讓我們關心一下給我發工資的部門。某皇帝似的人物牛哄哄的語重心長的俯視着對會計們說,不要做假帳啊。按照中國人的不是什麼偏要說什麼的特點,我們由此可以知道,财務的任務、終極目标就是做假帳。你反駁道,會計不是财務,财務部是會計。我有說嗎?我什麼都沒說。不管假不假,那是高層建築,是道;可憐我們這幫下苦力的,so professional地、忠誠而且神聖地研究着各種伎倆以滿足傳說中的“上面的人”的要求,是術。

  拿在手上的是錢、POS機刷的是卡、龍飛鳳舞的是支票。若幹年前,去超市買二兩豬肉回來要在橫線本本上記一條,在倒數第三頁第四行上寫着:××年××日××時于××地購買豬肉二兩,花費RMB一進制(日記賬)。有了這麼一個動作,我就能在月光的時候檢查一下上個月的工資都跑哪去了。若幹年後,科技發達了,我用EXCEL來替換了3毛錢的作業本。為了排序,我還把各種花費分類并且給他一個編碼,買酒的記成WINE,買肉的記成PORK,打車的記成TAXI,這樣我就可以篩選、排序、求和。呃,人類真偉大,不是嗎?某一天,我發現,身邊還有很多人和我保持着相同的習慣。想不到這竟然是最原始的會計。

  一個人一個帳本,這就是所謂的帳套嘛,各編各的碼,就是各有各的會計科目表。中國人記人民币賬,美國人記美元賬,這就是币種。等到把帳本記滿了,換一個新的,把舊的鎖起來存檔,這不是會計期間麼?

  樸素歸樸素,總的來講太簡單了,東西不複雜人家不買你的,說複雜展現價值。把個體行為放大,你會發現掙錢的方式數都數得過來,但是卻有無數種方法把錢花掉,怎麼記呢怎麼分呢?好在黨國給我們方向,定了若幹準則下來,我們照着細分就是了。上面說的是科目,SAP總帳(General Ledger)主要管的就是這個,不同的是人家管得是世界500強的财富榜上的,厲害吧。當然,他還包括期間、币種啥的,前提是,要把不管水多深的公司的結構用一些淺薄的代碼來表示,而且是樹狀結構。

  OK,架子搭好了,記賬吧。記買記賣,應付(對采購行為進行付款,對象同應收)應收(對銷售行為進行收款,對象涉及到對誰、多少、何種性質的應收等);記自己的物品,存貨(對自有物品的分類、估價、清查、盈虧處理等);記大件财物,資産(資産的獲得、分類、折舊及其規則等,直到報廢);記錢财和銀行的往來,記現金的流動(對賬單、Overhead)。

  除了被動的記錄,我們還可以做一些預測/預算,打算某某時間内要花(收)多少錢,這些錢的來源、去處?于是我們在期初做計劃支付、承諾支付,實際發生時的支付可能與計劃不一緻,或追加或阻擋,待期末我們再來對比檢視我們計劃的準确不準确。

  按照SAP的定義,我上面說的應該就是Finacial Accounting的範疇了。Controlling?不懂!說說自己的看法,我覺得他就是搞“開源節流”中的節流的,不主動,而是被動的記錄罷了,記錄花費的成本。建個模先:

  首先,你要知道你到底要知道那些東西的成本?也就是需要确定你的成本對象。

  其次,你要知道誰花掉了錢?也就是成本中心。

  第三,你要确定都花了什麼錢,也就是成本要素,在SAP中,由初級和次級成本要素之分。

  第四,你要搞清楚,某個成本中心花掉了錢,最後這筆消耗是怎麼轉移到成本對象上面的?也就是成本流。

  最後,成本計算出來,你還要知道消耗成本後的獲益者,是哪個客戶,或者那個管道,或者那個産品?統稱之為獲利段。

  有了這個模型,然後你要明确:

  1、是否:某項支出是否應該記入産品成本或期間費用;

  2、區分:如果要記入,應該計入哪一項,即是記入産品成本還是記入期間費用;

  3、時段:一個會計期間内,從什麼時候開始到什麼時候截至的支出需要記入;

  4、細分:支出應該細分到何種産品成本、完工品和在産品的費用界限。

  接着,我們要當事後諸葛亮了(成本核算是事後措施,對已經發生的費用進行歸集和配置設定的過程):

  1、收集:那些耗費需要記入、應該記到什麼地方(是産品成本還是期間費用)

  2、截至:本月實際支出和待攤的正确處理,需要做好界限劃分

  3、配置設定:橫向配置設定,本月總的費用應該分攤到哪些産品哪些項目中

  4、配置設定:縱向配置設定,産成品和在産品之間的配置設定歸集

  嗯,就這麼多。其實也是記賬而已,是以,我們僅需要關注這些科目而已(成本核算的相關科目):

  1、基本生産成本

  2、輔助生産成本

  3、制造費用

  4、廢品損失

  5、營業費用

  6、管理費用

  7、财務費用

  8、待攤費用

  9、長期待攤費用

  10、預提費用

  最後說一句,這些“上面的人”都不關心的,他們隻關心報表:資産負債表、損益表、股東權益變動表、現金流量表。是以,幹“好”(you know that)是你應該的,幹不好屎盆全往你頭上扣。

MM(Material Managem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讓我們來關注供應鍊上的另一個子產品Material Management,即MM、物料管理。

  讓我們來關注供應鍊上的另一個子產品Material Management,即MM、物料管理。從SAP對其定義的範疇來看,它處在供應鍊的上中遊。而廣義的物料(物資或物品,是英文Material的翻譯,下同)管理關注的範圍則可能更多。延續上一篇的叙述風格,下面我盡量用淺顯直白的語言對SAP的MM子產品做一個介紹。

  物料(Material)的含義極廣,任何看得見看不見的東西幾乎都可以稱之為物料。在SAP中,将重點關注用來直接或間接為企業增值的物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水、電、蒸汽、空氣、裝置、儀器儀表等等。同時,也可以把用于銷售的、非物質形态的“服務”作為物料來管理。

  我們将這些實物或者非實物的東西納入物料管理,為其編碼、分類、收集并記錄它們的一般或者特殊屬性(如形态、顔色、規格、重量、基本機關、銷售機關、運輸機關、存放條件、生産批次等),這些工作将有利于企業對自有資源的統一管理,也是日常業務單據處理的基礎。

  特别是物料(或物資)的編碼與分類,好像這個是國際标準委員會或中國國家标準委員會做的事情,但是現實情況是,迄今為止沒有一套完善的囊括各行各業的物料分類與編碼規範。每個企業在做資訊化建設的時候都要經曆這麼一道為企業特有的物質非物質資源分類與編碼的程式。如果做的好,其重要性可能展現不出來;但是如果這一步就做得比較失敗,後續的工作将如沙地蓋樓。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在加工一個零件的時候要用到原材料,或者在銷售的時候需要領料,如果同一種物料被建立了若幹次,每一次的描述編碼都不同,無論是前端業務的制單者或者是後端财務核算者,都将疲于區分。同時資料庫中的垃圾、備援的資料也将越來越多。

  解決了物料管理的第一大問題,分類與編碼的問題,接着來看SAP中MM的其他内容。前文說到SD是解決“賣”的問題,那麼MM就是解決“買”和“倉儲”的問題,當然“運輸”将是MM和SD共同關注的問題,至于“生産”,PP子產品會來處理。

  針對“買”(正式一點叫法是“采購”),我們提出如下問題:

  1、誰來買?

  2、買什麼?

  3、向誰買?

  4、以什麼樣的價格買入?

  5、采購業務模式?

  6、貨物如何到達?

  7、錢款交割方式?

  同理,我們分别引出相應的概念:

  1、誰來買?

  當然是企業裡的某個部門某個班組某一個幾個具體的員工。根據需要,從下到上我們會應用到這些相關概念:雇員、采購組、采購組織、公司代碼等。這就是所謂的采購組織架構。

  2、買什麼?

  物料,就是上文所說的分類與編碼問題。

  3、向誰買?

  供應商。如同物料與客戶一樣,它是一個企業相對穩定的資源與财富,需要集中收集與管理,這種相對固定的、一旦建立隻需要在變動的時候修改的資料,我們稱之為“主資料”。既然将這些資源資料化,那麼他們都有被被分類整理并分析的必要。比如供應商可以分成:一次性供應商、集團内供應商、國外供應商等。

     4、以什麼樣的價格買入?

  采購價。類似于SD中的銷售價,一個最終的供應商發票上的價格,也可能包含若幹計算小項。我們把這些若幹小項稱之為“條件類型(Condition Type)”,如:含稅基價、進項稅、運雜費等等。這些若幹小項将以配置好的一種四則運算規則運算出最終價格,這個運算規則在SD中稱為“Pricing Procedure”,而在MM中被稱為“Calculation Schema”。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采購價、成本價、銷售價三者的差別,這是三個沒有直接關系的概念,初學時容易混淆。

  5、采購業務模式?

  剛開始可以先把它了解為單據類型吧。常見的有标準采購、網絡采購、空白采購訂單(如采購辦公用品之未建立物料号的東西),跨工廠的移庫也可以用采購的功能來實作。

  6、貨物的到達

  對于供應商的銷售行為,他們的業務模式可以是門到門,到岸,或者自提等。如果不是供應商送貨上門,企業就有一個内向物流“Inbound Delivery”(差別于銷售時的Outbound Delivery)。如果是供應商負責送貨上門,我們就可以簡單根據采購訂單收貨入庫。當然,不管是Inbound還是Outbound還是Inhouse,SAP的另一運輸子功能“Transportation”都能管理起來,囊括從路線的設定到運輸的排程到費用的結算的所有内容。

  7、錢款的交割

  向客戶是叫應收AR,向供應商的則叫應付AP。方式也是有多種,當然,前提是收到并校驗供應商開出的發票。

  至此,物料已經采購入庫了,我們再來看MM的倉庫管理。物料的倉庫管理形式在SAP中有如下定義:最高物料管理機關是Plant(翻譯成工廠,容易混淆),Plant可下挂Storage Location。更全面的資訊請參考MM的特别是WM的幫助檔案。

  以倉庫為核心,物料的動作無非是:入、出、移動。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動作,每一次移動SAP都會産生一個憑證:Material Document。不同的類型由不同的移動類型(Movement Type)區分。

  1、入

  有系統導入時的初始化入庫,采購入庫,無條件的入庫,移庫入庫,退貨入庫,産成品入庫等。

  2、出

  有銷售出庫、移庫出庫、報廢出庫、樣品出庫、采購退貨出庫、生産領料出庫等。

  3、移動

  這個就無所謂了,想移就移。如果移出地與移入地相隔甚遠,可以用Transportation來管理。

  關于物料管理更深入的話題有,分割評估、批次管理、科目記賬、庫存狀态、MRP、供應商評估、立體倉庫管理、VMI、盤點、委外處理等。咱們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下回再見。

PP(Production Plann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常常聽到“進銷存”、“供産銷”等概念,一個完整的供應鍊關注的就是從采購到生産到銷售的全過程。簡單的說,PP将負責将MM采購的原材料半成品加工成SD可以銷售的貿易産品或者供下一步使用的半成品。

  江湖盛行這麼一首詩:

  SAP是龐大的,子產品是多多的,功能是強大的,搞懂是沒門的。

  SD是靈巧的,五髒是俱全的,滿足是不能的,報表是經常的。

  PP是複雜的,相同是很少的,MRP是要的,精确是不能的。

  MM是重要的,資料是多多的,做好是稀有的,目前是緊缺的。

  FI是核心的,記賬是主要的,工作是輕松的,地位是高高的。

  CO是控制的,與FI是配合的,憑證是很多的,成本是不準的。

  ABAP是必須的,開發是經常的,地位是沒有的,作用是點綴的。

  BASIS是裝機的,DEBUG是常有的,精通是困難的,ABAP是兼職的。

  HR是搞人的,會作是很少的,研究是需要的,潛力是無窮的。

  WORKFLOW是神奇的,功能是炫目的,做通是很少的,因而是不做的。

  QM是品質的,上的是不多的,思路是奇特的,沖突是必然的。

  PM是見過的,功能是明顯的,做做是蠻好的,教育訓練是需要的。

  APO是傳說的,上的是沒有的,目标是理想的,成功是偶然的。

  CRM是起步的,客戶是聽說的,用好是沒有的,完善是需要的。

  BW是早有的,産品是多樣的,需求是漸多的,招人是必要的。

  市場是巨大的,ERP是需要的,簽單是可能的,打折是一定的。

  KICK OFF是要有的,首期是會付的,藍圖是要做的,确認是艱苦的。

  實施是痛苦的,修改是經常的,說服是需要的,項目是繼續的。

  資料是龐大的,整理是艱苦的,手輸是不能的,BATCH是要編的。

  客戶是刁蠻的,要求是無理的,說話是牛逼的,幹活是不行的。

  KEY USER是難做的,加班是經常的,工資是不多的,衰老是優先的。

  上線是被逼的,不逼是不行的,時間是緊張的,恐懼是不必的。

  人差別于動物的一大特點就是,想的不等于說的,說的不等于做的,做得不等于寫的,這在SAP項目的從忽悠打單到項目籌備到上馬實施到日常營運一整個階段得到淋漓盡緻的發揮,得虧哥們兒我們還練過,十幾年的國文教育早把我們教育得火星人都能騙到。你看到處都是搖旗呐喊振臂高呼的作者加專家,喝的全是肥油拉的全都是思想,酒足飯飽後開始做思考狀,輪番炒作堆砌無數華麗的概念與辭藻。可能,大概,是源于這個傳聞:錢多、人傻、速來!幹這個越久心理越内疚,以至每天做夢都在趕飛機飛機還晚點、每天都在趕文檔文檔還無窮盡、每天都在開會每天還有總不完結,搞得白頭發越來越多。有回在夢裡一個高人朝我大叫,你丫好好說點實話認真寫點明白的字幹點正經事要死啊。。。于是我琢磨着啥時候說點人話,撈點幹的講講,少繞點彎子,報效一下諸位神仙,積點陰德,權當燒香拜佛了。赫赫,牢騷了一千字,我的文章看起來好像更長更漂亮了,咱看透不說透,都是好朋友,接着上回說。

經濟實體都是要拿東西出來賣了掙錢的,一流企業賣标準,二流企業賣服務,三流企業賣産品,個人還可以賣思想賣文字賣體力啥的。除非這些東西是爹媽給的,這些為企業盈利的實物産品都要和我們要說的PP(Product Planning)子產品有關系。SAP網站把行業分為“金融業與公共部門”、“制造業”和“服務業”三個大類,于是,和PP有關的大概隻有 “制造業”這一塊了,它包含有航空、汽車、化工、消費品、電子産品、機械、醫藥、石油天然氣等。

  我們常常聽到“進銷存”、“供産銷”等概念,一個完整的供應鍊關注的就是從采購到生産到銷售的全過程。簡單的說,PP将負責将MM采購的原材料半成品加工成SD可以銷售的貿易産品或者供下一步使用的半成品。是以,其内容就可以直覺的表述為“為什麼要生産”、“要生産什麼”、“怎麼生産”、“誰來生産”、“要生産多少”、“能生産多少”,還有,同時也是相對重要相對複雜的,就是實作這個物品形态的轉變要“花多少錢”。

  1,為什麼要生産?

  要拿來賣、要盈利、要掙錢。老闆說了,M個N年計劃内實作共産,三五年内趕英超美,半年内畝産萬斤,下個月開始就讓員工月入萬元不是夢。就是所謂的企業經營運作計劃了,Forecast來Forecast去,終究離不開“賣”這個字,于是有個SOP(Sales and Operation Plann)。

  2,要生産什麼?

  老闆說了,朕什麼都沒有就是有錢,幹點啥好呢?整點NIKLA、SAMSONG來耍耍?在臭水溝邊蓋座依山傍水的皇家絕世好樓?釀點始于1848年的非著名白酒?縫點德國血統的小褲衩去盧浮宮展示展示?

  這些都是傳說中的高層決策了,我不是高層,與我無關。錢打哪兒來的我等自然不敢過問,我隻關心老闆想要生産來賣的東西是啥(Material),組裝結構複不複雜(BOM),要多少原材料(Raw Material),哪些東西自己有、哪些可以自己生産、哪些要從别人那裡去買(MRP:Subcontract/Purchase),自己産的東西要什麼裝置、裝置、流水線(Work Center),有哪些什麼工序(Routing),要引進什麼國際領先國内一流XX特色的技術,要招多少女大學生,要請多少農民工,扯遠了。。。

  3,怎麼生産?

  這個細節好像PP不太關心。把生産比喻成吃的是草擠的是奶的話,PP隻關心要喂什麼草,擠出來是什麼奶。至于這把草怎麼從口腔傳到胃裡面,胃怎麼消化吸收,吸收了的東西如何到達乳腺,好像是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s)、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這些東西關注的事情。作為管理層的資訊系統,SAP中的PP隻關注生産過程中的關鍵步驟,這話聽起來比較空,其實是這麼一個過程:

  (1)制定一堆産品的中長期銷售運作計劃(SOP)

  (2)分解某幾種産品的主生産計劃(MP)

  (3)确定哪些庫存有、哪些需要采購、哪些需要生産(MRP)

  (4)确定制定明确的一定周期的生産計劃(計劃訂單)

  (5)根據這個計劃建立生産訂單(開工的憑據)

  (6)生産過程中投入相關的原材料半成品等到這個訂單(直接材料消耗)

  (7)待到生産完畢從這個訂單收貨(生産出了成品或半成品)

  (8)生産訂單确認(表示此項工作完成,可以确定消耗量、人工費、制造費用了)

  (9)生産結算

  4,誰來生産?

  某工廠内、某個人負責的、某套裝置裝置上、用某個工藝路線來生産的。要是你用過資料庫,就會知道,這是錄入在一個記錄生産資訊的表中的某一行的某幾個字段,用以标志該項生産業務的行為主體。

5,能生産多少?

  一頭奶牛一年最多能産5、6噸奶,一套裝置一年滿負荷跑也就能産那麼多東西,此謂産能。我們在計劃、排産的時候都應該考慮這個因素,如果設定了,系統到時會以設定的方式予以警示,其邏輯就是将設定的最大值與你錄入的值相比較。當然,前提是你的公司有這樣的管理水準和管理能力。

  6,結算Settlement

  假定這麼一個制造過程:

  (1)原材料R,其成本中心是C1,經生産訂單O1加工後得到半成品H;

  (2)半成品H,其成本中心是C2,經生産訂單O2加工後得到成品F;

  (3)成品F入庫、售出。

  那麼,除了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自身的庫存賬要變動外,各生産訂單O1、O2要歸集材料費加工費生産成本轉出及其差異等,成本中心要計入相應的加工費以及作業價差。材料采購還有采購價差、生産訂單還有材料消耗量差異計劃加工費差異、成本中心還有作業單價差異。好像很多的樣子,PP加CO,三五年隻能看個目錄啊。

  7,附加話題:關于離散制造與流程制造

  典型的流程型生産行業有醫藥、石油化工、電力、水泥等,它們主要采用按庫存、批量、連續的生産方式;典型的離散制造行業有機械制造、電子電器、汽車等行業,這些企業,則既有按定單生産,也有按庫存生産,既有批量生産,也有單件小批生産。

  他們有啥差別?從業務上講他們的差異存在于産品結構、計劃的粒度、MRP的要求、相關的資料采集要求等。單從他們的BOM的構成就可以管窺一二:離散制造用的是樹狀層次型結構的BOM,相對固定,不管BOM有多少層,它的材料數量、材料型号、生産過程總體來說固定的。

  流程制造的産品結構不能用樹狀的層次型結構來描述,複雜的流程制造需要用鍊式結構(單鍊式或者多鍊式)。産品制造全過程分為若幹邏輯階段,每個階段的粗細可根據具體的生産、管理需求而定。環環相扣的各個階段可能産生聯産品、副産品,而這些不能精确确定,就是說我們不能做到完全精細生産。同時整個流程生産過程是一個動态的過程,産出量、所産物料的特性會受到原材料成分、溫度壓力、裝置等等波動的影響,并且不可預知。而離散制造就沒有此類問題。

  8,附加話題:MRP

  MRP及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物料需求計劃。他要解決的問題是:

  (1)需要什麼?

  (2)需要多少?

  (3)何時需要?

  舉例來講:

  (1)今日是2007年10月24日,我要在11月1日要A産品100件(需求量及日程)

  (2)A産品由2個部件X、2個部件Y和1個部件Z構成(BOM)

  (3)目前庫存A産品10件,X部件10件,Y部件10件,Z部件50件(Stock)

  (4)其中XY部件需要外購,Z部件自己可以生産

  輸入這些資料以後,經過MRP的邏輯的運算,系統會告訴我們:截至11月1日,要準備90件A産品;要采購X和Y各170個并發出申請;要生産40個Z并發出生産計劃。Well,貌似不是很複雜,其實深究起來關于生産的各個環節都别有洞天,内容多而雜。管理的全面與操作的繁雜,這是一個沖突,好在大部分的應用都在簡化處理。

  以上一家之言,僅供娛樂,不做任何決策依據,謬誤之處懇請指正。若有誤導,實屬無心。

PM(Plant Maintena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M就是Plant Maintenance(本文中的PM都是這個意思,不要和Project Manager搞混了),大大小小的文檔上都把它翻譯成工廠維護,意譯過來應該是裝置維護。單單講PM内容較少,現在比較流行EAM(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要說EAM的話就得把SAP裡的PS、AM一起說了。IBM有套EAM系統MAXIMO,比較專業,風傳比SAP的東西要好,我沒用過,具體不知道了。

  什麼類型的企業會花大力氣來關注他們的裝置/資産?是資産密集型企業,如電力、采礦、制造業、港口、交通運輸業等,這些企業的效益主要來源于裝置的穩定和連續運轉,是以控制自己的資産成本同“增長利潤,提高效益”有着直接關系。

  先區分一下“資産”與“裝置”。我們的第一印象是,裝置是生産/工程部(或者相關職能的部門)關心的東西,而資産是财務部(或者相關職能的部門)關心的。管裝置的部門會有一台《裝置台帳》,裡面記錄了從裝置使用、保養、維修的情況;管資産的部門會有一台《固定資産台帳》,他們則會從财務核算的角度管理這些大家夥(固定資産)。

  《裝置台帳》可能更專注于技術層面,并且分得比較細緻;而《資産台帳》可能更關注它的總的價值,通常企業管得較為粗放。那麼問題出來了,對同一個東西,企業有兩套資料,而且沒有幾家企業是一緻的。如同我在MM入門文裡說的物資分類編碼一樣,裝置(資産)也會有同樣的問題,而且更為複雜,他們往往都是龐大而且有若幹層級結構。裝置與資産如何比對,這是個問題。

  狹義的裝置管理工作是運維為主,預防、出了問題維修、維修了繼續日常保養,如此循環。而固定資産的管理将關注資産的購置、資産的折舊、資産的後續投入(維修保養等費用),等到不能再用時要清查報廢等。

  厘清了裝置與資産,下面我們單就裝置相關内容進行展開:

  (1)是什麼?

  首先裝置會有自身的特性,如名稱、位置、BOM結構等,是以我們要分分類,編編碼啥的,人才啊,需要你們!

  (2)誰來管?

  這個裝置所屬的管轄範圍,即在整個SAP中受那些組織結構元素管理;

  (3)壞了、修!

  所謂無事不展現價值,是以等裝置壞了,PM就RUSH了。有了維修需求,PM就會根據需求通知誰誰去處理這個事情,然後用工單作為維修的開始,據此計劃、排程,待施工完成後關閉、結算。

  (4)沒壞,能不能修?

  能啊,有點點技術含量的管理都會盡可能的在故障發生前避免,此謂預防性維護。動動腦子,可以找到某類某台裝置的特性規律,進而制定科學的維保計劃;或者,咱定期的去看看,排查、排查、排查,也行。

  那麼,和PS(Project System)、AM(Asset Managment)有啥關系呢?剛才說了AM是管資産的。PS,除了向别人買固定資産,我們是可以用PS來管理項目、來建造裝置的!

  附一張圖,瞻仰瞻仰:

PS(Project Syste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項目(Project)是指在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下,為創造和提供獨特的産品或服務而進行的一次性努力。在ERP系統中,實施項目管理(PS,Project System)的目的是管理和控制項目執行過程中的每一項工作。注意,是宏觀的管理和控制。

  這是SAP ERP入門的最後一篇了。

  我們這些死跑龍套的最喜歡項目了,是啊,有項目就有費用啊。萬惡的資本家終于舍得拿錢出來讓我們過家家了,雖然其目的是想攫取更多的社會财富。不過另一方面,這叫什麼來着,叫社會财富的再配置設定、次級配置設定、三級配置設定,給的就是圍在肥得流油的資本家身邊的勞苦大衆們。就像我有事沒事就要用公家的錢打飛的往返不同的城市,多的一個月飛五六次,少的一個月飛一兩次,我要把報帳來的錢分給雖然很無恥但是空姐還算漂亮的航空公司,分給五大三粗但多少有點淳樸的的士司機們。想着他們家庭幸福的樣子我就很開心,偉大吧,可惜苦了自己的家人、朋友們,離多聚少啊。

  非官方、非著名的來分一下我所知道的項目的類型,我們有資本性投資類項目,就是說此類項目完了會為企業産生一些固定資産什麼的,比如什麼裝置建造、廠房擴建等;有科研類項目,主要是搞一些牛叉的高科技,研究技術開發産品制定标準啥的,有投入,有沒有産出是另外一回事;還有一種是服務性質的,比如說這個ERP實施項目。

  書店有很多說項目的書,PMP(拍馬屁),抄來抄去的,颠來颠去就那麼點東西,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其實,對項目的了解,跑龍套的要以一種過家家的心态來看、抗旗的要拿搞政治的心态來看就對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政治,何況一個項目裡面包含了這麼多的人。當然這是題外話,和我們的ERP一點關系沒有。

  項目(Project)是指在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下,為創造和提供獨特的産品或服務而進行的一次性努力。在ERP系統中,實施項目管理(PS,Project System)的目的是管理和控制項目執行過程中的每一項工作。注意,是宏觀的管理和控制。

  是以,項目的特點就是,人多、錢多、事情多、過程長。

  人、财這些前文有說,此不贅述。

  事情多,就應該分門别類整理好。是以對ERP來說,在項目執行以前,必須對項目的工作内容進行明确定義,就是說:項目實施中需要執行的任務和過程要按照一定結構,有序且有邏輯地搭建起來,此結構能夠精确的反映項目的工作組成部分。好像産品BOM一樣,SAP把項目内容(注意:靜态内容)分成若幹具有層級的WBS。

  WBS,工作分解結構,Work Breakdown Structure,是建立項目組織結構和協同工作内容的基礎,描繪了在确定時間内需要執行的任務和關聯子任務,以及相關的時間計劃、資源計劃、成本計劃和預算等,并且可以用于歸集和配置設定實際項目成本。工作分解結構中的每一項任務被稱為WBS元素(WBS Elements),是項目定義的下層細分結構。那麼,每個元素對應發生的動作就可以被分開記錄了。

  過程長,SAP用網絡(Network)來處理。網絡(Network)描述的是項目活動的執行過程。網絡是一種在項目進度、成本和資源安排方面的結構計劃,是一種在分析和控制工作中很有用的技術。我們可以将網絡配置設定給項目定義、WBS元素。

  構成網絡的關鍵元素是活動(Activity)和活動之間的關系。活動具有以下特征:它們會持續一定的時間、有明确的開始和結束時點、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會被中斷(如果有中斷應定義多個分開的活動)、在執行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資源,并且會發生相應的成本。活動代表了項目執行過程中的每一個過程,是組成項目結構的最小機關,也是組成網絡的基本元素。在搭建項目結構時,我們把活動配置設定給相應的WBS元素。

  暈,看不懂?老師教你看圖說話:

  

上面是項目的靜态分析。至于項目的過程管理,人員管理除外,對于資金,我們可以直覺的認為有:事前計劃、花費預算、項目結算。哎,單據單據,懶得說了。PS不是你想象的管得那麼多。

  最後拎着衣領,WBS上挂的任何東西都順出來了,當然,還是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