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糖化血紅蛋白是什麼

一、什麼是糖化血紅蛋白?

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血紅蛋白可以發生不可逆的結合,糖化血紅蛋白就是指被葡萄糖結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紅蛋白。當血液中葡萄糖濃度較高時,糖化血紅蛋白含量也會相對較高。人體紅細胞的壽命一般為3個月,在紅細胞死亡前,其中的糖化血紅蛋白含量也會保持相對不變。是以糖化血紅蛋白水準反映的是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準。

二、糖化血紅蛋白是糖尿病監測的“金标準”

目前,臨床上評估和監測糖尿病的名額有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有何差别呢?

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時未進任何食物,可以飲水)、早餐前的血糖水準;餐後2小時血糖指的是進餐後2個小時的血糖水準。

無論是空腹血糖還是餐後2小時血糖,都是“瞬間血糖”,容易受進食及糖代謝相關因素的影響,數值不穩定,不能反映整體的血糖水準。比如說,某人的血糖平時不太高,但檢測前幾天飲食控制不好,可能空腹和餐後血糖都較高;同樣,某人的血糖平時較高,但檢測前嚴格的控制了飲食,可能空腹和餐後血糖都不太高。前者誤認為病情較重,而後者往往低估了病情。

而糖化血紅蛋白可以穩定可靠地反映近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準,且受抽血時間,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幹擾不大。是以,國際糖尿病聯盟明确規定糖化血紅蛋白是國際公認的糖尿病監控“金标準”。

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血糖控制滿意且穩定的糖尿病患者至少1年測2次糖化血紅蛋白;若血糖控制不滿意且需調整方案者,應一年測4次。另外計劃懷孕的糖尿病婦女,初期每月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控制滿意後,應每6~8周測1次,直到受孕。

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尿病人糖化血紅蛋白應控制在7%以下。

三、糖化血紅蛋白監測的臨床意義

糖化血紅蛋白長期穩定的特點決定了它的臨床意義:

1、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總體控制情況的名額。

2、與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紅蛋白就越高,是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準。

3、血糖是不斷波動的,每次檢查隻能反映當時的血糖水準,而糖化血紅蛋白則是逐漸生成的,短暫的血糖升高不會引起糖化血紅蛋白的升高;反過來,短暫的血糖降低也不會造成糖化血紅蛋白的下降。

4、糖化血紅蛋白相當穩定,不易分解,是以能很好地反映較長一段時間的血糖控制程度。

5、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發症的認識。

四、盡管糖化血紅蛋白水準與血糖水準直接相關,但二者的數值無法換算。 不過,糖化血紅蛋白的變化與平均血糖的變化間有一個推測值,糖化每升高1%,推測血糖升高1.6mmol/L,但僅供參考。

注意:

脈搏可影響血糖起伏高低

  最新研究表明,脈搏跳動太快患糖尿病風險高。日大學學家針對脈搏快慢與身體代謝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們分别測量了每分鐘60次以下、60—69次、70—79次和80次以上四組志願者的情況。研究人員發現,脈搏每分鐘跳80次以上的人與脈搏每分鐘跳60次以下的人比較,前者發生肥胖的幾率為後者的1.34倍;發生胰島素抵抗的幾率高12倍,患糖尿病的幾率高4.39倍。

  研究負責人表示,正常人的脈搏和心跳是一緻的。心跳由交感神經系統來調節,交感神經系統不受意識的控制,它可以調節大腸、血管的功能,影響汗液的分泌和血糖起伏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