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是第一次來吉隆坡,您可能會被浮華的綠色空間,柏油路和高層建築的輕盈所吸引。
健壯而靈活的猕猴,長長的尾巴和挂在脖子上的小猴子,在高樓大廈和車輛中徘徊。

城市裡的猴子往往看起來很警覺,盯着路人的袋子和袋子,好像在猜測它們會裝多少香蕉。還有尖颚猴子抓住路人的衣服,強行搶食物,或者在附近的垃圾桶裡翻找食物。
吉隆坡的"猴子居住"情況已經持續了幾十年。在一些地區,他們是吸引遊客的秘密,是點綴着美麗風景的精靈,而在另一些地區,他們被驅逐,恐吓,甚至被獵殺。
吉隆坡曾經是一個茂密,樹木繁茂的城市,通過快速的城市化,已經變成了鋼鐵和水泥的森林。被人類篡奪的猕猴選擇留在城市裡。
但是,人與猴子如何和諧相處仍然困擾着吉隆坡。
1
吉隆坡是一個陽光明媚,雨水豐富的半島城市,熱帶雨林氣候使其植物高大而綠色。不僅在吉隆坡,而且在整個馬來西亞,就物種豐度和特異性而言,它在世界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2位。
然而,随着人類活動的軌迹逐漸深入自然界,大量的綠色植物被咆哮的伐木機和推土機吞噬。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在過去的30年裡,由于猖獗的資源開采和森林砍伐,馬來西亞的森林覆寫率從1940年的近80%下降到2014年的44%,許多城市正面臨"森林面積減半"的危機。
吉隆坡的森林首當其沖地受到馬來西亞城市化的沖擊:高密度的住宅區和商業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火車站和高速公路的出現帶來了更多的人,以及交通繁忙和唯一的城市綠地的緊張局勢加劇。
目睹了這一切變化的吉隆坡居民維斯瓦·哈坦(Viswa Hattan)看着遠處玩耍的猴子,眼中閃過一聲尖叫:"這就是它們所在的地方。"我們已經奪走了他們的家。
據"衛報"報道,吉隆坡郊區的植被開采比市中心更為嚴重 - 留下曾經生活在森林中的老虎和大象,以及蘇門答臘犀牛等瀕臨滅絕的動物早已消失。
"猕猴留下來了。"他們依靠人類尋找食物而不會餓死,"哈登告訴衛報。"
生活在郊區的猕猴會撿起人們扔掉的食物來養活自己,或者隻是闖入農村的房屋并搶走食物。路邊的口香糖和編織花圈可能是他們包裹的東西。
盡管看到猴子騷擾居民,哈登還是不停地說:"這裡曾經是他們的家。"
2
但大多數吉隆坡人的想法可能與哈丹不同。
馬來西亞國立大學的校園位于吉隆坡郊區,植被豐富,森林覆寫率高達70%,是猴子最喜歡的"自然栖息地"之一,但該大學的教職員工和學生已經變得憤怒。
"猴子用牙齒和爪子追着教練一路跑到廁所。"他們還爬上了俯瞰大樓的樹木,"在國立大學任教的教授西蒂·阿米納·奧斯曼(Siti Aminah Osman)說。"
教師和學生都厭倦了猴子 - 國立大學2014年的一項調查發現,隻有不到10%的學生希望在校園裡看到猴子,四分之三的學生害怕猕猴。學生們還将新鮮的蝦通心粉,辣椒和花生與猴子混合,試圖用味道濃郁的食物趕走它們。
吉隆坡安邦的居民在驅逐猴子方面做得更多:他們把煙花和鞭炮扔進食物裡,喂它們,試圖炸毀它們。
這種對抗在馬來西亞并不少見,政府平均每年收到3,800起針對長尾猕猴的投訴。
面對投訴,馬來西亞政府的野生動物當局已經開始撲殺猴子種群,僅在2010年就被57,000隻長尾猕猴消滅,2012年增加到97,000隻。"這是為了保護人類安全,減少野生動物造成的經濟損失。政府回應說:"我們應該從大局着眼。"
但這種做法引發了馬來西亞野生動物保護組織的憤怒,這些組織呼籲閹割猴子而不是狩獵。但大規模的閹割代價高昂,政府負擔不起。
馬來西亞自然協會主席伊斯梅爾對此表示贊同:"作為一名博物學家,我更喜歡政府捕捉猴子,并将它們轉移到現有的森林綠地。
國立大學環境與自然資源科學學院的Badrul Munir教授建議,人們應該減少對猴子的依賴,這樣它們就不會對人類的依賴,也不會經常騷擾當地人。
3
然而,吉隆坡的一些着名景點,人和猴子,是另一個景點。
在馬來西亞著名的印度教聖地巴圖咖啡館(Batu Cafes)工作的Sethu Pathy笑着說,猴子可以吸引比閃閃發光的佛像和寺廟更多的遊客。
他們掠過金色的雕刻樓梯,跳躍成為遊客手機鏡頭中的主角。"這些猴子都是人類,習慣于向遊客索要食物。"帕茜指着遠處說道。在那裡,一隻猴子正在拿走遊客留在桌子上的咖啡。
帕茜随後将一根香蕉扔到地下,一大群猴子立即上來打架。"這就是他們通常與遊客相處的方式。帕茜說。和哈丹一樣,帕西忍不住補充道:"他們曾經是這裡的業主,現在這個社群到處都是工廠和住宅樓,我們搶走了他們的土地。"
但即使在"黑風洞"中,人與猴子也不和諧:當地人經常抱怨猴子闖入他們的家并偷竊。
"吉隆坡的人口将在未來15年内增長到1000萬。"人們必須與猴子分享更多的空間,我們應該找到與猴子相處的方法,"穆尼爾擔心地說。
一隻猴子被當地居民炸掉了一根手指
4
雖然馬來西亞人仍在摸索與猕猴相處的方法,但來自大自然的更嚴厲的報複已經悄悄地進入了這個國家。
據《科學新聞》2018年11月10日報道,在馬來西亞的一些地區,出現了大量猴子瘧疾病例,這給人類帶來了瘧疾寄生蟲。
這個被命名為P. Knowlesi的新瘧疾寄生蟲出現在猴子的血液中,如猕猴,豬尾猕猴和葉猴,它們攜帶寄生蟲,通過與人類接觸将瘧疾傳播給人類。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Kimberly Fornace在從馬來西亞沙巴州2000例猴子瘧疾病例中采集血液樣本後,發現了猴子瘧疾與森林砍伐之間的關系:那些不住在森林周圍的人感染較少,但那些生活在森林砍伐森林旁邊的人受到猴子瘧疾的影響更嚴重。
"這些寄生蟲固有地存在于猴子身上,但由于缺乏森林隔離,人類和野生猴子之間沒有界限,密切接觸更有可能導緻瘧疾,"Fornache在報告中寫道。"
Fornache比較了2008年至2012年間405個村莊的森林砍伐情況,發現最有可能感染猴瘧疾的村莊是那些在過去五年中占周圍森林砍伐面積超過8%的村莊。
事實上,早在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科學家就與吉隆坡醫學研究所合作,研究猴子瘧疾問題。但當時專家認為猴子不如蚊子大,沒有威脅,是以将其從"公共衛生問題"清單中删除。
"沒有人會想到馬來西亞的森林砍伐如此嚴重,以至于猴子像蚊子一樣成為攜帶瘧疾的危險物種。Fornache在一封自鳴得意的筆記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