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北門公交站台上,兩人正舉着小旗指揮,一人是穿着黃馬甲維護秩序的志願者,另一人卻是旅遊團導遊,指揮的正是等候公共汽車的老年旅遊團。進入旅遊旺季以來,這樣的“怪”現象在故宮、什刹海等景區周邊非常普遍。對此,一些市民反映,旅行社不安排車輛反而讓旅遊團擠占公共交通資源,此舉實在不妥。
北京晚報(ID:wxbjwb)記者發現,旅遊團尤其是老年旅遊團“瞄”上公共汽車的背後确有原因,《北京市核心區旅遊客車治理工作方案》當中的相關要求限制了旅遊大巴的就近停放。但是,進一步調查發現,“拉練式”旅遊、行程安排不合理等各方面因素,加劇了旅遊與出行之間的沖突。
公交上滿是老年團遊客
111路公共汽車一進站,北海北門公交站立刻熱鬧了起來。站台上都是戴着小紅帽的旅遊團遊客,為了順利引導他們上車,公共汽車司機、随團的導遊、站台志願者都開啟了“高聲大嗓”模式。遊客們一擁而上,車輛的前門、後門都堵了個嚴實,司機在車上喊:“前門上車,到前面來!刷卡!”
志願者喊:“别擠别擠,都能上去,您這麼大歲數了别擠,肯定有您的座兒!”
導遊在車門前一邊數着人數,一邊抻着脖子沖司機喊:“先讓他們上去,他們不會刷卡,我來補票!”
公共汽車進站,遊客們一擁而上。
好不容易等到遊客都上了車,隔着車窗一看,紅帽子、紅馬甲,車裡已經是紅彤彤的一大片,幾乎占滿了車廂。臨近晚高峰,站台上不光有遊客,很多市民陸續來乘公共汽車回家。看着眼前這通亂,一些人無奈隻好再等下一輛車。
“旅遊團不坐旅遊大巴,擠占公共交通資源,上下班真頭疼。”正值旅遊旺季,近期反映這個問題的市民不少,尤其是那些住在二環路以内或辦公地點在景區周邊的市民。
“從雍和宮到景山,這一趟線上好多公共汽車都有這個情況。”市民劉先生說,他住在五四大街周邊,每天早晚高峰通勤都受被旅遊團的影響。他發現乘坐公共汽車的旅遊團當中,老年人占了絕大多數,有的甚至超過了80歲,面對這樣的旅遊團,“說不得碰不得,隻能禮讓”。有時實在來不及,隻好跟着旅遊團一起擠上公共汽車,車上滿滿當當,前門上車後門下車更得小心翼翼。“我說勞駕您讓我過一下,對方聽不懂,遊客的方言我也聽不懂,着急不着急?”
日常乘車管理面臨窘境
劉先生提到的五四大街,在2018年以前,這裡的居民有着另一種煩惱。那時旅遊團雖然沒有乘坐公共汽車,但是,旅遊大巴在道路周邊肆意停放、上下客的問題突出,同樣影響居民出行。調查中記者發現,雖然旅遊團改乘公共汽車緩解了旅遊大巴的亂停問題,但由于旅遊旺季客流量龐大,旅遊團乘坐公共汽車衍生出的新問題也不少。
以景山西街為例,道路兩側有北海公園和景山公園,同時又靠近故宮,這裡的公交站在這條街上是個明顯的堵點。無論是站台還是公共汽車,能容納的人數早已超負荷。小小的公交站台上,等公共汽車的遊客數以百計,便道甚至機動車道上都站滿了人。
4月26日下午,記者走訪過程中,就看到這樣的景象:5路公共汽車一進站,乘客、旅遊團都想一股腦地往上擠,可這麼多人談何容易,旅遊團的人隻上去了半數,導遊和公共汽車司機現場商量,是先走一部分人還是已經上了車的再下來。一來二去,公共汽車在站内等候的時間被拖延,北向南方向的機動車道就這麼堵死了。
“走丢的,不知道上哪個車的,我都跟着着急。”在景山前街公交站台上,一位維護候車秩序的志願者告訴記者,有時旅遊團人數較多,有的導遊居然就帶着一部分人先走了,剩下的一部分人要等下一輛車。但是,遊客人生地不熟,老人又多,經常忘了要坐哪輛車到哪一站。一位公交司機說,天天跑這趟線,天天遇到老年旅遊團,他隻能把車開得一慢再慢。“這要真摔着老人算誰的?往小了說是糾紛,往大了說,遠道都是客,大爺大媽來一趟不容易,要是摔壞了讓人家對咱首都什麼印象啊?”
公共汽車上的老人很難保障都有座位。
“拉練式”旅遊讓人吃不消
近期旅遊團乘坐公共汽車的現象引發關注。不僅有市民向12345熱線反映出行不便,在短視訊平台上,相關視訊也引起了廣泛讨論。很多網友評論說,“旅行社為了節省成本不給遊客安排車輛太不像話。”那麼,這背後的問題是為了節省成本嗎?為何偏偏老年旅遊團青睐公共汽車?他們乘坐公共汽車是要去哪兒?記者展開進一步調查。
美術館東街上有一塊停車引導牌,上寫“京B旅遊大客車”,下方還有10分鐘限停的提醒。在調查中記者跟随多個旅遊團乘坐公共汽車時發現,無論是從北海北門乘坐111路公共汽車的旅遊團,還是從神武門乘坐101路公共汽車的旅遊團,最終目标都是彙聚到美術館東街這塊停車引導牌下。
這也導緻了每天下午美術館東街都像廟會一樣熱鬧。4月26日下午,三聯韬奮書店門前、馬路對面都站滿了遊客,各旅遊團的小旗子一面挨着一面,臨近晚高峰,還不斷有新的旅遊團從四面八方彙聚過來。人群中,不少老人喘着粗氣焦急地詢問導遊什麼時候來車。77歲的遊客張老伯一臉疲憊,他形容這一天的遊覽堪比“拉練”,跟着旅遊團走了很多地方,前門、北海公園、故宮等,老人的手機上顯示,這一天他走了将近4萬步。
在美術館東街,每天下午都能看到排着長隊等旅遊大巴的遊客。
“老人是真的走不動了。”一名導遊無奈地說,并不是旅行社不給安排車輛,而是現在二環路以内旅遊大巴不允許随便停車上下客。如果是普通的旅遊團,他們就會帶着團隊從什刹海或故宮走到美術館東街,路途中的五四大街、皇城根遺址公園都可以當做旅遊景點來介紹,但是老人已經累了一天,走不了這麼遠了,乘幾站公交能讓他們少受點罪。
呼籲合理安排老年團行程
導遊所說的禁停規則出自《北京市核心區旅遊客車治理工作方案》,是2018年12月開始實行的一項規定,并在此後又被反複強調。不少導遊認為,老年團在遊玩一天後無法再長途奔襲去尋找可以停旅遊大巴的地方,是問題出現的主要因素之一。
記者向北京市文旅局核實相關情況時得知,旅遊團能否乘坐公共汽車,是旅行社和遊客之間的協定行為,并不屬于違規行為。在《北京市核心區旅遊客車治理工作方案》當中,更有鼓勵遊客利用市内交通資源的提法。那麼,新沖突的出現是因為相關規定考慮不周嗎?經過連日來的調查走訪,記者發現并非如此。
旅遊團的老人們在公交站台上排起長隊。
“旅行社不能隻考慮盈利問題,一天遊遍故宮、前門、北海公園,更甚的還要加上頤和園、雍和宮,這是什麼概念?”有導遊告訴記者,有時他們對旅行社的安排也不滿意。不熟悉情況的遊客來北京自然是想多走走看看,可他們不知道這些景點的規模,一天将近4萬步的旅遊模式老人根本承受不住。等遊覽結束,人都累得不成樣子,再讓他們走到能停旅遊大巴的地方幾乎不可能。“我們也希望能有一些适合老人旅遊的線路,老年團的規模能再小一些,老人能輕松一點,我們作為導遊也能照顧得更周全。人員少了,路線短了,這樣即便要乘公共汽車,也不會總是趕上早晚高峰,更不會擠占太多公共交通資源。”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程沛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檔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