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強制掃碼服務”亂象背後,誰是真正的受益者

4月17日,本報報道的《“關注公衆号才能開發票”怎麼破》引發社會強烈反響。報道提到某餐廳存在“必須掃碼關注公衆号才能開發票”的情況。報道發出後,多位消費者向北京青年報反映遇到過類似情況,用餐或開發票必須掃碼關注第三方公衆号或者小程式,而在關注後,則會收到大量廣告,其中不乏虛假甚至黃色廣告,體驗很差。投訴較為集中的情況還包括點餐掃碼索取個人資訊,停車場繳費時須關注公衆号、觀看廣告等。

北青報記者就此進一步進行深入調查,并采訪了多位專家和律師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情況以及可能的解決辦法。

調查

三類掃碼亂象的背後,都有啥操作

強制掃碼服務”亂象背後,誰是真正的受益者

“掃碼”服務的亂象背後,都有哪些消費者想不到的操作?北青報記者對目前存在的三類掃碼服務亂象進行了調查。

亂象一:“綁架式”強制掃碼關注

現如今,基于掃碼服務對消費者的便利,衆多商家大力推廣掃碼點餐、掃碼開發票、掃碼支付停車費等服務,這一功能不僅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成本,通過引導消費者先掃碼關注公衆号再消費的推廣手段,也節約了商家的宣傳成本。

顯然,在這一要求面前,使用者失去了自主選擇權,但在耗費大量時間來維護自身權益和能夠快速解決問題之間,消費者大多會選擇妥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商家抓住了這一心理開始變本加厲,在點餐或停車繳費等服務中捆綁公衆号、社群或其他推廣服務,且不說這一行徑對于年長者和對智能手機操作不熟練的消費者的不友好程度。即使年輕群體也常常會面臨重重困難,有消費者稱,掃碼後出現的并不是相應頁面,而是跳轉到關注公衆号、加店長微信,有的還要加入社群、簽到等,讓本為提升消費體驗的服務成為了消費者的負擔。

亂象二:“霸道型”擷取個人資訊

不知從何時起,擷取個人資訊成為隐形的必選項。很多商家在使用者掃碼操作過程中,會通過一定的優惠活動和更新會員等方式,要求擷取使用者的頭像資料、地理位置、性别年齡、電話号碼甚至個人應用行為等隐私資訊,導緻使用者個人資料洩露。将這些資料通過算法和大資料分析形成消費者的完整畫像,包括消費能力和消費偏好等各個層面,商家就能夠在此基礎上對重點使用者進行精準的資訊推送和廣告宣傳,進而達到更好的營銷效果。是以,以提供便利服務為由,實際上是否會另有所圖,這背後是否存在一條龐大的灰色産業鍊,大多數消費者對此一無所知。

亂象三:“轟炸式”廣告推送服務

許多使用者為了擷取相應服務選擇關注公衆号,但這隻是開始,商家後續還會通過釋出推文、組建社群等諸多方式繼續宣傳和吸引回頭客,但長時間的廣告轟炸讓不少使用者不堪其擾。除了營銷資訊外,還有很多商家選擇通過流量變現來獲利,将使用者資訊出售給第三方平台用于大量虛假廣告甚至黃色廣告的推廣,一些媒介素養較弱的使用者無法辨識資訊真實性,很容易上當受騙。

解讀

強制掃碼亂象背後,誰是真正的受益者

強制掃碼服務”亂象背後,誰是真正的受益者

事實上,強制掃碼關注問題由來已久,在微信發展初期,這一手段被視為公衆号的必備營運技能,在當時并未覺得不妥。但随着公衆号逐漸滲透進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後,這其中隐藏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網際網路觀察家葛甲認為,強制掃碼關注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在于其中隐藏着巨大經濟利益。因為公衆号關注者的數量,在流量市場上是有定價的,一般來說,能夠進入廣告流量市場的公衆号,每個關注者的市場價格應在200至500元之間。關注者數量的多寡,直接影響到廣告價格的高低。是以,一個公衆号隻要有足夠關注者,不管是發送廣告還是推送商品連結,又或是開展其他商業活動,都可從其中獲利不菲,這也正是商家不惜以影響使用者體驗的方式大行其道的原因。

DCCI網際網路研究院院長劉興亮則分析道,通過強制掃碼開取發票或點餐的行為,除了通過公衆号流量變現,讓商家和小程式開發者大量推行這一手段的原因還有以下幾點:第一,是為了提升流量和關注度。通過強制掃碼關注公衆号等方式,可以迅速提高自家公衆号和小程式的關注度和流量;第二,通過關注公衆号,商家可以向使用者發送廣告,進而更好地推廣産品或者營銷服務;第三,利用使用者提供的個人資訊,商家能夠更好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行為特征,進而通過提升産品或服務品質、制定更為有效的營銷政策,進行精準營銷;第四,在利益驅動下,不排除商家與第三方平台之間可能會存在某些合作關系。例如,商家要求使用者關注某發票平台才能夠開具發票等等,很可能是他們和這些發票企業平台之間存在利益交換。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2條明确規定,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規定或商業慣例,向消費者出具發票或購物單據,這是商家的法定義務。既然是法定義務,經營者在履行法定義務的基礎上,就不該再去設定其他門檻或者限制性條件。

北京律協消費者權益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蘆雲表示,現如今,很多經營者以友善快捷為由,在消費者要求開具票據的時候,要求先進行掃碼關注,這種情況實際上就是變相為開具票據履行法定義務設定門檻或條件,已經違背了法律規定,雖然我們并不否認經營者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開票途徑,但是不能以此作為交換條件。

提醒

強制掃碼不但違規,還存潛在風險

強制掃碼服務”亂象背後,誰是真正的受益者

日常生活中,強制掃碼關注、授權個人資訊等行為已經十分常見,除了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浪費使用者大量時間和精力,影響使用者體驗之外,乍看上去對消費者好像并無其他危害,但實際上背後還潛藏着衆多風險。

對此,劉興亮列舉了消費者可能面臨的四大風險:第一,個人隐私洩露。商家通過強制索取個人資訊,包括頭像,電話号碼等可能會導緻個人資料的外洩。第二,易落入一些消費陷阱。商家向使用者發送大量的廣告和優惠資訊,可能會誘導消費者在沒有充分了解産品或服務的情況下沖動消費,落入消費陷阱。第三,受到黃色廣告和虛假廣告騷擾,一些商家發送的廣告可能會包含黃色内容和虛假宣傳資訊等等。第四,個人資訊被濫用,如果商家将擷取的個人資訊用于一些非法目的,甚至出售給第三方或者用于其他不當用途,會進一步侵犯我們消費者的隐私權和合法權益。葛甲也表示,個人資訊被動洩露後,很有可能被商家用來進行廣告騷擾等商業活動,其個人資料也可能會被用于謀利甚至洩露至更廣泛的商業空間,進而危害個人資訊安全。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商家通過設立條款要求掃碼關注并強制擷取消費者的個人資訊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屬于霸王條款。如果商家一定要擷取這些資訊才能提供服務,甚至把收集到的資訊用作其他用途,顯然限制了消費者的權利,也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個人資訊保護法有關規定,消費者有權拒絕,也可以向稅務部門投訴舉報,要求商家提供發票等消費憑據。

支招

強制掃碼亂象怎麼解?專家這樣支招

強制掃碼服務”亂象背後,誰是真正的受益者

網際網路觀察家葛甲認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應從兩方面下功夫,一方面,管理部門應明确相關規範,對強制關注行為的商業化屬性和謀利性質作出明确定義,即明确規定公号營運者不得采取強制關注手段,給使用者充分選擇。騰訊微信官方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産品功能,讓“強制關注”在産品功能層面變得不可行。另一方面,葛甲認為,微信還可以對商家營運的公衆号進行資料挖掘,定期清理商家公号中長時間未被浏覽或點選商家推送内容的關注者,因為這類關注者很可能是在使用過程中被強制關注的被動關注者,甚至自己也意識不到自己曾經關注過某些公号。

劉興亮則從多層面出發,總結出了五點有效對策:第一,從制度層面,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力度,建立多部門聯合執法和監察機制,嚴格落實二維碼的使用識别标準,減少或禁止公衆号平台對使用者資訊的強制收集。第二,從國家層面,要完善投訴管道,政府部門應該設立并完善線上線下的消費者侵權投訴管道,建立長效機制,用于懲治可能會涉及侵犯消費者權益這些行為。第三,從消費者層面,消費者自身是第一道防線,大家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信廣告宣傳,做到理性消費。第四,從商家層面,商家自身要做到行業自律,也可以通過一些行業協會來進行限制。第五,從平台層面,作為重要的責任主體,要承擔起相應責任和管理義務。不論是社交媒體還是支付平台,都應該加強對商家和小程式的稽核和監管。面對目前存在的可能涉及違規行為的主要問題,責令商家及時予以整改或者下架。

除了正本清源,蘆雲律師還談到,“掃碼點餐、掃碼開票,看似友善了,但是作為消費者實際上付出的成本代價是更大了。比如有一些平台公司會擷取了資料,擷取了流量,通過大資料分析,他們進行相應的推送或者配置設定,然後實作平台的利益。一些友善和便捷我們是需要的,但是這種友善便捷不能夠以侵犯消費者權益,或者說以經營者不履行法定義務去作為前提條件。”

對此,劉興亮還建議道,可以通過鼓勵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的創新和更新,尤其是通過政府相關部門來鼓勵網際網路智能應用的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同時,還可以搭建一些第三方的評價平台,對市場中的商家及其服務進行評價和排名,讓消費者更容易找到值得信賴的商家。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有關部門要制定更加嚴格的法規和高額的處罰措施,通過“以毒攻毒”來實作全行業的規範經營。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含資訊網絡傳播權)歸屬北京青年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溫婧 實習生 安其爾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