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立陶宛這個國家十分活躍,由于中方駐法大使盧沙野就烏克蘭問題,以及前蘇聯加盟國的主權問題發表看法,被西方媒體進行無端炒作之後,導緻西方反華政客紛紛開始“炮轟”我大使,甚至有近百名歐洲議員,聯名要求法方政府直接将盧大使驅逐。
而波羅的海三國作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更是反應強烈,日前,立陶宛外長蘭茨貝吉斯表示,波羅的海三國外交部已分别召見中方外交官,要求中方解釋就此事作出明确解釋,必須澄清中方政府的立場。
由此可見,這些作為美國“盟友”的歐洲小國,将雙重标準演繹地淋漓盡緻,立陶宛從2021年開始就在台海問題上與中方唱反調,挑釁中方主權,盧大使不過就是陳述了事實,就讓這個彈丸小國“破防”了?簡直就是玻璃心。
事實上,在蘇聯解體之後,各個前加盟共和國的邊境線,是按照蘇聯時期的聯邦主體行政線去劃分的,這樣的劃分确實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是以拿這個行政線來當做之後主權國家領土邊界線,自然也就帶來了各種紛争。
是以盧大使的言論沒有問題,而這次引起了西方政客的攻擊,并不是因為他說了什麼,而是歐洲内部一些親美勢力,想要機會挑撥中法、中歐關系,讓中方成為西方輿論的衆矢之的。對此中方外交部以及駐法使館都作出了澄清,但是西方卻依舊不依不饒。
不過,立陶宛外長卻在25日突然轉變态度,當天立方國内網站報道稱,常年對華強硬的立外長貝爾吉斯在議會上表示,“中方已經澄清盧沙野的言論,承認波羅的海三國的主權,此事也告一段落”。難道說立陶宛真的覺得自己理虧嗎?其實并非如此,隻不過立方有一事需要中方幫助。
一直作為“反華急先鋒”的立陶宛,目前已經欠下470億美元外債,占該國GDP的80%,根據有關規定,歐盟各國債務不得高于本國GDP的60%,而且歐美已經拒絕向立方救援,而中國則成為立陶宛的求助對象。
日前有消息稱,立方政府提出将克萊佩達港租給中國,換取200億美元來度過難關,這一港口是該國最大的港口,在2019年7月時,當時立方政府就是因為這個港口,在美方的慫恿下,以“損害國家安全”為由對中方翻臉,同時立方政府還欠中國6億美元沒有還。
作為一個人口300萬左右的國家,在國際舞台上頻繁挑釁中國,也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而在2021年,中立兩國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原因就是立方政府在美國的訓示下,允許設立所謂“台灣代表處”,嚴重破壞“一中”原則,制造“一中一台”,是嚴重幹涉中方内政的行為。
針對立陶宛的錯誤,中方也立刻采取措施,立方多項産品無法進入中方海關,兩國雙邊的貿易下降了很多,這對立陶宛來說會失去很多發展機會,我們更不會允許出現這種“吃飯砸鍋”的現象。
多行不義必自斃,立陶宛既然選擇了美國,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中方不希望出現“白眼狼”,立陶宛那麼相信美國,就應該去找拜登去救他們,我們隻會與有誠意的國家進行合作,接下來中立關系如何發展,主動權已經來到中方手中,立陶宛失去了緩和關系的機會,若是繼續在涉台問題上與中國作對,那麼兩國關系将持續惡化,國内經濟問題也更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