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和大家聊起《中芯國際三劍客的第一劍,張燕京》,沒看到的朋友可以點選标題先看

張燕靜創立中芯國際後,中芯國際高速發展,在短短幾年内,其産能成為僅次于台積電和聯合電力的世界第三大半導體代工廠。
但利差太大,步伐太快,也讓中芯國際負債累累,近十年來,中芯國際虧損多年,從未盈利。
成立于2000年
2007年,中芯國際虧損1950萬美元
中芯國際2008年虧損4.4億美元
中芯國際2009年虧損8億美元
這樣的公司面臨着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錢,它能持續多久。
張燕京有着強烈的"中國核心"夢想,但資本是現實的,你要給股東一個十年虧損的坦白,又想向股東要錢,難度越來越大。
張與公司股東的争吵加深,于是他開始尋找新的投資者。
新投資者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是類似黑石的私募股權基金,看好中芯國際并希望投資。
另一類是中國國有企業,中芯國際作為中國半導體承包的未來,中國國有企業肯定會為融資買單。
最後,張燕靜選擇了國有企業"大唐電信",投機的原因是尋找私募股權注入資本,會加深内部對連續虧損的不滿,畢竟私募股權追求也是盈利。
但選擇國有企業的麻煩相對較小
張希望通過增加"所屬企業股東"的權力來對抗公司内部的"資本股東"。
然而,張燕靜最終敗訴,中芯國際和台積電的侵權訴訟長達數年,台積電首勝訴,中芯國際和解賠償,第二場抗争,或台積電勝訴,65項專利侵權中61項。
台積電正在尋求中芯國際10億美元的賠償,中芯國際每年損失8億美元,再損失10億美元
中芯國際随後尋求與台積電達成第二次和解
台積電在時任"台灣當局主席"馬英九和大陸政府的秘密努力下,同意達成和解,雙方開始就和解條款進行談判。
張先生帶着法律團隊飛往香港,與台積電副主任談判,和解協定很快達成,不到24小時後,雙方同意了。
和解協定包括向台積電支付四年2億美元的現金,而中芯國際則交出台積電8%的股份以及2%的供股。
和解協定看起來将從10億美元降至2億美元,但台積電将成為中芯國際的第二大股東。
當然,台積電無權在中芯國際董事會中擁有董事,台積電也無法管理中芯國際,但短信是"被動投資者"。
但相信和解協定中,還有一個重要内容是張燕京必須辭職,張燕靜在掌權近十年,随着中芯國際的快速發展,早已被台積電的目光釘在肉體上。
但張說:"辭職是他自己自願的,沒有人被迫,至于辭職的原因,太累了,辛苦了。"
中芯國際的第一把劍張燕京的辭職,立刻使中芯國際陷入了無頭的境地,中芯國際内部的沖突更加明顯。
過去,有張偉晶,創始人在董事會的壓力下,現在張燕靜辭職離去,公司内部不同派系的力量,沖突越來越激烈,越來越開放。
你還記得張在離開之前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嗎?讓國有大通電信進入中芯國際。
原本張義靜是要加強公司國有企業的實力來對抗資本家,但當他辭職時,我們發現國有企業"大唐電信"根本不是一件好事。
大唐電信從事電信裝置和技術,他和中芯國際一樣,在産業鍊的上下遊角色,中芯國際可以作為他合同需求的電信晶片。
而大唐從一開始就進入中芯國際的動機并不純潔,其意圖是想讓中芯國際成為它的附庸。
其他主要股東在董事會中隻有一個席位,而擁有兩個席位的大唐電信正在積極發展其4G業務,通過控制中芯國際來收購晶片合同。
這也是大唐電信需要利用中芯國際來加強其在國有企業中的地位的特殊時期。
當時,我國國有企業已經開始整合,中央政府決心減少國有企業的數量,未來國有企業的數量減少到不到100家。(子公司不計算在内)
大唐電信要想避免成為一家綜合性國有企業,就必須提高自身價值,那麼控制中國最重要的晶片代工企業之一就成了大唐電信避免整合的重要籌碼。
張某在任時,并不知道大唐電信的這些算計,在張辭職後,中芯國際控制權的争奪戰愈演愈烈。
中芯國際當然不希望被大唐控制,為了平衡大唐的内部聲音,中芯國際決定引入新股東,一方面,新股東可以擴大中芯國際的資本實力,另一方面可以稀釋大唐對中芯國際的控制。
時任中芯國際董事長的蔣尚洲(2000年強烈支援張建軍的上海市副秘書長)利用多年的政治和商業關系,找到了一家"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來入股中芯國際。
("CIC")
2011年,另一家國有企業中投公司向中芯國際投資2.5億美元,收購了11.6%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
中投公司最初打算向中芯國際提供3.5億美元,使其成為最大的股東。
中投公司是一家沒有産業的投資公司,不會幹擾中芯國際的營運發展。
但大唐是一家工業企業,他将繼續幹擾中芯國際的發展,以服務于自己的主營業務。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從一開始就遭到大唐的強烈反對,是中芯國際的最大股東,當時中芯國際斥資1.02億美元将其股份注入中芯國際,中芯國際仍然是中芯國際的最大股東。
在此操作之後,中芯國際的主要股東如下:
此時,在中芯國際内部,這種國有企業之間的勾結迅速蔓延,這裡我們要明确一點,中芯國際不願意有太多的"所屬企業色彩"。
起初,張某是一家外國公司,故意削弱國有企業在中芯國際中的作用,避免國際社會對中芯國際的"性質判斷"。
"自然判斷"非常重要,如果國際社會判斷中芯自然是國有企業,就會受到西方高科技技術的影響,這将是中芯國際不斷更新的技術進步,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是以不要讓中芯國際看起來太"紅",一個太"紅"的公司會被西方的警惕和技術所阻擋
但在這一點上,一個無益的現狀是中芯國際正變得越來越"紅",為了抵制中芯國際的控制,該公司推出了國有企業"CIC"
是以,中芯國際的第一、第二、第三大股東都是國有企業,不利于中芯國際未來的發展。
但困難并非孤軍奮戰,中芯國際管理層内部的派系緊張關系正在加深。
十年前,2000年,張先生帶領300名台灣人才到大陸成立中芯國際,成立中芯國際之初的核心管理團隊。
張先生辭職後,台灣的派系勢力受到打擊,随着"大唐"和"中投公司"這兩家國有企業入股,大陸管理層在中芯國際的權力逐漸擴大。
這在中間派内部造成了"台灣派"與"大陸派"之間的沖突。
2009年,台灣派代表張燕京辭職,張燕京辭職後,中芯國際也有大哥姜尚州在董事會支援,蔣尚州曾經被上海市政府高層、政商界人士賣臉,有他在中芯國際坐鎮,至少能支援不讓沖突爆發。
但在2009年蔣尚洲突然病逝,這兩位可謂中芯國際資深人士已經離去,讓企業已經無人能把握的名望大哥領域。
沒有了老大哥鎮的中芯國際,它很快就陷入了一場内部權力的惡性戰鬥。
大陸和台灣之間有沖突,大陸派系内部有沖突,沖突、公司穩定成了首要的大問題,一個内部不能穩定的企業,如何前進?
當時,中芯國際的台灣派系由王甯國上司,他和張燕京一樣,在台灣出生長大,在美國取得成功,然後回到大陸幫助大陸發展半導體産業。
2009年張軍被迫辭職後,接替他擔任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的是台灣人物王甯國。
當時,江山州也強王甯國,蔣尚州的願望是讓中芯國際内部的台灣派和大陸派勢力相處融洽,共同為中國的高科技事業做出貢獻。
但當張燕靜辭職,江上船時,支援王甯國的大佬已經不見了。
2011年,中芯國際股東大會如期召開,董事會成員選舉産生,意外但合理的事發生了。
中芯國際最負盛名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王甯國在股東大會上赢得了58.21%的選票,成為中芯國際的黨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而這背後,是"幽靈"中的大唐電信
大唐一直希望自己的馬成為中芯國際的CEO,以掌控中芯國際的發展方向。
事實證明,參展股東在股東大會上持有的股份總數略高于總股本的30%,占總股本的30%以上,光大電信僅擁有近20%的股份。
也就是說,隻要大唐家族反對,當氏的反對率可以超過50%
股東之是以出席會議,隻有總股本的30%以上,是因為我們都認為王甯國繼續擔任公司CEO是合乎邏輯的事情,畢竟是兩位前公司老闆的強勢人物。
但大唐電信并沒有遵循慣例的突然攻擊、内部叛逃、直接攻擊王甯國,如果其他大股東知道大唐要做某事,就不可能不出席股東大會。
大唐電信在國内的突然襲擊,是要逼迫王甯國,然後扶持自己的人馬陽欣甯成為中芯國際的CEO。
大唐的舉動迫使中芯國際召開緊急董事會會議,根據公司規定,首席執行官由董事會任命,如果大唐對首席執行官不滿意,董事會必須在最終決定前進行投票。
随後,在中芯國際緊急董事會會議上,大多數董事不同意罷免王先生。
由此"王甯國"和"楊世甯"這兩派勢力的兩位代表并不互相屈服,中芯國際成為權力鬥争的戰場,這大大減緩了中芯國際在半導體領域的發展。
不難過。
兩派互相攻擊公開,中芯國際内部論壇成為兩派攻擊的前線
兩組員工互相屈服,互相指責和攻擊。
為了避免内部員工互相攻擊,中芯國際關閉了内部論壇,但雙方仍不停歇,戰場從内部論壇,到百度粘貼吧。
這進一步使這場尴尬的權力鬥争公開化。
整個中國都在關注中芯國際的内讧。
雙方内讧的重大轉折點發生在内部審計檔案中
當時,一位匿名内部人士在網上釋出了一份關于楊安澤涉嫌逃稅的内部審計檔案。
這些檔案清楚地表明,楊先生每年的收入超過1.8m美元,但隻需要5萬美元就可以避稅。
它賺了180萬美元,隻繳了5萬美元的稅款,在網際網路上炸毀了鍋。
這次曝光讓中芯國際的内惡臭上升到全社會層面,網友和公衆紛紛用各種避稅手段抨擊中芯國際高管,無恥之舉。
但事實上,雖然曝光是楊世甯的避稅,但當時避稅的情況是,很多外資高管都在使用"避稅"的隐性規則,這是内部高管并不明确。
中芯國際的"特殊地位"(中國半導體制造、國有企業大股東、政府之光)也讓中芯國際在避稅方面"大膽"。
事情發展到此地步,中芯國際内部權力的惡臭已經向外蔓延,這場權力鬥争的結局誰是赢家?
也許,不是赢家。
不久王甯國遞交辭呈,他不想卷入這場風風驟雨,造成了一輩子的臭味。
這時出現了一個關鍵人物,張文義擔任新任董事長,代理CEO。
張文毅是前董事長、電子工業副部長蔣尚洲的同班同學。
張文義的任命是一個重要名額,張文義和蔣尚州,都是前政府進階官員,在政商界都有一定的聲望。
作為中芯國際董事長,他最大的任務是平衡公司内部的力量,結束惡臭的權力内鬥。
無論你是"台灣人"還是"大陸人",中國派都是公司的最大利益。
原本唐朝發起的權力鬥争,看着王甯國一群人辭職,以為是勝利。
但最終,在一場多方博弈之後,中芯國際真正的CEO,并不是唐代最愛的楊光甯,而是另一個來自外界的人。
楊世霖看到自己拼了半天,拼了半天,這個位置被别人拿走了,也是心裡,不久就辭職了。
中芯國際這種内部的權力鬥争,在大唐電信的挑起,最終雙方的内讧沒人得逞,相反,極大地破壞了公司内部的團結,也失去了公司的發展。
至此,張文義推薦了一個人,讓他從外向空空到中芯國際擔任CEO,這可謂是中芯國際非常重要的一個開端。
從亂象到再開發,再從發展到強,在幕後,有不亞于中芯國際的第二劍,邱慈雲的功勞。
1956年出生于台灣,後來在美國留學的邱慈雲,1984年進入美國最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從事半導體研發工作。
離開貝爾實驗室後,邱騰華加入台積電,擔任工廠進階總監。
2000年,張某于中國大陸創立了中芯國際,邱慈雲跟随張志雲到中芯國際擔任營運進階副總裁,張先生身邊最重要的副手。
2005年,邱慈雲和張燕京在包括公司營運管理在内的多個問題上意見不一,最終辭職。(張玉靜想擴張,邱慈雲要穩定)
離開中芯國際後,邱慈雲受到家鄉王甯國的邀請,王甯國後來接替張榮京出任中芯國際CEO。
2005年,王甯國還擔任華虹NEC(晶片代工廠)CEO,王甯國邀請邱慈雲到華虹擔任營運副總裁。
但後來華虹資金鍊問題,12寸廠房建設資金一直拖欠不落實,最後王甯國辭職,邱慈雲也辭職。
辭職後,王甯國去了中芯國際,邱慈雲和張燕京意見不一,張彥靜在他不太可能回到中芯國際。
邱先生最終選擇在馬來西亞晶片鑄造廠Silterra Malaysia工作。
然後在2009年,華虹NEC終于解決了資金鍊的問題,12寸生産線重新上馬。
華虹當時的董事長張文義打電話給邱慈雲,勸說他不要在馬來西亞做,馬來西亞沒有前途,你是大人才,或者來大陸,來大陸做。
上面提到的這個"張文義",是蔣尚洲的老同學,蔣尚州擔任中芯國際董事長,張文義擔任華虹董事長,姜尚洲去世後,中芯國際董事長正在尋找張文毅。
可見半導體行業是一個圈子啊,得到得到的其實是一群人,我們都是老熟人。
是以你不想知道為什麼張文義成為中芯國際董事長的時候,他把邱慈雲推到了中芯國際CEO的董事會,邱慈雲和張文義也是老熟人,這句話就埋在這裡了。
邱黯雄接受了張文義的邀請,從馬來西亞鑄造廠回到華虹,在中芯國際結束了惡臭的權力内鬥後,張文義再次邀請邱慈雲擔任中芯國際CEO。
邱慈雲本是最早創辦中芯國際的老員工之一,2005年因與張玉靜發生分歧而離開中芯國際,然後迂回回到中芯國際。
對于中芯國際,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邱黯雄接手的中芯國際是内政鬥争後的中芯國際,雖然兩派最終都沒有獲勝,但大陸和台灣兩派之間的沖突仍然存在。
但邱慈雲的上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穩定了人民,邱慈雲上台前以大陸兩家國有企業為代表的開始日益壯大,台灣派系勢力明顯感到恐慌和危機感。
但邱慈雲本身就是台灣人,也是技術背景,這穩定了企業内部的一批台灣人,由于王甯國的辭職阻止了台灣派的辭職,企業導緻了派系的相對平衡,内讧大大降低了良性發展道路。
穩定是一切發展的基礎,邱慈雲做了很好的穩定工作。
邱慈雲上台後背負着重擔,除了平衡公司的力量,加強公司的團結和穩定,也更有外部壓力。
2011年的半導體是糟糕的一年,即使是晶片代工廠的上司者聯合電力(United Power)和台積電(TSMC)也連續第三個季度虧損,收入繼續下滑,更不用說剛剛從内讧中放緩的中芯國際了。
中芯國際自成立以來已有九年沒有盈利
蕭條的工業環境,讓事情變得更糟的是,已經籠罩在邱慈雲頭上的另一片烏雲
你應該知道,一個工藝晶片通常分為三個步驟
1、研發,2、試制,3、批量生産
你剛剛開發的任何晶片,都隻是第一步,它是批量生産,這是很好的速率。
我們來打個比方,同樣的14nm工藝晶片,中芯國際的良率隻有50%,但台積電的良率是98%,這隻是一個不錯的率,中芯國際的14nm晶片制造成本,是台積電的兩倍。
因為良率不夠好,你批量生産晶片的成本是對手的兩倍,那你怎麼競争呢?
即使中芯國際在内地有廉價的土地和政策補貼,也無法分攤成本。
晶片制造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對于資本投入的門檻,非常高,屬于重資産,重資本投資。
每一代晶圓技術都是數十億美元甚至數百億美元的投資,而越新一代,對技術和資本的需求就越大。
是以,作為晶片代工廠,您必須有足夠的銷售額,以便能夠在早期階段對巨額資本投資進行平價并獲利。
否則,你将繼續虧損
中芯國際成立于2000年,在張燕京的上司下積極擴張,後來被稱為盲目擴張和提高産能,但這一切都是虧損的生意。
除了虧損之外,銀行的貸款每年還清,裝置生産線每年都會産生大量的折舊。
中芯國際九年來從未盈利
這是邱慈雲上任中芯國際,平息内部沖突,才真正要面對大問題。
邱志堅決心從根本上改變中芯國際的整體戰略
在張偉京時代,中芯國際的戰略是擴張和擴張,追趕和追趕。
投入大量資金擴建生産線,開發下一代晶圓技術,誓要在最短的時間内找到中國最強的晶片代工。
但事實證明,這條路是失敗的,沒有股東能容忍一家永遠盈利的公司。
曾擔任三家晶片代工廠CEO的邱慈雲,他很清楚中芯國際的根本問題是什麼:
野心太大,步伐太快,于是他上台徹底推翻了過去的張燕京那一套。
用他自己的話說:放下你的野心,放慢腳步,堅定不移
這很重要,這是中芯國際在遇到巨大的内外麻煩後穩定下來的根本途徑。
所謂"千金難得,一難找",邱慈雲就是好将軍,他用的政策是:
1、注重應用較成熟的技術,不追求最先進的工藝
2、摒棄張藝晶在建立之初的盲目擴張政策,轉而保持良好的高産量産能
3、專注于國内市場,依托國内市場的發展
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政策,隻有最适合你的政策
邱慈雲制定總體戰略後,中芯國際走上了與張藝靜時代完全不同的道路。
上圖中芯國際的收入配置設定顯示,在邱慈雲的上司下,來自中國的收入份額越來越大。
2009年(張燕京時代),中芯國際隻有20%的收入來自中國,近60%來自北美。
邱慈雲接手中芯國際後,中芯國際的戰略發生了巨大變化,來自中國的收入迅速增長,在2016年邱黯雄辭職前一年,中芯國際占其收入的50%,僅占北美收入的29%。
邱慈雲終于讓中芯國際賺錢了!而且它總是在賺錢!
2015年,來自世界各地的820名專業投資經理和進階分析師投票入選亞洲高科技公司管理排名。
邱慈雲在半導體行業最佳CEO中排名第三(台積電管理層第一)
當時,專業獎給邱慈雲的評價引用了朱格良的《走出老師的桌子》,稱贊他"被任命,在混亂中,被指令處于危險之中"
正是他帶領中芯國際從"擴張時代"走向"中興時代",創下連續第三年盈利紀錄,連續13個季度盈利。
他徹底改變了中芯國際在世人眼中作為"老失敗者"的形象。
邱先生上任時,中芯國際的市值為118億港元,于2015年7月獲得最佳CEO獎時,中芯國際的市值為317億港元。
市值幾乎增加了兩倍,四年内複合年增長率為28%
邱慈雲不僅拯救了中芯國際,穩定了中芯國際,也讓中芯國際成熟了,從下圖可以看出。
Smyth的股價在絕對值上起有落,其他三位CEO在邱慈雲之後和之後才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這就是邱慈雲的實力,我們常說,世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是戰前英勇作戰的将軍,還是在賬目中制定計劃的軍師?
你問一百人九十人會告訴你,不,最重要的是在後方的軍隊,保證糧草的供應,穩定後勤部長的軍事心髒
是很難與世界抗争,還是很難保住世界?
是攻擊世界難,還是穩定世界難?
邱慈雲讓中芯國際在内部強權鬥争中,在外部商業環境的強風和海浪之後才能穩定下來,不僅穩定,而且持續盈利。
這是他最擅長的
他的第二把劍,在中芯國際的發展史上至關重要,很多業内人士都認為,邱慈雲雖然低調、穩重,故事很少,但如果沒有邱慈雲,就沒有今天能拿到中芯國際的手。
然而,沒有百日紅,人生永遠是一個哲學問題,"紅白玫瑰"
如果你把紅玫瑰拿在手裡很長一段時間,你會錯過白玫瑰
由同一個玩具,白玫瑰需要很長時間,會錯過紅玫瑰
中芯國際也是如此
邱慈雲穩中芯國際,讓中芯國際扭虧為盈,年收入逐年上升,但邱慈雲的"穩江穩山"戰略,卻越來越多的人生病了
因為穩定江山,中芯國際不再盲目投資,這一點看下圖一目了然(點選拉伸大局)
以下是中芯國際年度外部資本支出與台積電的比較:
邱先生任職期間,中芯國際的外部資本開支從未超過台積電的20%。
2011年,中芯國際的資本支出僅為台積電的14%。
2012年,資本支出僅為台積電的6%!
2013年、2014年,隻有8%的人
2015年有所回升,但隻有16%
資本支出是什麼意思?代表新裝置的采購,新生産線的建設,最重要的是新技術的開發。
但邱慈雲在這方面的投資與台積電相比非常小,直接導緻了一個結果。
也就是說,中芯國際與台積電之間的技術差距正在擴大。
要知道,中芯國際不是一個普通的企業,說實話,他是一個有政治使命的公司,他和華為肩負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使命"。
這就決定了中芯國際不僅能專注于賺錢,甚至在很多人眼中,中芯國際也賺不到錢,還能拿出最新的晶片代工技術。
這是中芯國際面臨的沖突,也是邱慈雲面臨的巨大沖突。
中芯國際多年來一直盈利,但當與台積電的技術差距越來越大時,我們認為,外界将如何責罵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左翼對國家半導體制造負有巨大責任,右翼對董事會負有巨大的利潤負擔
你希望他如何選擇?
企業管理與國家戰略其實是互相沖突的,你想要國家戰略不賺錢,你想盈利就放棄了國家戰略。
您希望中芯國際如何選擇?
中芯國際不可能花很多錢在最先進的技術上,不斷不辜負社會的期望,國家的期望,社會,甚至中芯國際高層,給邱慈雲的壓力越來越大。
中芯國際不能隻考慮賺錢,而不考慮國家責任
中芯國際,是時候趕上台積電了
而中芯國際追趕台積電的第一步,就是把優秀的穩定将軍,先走。
這有點可悲,但沒有最好的政策,隻有最好的政策
2011年,邱慈雲一行奉命留守困境,幫助即将被甩的中芯國際,在接下來的七年裡,中芯國際進入了穩定的盈利模式。
但當2015年提出計劃時,它是"中國制造2025"
中國必須進入制造業強國!随着大國目标的明确設定,中芯國際将不再能夠留在這座城市
動力制造,如果沒有晶片産業,那麼強力制造呢?
2017年特朗普上台時,中美科技冷戰已經爆發,中芯國際左肩上的國家責任突然變得如此沉重。
在這種背景下,你認為城市之劍邱慈雲能繼續在中芯國際工作嗎?
邱慈雲和中芯國際沒有沖突,中芯國際也非常感謝邱慈雲。
隻是時代不同了。
太平洋彼岸的對手,來自壞...
2017年5月10日,邱慈雲因個人原因辭去中芯國際首席執行官職務
五個月後,中芯國際從南韓的三星引進了一把非常鋒利的劍。
這将是一把劍,可以和晶片鑄造廠領軍台積電,戰鬥
2017年,中芯國際正式開啟追趕台積電之路
喜歡朋友可以關注我,長文不容易寫,舉起雙手指向贊牙轉發鼓勵,我會繼續帶給你《中芯國際第三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