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昌古城的4個名字,幾乎被遺忘,你了解嗎?

作者:照說不悟
武昌古城的4個名字,幾乎被遺忘,你了解嗎?
武昌古城的4個名字,幾乎被遺忘,你了解嗎?

曆史風華繞城走

歲月如煙在眼前

因為受到文昌門社群的熱情邀請,起哥前往進行了講座,與鄰裡街坊一起回顧了武昌城的建城曆史。我們今天就來一起梳理一下。

大家好,非常高興來這裡。

我呢,是來自于華文互娛的趙起,我們一起辦了一個節目,叫“照說不悟”,目的是為講述武漢的故事,武漢的人文……是以引起了主辦方的關注,是以邀請我們參加這個“又憶文昌門,再叙老友情”的活動。

主辦方非常有心,大家也非常熱情,是以,我雖然和大家初次見面,但非常有親切感,就像遇到了老友一樣。

武昌古城的4個名字,幾乎被遺忘,你了解嗎?

那今天呢,我們就随緣一點,隻當和老友叙叙舊,來叙一叙這持續了1800多年的老故事。

我們今天在座的人,或多或少,都與文昌門有點關系,文昌門建了又拆了,曾經有,現在沒有了。

但我們知道,文昌門隻是武昌古城九門中的一個門,是以,他的命運,還要從整個武昌古城說起。

有拆就有建,有亡就有興。是以,我們就先把時間拉回到1800年前。

武昌古城的4個名字,幾乎被遺忘,你了解嗎?

東吳時期——夏口城

武昌最早的建城時間,是三國的東吳時期。東吳黃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大家可以算一下,距今是整整1800年,當然,也有人說是魏黃初二年,也就是公元221年,那麼就是距今1802年。

這一年呢,吳主孫權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蛇山東北築夏口城。該城“依山傍江,開勢明遠,憑墉藉險,高觀枕流”,實際上呢,是一座形勢險要的軍事堡壘,當然,那時候的城也不大,周長也隻有兩三裡,是一座版築土石城。

城雖然不大,但是卻非常堅固耐用,一直用到了什麼時候呢?資料記載:“此城宋時仍存”。也就是說,到宋代的時候,這座小石城,還能用,相當于用了近1000年。

因為這個時候的城池還特别小,大家看一下地圖,就會發現,他的位置在蛇山以北,是以還沒有我們文昌門的事兒。

武昌古城的4個名字,幾乎被遺忘,你了解嗎?

這裡要說一下,孫權為什麼要在武昌築城呢?當然是為了防守北方的曹魏集團,還有偏安四川的蜀漢集團,那麼,劃江而治的孫權要防守的,就不可能隻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是以,除了在夏口建城之外,還在下遊的鄂州也建了城,當時稱武昌城,沒錯,最早的武昌,并不是今天的武昌,而是指鄂州,不過這個含義并沒有變,那就是“因武而昌”。

正是在這樣一系列堅固的城牆護衛之下,孫權的膽子也肥了。當時有傳說夏口城北邊的鳳凰山有鳳凰盤旋,孫權認為這是吉兆,可以幹大事,他要幹的大事是什麼呢?就是建國稱帝,是以将公元229年定為黃龍元年,正式建國稱帝。

為了鞏固果實,孫權還在上遊的金口,也建了城,當時稱為沙羨城,資料記載,東吳赤烏二年,也就是公元239年,孫權“築金口堡守沙羨縣”,故又稱沙羨城。至晉武帝以後,“沙羨縣治始移夏口城”,也就是到了西晉以後,防守重心開始轉向武昌一帶。

武昌古城的4個名字,幾乎被遺忘,你了解嗎?

南朝時期——郢州城

南朝時宋孝武帝于公元454年在夏口城立郢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礎上進行城垣的修葺與擴建,是以武昌在那時又稱郢州城。據說,現在蛇山上還有郢州城城垣遺址。

1983年,重建黃鶴樓時,在蛇山挖出一個古城垣的橫斷面,經勘測,這段古城垣在蛇山山脊長三百餘米。考古人員對其進行鑒定,發現這段城牆體雖為夯土結構,但牆面利用夾闆,中間填土,層層夯實,直到頂部,再用薄磚結砌。這種建築結構稱為“版築”,且所用磚為唐以前建築使用的長方體石料,因表面有類似繩子的裝飾紋樣被稱為繩文磚,其中還夾雜為數不少的漢磚。考古專家斷定,這是郢州城遺址。

武昌古城的4個名字,幾乎被遺忘,你了解嗎?

今天,黃鶴樓景區内,當年的郢州城遺址前有介紹牌,上面寫着:“郢州城亦稱郢城,位于武漢市武昌蛇山,南朝劉宋就三國孫權所建夏口城擴建而成,為其所置郢州州治。

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孝武帝劉駿把荊、湘、江、豫四州中的八郡劃出設定郢州,以削弱方鎮勢力,郢州州治即設在夏口城内。”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找尋一下這段曆史。

武昌古城的4個名字,幾乎被遺忘,你了解嗎?

隋唐時期——鄂州城

隋文帝于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江夏郡置鄂州,把原本在金口的汝南縣改為江夏縣,州、縣治所均設城内,是以武昌又有鄂州、江夏縣之稱。《輿地紀勝》上說:“鄂渚在縣西黃鹄矶上三百步,隋立州以渚,故名鄂州。”

在武昌城的發展史上,唐代牛僧孺是一位不能不提到的人物。牛僧孺,生于公元779年,逝世于公元848年,字思黯,唐代安定鹑觚人,也就是現在的甘肅靈台縣人。公元805年考中進士,公元808年,以賢良方正對策,直言批評時政,為宰相李吉甫所斥,不加升遷。後與李吉甫之子翰林學士李德裕抗争,史稱“牛李黨争”。

公元825年,以檢校禮部尚書、同平章事、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鄂嶽觀察使坐鎮鄂州。改築鄂州城就是這時候的事。

武昌古城的4個名字,幾乎被遺忘,你了解嗎?

牛僧孺在鄂州采取若幹措施減輕百姓負擔。當時的郢城系土城,由于土性不黏,難砌城牆,每年加築時,都要征收青茅草袋裝土加層。地方官吏借此巧取,侵吞修城資财,年複一年,勞民傷财,百姓叫苦不疊。牛僧孺到任後,算得草袋、修築費用每年要花十餘萬貫,便改征土磚,用以抵償應征的草袋、修築費。前後五年,城牆全部築得如同井壁,侵吞修城資财之事從此根除。不僅鄂州城垣的範圍擴大了,北、南、東三面均有擴充,南至紫陽湖,西至蛇山西端,東至曹公城,北臨沙湖,城郭約十五裡。而且以陶甓(燒制的土磚)為城,武昌有磚城自此始。他還裁撤冗員,奏請撤銷鄂州對岸的沔州,将其所管漢陽、漢川兩縣劃歸鄂州管轄,使長江、漢水交彙處南北形成州級統一行政區劃。

這是曆史上将大江南北的武昌、漢陽統一于一個行政建制來進行管理的首次嘗試。

武昌古城的4個名字,幾乎被遺忘,你了解嗎?

宋元明時期——武昌城

宋仁宗皇祐三年,也就是公元1051年,鄂州知州李堯俞将鄂州城垣又重修了一次。此時的鄂州城是原夏口城的兩倍。“周圍二十四裡,高二丈一尺,門有三,東曰清遠,南曰望澤,西曰平湖。元因之。”

元朝時期,武昌正式成為湖廣行省所在地。

朱元璋攻克武昌後,改元朝的武昌路為武昌府,下轄江夏、武昌(今鄂州)、嘉魚、蒲圻、鹹甯、崇陽、通城、興國州(今陽新)、大冶、通山。江夏縣(範圍為今武漢市武昌、洪山、青山、江夏區)為武昌府的附郭縣,也有了武昌之稱。

當攻克荊楚大地的時候,朱元璋的第6個兒子剛好出生,朱元璋大喜過望說:“子長,以楚封之”,意思是等我這個兒子長大以後,就把楚地封賞給他好了。果然,等這個兒子長大以後,就給封到這裡了。

武昌古城的4個名字,幾乎被遺忘,你了解嗎?

武昌城基本定型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開國功臣、江夏侯周德興增拓武昌府城,将城區擴大到黃鹄山(今蛇山)南,該山全部被包入城内。據嘉靖《湖廣圖經志書》(《湖廣通志》)載:城周約3098丈(當約今二十裡),城垣東南高一丈,闊二丈五尺;西北高三丈九尺,闊九尺。城壕周長3343丈,深一丈九尺,闊二丈六尺。城牆上有垛眼4168個,有城鋪九十三座,城樓十三座。

辟有九個城門,東有大東門,東南有新南門,南有保安門、望澤門,西南有竹簰門,西有平湖門,西北有漢陽門,北有草埠門,東北有小東門。

從這時候起,武昌就有了文昌門了。有朋友問了,這裡面也沒有叫文昌門的名字啊。是的,名字沒有改,但門已經存在了。這就是竹簰門。至于什麼時候改名為了文昌門,這還要等到一個大才子顧璘的到來。

武昌古城的4個名字,幾乎被遺忘,你了解嗎?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都禦史顧璘重修武昌城時,改大東門為賓陽門,小東門為忠孝門,竹簰門為文昌門,新南門為中和門(也就是現在僅存的起義門),望澤門為望山門,草埠門為武勝門。餘下的城門仍然沿用原來的名字。

1918年,有人譜寫了一首《排工歌》,唱出了人們對武昌九門的觀感:“遠望湖廣高又高,九門俱用銅鐵包。窩風避浪文昌門,升鬥量米平湖門。迎賓接駕漢陽門,挑魚賣菜武勝門。推車擡轎忠孝門,遊山玩景賓陽門。推翻滿清起義門,姑姑燒香保安門。和尚騎馬望山門,這是武昌九座門。”

武昌古城的4個名字,幾乎被遺忘,你了解嗎?

清朝時期——“九門十洞”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奏準動項大修,嘉慶五年(1800年)又請項小修一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則徐督鄂時,通過官紳合力捐辦,又大修一次,計拆修補砌内外城牆182段,合長1115.3丈,修葺垛牆1975個,堞牆1108丈,女牆1180丈,以及九門、城樓、馬道、窩鋪、炮房、兵房、轉角樓、望江樓、官廳、炮台各處,倒塌者重行建蓋,損壞者分别興修。使得瀕江省垣重地,崇墉鞏固,洵足資保障而壯觀瞻。

武昌古城的4個名字,幾乎被遺忘,你了解嗎?

我們都知道的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曾三克武昌,其實,就是通過炮轟文昌門而進入城内的。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湖廣總督張之洞于中和門和賓陽門之間增辟一門,稱通湘門,設車站于門外,以通湖南,故址在今紫陽路東端,靠近武昌火車站。

至此,武昌古城的九門十洞,正式完成。

而作為九門之一的文昌門,也開始迎來了他的曆史使命,不過,這就是我們下一講要說的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