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武昌古城的4个名字,几乎被遗忘,你了解吗?

作者:照说不悟
武昌古城的4个名字,几乎被遗忘,你了解吗?
武昌古城的4个名字,几乎被遗忘,你了解吗?

历史风华绕城走

岁月如烟在眼前

因为受到文昌门社区的热情邀请,起哥前往进行了讲座,与邻里街坊一起回顾了武昌城的建城历史。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梳理一下。

大家好,非常高兴来这里。

我呢,是来自于华文互娱的赵起,我们一起办了一个节目,叫“照说不悟”,目的是为讲述武汉的故事,武汉的人文……因此引起了主办方的关注,所以邀请我们参加这个“又忆文昌门,再叙老友情”的活动。

主办方非常有心,大家也非常热情,所以,我虽然和大家初次见面,但非常有亲切感,就像遇到了老友一样。

武昌古城的4个名字,几乎被遗忘,你了解吗?

那今天呢,我们就随缘一点,只当和老友叙叙旧,来叙一叙这持续了1800多年的老故事。

我们今天在座的人,或多或少,都与文昌门有点关系,文昌门建了又拆了,曾经有,现在没有了。

但我们知道,文昌门只是武昌古城九门中的一个门,所以,他的命运,还要从整个武昌古城说起。

有拆就有建,有亡就有兴。所以,我们就先把时间拉回到1800年前。

武昌古城的4个名字,几乎被遗忘,你了解吗?

东吴时期——夏口城

武昌最早的建城时间,是三国的东吴时期。东吴黄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大家可以算一下,距今是整整1800年,当然,也有人说是魏黄初二年,也就是公元221年,那么就是距今1802年。

这一年呢,吴主孙权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蛇山东北筑夏口城。该城“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险,高观枕流”,实际上呢,是一座形势险要的军事堡垒,当然,那时候的城也不大,周长也只有两三里,是一座版筑土石城。

城虽然不大,但是却非常坚固耐用,一直用到了什么时候呢?资料记载:“此城宋时仍存”。也就是说,到宋代的时候,这座小石城,还能用,相当于用了近1000年。

因为这个时候的城池还特别小,大家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他的位置在蛇山以北,所以还没有我们文昌门的事儿。

武昌古城的4个名字,几乎被遗忘,你了解吗?

这里要说一下,孙权为什么要在武昌筑城呢?当然是为了防守北方的曹魏集团,还有偏安四川的蜀汉集团,那么,划江而治的孙权要防守的,就不可能只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因此,除了在夏口建城之外,还在下游的鄂州也建了城,当时称武昌城,没错,最早的武昌,并不是今天的武昌,而是指鄂州,不过这个含义并没有变,那就是“因武而昌”。

正是在这样一系列坚固的城墙护卫之下,孙权的胆子也肥了。当时有传说夏口城北边的凤凰山有凤凰盘旋,孙权认为这是吉兆,可以干大事,他要干的大事是什么呢?就是建国称帝,因此将公元229年定为黄龙元年,正式建国称帝。

为了巩固果实,孙权还在上游的金口,也建了城,当时称为沙羡城,资料记载,东吴赤乌二年,也就是公元239年,孙权“筑金口堡守沙羡县”,故又称沙羡城。至晋武帝以后,“沙羡县治始移夏口城”,也就是到了西晋以后,防守重心开始转向武昌一带。

武昌古城的4个名字,几乎被遗忘,你了解吗?

南朝时期——郢州城

南朝时宋孝武帝于公元454年在夏口城立郢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进行城垣的修葺与扩建,因此武昌在那时又称郢州城。据说,现在蛇山上还有郢州城城垣遗址。

1983年,重建黄鹤楼时,在蛇山挖出一个古城垣的横断面,经勘测,这段古城垣在蛇山山脊长三百余米。考古人员对其进行鉴定,发现这段城墙体虽为夯土结构,但墙面利用夹板,中间填土,层层夯实,直到顶部,再用薄砖结砌。这种建筑结构称为“版筑”,且所用砖为唐以前建筑使用的长方体石料,因表面有类似绳子的装饰纹样被称为绳文砖,其中还夹杂为数不少的汉砖。考古专家断定,这是郢州城遗址。

武昌古城的4个名字,几乎被遗忘,你了解吗?

今天,黄鹤楼景区内,当年的郢州城遗址前有介绍牌,上面写着:“郢州城亦称郢城,位于武汉市武昌蛇山,南朝刘宋就三国孙权所建夏口城扩建而成,为其所置郢州州治。

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孝武帝刘骏把荆、湘、江、豫四州中的八郡划出设置郢州,以削弱方镇势力,郢州州治即设在夏口城内。”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找寻一下这段历史。

武昌古城的4个名字,几乎被遗忘,你了解吗?

隋唐时期——鄂州城

隋文帝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江夏郡置鄂州,把原本在金口的汝南县改为江夏县,州、县治所均设城内,因此武昌又有鄂州、江夏县之称。《舆地纪胜》上说:“鄂渚在县西黄鹄矶上三百步,隋立州以渚,故名鄂州。”

在武昌城的发展史上,唐代牛僧孺是一位不能不提到的人物。牛僧孺,生于公元779年,逝世于公元848年,字思黯,唐代安定鹑觚人,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灵台县人。公元805年考中进士,公元808年,以贤良方正对策,直言批评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所斥,不加升迁。后与李吉甫之子翰林学士李德裕抗争,史称“牛李党争”。

公元825年,以检校礼部尚书、同平章事、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鄂岳观察使坐镇鄂州。改筑鄂州城就是这时候的事。

武昌古城的4个名字,几乎被遗忘,你了解吗?

牛僧孺在鄂州采取若干措施减轻百姓负担。当时的郢城系土城,由于土性不黏,难砌城墙,每年加筑时,都要征收青茅草袋装土加层。地方官吏借此巧取,侵吞修城资财,年复一年,劳民伤财,百姓叫苦不迭。牛僧孺到任后,算得草袋、修筑费用每年要花十余万贯,便改征土砖,用以抵偿应征的草袋、修筑费。前后五年,城墙全部筑得如同井壁,侵吞修城资财之事从此根除。不仅鄂州城垣的范围扩大了,北、南、东三面均有扩展,南至紫阳湖,西至蛇山西端,东至曹公城,北临沙湖,城郭约十五里。而且以陶甓(烧制的土砖)为城,武昌有砖城自此始。他还裁撤冗员,奏请撤销鄂州对岸的沔州,将其所管汉阳、汉川两县划归鄂州管辖,使长江、汉水交汇处南北形成州级统一行政区划。

这是历史上将大江南北的武昌、汉阳统一于一个行政建制来进行管理的首次尝试。

武昌古城的4个名字,几乎被遗忘,你了解吗?

宋元明时期——武昌城

宋仁宗皇祐三年,也就是公元1051年,鄂州知州李尧俞将鄂州城垣又重修了一次。此时的鄂州城是原夏口城的两倍。“周围二十四里,高二丈一尺,门有三,东曰清远,南曰望泽,西曰平湖。元因之。”

元朝时期,武昌正式成为湖广行省所在地。

朱元璋攻克武昌后,改元朝的武昌路为武昌府,下辖江夏、武昌(今鄂州)、嘉鱼、蒲圻、咸宁、崇阳、通城、兴国州(今阳新)、大冶、通山。江夏县(范围为今武汉市武昌、洪山、青山、江夏区)为武昌府的附郭县,也有了武昌之称。

当攻克荆楚大地的时候,朱元璋的第6个儿子刚好出生,朱元璋大喜过望说:“子长,以楚封之”,意思是等我这个儿子长大以后,就把楚地封赏给他好了。果然,等这个儿子长大以后,就给封到这里了。

武昌古城的4个名字,几乎被遗忘,你了解吗?

武昌城基本定型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开国功臣、江夏侯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将城区扩大到黄鹄山(今蛇山)南,该山全部被包入城内。据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湖广通志》)载:城周约3098丈(当约今二十里),城垣东南高一丈,阔二丈五尺;西北高三丈九尺,阔九尺。城壕周长3343丈,深一丈九尺,阔二丈六尺。城墙上有垛眼4168个,有城铺九十三座,城楼十三座。

辟有九个城门,东有大东门,东南有新南门,南有保安门、望泽门,西南有竹簰门,西有平湖门,西北有汉阳门,北有草埠门,东北有小东门。

从这时候起,武昌就有了文昌门了。有朋友问了,这里面也没有叫文昌门的名字啊。是的,名字没有改,但门已经存在了。这就是竹簰门。至于什么时候改名为了文昌门,这还要等到一个大才子顾璘的到来。

武昌古城的4个名字,几乎被遗忘,你了解吗?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都御史顾璘重修武昌城时,改大东门为宾阳门,小东门为忠孝门,竹簰门为文昌门,新南门为中和门(也就是现在仅存的起义门),望泽门为望山门,草埠门为武胜门。余下的城门仍然沿用原来的名字。

1918年,有人谱写了一首《排工歌》,唱出了人们对武昌九门的观感:“远望湖广高又高,九门俱用铜铁包。窝风避浪文昌门,升斗量米平湖门。迎宾接驾汉阳门,挑鱼卖菜武胜门。推车抬轿忠孝门,游山玩景宾阳门。推翻满清起义门,姑姑烧香保安门。和尚骑马望山门,这是武昌九座门。”

武昌古城的4个名字,几乎被遗忘,你了解吗?

清朝时期——“九门十洞”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奏准动项大修,嘉庆五年(1800年)又请项小修一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则徐督鄂时,通过官绅合力捐办,又大修一次,计拆修补砌内外城墙182段,合长1115.3丈,修葺垛墙1975个,堞墙1108丈,女墙1180丈,以及九门、城楼、马道、窝铺、炮房、兵房、转角楼、望江楼、官厅、炮台各处,倒塌者重行建盖,损坏者分别兴修。使得濒江省垣重地,崇墉巩固,洵足资保障而壮观瞻。

武昌古城的4个名字,几乎被遗忘,你了解吗?

我们都知道的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曾三克武昌,其实,就是通过炮轰文昌门而进入城内的。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广总督张之洞于中和门和宾阳门之间增辟一门,称通湘门,设车站于门外,以通湖南,故址在今紫阳路东端,靠近武昌火车站。

至此,武昌古城的九门十洞,正式完成。

而作为九门之一的文昌门,也开始迎来了他的历史使命,不过,这就是我们下一讲要说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