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他,是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戰成名少将,16歲便披甲上陣、奮勇殺敵,成為了令敵軍聞風喪膽的“赢官人”,也是己方軍隊中當仁不讓的主心骨,更是朝廷的肱股之臣、國家的棟梁之才。

他的名字叫嶽雲,是盡忠報國的南宋抗金名将嶽飛之子,是嶽家軍中人人信服的嶽少将,是南宋百姓心中的常勝将軍,也是遭受了千古奇冤,令聞者落淚的刀下冤魂!

紹興三年,年僅16歲的嶽雲随父出征,先後在六郡之戰、郾城之戰、颍昌之戰之中,帶領三萬嶽家軍擋住了金國的十萬大軍。這幾場戰役不僅讓金國大軍士氣潰敗,更讓金國将領金兀術無奈感歎:“嶽少将乃天降之才啊!”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然而,為南宋擊退了十萬金兵的嶽雲,在班師回朝後便遭奸臣陷害,原本近在咫尺的燕雲十六州,也因南宋保守派的阻撓,而不得不拱手讓給金國。

更令人震憤的是,全勝歸來的嶽雲不僅被宋高宗處處針對,更是在秦桧策劃的“莫須有”冤案中被判“斬首示衆”。

這樣的旨意令人不得不疑惑,凱旋而歸的嶽雲究竟是做了什麼大逆不道之事,以至于宋高宗如此容不下他呢?原本罪不至死的嶽雲,又為何非死不可呢?其中究竟藏了怎樣的陰謀詭計?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作為國家衰敗、社會動蕩時期出生的孩子,嶽雲從小就被迫與父母分離,在祖母的養護下長大,但因戰亂不斷,嶽雲與祖母也過得非常凄苦。

從小就飽受金人折磨的嶽雲,親眼看見了金國大軍如何侵略南宋、金國士兵如何殘害南宋百姓、南宋朝廷如何委屈求全、南宋百姓們如何四處颠簸逃亡。

身為大将軍嶽飛的兒子,嶽雲從小就有非常遠大的志向,他發誓要幫助朝廷和百姓,趕走無惡不作的金人、奪回南宋失去的尊嚴、收複被金國霸占的領地、讓南宋得以重制北宋時期的繁榮與輝煌。

不過,嶽雲的身世,在曆史上其實是“争議”的,有學者認為嶽雲并非嶽飛親生之子,而是嶽飛的養子。但從《嶽少保誣證斷案》、《先兄甫等複官省劄》等史料記載來看,嶽雲的确是嶽飛的養子。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另外,從嶽飛對待嶽雲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出兩人系親生父子。

嶽雲雖然是在祖母身邊長大,但是從小就獨自習武,是以小小年紀就有不錯的身手。十二歲那年,嶽雲終于與父母團聚了,但嶽雲并沒有享受到片刻的父慈母愛,便被父親安排到軍中了。

此時的嶽雲雖然年紀小,但是嶽飛對他非常嚴格。據記載,嶽雲曾在一次訓練中遭到嶽飛的怒斥,嶽飛更是下令要“殺”嶽雲,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當時年幼的嶽雲與嶽家軍将士們一同上山演練,因北宋沒有強大的騎兵隊伍,導緻金國鐵騎來犯時,北宋毫無還手之力,為了彌補南宋騎兵弱的短闆,嶽飛奉命嚴格訓練騎兵。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嶽雲從小在江南一帶長大,小時候根本沒有機會練習騎馬,是以在這次演練中,不小心“馬失前蹄”了。這是年幼的嶽雲第一次實地演練,不免感到害怕,騎馬時攥着馬鞭的手一直在顫抖,加上軍隊的戰馬本身缺乏訓練,是以一時失去控制,将嶽雲重重地從馬上摔下來了。

将士們擔心嶽雲的傷勢,急忙下馬将嶽雲扶起來,嶽飛本遠遠看着,看到将士們對嶽雲如此緊張,當場便沖着将士們大喝一聲:“住手!”将士們不知所措,隻能默默站在原地等候嶽飛“訓話”。

看着惶恐不安的兒子,嶽飛臉上沒有半點心疼與慈愛,而是咬着牙、瞪着嶽雲問:“何以至此?”嶽雲因害怕而低着頭不敢回答。嶽飛治軍嚴明,在軍隊威嚴很強,是以将士們無人敢出聲。

嶽飛接着說:“這就是平時不刻苦訓練導緻的!如果将士都像你這樣,怎麼抵抗敵軍?來人,把他拖下去,軍法處置!”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按照嶽飛的意思,嶽雲這是要被斬首,将士們都明白嶽飛這是說氣話,紛紛以“少将年幼”為由,跪在地上替嶽雲求情。

嶽飛自然也不是真的要殺嶽雲,隻是對嶽雲不夠刻苦努力感到生氣,若是平日不加緊訓練,在戰場上“馬失前蹄”的話,不僅是耽誤國家大事,甚至還會丢了自己的小命!

見将士們紛紛求情,嶽飛的氣也消了不少,于是便命人将嶽雲痛打一百軍棍,以儆效尤!

從嶽飛對嶽雲極為嚴苛的态度中,足以看出嶽雲乃嶽飛親生子,而嶽雲也正是在嶽飛的嚴厲管教下,才練就了一身好本領,這也為嶽雲後來“所向披靡”的戰績打下了基礎。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紹興三年,金兀術帶領金國大軍來犯,嶽飛奉命率領嶽家軍抵抗,嶽飛也想趁此機會收回鄧州、随州等六郡。此時的嶽雲雖隻有16歲,但已經是訓練有素的将士了,是以也跟着嶽飛上了戰場,嶽雲正是在六郡之戰中,獲得了“赢官人”的稱号。

在随州之戰中,嶽雲表現得英勇無比,當時的嶽家軍已經攻打随州多日,但是遲遲沒有取得進展,好在嶽家軍将士們有足夠的耐心和魄力,在戰鬥過程中絲毫沒有松懈,終于在金國大軍疲憊不堪之際,攻破了随州,而嶽雲則是率先登上随州城牆的将士。

攻破随州後,嶽家軍僅僅是稍作整頓便前往鄧州作戰,此時的金國大軍已經是力不從心,在嶽家軍的猛攻下,隻能棄城而去。

嶽雲在鄧州之戰中依然是充滿拼勁,總是沖在戰場最前線,率先劈開了鄧州的城門。

正是因為嶽雲在六郡之戰中表現得英勇無敵且取得了連勝,是以民間百姓紛紛将嶽雲稱為“赢官人”,意思是“百戰百勝的将軍”。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在六郡之戰中大獲全勝後,嶽雲成功被嶽飛提拔為嶽家軍少保,嶽飛從不誇贊、獎勵嶽雲,但是嶽雲立下軍功後,按照軍法是應該得到提拔的,是以嶽雲能成為少将,不是因為他是嶽飛的兒子,而是因為他是一名有勇、有謀、有軍功的戰士!

如果說“六郡之戰”讓嶽雲初露鋒芒的話,“颍昌之戰”與“郾城大捷”則是讓嶽雲名震天下!

紹興10年,金兀術再次率領大軍攻打南宋,戰場就在河南郾城,奉命抵抗敵軍的嶽家軍再次沖到最前線,嶽雲也再度披挂上陣。

在守衛郾城的戰役中,嶽雲率領着訓練有素又百撓不屈的背嵬軍騎兵,對金兀術率領的金國軍隊,發起了猛烈反擊。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背嵬軍本就是嶽家軍中最精銳、最強悍、最有耐力的核心戰隊,嶽雲身為少将自然是身先士卒,在戰場上反複沖殺,将無數金國将士斬于馬下,成功守住了郾城,這次戰役便是南宋時期著名的“郾城大捷”。

在郾城差點被嶽雲和背嵬軍團滅的金國大軍,與援軍集結後卷土重來,而他們這一次的目标則是颍昌,金國的十萬大軍,此時也是鉚足了勁要将嶽雲及三萬嶽家軍挫骨揚灰!

嶽飛深知此戰艱險,是以在将士面前,無比堅定地對嶽雲說:“此戰隻許勝不許敗!否則我砍了你的頭!”

嶽雲面對着金國十萬大軍絲毫不怯,當場便下令讓戰士們奮力厮殺,嶽雲身為主将更是毫不猶豫沖上了戰場,接連斬下多名金國大将,使金國大軍心生畏懼,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嶽家軍的信心。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最終,嶽雲僅靠着五百騎兵就将金國十萬大軍殺得人仰馬翻,甚至一刀斬下了金國大将、金兀術的女婿夏金烏,同時繳獲了金軍武器無數,嶽飛收到捷報後也無比欣慰,金兀術則是悲憤感歎:“打敗嶽家軍,簡直比移山還難呐!”

然而,即便嶽家軍以五百騎兵力挫金國十萬大軍,卻還是被宋高宗指令停止進攻,按照當時的情形,嶽家軍有決心、有能力将金國大軍趕走,甚至能拿回兩宋君主日夜挂懷的燕雲十六州,那為何宋高宗會讓嶽飛“停止進攻”呢?

其實這一切都是宋高宗膽怯所緻,盡管嶽飛、嶽雲率領嶽家軍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但是這一切并沒有被宋高宗看見,即便是常有捷報傳來,宋高宗也始終不肯相信嶽家軍真的能打敗金國大軍,畢竟雙方軍隊的數量差距太大了。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而奸臣秦桧也趁此機會向宋高宗進言:“若是嶽将軍和嶽少将對金國大軍趕盡殺絕,金國必然會拼死反抗,我朝大軍兵微将少,誰敢保證百戰百勝呢?不如見好就收吧!”

對于秦桧的态度,金兀術的門客早就猜到了,當金兀術準備率領大軍回金國時,金兀術的門客攔下了金兀術,他勸說金兀術道:“太子暫且留步,您此時回去乃下下之策啊!”

金兀術對此不解,無奈地說:“嶽少将以少勝多,我朝大軍屢戰屢敗,我們要如何對抗他們呢?”

門客會心一笑說:“嶽少将自身都難保,怎麼還能與您作對呢?”金兀術聽得一頭霧水,急忙拉着門客的手說:“願聞其詳!”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門客接着說:“從古至今,從未有大将在外立功,權臣在内朝坐視不理的,看着大将風頭無兩,将來怕是要靠着功勞和君主的寵信登上高位,給權臣造成威脅,權臣怎會甘心呢?更何況曆代君王,最忌諱的就是功高震主,依我之見,嶽将軍和嶽少将怕是要栽大跟頭了!”

這番話瞬間點醒了金兀術,金兀術即刻便命人寫了封信給秦桧,提出以“嶽飛首級”來換取南宋的太平,否則金國大軍誓必要滅了南宋。

身為南宋權勢最大的奸臣,秦桧早就對嶽飛起了殺心,收到金兀術的信以後,便對宋高宗進讒言,希望宋高宗能夠下令阻止嶽飛進攻,以此保南宋太平,膽怯的宋高宗當時就采納了秦桧的建議,盡管嶽飛據理力争,宋高宗仍然堅持讓嶽飛班師回朝。

當年燕雲十六州的控制權被唐朝拱手讓人,遼朝把控了燕雲十六州上百年,如今燕雲十六州就在眼前,君主卻下令“班師回朝”,嶽家軍都是以憤慨不已。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為了除掉嶽飛這個禍患,秦桧聯合張俊策劃了“莫須有”案,那嶽飛和嶽雲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當時嶽家軍的都統制王貴對嚴厲的嶽飛有些不滿,在張俊的威脅下,王貴同意了誣告嶽飛。與此同時,嶽飛愛将張憲手下的副統制王俊也被張俊收買了,王俊率先舉報張憲謀反,導緻張憲無辜被捕。

張俊知道張憲是嶽飛愛将,自然不會輕易與自己合作,于是便對張憲嚴刑拷打,以此逼迫張憲舉報嶽飛,但是張憲吃盡苦頭都不願意誣陷嶽飛,張俊便在秦桧的授意下,僞造了張憲的口供,這封口供也直接牽連到了嶽雲。

秦桧的最終目标是嶽飛不假,但若是直接針對嶽飛,恐怕會惹得宋高宗有所懷疑,是以秦桧選擇先從張憲與嶽雲身上下手。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在僞造的張憲口供中,詳細描寫了嶽雲與張憲策劃謀反的事情,嶽雲是以被捕入獄,秦桧還命人對嶽雲嚴刑拷打。由于張憲與嶽雲為了伸冤而喊破喉嚨,張俊始終無法拿到他們的口供,秦桧隻好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命人逮捕了嶽飛。

大理寺的主審官何鑄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發現嶽飛、嶽雲與張憲都是被冤枉的,于是向秦桧如實禀報,殊不知秦桧就是那個要冤殺嶽飛的人,秦桧當時便下令改由萬俟卨負責審理此案件。

這萬俟卨是何許人也?為何秦桧點名讓他來審理嶽飛的案件呢?其實這萬俟卨本就是秦桧的黨羽,當時已經依附秦桧多年,他也是嶽飛一直瞧不上的奸臣,嶽飛曾經還彈劾他多次,如今嶽飛落到他手裡,還能有活路嗎?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盡管拿不出嶽飛謀反的證據,秦桧還是咬死了嶽飛謀反是事實,甚至對前來質問的韓世忠回了句“莫須有”。

根據史料記載,這“莫須有”有兩種說法,有學者認為“莫須有”的意思是“難道沒有嶽飛謀反的證據嗎”,也有學者認為是“嶽飛謀反的證據,也許有吧”。

但無論是哪一種,嶽飛都必然是被冤殺的,嶽飛在大理寺受刑而死那日,嶽雲和張憲也被推上了刑場,但是宋高宗本沒有下旨殺嶽雲,又是為何改了旨意呢?

在審理嶽飛謀反案時,秦桧沒少給宋高宗吹耳邊風,多次請求誅殺嶽飛。此時的秦桧是南宋宰相,手下的黨羽數不勝數,而替嶽飛說話、求情的官員,基本上都被秦桧擋住了,他們甚至都見不到宋高宗,替嶽飛求情的折子也都被秦桧率先扣下了。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由于大理寺的周三畏、李若樸等官員,都認為嶽雲“罪不當斬”,是以對嶽雲的判決僅僅是罰款、貶官和流放而已,秦桧對此判決非常不滿,當即便找到主審官萬俟卨,命萬俟卨在判決書中加了“情重奏裁”。

在秦桧的策劃下,嶽飛的部下王貴率先舉報嶽飛策劃謀反,而張憲的部下王俊則是舉報張憲與嶽雲謀反,隻是缺乏張憲與嶽雲互相勾結的證據,再加上秦桧一口咬死嶽飛是“罪魁禍首”,是以在判決的過程中,隻能給嶽飛定死罪,卻不能将張憲與嶽雲定死罪。

秦桧深知嶽雲與其父嶽飛心性一緻,都是剛正不阿的将軍,若是不除掉嶽雲,對于秦桧來說始終是個禍患,是以秦桧也是下定決心,不害死嶽雲絕不罷休。

至于秦桧授意附加的“情重奏裁”四個字,其實就是提醒宋高宗,嶽雲是嶽飛的長子,又是嶽家軍的少将,是以嶽雲謀反與其他将士謀反不能一概而論,由于嶽雲犯罪情節嚴重,應該對嶽雲“罪加一等”,必須要從重處置,才能以儆效尤!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正是因為“情重奏裁”這四個字,原本被判流放的嶽雲,被宋高宗下旨以“軍法處置”。

紹興11年12月29日,嶽飛在大理寺遇害身亡,而嶽雲與張憲被推上了斷頭台,相傳嶽雲被斬首那日,本該喧鬧的鬧市聽不見一點聲音,街上甚至沒有一位圍觀的百姓。

南宋百姓們對于嶽飛、嶽雲冤屈都心知肚明,他們在嶽飛父子死後的反應,在多份史料中都有明确記載。

《宋史·秦桧傳》稱“天下冤之,聞者流涕”、《宋史·萬俟卨傳》稱“飛父子與憲俱死,天下冤之”、《三朝北盟會編》稱“世人聞之,凄怆有堕淚者”、《嶽侯傳》稱“天下聞者無不垂淚,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

自古皇帝很少殺大将之子,抗金英雄嶽飛長子嶽雲,為何會被殺?

從這些記載中也可以看出,嶽飛、嶽雲之死給南宋百姓們帶來了多大的打擊與傷痛,嶽飛、嶽雲父子之死實乃“千古奇冤”呐!

在閱讀此文後,煩請您點贊與關注,您的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援!為了回饋您的支援,我将每日更新精彩、優質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