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開始機房的個人重構了,不免有些小激動。第一次做機房的時候沒有自己建立資料庫,現在一定要自己嘗試着建立一下資料庫,于是乎想到自考的時候考過一科《資料庫系統原理》,是以再學習一遍這本書,溫故而知新。
【正文】
Why?
說到為什麼,就要從資料庫管理技術的發展說起,學習一個東西要知道為什麼有它,它是從何而來,下面由我來介紹一下喽。
資料庫管理技術經曆了4個階段
1.人工管理階段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外部存儲器隻有錄音帶等,資料處理方式為批處理,資料管理有以下特點:
●資料不儲存在計算機内
●沒有專門的軟體對資料進行管理
●隻有程式的概念,沒有檔案的概念
●資料面向程式。一組資料對應一組程式
2.檔案系統階段
20世紀50年代後期——60年代後期,外部存儲器已有磁盤等,資料處理方式有批處理,
也有聯機實時處理,資料管理有以下特點:
●資料以檔案形式可以長期儲存在外部存儲器的磁盤上
●資料的邏輯結構和實體結構有了差別,程式和資料之間具有“裝置獨立性”
●檔案組織多樣化,有索引檔案、連結檔案、直接存取檔案等
●資料不再屬于某個特定的程式
●對資料的操作以記錄為機關
缺點:
●資料備援
●資料不一緻
●資料聯系弱
例如:建立3個職工檔案,每一個職工的電話号碼都在3個檔案中(資料備援),若要修
改其中某個職工的電話号碼,必須修改全部3個檔案的資料,否則3個檔案資料不一樣
(資料不一緻),産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資料聯系弱)
糾于以上3點缺點就出現了下一階段
3.資料庫階段
20世紀60年代末,先後提出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系模型,随後資料庫技術迅速發展,
資料庫管理具有以下特點:
●采用資料模型表示複雜的資料結構
●有較高的資料獨立性
●資料庫系統為使用者提供了友善的使用者接口
●資料庫系統提供了(資料庫的恢複、資料庫的并發控制、資料的完整性、資料安全性)
4方面的資料控制功能
●增加了系統的靈活性,資料的操作不一定是以記錄為機關,可以以資料項為機關
4.進階資料庫階段
20世紀80年代,這一階段主要标志為先後出現了分布式資料庫系統、對象資料庫系統、
Web資料庫系統
【總結】
學習一項東西要先了解一下它的發展,明白為什麼用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