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i.baidu.com/hqhwndxabubdrxq/item/142b10d55dc9dadc241f401c
作者:何麗傑 來源:《中醫藥資訊》 時間:2008-01-29
“腎者,胃之關也”出自《素問·水熱學論》篇:“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浮腫。浮腫者,聚水而生病也”。原文主要論述了水腫病的發病機理。人體内的水液代謝,首先來源于胃受納的飲食水谷,再通過脾的轉輸,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和腎的蒸騰氣化等多個髒腑共同參與下而完成。《素問·經脈别論》說:“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時,五髒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即是對水液代謝過程的高度概括。腎藏精,内寄元陰元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亦為人體氣化作用的原動力。無論是胃的遊溢精氣,脾的布散精微,還是肺的通調水道,以及小腸的“泌别清濁”皆需要腎的蒸騰氣化而完成。腎的蒸騰氣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全身;一方面使“濁者”下降而化為尿液,注入膀胱。故《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髒,主津液”。可見,水液的代謝雖與肺脾等髒密切相關,但其協調和平衡的功能依靠腎來完成。《景嶽全書·腫脹》篇亦說:“風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髒相幹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是以說腎在津液的輸布排洩中起着極為重要的主宰作用。
腎為胃關,開竅于二陰。臨床上既表現為關門不利,聚水從其類之水腫、便秘;又可出現腎元虧虛,關門不禁之多尿、腹瀉,并見胃腎之陰互相影響。本文就胃與腎在生理、病理上的互相協調與影響,以及“腎關不利”所緻機體的相關病症做初步探讨。
腎藏精,内寄真陰真陽,故稱先天之本。如《素問·金匮真言論》說:“夫精者,生之本也。”腎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後天之精為脾胃運化生成之水谷精氣,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
胃之受納、腐熟水谷,在脾的運化功能配合下而化生氣血,是以,《靈樞·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素問·玉機真髒論》說:“五髒者,皆禀氣于胃,胃者,五髒之本也。”說明胃氣之盛衰,關系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及生死存亡。李東垣則更進一步指出:“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即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可見,腎精之充足,有賴于後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斷充養,才能使其充分發揮生理效應;而脾胃水谷精微的化生,又依賴于腎中精氣的滋生和注入活力。可見胃與腎在精氣的來源及化生上有着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在病理上,腎陰與胃陰亦可互相影響而為病,如玉女煎方證,少陰不足,胃火有餘,陰虛胃熱。表現為頭痛,牙痛,齒松牙衄,煩熱口渴。取石膏洩胃火,熟地黃滋補腎陰,更用知母助石膏清胃熱,麥門冬配熟地補腎,佐牛膝引熱下行,兼能補腎,不失為胃腎同治的有效方劑。
“關者,門戶要會之處,是以司啟閉出入也”(張介賓語)。在正常情況下,腎陰充足則二陰啟閉自如,而腎氣虛則關門失于常度。一方面關門不禁則腹瀉,消渴;一方面關門不利則水腫,便秘。現分述如下。
1 陽虛水腫
腎陽虛衰,不能溫化蒸騰水液則關門不利,水聚而為腫。水為陰邪,濁陰上逆,必影響于胃緻胃失和降而見浮腫、小便不利、畏寒肢冷、惡心嘔吐、腹脹之證,現代醫學之腎功能不全當屬此類。治宜溫腎回陽、化氣行水、降逆化濁,方以真武湯為主。《右醫方論》日:“人之一身,陰陽是也,上焦屬陽而主心肺,下焦屬陰而主肝腎,肝藏陰血,腎兼水火。真武一方,為北方行水而設。用三白者,以其燥能行水,淡能伐腎邪而利水,……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也,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雖欲行,孰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所歸矣,腎中得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而和胃也”。
2冷積便秘
年老體弱則真陽不足,或過食生冷,或過用苦寒,則必緻腎陽虛衰,溫煦無權,不能蒸化津液,溫潤腸道,于是陰寒内結,傳導失常,糟粕不行,凝積于腸道而成冷積便秘。方取《景嶽全書》之濟川煎,方中肉苁蓉鹹溫潤降、溫補腎陽,兼能潤腸通便,而為主藥;牛膝強腰腎,且善下行;當歸甘潤,養血滑腸,配枳殼寬腸下氣;取升麻乃欲降先升之意,配枳殼一降,調暢氣機。臨床用之一般可去澤瀉,加鎖陽以增強補腎潤腸之功,其效更加。
3五更瀉
柯韻伯說:“夫雞鳴主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因陽氣當至而不至,虛邪得以淄而不去,故做瀉于黎明”。腎陽虛衰不能上溫于脾土以助脾胃之“腐熟水谷”緻食不能化,五更洩瀉。《醫方集解》:“久瀉皆由命門火衰,不能專責脾胃”。又說:“大補下焦之元陽,使土旺火強,則能制水而不複妄行矣”。四神丸為治療五更瀉的有效方劑,以補骨脂補命門之火,輔吳茱萸溫中散寒;肉豆蔻溫腎暖脾,澀腸止瀉;五味子酸斂固澀;佐生姜、大棗共奏溫腎補脾、固腸之功,則久瀉之疾可除。
另外,四神丸一方,先賢亦用之治療冷積便秘,二者症狀迥異,但皆因腎陽虛衰而緻,是方補腎溫陽,蓋異病同治之例也。
4消渴
人體水液代謝的完成,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我們把正常的水液運作和協調平衡作用稱為“三焦氣化”。而三焦氣化功能的完成與元氣是不可分割的,元氣者,根于腎,系于命門,乃通過三焦布散全身,進而推動和激發髒腑組織的功能活動。腎虛元氣不足,則三焦氣化失職,腎為胃關,腎虛關開不合,則水下無底止。水液有降無升則多尿,水液不能蒸騰氣化為津則口渴多飲,精微失于布散,谷氣下流則肌體失于充養,故形瘦而多食。這與曆代醫家對消渴一證以腎為本的認識也是一緻的。并且在臨床上取疏調三焦,益氣滋腎之法,取得了較好療效。
消渴日久,陰損及陽,腎陽虛者,必予桂附八味丸取效。李中梓《證治彙補·消渴》中說:“蓋五髒之津液,皆本乎腎,故腎暖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枯,故腎氣丸為消渴之良方也”。《石室秘錄》亦說:“消渴之證,雖分上中下,而以腎虛至渴,則無不同也”。可見消渴之病,确有腎虧而關門啟閉失衡之病理存在。
綜上所述,胃受納腐熟水谷,化生精微,與腎藏精存在着互相滋生與充養,相輔相成的生理關系,而腎關之啟閉失衡,無不影響于胃,并見胃腎之陰互相損傷而胃腎同病。本文從胃腎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通過于以方測證的方式将理論與臨床相結合,進而說明胃腎的相關性。張介賓說:“腎主下焦,開竅于二陰,水谷人胃,清者由前陰出,濁者由後陰而出;腎氣化則二便通,腎氣不化則二陰閉;腎氣化則二陰調,腎氣虛則二陰不禁,故‘日腎者,胃之關也”’,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