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作者:新浪時尚

時尚界有自己的光環,這是不争的事實,很多人說裡面有太多的人太過創作,但說到制作,也許沒有一個美國設計師能真正打敗他,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設計上,都有關于他的非常戲劇性的故事。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1973年,Halston與Kay Thompson,Jane Holzer和Liza Minnelli一起抵達法國普羅旺斯的馬賽機場

他是Roy Halston Frowick,Halston品牌的同名設計師。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Roy Halston Frowick,美國著名設計師

雖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品牌在市場上很難找到,但他的傳奇經曆總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帶到螢幕上。不言而喻,這位消失在局外人中的美國設計師在1970年代絕對是明星設計師,與Yves Saint Laurent合作建立了那個時代的時尚。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上周五,著名編劇瑞安·墨菲(Ryan Murphy)制作了《化妝室》(The Cosmetic Room)和《美國恐怖故事》(American Horror Story)等高分劇集,以伊萬·麥格雷戈(Ewan McGregor)為主角,以及五集限量劇集《哈爾斯頓》(HALSTON),該系列在上映前獲得了八次以上的高分。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哈爾斯頓

他的才華與他的創作指數成正比

在這部獨幕喜劇中,瑞安講述了一個極具戲劇性的哈爾斯頓故事,講述了哈爾斯頓在1970年代的戲劇性職業生涯,1980年代的快速發展,以及導緻他逐漸與現實世界脫節的派對數量過多,最終導緻他在1980年代中期被自己的設計公司解雇。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除了該系列本身的高收視率之外,在電影正式上映之前還有一集,其中已故設計師Halston的親戚在釋出前兩天爆發咆哮,指責該系列嚴重失真,稱這是對設計師本人及其生活的"不準确,虛構的描述"。

說哈爾斯頓的天賦曾經多麼出色,以及他特别有能力做到的指數有多高,這是對的,也有錯的。羅伊·哈爾斯頓·弗羅威克(Roy Halston Frowick),或衆所周知的"哈爾斯頓",是整個1970年代迪斯科風格的不可否認的代表。但他的生活伴随着過度的消費習慣,對毒品的嗜好和爆炸性的愛情曆史。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1978年,哈爾斯頓的辦公室

Halston緻力于被美麗的人和事物所包圍。據報道,Halston每年在蘭花上花費約15萬美元。在他成功的巅峰時期,哈爾斯頓将他的辦公室搬到了奧林匹克大廈豪華建築的21樓。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在這個享有曼哈頓天際線全景的空間中,Halston的極簡主義風格被推向頂峰,每個内部隔闆都覆寫着鏡面玻璃,從地闆到天花闆都反射無盡。

作為時尚品牌曆史上最豪華的總部之一,這款超極簡主義的"玻璃盒"以天文數字的方式建立和維護。過度沉迷于這種過度極簡主義最終反映在他的生活中。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模特凱倫·比約恩森(Karen Bjornson)于1979年在奧林匹克塔走秀

在他的商業成功之後,時裝設計師通常直接出售他們的品牌,但Halston堅持完全控制自己的創作方向,拒絕委托他人,從化妝品,襯衫到手提箱,所有這些都由他自己設計,這確定了純粹的設計,但也阻止了他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務,這在商業上是災難性的。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1982年,Pat展示了由Cleveland Halston設計的系列。

生意的衰落也讓哈爾斯頓更難相處,随着他在設計上的衰落和新一代設計力量的出現,哈爾斯頓在職業生涯後期的日益過時,導緻他妥協,失去了時尚優雅,最終失去了一切——他的名字、公司和生活。

"美國夢"成長

有人說,羅伊·哈爾斯頓·弗羅威克(Roy Halston Frowick)自己的經曆代表了美國夢,也是一個極端美國化的增長過程。哈爾斯頓于1932年4月23日出生于中西部一個默默無聞的家庭。他從7歲起就愛戴帽子,開始了對美的追求。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Halston對女裝帽子的關注一直持續到他正式開始時裝設計之前,雖然他很年輕,但他已經有很多忠實的客戶。1953年,他在芝加哥的阿布阿薩多爾酒店開設了自己的沙龍。

五年後,26歲的Halston已經是一位知名的帽子設計師,搬到紐約的Halston,繼續以同樣的身份為Lily Dache和Bergdorf Goodman品牌工作。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前第一夫人傑基·肯尼迪戴着哈爾斯頓定制的女帽子

直到1961年,一位特邀嘉賓才推動了哈爾斯頓職業生涯的第一次高潮。第一夫人傑基·肯尼迪(Jackie Kennedy)在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上戴着一頂箱式帽子而聲名鵲起,而哈爾斯頓(Halston)的生活也發生了變化,她成為美國第一位超級明星設計師。

随着客戶數量的增長,Halston逐漸将業務擴充到更相關的領域。1966年,他開始在他的公司下增加一系列進階定制和成衣。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1971 年 Halston 春季成衣系列

到1970年,他在Henry Pollack Inc.成立了Halston International,以更高的成本效益提供針織品和配飾,并在兩年後開設了更完整的業務線。1973年,Halston以約1100萬至1200萬美元的價格将他的公司賣給了Norton Simon Inc.。該公司後來更名為Halston Enterprises。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哈爾斯頓1973年春季系列背景

從商業角度來看,Halston是當時時尚界的先驅,該行業以前從未見過如此知名的設計師,也從未見過任何知道如何将這種聲望轉化為數百萬美元的業務的人。這樣的交易對雙方來說都是誘人的,Halston獲得了财富并有可能征服更大的市場,而Norton Simon則很高興增加一名閃亮的新成員。

他的設計無處不在

Halston的設計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無處不在,以至于明星和公衆都想要他設計的禮服。與以往追求巨大輪廓的設計師不同,Halston的風格更像是一陣輕風,在他的設計中你很少能看到大量的裝飾紐扣,在明亮的表面上突出縫線,但更多的是讓面料本身的質感結合設計完成造型,幫助穿着者綻放出她最美的一面。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哈爾斯頓 1977 年春成衣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1978 年春季成衣

除了他最好的修領裙、露背連衣裙等,他還嘗試用更多的面料和款式來拓展禮服産品,比如人造絨面革。當時,作為一種剛剛開發的新材料,人造毛皮被好奇的哈爾斯頓用來嘗試設計成襯衫裙的态度,釋出後出人意料地成為當時的爆款,直到現在一直是美國時裝設計的代表。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哈爾斯頓 1981 秋季進階定制

他确實以自己獨特的設計視角為改變女性提供了更多選擇——短晚餐連衣裙、假日裝、家居服、适合不同環境的實用服裝。他的設計似乎受到所有人的歡迎:1976年奧運會的運動員,無數的電影明星,以及美國的第一夫人。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哈爾斯頓 1973 秋季系列

"我們必須考慮到每個美國人的衣櫥需求,從時髦的年輕女孩到女性上司公司的生活方式。"哈爾斯頓在接受采訪時說。在1979年的系列中,他在工作服中使用了他标志性的服裝風格,他将其解釋為衣領的抽象。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在他職業生涯的巅峰時期,Halston的設計是1970年代嬉皮士Lisa Minniri,Angelica Houston和其他人的固定裝置,他們像設計師一樣,是當時着名的紐約Studio 54的常客。俱樂部的瘋狂生活方式也讓他越來越瘋狂,毒品、性愛、假朋友讓他的生活陷入困境,最終導緻事業的崩潰。

時代的寵兒正在衰落

但是,正如每個高峰之後都是一個低點一樣,1980年代對哈爾斯頓來說也是一個悲傷的時期。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Halston于1983年與J.C Penney合作

随着Halston的定制和成衣系列銷售下降,1983年他與J.C Penney簽署了一項備受诟病的協定,以迎合大衆市場,這讓Bergdorf Goodman等品牌奢侈品系列的長期支援者感到厭惡,Halston的設計系列逐漸從中高端商店中移出。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1983年,哈爾斯頓在他的辦公桌前

Halston失去了所有的光彩和魅力,1984年被諾頓·西蒙(Norton Simon)解雇了他的品牌,并失去了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設計的權利,因為他的生活對他的生活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他花了餘生試圖重新獲得對自己品牌的控制,但最終沒有成功。該品牌在多個買家之間多次易手,最終被盧華榮搶購,1990年,随着哈爾斯頓因艾滋病并發症去世,盧華農停止了其服裝系列的生産,隻是為了保持香水系列的繼續。

論造作,沒有一位美國設計師能赢過他

近年來,曾多次嘗試将該品牌帶回大衆業務,但幾次嘗試都失敗了,但沒有一次像Halston在1970年代那樣産生巨大影響。現在回首哈爾斯頓短暫而美好的一生,當他融合了藝術家的大部分特質,癡迷、不守規矩、孤獨、善良,把藝術看得高于名聲甚至生命,但商業上對極緻的過度追求也扭轉了這種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