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 TCP/IP協定
-
- TCP/IP協定(族)
- TCP/IP的分層管理
- OSI七層網絡模型(近作了解)
TCP/IP協定
TCP/IP協定(族)
計算機與網絡裝置要互相通信,雙方就必須要基于通用協定标準,比如,如何探測到通信目标、由哪一邊先發起通信、使用哪種語言進行通信、怎樣結束通信等規則都需要事先确定。不同的硬體、作業系統之間的通信,所有的這一切都需要一種規則。而我們就把這種規則稱之為協定(protocol)。
早期的計算機網絡,都是由各廠商自己規定一套協定,IBM、Apple和Microsoft都有各自的網絡協定,互不相容。
為了把全世界的所有不同類型的計算機都連接配接起來,就必須規定一套全球通用的協定,為了實作網際網路這個目标,網際網路協定族(Internet Protocol Suite)就是通用協定标準。
因為網際網路協定包含了上百種協定标準,但是最重要的兩個協定是TCP和IP協定,是以,大家把網際網路的協定簡稱TCP/IP協定(族)
常用的網絡協定如下圖所示:
TCP/IP協定族中各協定之間的關系

說明:
網際層也稱為:網絡層
網絡接口層也稱為:鍊路層
TCP/IP的分層管理
TCP/IP協定(族)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分層。TCP/IP協定(族)按照層次劃分分别是: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網際層)、網絡接口層(也有稱為資料鍊路層/鍊路路層的)。
進行層次劃分的好處是,當某個分層的某一個地方需要改變設計的時候,隻需要把需要變動的層替換掉即可,而不用把整體都替換掉。各層之間的接口部分都規劃好之後,針對每個層次自己的内部的設計就能夠自由的改動了。
相應的,階層化後的每個層次的設計也變得相對來說簡單一些,每個應用層隻需要考慮分派給自己的任務,而不需要弄清楚對方應用層的歸屬、傳輸線路、是否確定能夠正确傳輸送達等問題。(其實就是個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應用層
應用層決定了向使用者提供應用服務時通信的活動。
TCP/IP協定(族)内預存了各類通用的應用服務。比如: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檔案傳輸協定)和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統)服務就是其中兩類,HTTP協定也處于該層。
傳輸層
傳輸層對應上層應用層,提供處于網絡連接配接中的兩台計算機之間的資料傳輸。
在傳輸層中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協定: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傳輸控制協定)和UDP(User Data Protocol,使用者資料包協定)
網絡層(又名網際層)
網絡層用來處理在網絡上流動的資料包。
資料包是網絡傳輸的最小資料機關。該層規定了通過怎樣的路徑(所謂的傳輸路線)到達對方計算機,并把資料包給對方。
與對方計算機之間通過多台計算機或網絡裝置進行傳輸時,網絡層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衆多的選項中選擇一條傳輸路線。
網絡接口層(又名資料鍊路層/鍊路層)
網絡接口層是用來處理連接配接網絡的硬體部分的。包括控制作業系統,硬體的裝置驅動,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 網絡擴充卡,即網卡),及光纖等實體可見部分(還包括連接配接器等一切傳輸媒介)。硬體上的範疇均在網絡接口層的作用範圍内。
像這樣把與網際網路相關聯的協定集合起來總稱為 TCP/IP。也有說法認為, TCP/IP 是指 TCP 和 IP 這兩種協定。還有一種說法認為,TCP/IP是在IP協定的通信過程中,使用到的協定族的統稱。
TCP/IP協定傳輸示意圖
OSI七層網絡模型(近作了解)
在網絡的早期曆史,國際标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共同出版了開放系統互連的七層參考模型。
即一台計算機作業系統中的網絡過程包括從應用請求(在協定棧的頂部)到網絡媒體(底部),OSI參考模型把功能分成七個分立的層。見下圖: